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是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准

天美资源网

三大改造是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准?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农业方面通过农业合作化,将生产资料农民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合理的国民联营收购,改造生产资料为公有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从此中国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大改造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三大改造后,1956年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1957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访问苏联。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1956-196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共八大是个良好开端,后来便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不小的灾害,1966-1976,文革十年,1976年后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大改造是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准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大改造的意义?

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监狱工作“五大改造”新格局,是监狱机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关系监狱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安徽监狱将努力在构建“五大改造”新格局上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创造安徽经验。

一、充分认识“五大改造”新格局重大意义。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新格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重大发展,具有风向标作用和里程碑意义。

“五大改造”新格局旗帜鲜明,充分体现了监狱工作的政治高度,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新格局,是监狱机关强化“四个意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治责任,是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绝对领导的根本体现。

“五大改造”新格局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了监狱工作的理论深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导新时代监狱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五大改造”新格局立足实际,创新发展了监狱工作的实践维度,从原来的“三大改造”手段拓展为“五大改造”格局,实现了监狱改造模式的转型升级,必将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成为推进监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动能。

二、深刻把握“五大改造”新格局的丰富内涵。“五大改造”新格局集中体现了今后我国监狱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实践,科学把握其深刻内涵。

着力把握根本性。“五大改造”新格局,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把政治改造作为根本性改造,强调监狱机关坚持政治引领是落实政治改造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对新时代如何坚定监狱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给予了明确回答。

着力把握系统性。五大改造既统领于政治改造,又自成体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目标指向一致。政治改造处于统领地位,是其他改造成效的评判重要标准和基本遵循。监管改造侧重于惩罚和规则的约束,教育改造侧重于思想认知提升,文化改造侧重于价值观的重塑,劳动改造侧重于恶习矫正。

着力把握战略性。“五大改造”新格局,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强化监管改造的基础地位,注重发挥教育改造的治本作用,拓展文化改造的以文化人功能,彰显劳动改造的中国特色,有方向、有路径,有载体、有标准,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下,对监狱工作的整体把握和战略思考。

三、坚持以“五大改造”新格局引领安徽监狱发展新实践。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对标对表抓好谋篇布局。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的“总目标”与“五大改造”新格局的“路线图”。牢牢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把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作为监狱工作的主线,贯穿于监狱工作全过程,贯穿于监狱安全稳定、刑罚执行、改造活动始终,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监狱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坚持两个层面推进。在民警层面,以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素质强警打牢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民警队伍。在改造层面,把政治改造作为改造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罪犯思想政治改造体系。着力构建三个体系。构建改造评估体系,形成以政治改造的指标为主导的罪犯改造质量综合评估体系;构建标准运行体系,科学确定分级监管、分类教育、分段改造的各项工作标准;构建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鲜明的改造工作导向。

坚持在大势中推进,聚焦聚力推进实践创新。努力探索政治改造统领有力、五大改造协同发力的新路径、新方法。在政治改造上,规范政治改造的内容、形式和标准,推进内容、载体、方法的丰富和创新,建立系统科学、全面覆盖的政治改造实施路径。在监管改造上,继续抓好标准化创建、精细化管理、项目化实施,不断完善分类分级分押、动态流转的梯度管理模式和差异化的罪犯改造激励约束机制。在教育改造上,扎实推进安徽监狱教育改造“五大体系、七大工程”三年规划,着力打造罪犯三段式教育改造标准化流程体系。在文化改造上,以监狱文化CIS形象识别系统和文化监区示范建设为抓手,从理念、行为、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创新文化改造形式。在劳动改造上,围绕凸显劳动改造功能,不断优化完善劳动项目结构、生产管理体系和劳动技能培训机制,发挥劳动改造人的功能作用。

坚持在大事上作为,坚定不移抓好贯彻落实。贯彻全国监狱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在强化安全稳定上下功夫。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把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各类安全风险管控,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二是着力在打造高素质民警队伍上下功夫。围绕打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监狱民警队伍目标,把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贯穿于民警队伍建设全过程,强化民警学习培训和日常教育管理。三是着力在深化监狱改革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市属监狱上划省级直管,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增强刑罚执行一体化运行效能。深入推进警务模式改革,优化警力资源配置。继续推动罪犯医疗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四是着力在优化监狱功能上下功夫。出台监狱分类分级建设实施意见,从全局、区域和监狱三个层面推进等级化戒备管理、差异化功能建设和分类化行刑矫正三个行动计划。五是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以监狱执法执勤平台建设应用为主要抓手,推进民警执法执勤、警务管理与现代科技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监狱示范建设,不断提升监狱管机关核心战斗力。

三大改造是探索时期还是过渡时期?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春天,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同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在经济上促进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农业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资本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至此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