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战争,沂蒙山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贡献

天美资源网

中国解放战争,沂蒙山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贡献?

沂蒙山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很大,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送子参军,送夫,积极支前,把家里的吃的喝的用的尽最大的努力拿出来支援前线,成立担架队,支前运送队送吃的喝的穿的弹药,人扛肩背小车推,打败蒋匪军的多个王牌师,用小车把解放军一直推到长江边上!沂蒙山老区人民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啦!写不完,说不完啊!

辽沈三大战役各指什么时候地方?

辽沈战役解放了大东北,淮海战役解放了大中原,平津战役解放了北平和天津。

中国解放战争,沂蒙山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贡献

国军第十军抗战时与第七十四军齐名?

第10军曾获得过国军最高荣誉,后又被剥夺。抗战正面战场有三个王牌军,相互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第10军本来是有机会超越74军的。

三个王牌军。

一是第10军,号称“泰山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所属三个师被国民政府分别颁授“飞虎旗”;

飞虎旗是国民政府授予军事团体的最高荣誉凭证。纵观整个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仅有20个军事单位获得过飞虎旗,第10军独得其三。

二是第74军,代号“辉煌”,所属三个师代号分别为:“前矛、虎贲、激扬”。常德会战后,第74军军部、第74军57师、第74军炮兵团三个单位获得国民政府颁授“飞虎旗”,和第10军并驾齐驱。

衡阳战役后,第10军一蹶不振,而在雪峰山战役中,74军51师又得飞虎旗一面,从而使74军一共获得了4面飞虎旗,成为国军第一王牌。

三是第18军,陈诚集团“土木系”。相比较于前两支部队,18军似乎略逊。衡阳战役后,18军全面超越第10军。

这三支王牌军,长期在湖南、湖北等地与日军苦战,相互之间经常协同作战,暗中较劲,都想成为头号主力军。

当时另一支王牌军、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在抗战期间主要参加的是桂南战役和入缅作战等,因此和前面三个军协同作战不多。

第10军本来是完全可以成为国军的第六大主力的。

该军于1939年7月,由陕军、中央军各一部组成,抗战时由于能征善战,逐步成为国军的头等主力,尤其是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由于顽强防守,给予日军重大杀伤,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军长李玉堂因功提升为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0军军长,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历史沿革。

国军第十军,其番号几经撤销,重组。最早是于1926年8月,由黔军第2师扩编而成;到了1929年4月,又由西北军之方振武部扩编为第10军。之后,浙军与国民军各一部、直鲁联军徐源泉部又先后编为第10军。

到了1939年7月,国民政府为加强抗战后备军事力量,以第29军第79师及第25军新190师于江西鹰潭合编为第10军,军长梁华盛。第10军在抗战中成长起来,逐步成为中央军嫡系主力。在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衡阳战役中表现都非常出色。

1944年10月,经过衡阳会战的第10军残部8000余人在重庆重建第10军。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兼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整编部队,第10军于1946年5月被改编为整编第三师。内战中,该师于1946年9月和1947年12月, 先后两次被解放军歼灭,又两次重建。

1948年1月,国民党再次重建整编第三师,并于同年10月恢复第10军番号,该军恢复番号后,参加了淮海战役,被中原野战军全歼于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军长覃道善被俘。

1949年1月,该军残部在浙江江山再次重建,不断受到解放军的打击,之后因兵员不足,番号被撤销。

抗日战争中泰山军的辉煌时刻。

第10军的全部辉煌,是在抗战期间。

第10军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第10军在捞刀河等处,与日军激战,击退日军,并给予日军重创。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日军第11军发动湘北攻势,并扬言打进长沙城过元旦,军长阿南惟几甚至在其办公室墙上写下了“元旦长沙”4个大字。

根据第9战区司令薛岳命令,第10军固守长沙城,双方在长沙城外惨烈厮杀。

面对日军陆军的疯狂进攻,以及日军航空兵的轰炸,第10军坚守阵地,日军最终惨败退却,在湘北败逃时又被中国军队追杀。

当时盟军在各大战场作战不利,英、美盟军连吃败仗,太平洋上空一片阴霾。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的广泛关注。《泰晤士报》报道:

“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后,英、美等国废除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并向中国提供大量贷款。

战后,国民政府授予该军预10师师长方先觉四等宝鼎勋章。并提拔方先觉为军长。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时,第10军奉命驰援常德友军。方先觉亲临一线督战。战后蒋介石送方先觉一幅匾,并题词“忠义表天地”。

第十军至此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顶级王牌主力,风头紧追74军,超越了18军。

日军侵华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的作战。

第10军最辉煌,也是最屈辱的战役,就是衡阳会战。

如果这场战役,第10军能够坚持到最后,那么将成为整个长衡会战的头号功臣,风头很可能会超过74军。

可惜第10军最后被打残了,方先觉率余部放下了武器。

方先觉率领第10军,面对兵力是自己六倍以上的绝对优势日军,以一支孤军顽强抵抗47天,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最终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应当说,其战绩是辉煌的。

但不管怎样,第10军最终放下了武器,而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长衡会战,是日军侵华以来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的一次作战。

本次会战,日军共投入陆军150个大队,以及第五航空军、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艇和海军陆战队等部队。日军直接作战部队达40余万人,加上辅助部队及后勤人员等达70余万人。而之前日军投入进攻部队最多的武汉会战,也只有140个大队。

日军孤注一掷,在抗战的后期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他们从国内召集大量兵员,从关东军等处抽调部队,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进攻部队。其规模已经超过了武汉会战。

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中国远征军正在滇缅地区对日军发动总反攻。国民政府认为日军不可能再有力量发起大规模的攻击。

但东条英机为了实施一号作战,砸锅卖铁,把日本国内以及伪满洲凡能够调动的兵力,孤注一掷,几乎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

日军居然能调动如此大的兵力,无论是盟军还是国民政府,都没有预先估计到,所以日军突然发动大规模攻击,打了国民政府一个措手不及。

东条英机企图通过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具体是打通一条北起满洲,横穿中国大陆,一直到越南河内的铁路交通运输线,之后,经过满洲和朝鲜半岛与日本相通,从而打破美军太平洋航线的封锁,同时重点打击国民党中央军嫡系。

日军突然发动超大规模的进攻,国军完全预料不到,战前十分麻痹大意,因此战役开始后,国军大溃败。

而英美认为:此时日军的主力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因此无法理解国民政府为何还会发生大溃败,从而导致蒋介石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面对日军凌厉的攻势,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当时谁也无法预料,日军进攻到哪里才会停下来。

日军进攻到了衡阳。这里的守军是方先觉建制不全的第10军。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历时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役,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衡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据中国军网《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一文介绍:

“当时,衡阳是与重庆、昆明并列的战时中国三大中心城市,税收居全国第二,被称为‘小南京’和‘小上海’。而且衡阳地处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会点,是中国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对衡阳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第10军竟会以一支孤军,死守衡阳城达47天之久。

当时,由于日军进攻很厉害,长沙中国军队战败,重庆统帅部对守卫衡阳城并没有信心,事先也没有想到第十军能坚守那么长时间。据《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何成浚记载:

“军令部报告战争情况,衡阳业已在倭寇严重威胁下,守军力量甚低劣,敌人不攻则已,否则与长沙必无二致”。

衡阳之战大量杀伤日军,日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东条内阁下台。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到8月8日,第10军以牺牲16,000余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万余人,击伤日军6万余人。千年古城夷为平地。战役开始前,尽管城内30万居民紧急疏散,但仍有大量衡阳民众死于战火。其中仅仅帮助运送弹药,运送伤员的民众,就有3000多人牺牲(不同资料来源统计数字不尽一致)。

当时第10军建制不全,只有大约18,000人,共4个师(190师及暂编第54师实际都只有一个团),此外还有配属第10军的46军一个山炮连、高射机枪一个排、74军一个炮营等。共约18000人之兵力。在47天的战斗中,部队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往往一天之内连升几个营长、连长,一个营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如五桂岭争夺战中,第3师第8团半天内提拔的5个营长全部阵亡。大量受伤的官兵,只要还能爬行,就坚守在阵地中,直至阵亡。

日军一号作战开始后,在所向披靡的疯狂攻势中,突然碰到了一块超级硬的骨头,几乎把满口牙齿都啃坏了。最终付出重大伤亡,虽然以惨重代价占领衡阳。但一号作战的疯狂势头被遏制。日军再也不敢轻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东条英机内阁因此下台。

日军在47天里,集中绝对优势陆空军,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总攻。三次总攻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

应当说,日军的第一次总攻规模是最小的,但进攻一开始,衡阳城就立即成为一片火海,场面极为骇人。据幸存的国军将领后来回忆:

“(第1次总攻)敌人对我西南及正南猛攻。炮声隆隆,枪声塔塔,扎以密集的手榴弹爆炸声,全城震动;从高处往下看,日军火力之猛,惊心动魄,有如无数火龙,环绕在城西与城南一线,火光翻滚,此起彼落,好像一片火海,极为壮观”。

在所有阵地前,日军利用夜色,发起一波一波攻势。中国军队坚守“三不打主义”,即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

“秘匿我火器位置;必待敌大部进至外壕线,始以侧射、斜射火力急袭歼灭之”。待敌潜至我阵地前绝壁下作悬崖攀登时,再投手榴弹击灭之”。

中国军队把山体斜坡面削断成直角90度的断崖,断崖下再深挖15米深、15米宽的壕沟,日军在衡阳城守军修筑的壕沟前付出重大伤亡,却束手无策。日军把这些壕沟命名为“方先觉壕”。

日军两次总攻,两次被第10军打停下来休整,由于伤亡巨大,日军指挥官横山勇曾经一度产生过放弃攻城的想法。最终还是决定孤注一掷,调集部队增援,可见战况之惨烈。

日军第3次总攻衡阳城时,参与攻城的部队有:日军第40师团、第58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第13师团、以及大量炮兵部队(包括三个独立炮兵联队、军直属炮兵部队等)。空军有日军第5航空军参战。此外日军还有在外围专门负责打援的部队。为了对付一个第10军,日军竟出动了10余万人马。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部队有一部分在前两次攻城时已经被打残。日军从其他师团及派遣军直辖松井部队抽调兵员从长沙南下,补充衡阳的师团。日军又将三十六吨弹药运到衡阳,补充攻城部队。

面对日军铺天盖地的猛攻,由于盼望中的援军始终未到,第十军孤军连续奋战47个昼夜,“部队每一秒、每一分钟都在流血”,官兵死伤殆尽,几乎所有能够战斗人员都投入一线作战。据配属第十军作战的74军炮兵观测员关启宇回忆说:

46军山炮连(配属第10军守衡阳)在发射完最后一发炮弹后,全连由炮兵改为步兵,他们高唱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慷慨激昂地走出衡阳城南门,走向第一线阵地参战。……他们发扬桂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殆尽。

打到最后,大量伤员得不到救治更无法外运,还能战斗的官兵也是疲惫不堪。同时由于长期固守,弹尽粮绝,客观上已经无法继续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大量伤员不被屠虐。1944年8月7日傍晚,方先觉召集手下4个师长商讨。最终决定放下武器和日军谈判。

从表面上看,第10军是投降了,日军占领了衡阳城,似乎取得了胜利。但从战役效果上来看,日军在兵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伤亡却远远高于中国军队。日军参与进攻的一些师团几乎被打残,衡阳之战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衡阳之战已经达到了大量杀伤、消耗日军的目的,日军占领了一片废墟的衡阳城,却消耗了有生力量,是一种惨胜。就全局而言,日军衡阳之战的惨胜,却导致了一号作战的整体失败,东条内阁因此下台。对于中国军队而言,虽败犹胜。

最辉煌、最屈辱的战役。

衡阳保卫战是整个抗战中给予日军最大杀伤的守城战役,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衡阳城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是第十军最辉煌的时刻。

第十军将士们,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没有全军战死殉城。

需要说明的是:第十军的投降,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是存在争议的。

方先觉在放下武器之前,提出要求:保留第十军建制,日军不杀害俘虏,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并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等。但日军并没有答应,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还是应当认定是无条件投降。

方先觉为什么要求去见汪精卫?他的想法可能是:就算投降我也是投降汪精卫,不是投降日本人。

但我们要注意:这只不过是方先觉的自我安慰。他提出要去南京见汪精卫,而投靠汪精卫,就是投靠日本人,因为汪精卫本身就是投靠日本人的大汉奸。而方先觉最终也是在日军的进攻下放下了武器投降的。

方先觉部放下武器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蒋介石无论如何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1944年8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敌寇广播称:衡阳方军长自动树白旗乞降,其方式如新加坡英军乞降时相同等语,此等污辱乃为终身不能湔除之羞耻,余深信先觉决不至乞降,但其不能以身殉国,竟为敌所俘所屈,使我军誉与军校皆蒙此不白之污辱,殊所不料也。”

蒋介石坚决不愿意承认方先觉投降,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如果方先觉守住了衡阳城,那么,将在国际和国内大大提高国民政府的威望,也能够为一号作战开始之初的溃败挽回一点颜面。

如果衡阳城最终失守,但第10军与城池共存亡,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虽然比不上守住衡阳城那么荣光,但官兵的英勇事迹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由于衡阳城国民党军是以少敌多,并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蒋介石在国际和国内舆论上,都可以大肆宣传。

但是如果是第10军投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在当时,我国抗日军民认为,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作为一支抗日的武装,没有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向敌人放下了武器,那是十分可耻的,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方先觉将军率领的第10军将士们已经尽力了,他们孤军奋战,大量杀伤敌人,有效阻止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并最终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在援兵无望,弹尽粮绝,已经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放下武器,保全伤病员的性命,其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战争的实际效果来看,第10军继续抵抗下去,由于弹尽粮绝,人员伤亡殆尽,也不会给日军造成更大的杀伤了,从这一点来看,其实继续抵抗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不管衡阳守军的战绩如何惊天地泣鬼神,衡阳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再光荣、再伟大,在抗日战争那种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极端紧要的关头,却绝对不能允许有投降情况的发生。因为只要一旦认可这种行为,那么今后作战时,其他部队遇到困难也可以效仿,那么今后仗就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仅此一点,衡阳守军的所有光荣都因此而蒙羞。

据《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何成浚评论道:

“噫!方军长等苦战四十余日,声名烈烈,虽庸人孺子莫不称道其忠勇,如坚持到底,以身殉职,则在中国史册上,张巡之守睢阳不能专美于前也。奈何当最后关头,以一念之差,由民族英雄一变而为降将军,留此百世不能洗磨之耻辱,我闻之实不胜太息痛恨之至!”

此后,方先觉等人逃回了重庆,仍然受到蒋介石的表彰。

抗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以一个军级单位投降日军,这是唯一的一次。因而创造了中央军抗战中单次战役中最大的集体投降。方先觉将军从此集英雄与降将于一身。围绕他是真投降还是被俘虏一直争论不休。

被剥夺最高荣誉称号。

蒋介石方面对外宣传的侧重点是:方先觉在城破之后,决心以身殉国,自戕不及、不幸为敌所俘。所以是光荣的。

为了证明此点,国民政府宣传部门对外公开了方先觉的“最后一电”,这也成为中国抗战中最著名的绝命电文之一。

据说,这份电文是由方先觉率参谋长孙鸣玉、师长周庆祥、葛先才、容有略、饶少伟等第10军最高将领集体署名,在城破的最后时刻发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是1944年8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的这“最后一电”,电文曰: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这份电报真是正气凛然,荡气回肠,视死如归!

这简直是中国军队抗日杀敌、舍身成仁的最高境界!

国民政府对这一份电报大力宣传,许多人看了这个电报,都忍不住感动得痛哭流涕!

人们感叹:第十军将士们经过连续数十个日夜浴血奋战,最后发出绝命电文,其忠勇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也足以成为中国军人的忠勇楷模!

不过,当时军令部长徐永昌就对此电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现在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份电文真实性存疑,很有可能是蒋介石为了宣传的需要,而让其他人草拟的这份电文。

如果衡阳守军能坚守到最后,全军以身殉国,或者甚至击退日军。如果是这两种情况,那么必然会成为国民党宣传的重点。战后重组第十军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从而很有可能成为中央军的头号主力,风头甚至有可能盖过74军。

这可以参考孤军防守常德的"虎贲师"74军第57师,当时该师80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最后余程万师长率领仅300余人突围而出,战后该师被国民政府授予“飞虎旗”,重组后成为王牌军74军的王牌师。但余程万师长因为自己没有与城池共存亡,而是最后时刻突围而出(比方先觉的投降要好许多),还是受到了蒋介石的拘押。

国民政府为了宣传需要,坚称方先觉等人是自杀不成而被俘虏。因此没有追究方先觉等人的责任,但最终还是收回了授予第10军下属3个师的三面飞虎旗。

1924年到1927年巨大的成就?

1、国民大革命

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2、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确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3、全面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两大历史成果:①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主要表现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冯玉祥倾向革命,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孙中山北上,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兴起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势,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②使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它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

②战略部署的正确。

③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支持响应,大力支援。

⑤北伐军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冯玉祥北方响应。

⑦苏联的帮助。

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论上的失误,也有策略方针上的失误,具体而言:

①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阶级保守,不能成为独立的革命势力,。而资产阶级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和主导力量,因此,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认为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当然领导。

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是把中国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放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认为只有采取退让的方针,才可以表明共产党人没有夺取权力的企图,使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放心,国共合作不致破裂。实际上,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正是利用陈独秀的妥协退让,不断削弱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作好了发动突然袭击的一切准备。

③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④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6、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

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斗争予头都指向帝国主义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以及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造成的。

⑤意义相同----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④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

1960年解放了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表明全中国已经解放,到1960年,全国解放已经十余年了,只是196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特大旱灾在全国蔓延,尤其北方,旱情特别严重,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全国出现了大饥荒,人民没有粮食吃,但在毛主席邻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勇敢地渡过了难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