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尝与客饮,真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吗

天美资源网

宋濂尝与客饮,真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吗?

几年前,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凶手将一家三口残忍杀害。。。事情起因是怎么回事?在将行凶者迅速抓捕之后,事件轮廓逐渐清晰。原来被害男女是一对夫妻,均系某单位退休工人。平时在家主要给儿子带孙子(孙子也遇害)。。。这老夫妻,除了有这么一个巳成家儿子外,还有一个未成婚的闺女。闺女也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这行凶者就是闺女前男友。据行凶者自己介绍,他与女友已认识数年,并己发展到谈婚论嫁地步,且之前已同女方订了婚。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女友及女友家又都后悔了。。。为此事,行凶者与女友沟通好几次,未果。此次,行凶者就是与女友父母就退婚一事过来商议。据说,行凶者仅订婚就给了女方家近10万,而其只是一个普通打工者。当天下午3时,行凶者是先和女友父亲在屋中单独谈的。。。很快双方就谈崩了,一句话,老头的女儿不可能和行凶者结婚,想要彩礼门都没有。双方说话都不好听,一怒之下,行凶者从身上拔出早已准备好的匕首,向老头捅了过去。由于屋内动作过大,在门外正带孙子的老头妻子便领着孙子推门而入。。。而杀红眼的行凶者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是拿着匕首对着两人一顿乱抡乱砍。两人也当场毙命。。。据后来参加庭审回来的街坊议论说,这行凶者也自知罪孽深重,在法庭上当庭要求法官速判其死刑,并愿将尸体捐献给医院。另有人说,如当时答应将彩礼退回行凶者,或许就没有此事。可是,红尘没有假如。。。

宋濂尝与客饮,真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吗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朱标的关系如何?

正史之中关于这二人关系的记载只有零星半点,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一直是被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从朱元璋开始造反的时候朱标就被定为继承人,朱元璋称王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将朱标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之后,同样第一时间立朱标为太子,由此可见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朱标作为长子,又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他是很有长子风范的,他和兄弟们的感情很好,非常的照顾他的那些弟弟们,他的弟弟们也都敬爱自己这个大哥,根据史书来看,他的那些弟弟们有的经常惹事,每次惹怒朱元璋后,朱元璋都会予以重惩,这个时候大臣们可不敢站出来给犯错的皇子说话。

朱标在这种时候往往会去劝劝朱元璋,让他饶了弟弟,有趣的是只要朱标开口说话,朱元璋的怒火立马就能消了。朱标和朱棣是一起长大的,师傅都是一个,长时间在一起生活,他们二人的关系自然是很融洽的,而且朱棣从一开始就知道朱标的地位不可撼动,所以他也不会去嫉妒或者仇视朱标。

虽说史书中没有明说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到底如何,但我们不妨侧面来推测一下,史书中说蓝玉告诉太子朱标一定要防着朱棣,可是朱标却一直没放在心上,有一次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朱棣,这么重要的事情,朱标随口就告诉朱棣,由此可见二人的兄弟感情是很深的,两人的关系肯定是非常好的。

如果说朱标没有死的话,朱棣也不会造反了,因为他没有那个胆子也没有那个实力,可惜的是被悉心培养的朱标就那么英年早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曹公所乘马名绝影出自谁的著作?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

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

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

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骕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 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紫骍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扬武 《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 赭白 《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置之蓟城东掖门。 赤龙驹 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 赤蛇 《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 龙骧 《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 闪电 《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 青海骢 《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狮子骢 《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忽雷驳 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决波瑜 《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 唐太宗十骥 《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昭陵六骏 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所乘六马曰青骓,曰什伐赤,曰特勒骠,曰飒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乌,乃琢石为象并赞可昭陵。 黄骢骠 《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 蹀马 《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太原异马 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 滑州龙子 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 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 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 唐舞马 《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九花虬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照夜白 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宁远马 《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 玉花骢 《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望云骓 《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黄骝 《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玉逍遥 《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 碧云霞 《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元佑三马 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 义瑜 《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帜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 飞越峰 《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 西域马 《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醉翁亭外形描写?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

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

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编辑本段]醉翁亭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欧阳修漫步于山间,忽然发现泉水边有一座亭子,檐角翘起,如同飞鸟展翅。全文只有这一句话来说明醉翁亭的外观。

亭子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亭子的台基和屋身的结构都很简单,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屋顶。

首先,屋檐的翘角,在中国的亭子中比较常见。除了圆形的亭子外,屋顶一般都有翘角,而且由于亭子正身的椽子很少,它的起翘比其他建筑更为突出,起翘的飞檐,让亭子变得灵动起来,具有了一种浪漫感。亭的屋顶坡度也一般很大,有的亭子屋顶坡度达到了四、五十度,视觉冲击感强烈。

醉翁亭飞鸟般的檐角,也让欧阳修与这座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从外观上看,亭子没有墙体,这也是它与其他建筑最大的区别。

从心理的角度看,墙体给人带来是压抑感和沉重感,亭子四面通透无墙,因此显得空灵飘逸,人在亭中四面没有障碍。正如韩愈《诸亭》诗云:“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奔波在山间的人,经过长途跋涉,汗流浃背,这是倘若看见远处有一座亭子,人就会顿时欣喜起来,如同在山间觅得一汪清泉。坐在亭子中,凉风八面而来,感觉分外惬意。

再次,从整体上看,亭子的笔直浑圆的柱体与曲线飞扬的屋顶,一刚一柔交相辉映,加上亭子对称的结构与虚空的主体,造型流畅优雅,在视觉上极具美观感。

蟠桃大会上的蟠桃为什么都是水蜜桃?

此蟠桃非彼蟠桃

查词典,蟠桃有四个义项,如图一。其一是神话传说中的长寿仙桃,其二是一种扁桃。

《诗经》中有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桃与长寿有关,大概始于汉代。

汉之东方朔所撰《神异经》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益寿。”

同期的《汉武故事》中令人长寿之桃更变神话: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蟠今统读为盘音。但是古音曾读烦,如今之广东部分地区的方言,但是今广东把番禺之番读潘,又是相混。或音婆,音同鄱阳湖之鄱。

《康熙字典》曰:《唐韵》附袁切《集韵》符袁切,𠀤音烦。《尔雅·释虫》蟠,鼠妇。《注》甕器底虫。

又《韵会》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扬子·太𤣥经》龙蟠于泥。

又委也。《礼·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蟠于地。

又蟠木。《大戴礼》乗龙而至四海,东至于蟠木。通作盤。《袁公·诸葛亮赞》初九龙盤。

又《集韵》蒲波切,音婆。《陆云·赠郑曼季诗》所谓伊人,在涧之阿。虎质山啸,龙辉渊蟠。

古有蟠木。据汉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桃与蟠发生联系,也应始于汉代。据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也。”

而蟠桃一名出现则要晚的多,最早大概现于唐欧阳询等著《艺文类聚》:“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曰蟠桃。”

唐宋诗词灿烂,蟠桃由此在当时也就屡见不鲜了。如:

1.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薄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2.披山穷木禾,驾海逾蟠桃。(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3.弹乌崦嵫竹,抶马蟠桃鞭。(李贺《相劝酒》)。

4.蟠桃树上日欲出,白榆枝畔星无多。(施肩吾《望晓词》)。

5.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6.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李群玉《洞庭风雨二首》其二)

又宋朝程节斋《木兰花·寿丈母》词曰:“瑶池开宴后,问甚处,赋蟠桃。”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曰:“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

明朝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小说中有蟠桃园与蟠桃会,同时蟠桃又是寿星南极仙翁拐杖饰物,更让蟠桃从此路人皆知。

显然,蟠桃长期被当做神话传说中东海仙山上一种枝干如蟠龙一般盘曲的大桃树或所结果实。

蟠桃来到凡间尘世并且入药治病,盛于明清,相关医典颇多,不一而述。但其时蟠桃则可能是冬之虬枝上未落果干桃等,相关药品还有蟠桃酒蟠桃乳蟠桃露等。

与吴承恩同时代的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曰:[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桃(《本经》下品) 【校正】木部有《拾遗》桃橛,今并入此。【释名】时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或云 从兆谐声也。 【集解】《别录》曰∶桃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核仁入药,当取解核者种之为佳,山桃仁不堪用。 颂曰∶汴东、陕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药 当用本生者为佳。今市肆卖者,多杂接核之仁,为不堪也。 宗曰∶山中一种桃,正合《月令》桃始华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药。汴 中有油桃,小于众桃,光如涂油,不益脾胃。太原有金桃,色深黄。洛中有昆仑桃,肉深红 紫色。又有饼子桃,状如香饼子。其味皆甘。 时珍曰∶桃品甚多,易于栽种,且早结实。五年宜以刀其皮,出其脂液,则多延数年。 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其实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 银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 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时名者也。并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尔雅》 所谓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恶。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用,盖外不足者内有余也。冬桃 一名西王母桃,一名仙人桃,即昆仑桃,形如栝蒌,表里微赤,得霜始熟。方桃形微方。匾 桃出南番,形匾肉涩,核状如盒,其仁甘美。番人珍之,名波淡树,树甚高硕。偏核桃出波 斯,形薄而尖,头偏,状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罗松子,可食,性热。又杨维桢、宋濂集中并 载元朝御库蟠桃,核大如碗,以为神异。按∶王子年《拾遗记》载∶汉明帝时,常山献巨核 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记》载∶积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阳杂俎》载∶九疑有 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饮。此皆桃之极 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生桃切片瀹过,曝干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烂 熟桃纳瓮中,盖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种树书》云∶柿接桃则 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脆。桃树生虫,煮猪头汁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本草纲目》中的匾桃实乃今之所谓蟠桃,而其述元御库蟠桃核大如碗,乃被视为神异之物,于匾桃大不相同。

现在民间有些地方把匾桃亦俗作扁桃。但扁桃却又另有其物,西北有扁桃,据说其于唐时就由西亚波斯一带传入我国西北新甘陕地区。现在国家要求,根据新疆和波斯语读音,把商品扁桃仁统一改叫巴旦木。巴旦木果为卵圆形,叫扁桃确实有点名不副实,上面所引《本草纲目》中的偏核桃,倒是更像扁桃。令人郁闷的是,巴旦木与李时珍所谓波淡树音相近,是不是说明当初也有人弄混了中国扁桃与西亚来的扁桃?而新疆现在还有引进苏联“英勒尔”品种而杂交培育的扁平桃。因此,下面为了区别匾桃(俗称扁桃)与西亚引进种扁桃,我这里不妨把匾桃称之为中国扁桃。其最早记录可能叫“环桃”,10世纪五代十国时《清异录》记有“邺中环桃特异”。150年后的北宋《本草衍义》中则记载“饼子桃”,对扁形果实作了较细解释。南宋《梦梁录》中记载“红饼子”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金山县志》记载"桃形扁似盒,无毛而色红",据此推断,金山种植中国扁桃距今起码超过二百年,但是当时并没有叫蟠桃。加上李时珍的匾桃,显而易见,在这之前,中国扁桃的确没有和蟠桃发生相关联系。

宋佚名画作《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图二)中蟠桃是心圆形。慈禧喜欢过寿,也十分喜欢画寿桃,清慈禧画各种《寿桃图》(图三图四)中蟠桃还是如此。这也充分说明,其时中国扁桃与蟠桃也还没联系到一起。

因此,把中国扁桃叫蟠桃,最早应该在民国时期,或者更迟。民国上海流行洋滨浜英语,而日常英语中扁平桃子被称为flat peach,“匾桃出南番”,因此这种扁平桃子有可能被称为番桃,如同番茄。但是中国又有蟠桃,番蟠发音相近,加上为了广告效应,如同把大樱桃叫车厘子,或者猕猴桃叫奇异果一样,猕猴桃原产我国,现新品种常于冬季从南半球的新西兰进口,被商家改名奇异果,至今却也不被普遍承认,因此,当时中国扁桃就有可能被商家推动称为使人长寿的蟠桃,并且成为事实流传至今。

蟠桃走入民间,实乃以讹传讹之作。

因此,中国扁桃从不是仙果,此蟠桃非彼蟠桃。以至于1986年央视拍《西游记》连续剧时,大家还愿意根据民国以前做法,把蟠桃定为神话传说中的仙果,电视拍摄中也只能找最大最漂亮的水蜜桃来代替蟠桃了,而无法用中国扁桃。

世上本没有蟠桃,现在叫的人多了,人间便有了蟠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