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古代皇帝为何要有三宫六院呢?
一说这个三宫六院,那位说了,嚯,这是皇上呀,才有这待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可见古代帝王的后宫嫔妃之多。咱们别的不说,就说那清宫戏,什么贵人呀,答应呀,妃子呀,贵妃呀,一大摞,而且每年还选呢。那么都说三宫六院,到底是哪三宫哪六院呢?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要有留心的呢,也都是从电视剧里头知道的,《甄嬛传》,皇后住在景仁宫,华妃在翊坤宫,唉,这说的是故宫。中国封建社会呢,有几千年的历史,各朝各代的都城也不一样,这皇宫呢,也不止故宫一处,所以皇帝的后宫,众多嫔妃居住的地方,名称呀,还有很多,也都不一样。
咱先说说这三宫。古代诸侯夫人之宫称“三宫”,用来区别于皇后的“六宫”。所谓“诸侯夫人三宫,半皇后也。”诸侯夫人的“三宫”是皇后“六宫”的一半。《礼记 昏义》当中呢,记载的比较详细,“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顺妇,故天下内和而家理。”这它是什么意思呢?“天子六寝,而六宫在后,六宫在前,所以承副,施外内之政也。”由此可见呢,这个皇后的寝宫制度呢,是正宫一个,燕寝五个(副宫五个),合称六宫。后宫的六宫制度,是为了对应朝廷上的六官制度:“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六官属外,六宫属内,所谓外治、内治,“内和而家理”,“外和而国治”。这么来的,它是对应的。
六宫呢本来专指皇后,后来呢,就泛指嫔妃们居住的地方。白居易那诗最著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您瞧她那眼,好家伙了,看见了什么了这是。)三宫是怎么回事儿呢?咱刚才说的是战国时候的诸侯夫人,随着春秋战国诸侯国的消亡呢,也不再特代诸侯夫人了,汉代的时候呢,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三宫,他们三处居住吗,再后来就也泛指后妃居住的地方了。
说完三宫呢,咱再说六院。六院呢说的不是六号院,哈哈,本来指的是那个六宫,但在明代以下呢,把后妃居住的地方具体化了。明代至清代呢,宫廷的内庭,中间的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后三宫的两边呢,个有东西六宫,东六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呢,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唉,这就是所谓的六宫,民间呢称之为六院。
这个三宫六院呢,本来都有具体的所指,但是老百姓哪儿能搞得清那么多复杂的明目呀,再一个皇宫它也不让进呀,没法儿来回乱溜达。所以笼统的,把这个后宫,还有后宫嫔妃居住的地方,就统称为三宫六院啦。反正你们就都在那儿糗着,我们也进不去。
但是却让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首先要说明一下,“万恶淫为首”的“淫”不是淫荡之意,而是指过多、过分。
例如富贵不能淫、淫雨霏霏中的“淫”,也有这个意思。
万恶淫为首,是说在人性的万般罪恶中,贪婪是最邪恶、后果最严重的。它包括贪财、好色、放纵等。万恶淫为首,与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边是宣扬节欲,一边却是贪占资源,两者之间确实是矛盾的。古人讲究中庸主义,认为如果凡事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而且古人信奉福报,讲究修身、修德,认为贪婪会遭到天谴报应,提倡积德行善。因而也就有了“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的说法。而皇帝一人却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确实是“淫”即贪婪、荒淫无度的表现。皇帝的后妃,往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正统思想学说、国家制度体系形式,确定了皇帝后妃制度。例如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管子》中记载: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记载先秦时期礼制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中,有“昏义”的内容,即现代意义的婚礼。其中明确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显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后妃的编制就已经不止“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是“佳丽数千”。到了汉代,有了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身份等级、品级划分。直至清朝,皇帝后妃制度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在历朝历代,皇帝后妃在称呼和数量上并不相同,但是编制数量大致近似。那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一人独占这么多资源,天天翻牌就寝,难道是把“万恶淫为首”的古训抛之脑后吗?他们不怕遭到天谴报应,皇位不稳、江山社稷倾覆吗?当然不是。皇帝也要敬天法祖,也要接受礼仪的约束。皇帝最希望统治地位永固、皇位代代相传。皇帝后妃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完善,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男权社会的一种典型体现皇帝是天子,不同于凡夫俗子,要突出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和权利。众星捧月、花团锦簇,即是写照。《礼记》中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皇帝后妃制度可以显扬女性应有的顺从意识。皇帝管理天下,皇后管理后宫,分工负责,内外协调,这样才会彰显礼制,使得政事和谐,皇帝君临天下,皇后母仪天下,为天下人作出表率。从而,也才能促进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国泰民安。也即,古人早就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体系,上升到了家庭管理示范样板、国家礼制治理的高度。上行下效,与之呼应,世间其它男子也就有了三妻四妾的风俗。这种一夫多妻现象,号称具有所谓的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重大意义。其实,这是男尊女卑,男性占有女性,并且把女性当做附庸、从属品的体现。事实上,面对众多后妃,皇帝难以做到雨露均沾。很多女性被有幸选入宫,却终生难以受到宠幸,孤苦终老。而且,一夫多妻制度也体现了男女之间、女性之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异。这也是自古皇帝后宫、民间妻妾之间,多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争相上位的主因。传宗接代皇帝要想管理天下,凭一人之力显然是不够的。而且,皇帝都期望统治地位稳固,皇位代代相传。因而,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也是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子孙、皇位后继有人,并且开枝散叶、加强皇权集团势力即统治力量。同理,民间男子娶三妻四妾,也是为了传宗接代、香火不断,追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繁盛景象。享乐思想除了上述两方面堂而皇之的理由之外,一夫多妻现象,当然也有男性的享乐思想意识存在。所以,无论是皇帝的三宫六院,还是民间男子的三妻四妾,确实有违于“万恶淫为首”的古训。而且事实上,很多男子也因沉湎女色,伤身、折寿、破财,甚至亡国。这也正应了“万恶淫为首”的警诫。但是,一夫多妻制度自古就有一套理论学说做为支撑,也就使得很多人觉得它天经地义,顺理成章,陷入其中而不能自省。殊不知,这种思想观念和制度,很不合理、科学,是反人性的制度设计。清朝皇妃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候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人们对于清朝后宫认识,大多来自电视剧,最深入人心的电视剧,莫过于2004年的宫斗剧《金枝欲孽》,在这部剧里面,黎姿、佘诗曼两个人的斗争深入人心,到了2011年,郑晓龙导演又出了一部《后宫·甄嬛传》这里面就更加热闹了,甄嬛、皇后、华妃、安陵容……等众多嫔妃都在认真宫斗,那清宫皇妃们真实的一天究竟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大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了国号为大清,不过很多人又称为满清。皇上选妃都是通过选秀来的,这批被选的人也被称为秀女。
秀女,年十四,旗属女子,由八旗都统造册,再送往户部批阅,再从这些女子中选出合格的,这些秀女可用做妃嫔,也可能被配给近支宗室。都说后宫佳丽三千,这完全是夸大其词,帝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不过清朝皇帝的妃子也只不过几十个人,乾隆皇帝也只有过41个妃嫔,咸丰皇帝也只有18位妃嫔。
那么这些妃嫔的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呢?其实并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凄惨,甚至还有一点让人羡慕,首先,她们都是很尊贵的存在,作为女子,他们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丈夫,是很多女子都羡慕的,这一点不可否认,很多女子当都想成皇帝是妃嫔,享受荣华富贵。
这些皇妃们每天都会起得很早,然后精致的梳妆打扮,每一天都活的很精致,不仅能用上各种珍贵的饰品,还能穿上华美的服装,这会花费她们挺长时间的,到了上午时, 她们才吃早餐。
住在皇宫里面,早餐也很究竟,虽然在我们了解的历史中,很多后宫中人的寿命并不算长,但是她们的食物却非常养生,并且各种各样,还有一个很浪费的现象,那就是,这些食物她们仅仅只吃几口而已。
这些女子虽然不能出宫,可是皇宫却是一个很大的地方,紫禁城是1420年,明朝时代就建成的,它的总面积有72万多平方米,这里汇集了天底下最好的、最珍贵的东西,嫔妃们平时无聊的时候就能赏花,看景。或者找姐妹们串串门,有自己爱好的还会干点别的事情。之后,还会用晚膳。
能够成为皇帝的妃子,可能对于一些有心爱之人的女子是一种强迫,是不美好的,可是莆田之下的女子,很多都无法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作为一个女子还要辛苦操劳一生,而作为皇帝的妃子,永远不会为柴米油盐发愁,这是多少女子都神往的生活。
古装剧中上演了太多的宫斗,让人对后宫的印象之身下斗争,却忽略了其实她没每一天都过的比普通人幸福,一生不用体会劳作的艰辛;能够被皇上宠幸的女子相对而言更加幸运,而那些不得宠的女子日子也没有那么糟糕。当然这些好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必须遵守宫规。
新皇帝是如何处理老爹留下的妃子的?
众所周知,自古皇帝后宫嫔妃佳丽三千,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世是后宫女人居然达到了四万多之众,比当时唐朝当时在职的文武百官还要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皇帝驾崩后,这么多妃子该如何处理呢?
通过翻阅史料记载,唐朝妃子在先帝驾崩后,一般有四种处理方式。
惨无人道的殉葬殉葬是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对驾崩皇帝后妃处理中最残忍的一种制度,也就是皇帝死后,后世之君会安排一些先帝生前的妃子自杀陪先帝一同下葬,而到唐朝的时候这种旧俗依旧存在。
唐武宗李炎就有两位妃子是殉葬而死,其中一位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动提出为皇帝殉葬的武帝宠妃王才人,因为二人感情颇深曾发誓世世代代为夫妻,武宗临终前就把王才人叫到身边,对王才人说“朕不行了,跟爱妃的感情怕是也到头了,所以特意跟爱妃告个别”,王才人回答:“皇上一定长命百岁,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武宗又说:“要是真像朕所说的那样,该怎么办呢?”,王才人回答:“真要如此,臣妾一定会自我了结随皇上而去!”结果武宗驾崩后,这王才人就真的殉葬了。还有一位是孟才人,跟武宗关系也非常亲密,武宗病重时,
孟才人有幸侍驾,武宗就问她:“朕死后,爱妃如何打算?”孟才人小声抽泣着说:“陛下如若不在了,臣妾就用三尺白绫了结自我,在黄泉之下伺候陛下。”孟才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心里明白,皇帝有意让她陪葬,可作为皇帝的妃子就算自己不愿意又能如何呢?于是,能歌善舞孟才人主动要求给武宗唱了一首《何满子》,唱罢晕厥而亡,而这首《何满子》也成了千古绝唱。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曾有两首诗是关于这个故事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偶因歌罢得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
低等无子之妃强制削发出家这种处理方式还算人性一些,起码还能活命,之所以如此做法,是因为担心这些妃子会改嫁他人,以免给皇家造成不好的名声,所以要求这些出家的妃子不得还俗,终身侍奉佛祖,与青灯黄卷为伴,并且派有专人看管。
不过这其中有个特例就是武才人武则天,武则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被强制送往皇家寺院感业寺削发为尼,但是她却被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看上了,李治就想方设法的让武则天还了俗。
高等无子之妃为先帝守陵或独居先帝太庙崇圣宫《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卷 249:“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对于一些没有为先帝生养子嗣品位较高的妃子失宠的一部分会被送往先帝的陵墓负责守灵,这些妃子除了为先帝祭扫陵墓,还要饮歌载舞像先帝生前一样侍奉皇帝,一直到自己生老病死。
对于一些先帝生前受宠的无子妃子会安排到太庙旁边的崇圣宫继续守着先帝的灵位孤老终身。
当然,唐朝后期对于这些无子妃子大多是在宫中赡养,并保留封号,一直到她们孤独终老。
有子妃子随子前往藩国为先帝育有子嗣的妃子相对下场就好多了,她们会被后世之君准许迁入子嗣的藩属地由子嗣赡养终身,死后还可以追封谥号。
比如唐太宗妃子韦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册拜纪国太妃”。
才貌出众的妃子被后世之君充实后宫这一种属于特列,有两个比较著名的例子:
1.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将两个兄弟杀死之后就将哥哥李元吉的宠妃杨氏(隋炀帝杨广之女)占为己有。而还把一生嫁了多位帝王的萧皇后收入后宫,颇为称奇。
2.唐高宗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已经被强制出家的李世民妃子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之后专宠武则天,并立为皇后。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子承父业!
纵观唐史,唐代的后宫比较乱套。但是后宫嫔妃的结局大多都非常凄惨,所以在封建王朝很多人是不愿意入宫的。
古人真的可以三妻四妾吗?
中国国代的婚姻制度,大家常常听到的“三妻四妾”都是闹着玩的,正经大户人家也是严格的按照“一夫一妻一妾多婢多姬”这种制度来划分的,整体来讲,在整个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男权社会,良家女子还是有一定权利的,特别是大老婆!
一、举案齐眉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在家庭里,是严格的执行夫妻共主的制度的。
咱们现在用的这个夫妻的“妻”字,源于“齐”,意味着和“夫”是平齐的,象征着在家庭中拥有同等的地位,当然这个仅仅限于家庭中的大老婆。
中国古代,男女成亲,讲究“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是除了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媒妁之言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男女双方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因此在中国古代,明媒正娶的大老婆,妻子的地位并不低,甚至相较于同时期的外国,还要相对要高一点。
古代皇帝要“一统天下”,皇后也要“母仪天下”,听说过有东西宫的天后,但是确没有过东西宫皇后的说法,因此我们常说的“三妻四妾”中的三妻就站不住脚。
当然这个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男子可以娶两位妻子,这两位妻子地位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男子要肩挑两房香火,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梅兰芳。
除了这种特殊情况,整体而言,在整个家庭中,夫妻地位大体上是相同的,家里的妾室婢女歌姬均归家里大太太管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就是家庭的财产,大太太是完全有全力评自己喜好处理她们,即使大太太去世,严格讲,妾室是扶不了正的,只能等着,空降下一任大太太,因此真正命如飘萍的是这些家庭财产们,随时可能被大太太处理掉。
二、“七出三不去”中国古代,让好多男同胞们羡慕的除了所谓的“三妻四妾”制度,大概就是能够随时以“七出”的理由休妻另取了。
其实所谓的“七出”,就是指: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说白了就是:不孝顺父母,没有生孩子(这里不是没有生儿子,而且无子休妻中规定了五十无子方可休妻,因此这点休妻的在古代也是少数),通奸,嫉妒,有不可治愈的疾病的,嚼舌头根的和偷盗的,均可以七出之条把妻子休了。
但是这七出之条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三道闸门进行审核呢,就是这“三不去”政策。
所谓的“三不去”就是指: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贱娶贵不去。有这三道闸门拦着,说实在古代休妻的事情还是比较少的。
这里我详细的说一下这个“三不去”,我认为在古代理法中能够做到这三点,这是现在法律都有做不到的地方。
无所归不去:就是指妻子娘家没有人了,父母兄长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下是不能休妻的,休妻了她都没有地方去了,还是比较任性化的。
与更三年丧不去:指的是妻子与丈夫一同为公婆守了三年的孝期,这就相当于,为丈夫的爹妈都养老送终了,这种情况是不允许休妻。
贱娶贵不去:这点我认为就是现在婚姻法这么完善的情况下,也做不到这点,啥意思就是妻子是丈夫在没有发达的时候娶来的,丈夫发达了,是不允许休妻的,这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这点别说中国,放眼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到,多少夫妻共同白手起家的,有钱之后劳燕飞分的,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让人叹息呀。
当然在中国古代,还是男权社会为基础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利也好,七出三不去也好,均是说这个家庭明媒正娶的妻子,绝不是照顾那些命途多舛的妾室婢女的,丈夫活着的时候,伺候丈夫,甚至不能跟丈夫同桌吃饭,真正的“他们吃着我看着”,就算丈夫再宠你,在妻子面前也只是个下人,要守规矩,等丈夫死了就更悲惨了,妾室婢女就是家庭财产,丈夫死了不需要伺候了,好一点的给你点钱另嫁了,不好的就给卖了,全凭大太太高兴。
因此,在拥有严苛的礼法制度的中国古代,妇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没有地位,法律和礼法保护的更多的是良家妇女,但是整个社会,多数女性还是命如飘萍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是有一点,“三妻四妾”的生活,在古代也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中匡史化”,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