教师观,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天美资源网

教师观,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⒈把学生纳入课堂评价体系 ⒉来自教师有效的反馈性 3. 评价方式的有效转变 注重观察学生生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如何区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够清晰准确的区分清楚。

教师观,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一、教育观

教育观在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考察的主要是素质教育内涵的内容,在备考中需要以单选和案例分析题来进行备考,那么其中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又包含哪些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概念在考试中建议大家以单选题来进行备考即可,相对考察的比较简单。

素质教育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五条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我们在学习和备考中可以用一个口诀快速的学习和掌握,即“个性提速创两全”。

二、学生观

通过学习学生观,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特点,以及成为人民教师后应如何更好的、准确的去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观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体包含三方面,分别是学生是有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分别是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对待他们,而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其中共包括三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是能够进行思考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三、教师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二)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三观口诀?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第二,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第二,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第一,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二,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一,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第二,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小学教学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从教学观的角度分析老师行为?

教师的行为从教学观的角度就要从教师的角色和教师的行为的改变,这两个角度进行答题教师角色的改变,就是教师,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的反思者和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这是教师的角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