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么死的,怎么评价朱棣谋反称帝?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武力斗争夺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并对建文帝剩下的残余势力进行无情的打压。但是他在位的22年里,励精图治,所以展现了一派祥和的气氛,开创了永乐盛世。
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虽然在传统思想来说有篡位的说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交给建文帝估计明朝肯定要走向衰败,因为地方藩王势力不是软弱的建文帝能控制的。
朱棣在即位后,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边境得到几十年的安宁。
他远征南安(就是现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
明成祖继承了太祖的事业,对太祖的政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完善了明朝文官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更是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文化上,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
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开创了永乐盛世,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将各类学科总集的典籍。是中华文化之盛事。
同时我们也知道开创这个永乐盛世也有老百姓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要做大事又要考虑老百姓的相关利益,这两者明显是不能共存的,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止有他好的优秀的一面也有他的缺点,但无论怎么说,在明朝历史上他是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总的来说,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朱棣是哪年死的?
朱棣是在1424年去世的。因为朱棣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期有很多知名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他在位的时间为1402年到1424年,最终在1424年去世。朱棣死亡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死因并不是很清楚,有很多不同的历史记录和传说。尽管如此,朱棣的在位时间和对明朝的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大明风华朱棣第几集死的?
《大明风华》中朱棣是第34集病死的。
《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吴越、梁冠华、张艺兴等主演的古装剧。
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初年,国家开创盛世,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该剧于2019年12月17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在优酷同步播出。
而是斩尽后宫的妃子宫女?
历史上朱棣在朱允炆自杀之后,确实没有急着登基。不但如此,在登基之前他甚至没有踏入南京一步,遑论皇宫。根据清初学者谷应泰所著《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确实下令在皇宫内“清宫三日”。那么这位永乐大帝为何要对建文帝的后宫斩草除根,并且还不急着登基呢?
清宫三日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联合曹国公李景隆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将早就等在城外的燕王大军放进了南京城。据说京城内的百姓对于燕军夹道欢迎,除了燕王妃的弟弟、朱棣的大舅哥魏国公徐辉祖以外,燕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朱棣剧照然而对于朱棣来说,入城只是第一步,皇帝朱允炆的生死才是重中之重。当时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和第七子齐王朱榑都被囚禁在宫内,朱棣以担心二王会被朝廷加害为由,派出近千人的精锐骑兵直奔皇宫而去。不久之后,宫内冒出一股黑烟,据说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了。燕王殿下对于手下的办事能力极为放心,他就待在金川门纹丝不动,等着自己的亲弟弟周王过来相见。
上虑朝廷事急加害周、齐二王,遣骑兵千余驰往卫之。周王初不知上所遣,仓卒惶怖。既知乃喜曰:“我不死矣!”来见,上出迎之。周王见上,拜且哭。上亦哭,感动左右。周王曰:“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言讫,复哭。哭不止,上慰止之。与周王并辔至金川门下马,握手登楼。—《明太宗实录卷九下》至于建文帝后宫的妃嫔、宫人、太监,除了谷应泰的说法以外,还有地下文物的佐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对北京市昌平区魏家窑一座明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该墓主人刘通,正是当年燕军骑兵的指挥官。对于刘通的任务,墓志中隐晦地以“肃清宫禁”四字进行了记载。朱老四这一手挺不地道的,因为当初宫中太监可是为他递送了许多机密军情。现在这么一清宫,有功还是无功,谁能分得清楚?朱棣本人不在,难道靠刘通来分辨吗?所以建文后宫大概率是团灭了。毕竟朱棣登基后也是要住在宫内的,万一来个朱允炆同情者把他刺杀,岂不是要贻笑千古。
朱棣剧照三推三让除了看在燕王妃和老丈人徐达的面子上,没有为难徐辉祖以外,其他建文忠臣无不受到了清算。南京城破之后,朱棣迅速出台了一张包含了29人的奸臣名单。包括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副都御史练子宁,礼部侍郎黄观,大理少卿胡闰,刑部尚书侯泰,侍郎暴昭,工部尚书郑赐,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紞,侍郎毛太亨等人皆名列其中。
对于这份名单上的人,如果愿意投降,可以酌情免罪。比如工部尚书郑赐,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紞等人归附之后,都得到了赦免。而不肯投降的建文忠臣,则被悉数族灭。这是一次远比“清宫三日”规模更大的清洗,直到一个月后的七月十五日才告一段落。至于说朱棣要靠方孝孺写诏书才能获得天下读书人的认同,笑话,人家燕王殿下在乎你们读书人的认同吗?这一点朱老四和他老爹朱元璋一模一样,不认可我,那就肉体消灭你。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明太宗实录卷九下》方孝孺剧照至于朱棣本人,这几天在城外也没闲着。虽然他极度渴望奉天殿内的皇帝宝座,但是按照自虞舜尧以来的规矩,即位前要进行三推三让的流程。
六月十四日,在京诸王和文武群臣第一次恭请燕王即位,大家给出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句话倒没有说错,太祖共26个儿子,朱棣虽然是老四,但排在他前面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去世,朱棣在现存的太祖诸子中伦序最长。不过燕王殿下表示我是来做周公的,怎么能当皇帝?不同意。
六月十五日,燕军诸将上表劝进,里面除了强调朱棣乃太祖嫡嗣、国家长君以外,也表示燕军百战百胜,实“天命之有归”。自己这些人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想跟着殿下混。现在功成名就,“虽不敢冀云台之图像,实欲募竹帛之垂名”。当年刘秀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恢复汉家天下,其中有二十八人功劳最大。刘秀即位之后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燕军诸将流血冲锋,自然也是想名垂千古,而且以中兴汉室的刘秀来比拟朱棣,也算恰当。对于手下诸将,朱棣自然不用文绉绉说话:上览之,厉声曰:“吾与若等初举义,共图免祸耳。曾有心富贵耶?”不听。—《明太宗实录卷九下》明孝陵六月十六日,在京诸王、文武大臣第二次上表劝进,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把朱棣比作东汉世祖光武皇帝。认定本朝被“少帝”折腾得够呛,只有燕王才能中兴大明。对于诸王和群臣的殷切希望,朱棣依然表示要在宗室中选择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庙者”继位。这番话自然是难以服众,时至今日,还有哪位亲王敢跳出来自认有资格继位?群臣稽首固请曰:殿下德为圣人,位居嫡长,当承洪业以安海。虽谦德有光,复谁与让?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辞?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人民咸有所依。不宜狥匹夫之谦,以虚天下之望。—《明太宗实录卷九下》虽然朱棣依然没有答应,但群臣接下来自顾自开始忙活起来,有的去准备车辇,有的去准备龙袍,有的去查看清宫结果,有的去打扫皇宫奉天殿。六月十七日,朱棣出发前往孝陵拜谒,结束之后诸王、群臣拥着燕王上了车辇,随即一群人来到奉天殿请朱棣登基。事已至此,朱棣扭捏一番,不得已“强循众志” 即皇帝位。结语:建文政权覆灭之后,朱棣之所以没有立刻登基,是因为遵循古礼。急吼吼登基,那是野蛮人的做法,燕王殿下不能这么干。而建文朝后宫的妃子宫女乃至太监,根据本文的分析,基本是大告而不妙。道理也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帝的安全最重要。
朱棣死后三个儿子结局?
朱高炽:朱高炽是朱棣的大儿子,1378年出生母亲是文皇后徐氏。在朱棣死后朱高炽继承皇位,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明仁宗。
2.
朱高煦: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和朱高炽是同一个母亲,朱高煦最开始被朱棣封为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煦不肯去高阳就一直留在南京,想要篡夺太子的位置。在朱高炽死后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失败最后被贬为庶人。
3.
朱高燧: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和朱高炽还有朱高煦都是一个母亲生的,被朱棣封为赵王。但是最后因为和朱高煦一起造反被捉拿,最后被罢免爵位在宣德六年去世。 朱棣长子叫朱高炽,因为朱元璋非常喜欢他,后来被朱棣立为太子,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他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