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死因,为何后来却被皇帝加封为将军?
题主没点明此“疯子”姓氏名谁,查了下,应该是指董遵诲,网上一般误作“董遵海”。所谓他骂宋太祖,后来被封为将军之事,本自《宋史·董遵诲传》。
只是民间把董遵诲的身份简化了。首先他不是疯子,他舅舅高怀德是后周大将和北宋的一流的将帅,也是开国元勋;他爹董宗本是赵匡胤老爹赵弘殷的好友,曾作过随州刺史,相对于现在的随州市委书记兼武警总队队长。
所谓董遵诲骂赵匡胤事,就发生在董宗本任随州刺史期间。这时,赵匡胤到随州投奔董宗本,在其麾下干得不错,很得人心,在随州整得风生水起,这让刺史家的公子、才能也比较出众的董遵诲很不爽,经常给赵匡胤难堪。《宋史》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借父势,太祖每避之。遵诲尝谓太祖曰:「每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太祖皆不对。他日论兵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辞宗本去,自是紫云渐散。董遵诲很可能并未骂过赵匡胤,只是不给他好脸色而已,人家作为地方大员的公子,虽是武夫,但也不至于谩骂。不过,他确实让赵匡胤极为不爽,以至于后来不得不离开随州。
后来,等到赵匡胤龙袍加身,时董遵诲已是将军,他自己常担心老赵找他算账,而手下人则动了歪心思,希望给老赵找机会收拾他,所以有了下面这一段:
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又问遵诲:「母安在?」遵诲奏曰:「母氏在幽州,经患难睽隔。」太祖因令人赂边民,窃迎其母,送与遵诲。遵诲遣外弟刘综贡马以谢,太祖解其所服真珠盘龙衣,命赍赐之。综曰:「遵诲人臣,岂敢当此。」太祖曰:「吾方委以方面,不此嫌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对其罪行,并未过问。为何?赵匡胤能不顾忌高怀德吗?高氏可是当是数一数二的名将,勇冠三军用在他身上一点儿都不过分。赵匡胤为了拉拢他,后来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赵匡胤再傻,也不至于杀掉手下亲信大将的外甥。
况且,赵匡胤雄才大略,志在平定天下,统一四海,正是需要人才之际,董遵诲本身骁勇无比,在后周时便以勇猛著称。这样的人才不用,反而因过去的事情杀掉他。这是庸夫小人的心胸和见识,赵匡胤何许人也?“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高怀德(文章图片皆源自网络,侵删)
后来,还把董遵诲的母亲从幽州接了回来,还把自己穿的衣裳赐给了他。这种不计前嫌,反而十分体贴人心的作为,使得董遵诲死心塌地为老赵守卫边疆。后来李筠跟赵宋打仗时,董遵诲跟慕容延钊一起讨伐,立下汗马功劳。继而守卫通远军,西夏人来侵犯,董遵诲击退来犯之敌,斩杀俘获敌人极多,光羊马都得了数万只。老赵龙颜大悦,重赏其功,封他为罗州刺史。赵光义即位后,他还兼任灵州路巡检。
董遵诲,并非寻常的一介武夫,《宋史》本传对他的评价如下:
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在通远军凡十四年,安抚一面,夏人悦服。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虽然他不认识字,但为人非常豁达,又十分有头脑,力大无比,能够拉得起强弩,武艺超群,因此在通远军驻守14年!西夏人都害怕他,听说他要讨伐,就把抢掠的东西归还了。
无论是秦汉时的的韩信,还是五代十国至北宋的赵匡胤,都是人中龙凤,不会太计较私人小怨,毕竟他们有更为广大的胸怀和追求。况且,韩信成名后,再去杀当年侮辱自己的屠夫,能够获得什么?同样,赵匡胤再杀董遵诲,能够得到什么?他们没有这么傻,无论屠夫,还是董遵诲,都不会威胁这些大人物,他们反而希望把之前侮辱自己的人纳入麾下,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积极地人生态度,所谓的气魄和心胸,所谓成大事者应该有的气象。
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三国时期,袁绍讨伐曹操,陈琳为作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作檄文,同样把武则天骂得一无是处。曹操和武则天是什么反应?他们非但不嫉恨两人的攻击和谩骂,反而欣赏两位的才华,希望纳入麾下。这就是非凡的大人物,与庸夫匹妇的区别之所在。
渴望有所作为的大人物,心怀天下,不会太跟人计较,而是以一种包揽宇内的宏阔气象,欣赏反对或者侮辱过他们的人的才华。这是成大事者的气魄,也是他们的智慧!
以上。
码字不易,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更多精彩,精彩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三国后期第一战神文鸯在正史中是怎么被杀的?
被人冠以“小赵云”的文鸳,别看名字文绉绉的,其实很生猛。历代史学家评价文鸳,都对他的神勇感叹,说他“姿器膂力,万人之雄”,“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百战百胜,貔貅为群”。
已经没有人可以相比,只好与貔貅这类猛兽为伍,按这个战力,估计也只有项羽再世,才能以跟他比划比划。所以,有人称他为三国后期“第一战神”。
文鸳的成名战,对手就是个猛人——司马师。
文鸳是魏将,怎么跟司马师较上劲了呢?原来司马师废黜了曹芳,引起毌丘俭和文钦(文鸳之父)的不满,二人在淮南起兵,跟司马师翻脸了。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了曹爽,把曹操的子孙们当糖人捏。毌丘俭和文钦都是曹爽的心腹,失去靠山的二人,早就对司马家族心怀不满,曹芳的被废,点燃了他们对司马氏的怒火。
毌丘俭是曹魏政坛和军界重量级的大佬,司马师不敢怠慢,他不顾自己刚刚做了眼部手术,亲自率领大军平叛。
司马师不愧于老奸巨猾,深得老爸精髓,他令邓艾诈败,将毌丘俭和文钦吸引到汝阳,以精锐骑兵发动袭击。当文钦看到黑压压的骑兵,才发现中了司马师的计,不由叫苦不迭,竟然害怕得手足无措。
时年只有18岁的文鸳,却表现得比老爸还要镇定,他提议:司马师大军刚到,我们应该趁他立足未稳,立刻迎头痛击!
文钦这才定下神,逃跑就是司马师的活靶子,看起来也只能接受文鸳的建议,搏一把或许有生路。
当夜,爷俩各率一军,对司马师发动偷袭。司马师根本没料到文鸳居然有胆主动攻击,他正在大帐休息,大营外已经是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司马师大惊,下意识眼部用力,结果伤口崩裂,眼珠都从眼眶脱落出来!
这时候,如果司马师失去定力,恐惧的心理立刻会蔓延,军心一乱那就是溃败!关键时刻,司马师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他装作镇定自若,令全军坚守,自己则闭营不出。
主帅“蒙头大睡”的镇定,安定了人心,众将奋力厮杀保卫大营。其实司马师哪是“蒙头大睡”,他头蒙着被,嘴里咬着被头,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发!战后,人们才发现,被子被司马师咬得稀碎!
文鸳对大营数次进攻,然而,文钦率领的另一路人马迟迟不出现,爷俩分兵进攻的策略,变成了文鸳的独角戏。三遍鼓声后,文钦依然不到,文鸳独木难支,只得下令撤军。
以勇猛著称的文钦,关键时刻掉链子,连亲儿子都不顾,弃城出逃,文鸳也只得随父亲一起撤离。
司马师大营里,众将这才长舒一口气,吓死宝宝了,怪兽终于退了。司马师不顾疼痛,下令追击。众将一哆嗦:文钦那是老江湖,文鸳猛得像怪兽,撤退肯定是假的,一定猫在半路等咱们呢,太可怕了,俺不去!
司马师捂着眼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鸳三遍鼓文钦都不来,说明他们的气势已经没了,此时不追待到何时!
众将面面相觑,再不去追击,估计司马师另一只眼球也得气掉出来,于是硬着头皮上马追击。
文鸳追上父亲,说:这么跑不是个事,如果不让司马师折了气势,咱们跑不掉。文钦这时候胆都破了,只顾逃遁,文鸳只好带了十几名勇士,调转马头:
“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文鸳等十余骑,杀入8000魏军中,如同开花弹,炸得魏军“所向披靡”。把他比作“小赵云”,名副其实。
就这样,文钦安全撤离,父子们一路向东,投降了东吴。可惜毌丘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兵败被杀!
司马师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文鸳的神勇,让他眼伤复发,第二个月就活活疼死了!
两年后,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由于反对司马昭称帝的企图,也举兵反叛,并投降了东吴。司马昭派大军平叛,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
东吴主政的孙綝,派人增援诸葛诞,可是他犯了个昏招,增援的主将居然是文钦。
原来文钦和诸葛诞,当初虽然都是曹爽的党羽,但二人一直不和,诸葛诞根本看不起粗鲁、投机、勇而无谋的文钦,曾经多次弹劾他。两年前文钦追随毌丘俭起兵,诸葛诞就因为文钦,拒绝跟毌丘俭合作,还参与了司马师的平叛。
这会儿孙綝派来文钦救援,诸葛诞心里一惊:咋回事?该不会乘机吞并我吧?
其实诸葛诞想多了,文钦真的是尽力了。为了救出诸葛诞,文钦奋力厮杀,把自己都陷进城中不得脱身。
眼看城中的粮食告罄,部下纷纷投降,文钦建议:干脆咱把北方人全部赶走,他们本就跟咱不一条心。诸葛诞一口拒绝,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你安的什么心?
后来文钦每提一个建议,都被诸葛诞否决。两人原本就相互不顺眼,生死存亡关头,依然相互拆台。结果,诸葛诞下手更快,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文钦!
文鸳和弟弟文虎,守在寿春边上的小城中,听闻父亲被杀,顿时勃然大怒。哥俩决定杀过去替父亲报仇,可惜部下都是诸葛诞的人,没人听他们的。
哥俩一合计,再不逃估计跟老爸一样,成了诸葛诞的刀下鬼。于是他们乘人不备,跳城逃离寿春,投降了司马昭。
文鸳、文虎兄弟投降后,司马昭没有听从部将处死哥俩的建议,而是给他俩加官进爵,封了关内侯。哥俩好不高兴,充当司马昭的宣传工具,骑着马到寿春城下高喊:投降吧,“蝗军”优待俘虏。
城里的守将一看,连间接害死司马师的文鸳都能受到优待,咱还撑个屁。就这样,军心涣散的寿春,不出意外被攻破,诸葛诞被杀,诛灭三族。
兜兜转转,文鸳兄弟俩又回到曹魏。当然,曹魏后来就变成了司马晋,二人成了晋朝的臣子。时间一晃12年,期间文鸳、文虎兄弟挂着将军衔默默无闻。直到泰始六年,西凉出现变故。
这一年,鲜卑秃发部反叛,首领“秃发树机能”连杀西晋三位封疆大吏。鲜卑人怪兽级的战力,让司马炎寝食难安,派谁去平叛呢?打怪兽就得用“貔貅”!司马炎想起了闲置多年的文鸳。
估计史官写作时打瞌睡,笔一滑,直接写到结果:大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部落二十余万众,文鸳名震天下!
二十余万人,不是二十万根木头,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怎么连板凳都没放好,好戏就结束了?堪比当年WBA金腰带之战的喜剧。难不成这里有也有黑幕?有!搬个板凳稍坐,一会儿说。
又一晃N年过去了,文鸳接到一份新任命:东夷校尉。东夷校尉是驻防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秩比二千石。
文鸳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当然,离京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边防高级将领临行前得向皇帝辞行。没想到一次例行公事,成了文鸳的“例假”,司马炎胡乱找了个别的借口,让他回家度假去了!
史书没有记载,司马炎究竟为何要这么做,也不知道他以什么理由做借口,反正从此文鸳靠边站了。
永熙二年,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有一个人因为功劳,立刻“抖”起来——司马繇。司马繇的父亲司马伷,是司马昭的弟弟,他还有一个身份——诸葛诞的外孙。
对了,就是三十多年跟文钦相互伤害,一起玩完的诸葛诞。诸葛诞虽然背叛了司马氏,但是他的外孙却是货真价实的司马家骨血。当年文钦和诸葛诞的旧恩怨,被“完美”地延续到文鸳、司马繇这一辈。
如今司马繇大权在握,对付一个落魄人文鸳,那还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于是司马繇舌头打个滚:文鸳、文虎是杨骏的党羽,灭族!
就这样,“小赵云”、“貔貅”文鸳,和弟弟文虎,冤死在司马繇手上,跟诸葛诞一样,被灭了三族!
故事讲完了,下面开始上瓜,不能让你们白等。
文鸳那场对秃发树机能的大胜究竟是怎么来的?司马炎为何不喜欢文鸳?文鸳为何这么倒霉呢?
其实在文鸳大胜的第二年,秃发树机能就卷土重来,又杀了西晋派驻的第四位封疆大吏,搞得司马炎一个头两个大。最后思虑再三,决定派马隆为将,才彻底干掉了秃发树机能。
问题又来了,既然文鸳这么牛,司马炎为何不派文鸳二次披挂上阵呢?我从文虎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因姻招西凉,破凉州虏。”
原来,文鸳对秃发树机能的胜利,靠的不是军事,而是联姻!
文虎跟鲜卑某个部落联姻,导致秃发树机能内部瓦解,所谓降服二十万众就是这么来的,根本没打什么像样的仗,所以史官没啥可写的,并不是他们打瞌睡。
而且,文虎与鲜卑某部的联姻,还不同于一般的嫁娶,是“姻招”,意思是文虎“嫁到”鲜卑,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
仗是胜了,以不流血的方式,看起来很完美,却留下了定时炸弹。我替司马炎问文鸳几句:
一,你是平叛将领,有什么资格跟敌人联姻?政治联姻是你一个武将该做的事吗?二,文虎“嫁给”了鲜卑人,他还是我晋朝的臣子吗?你们文家想干啥?三,秃发树机能第二年就又反叛,你是不是当初就跟他约定好了?你们究竟有什么交易没有?估计三问会让文鸳汗流浃背!只是文鸳这事做得有点像擦边球,虽然让司马炎很不爽,但是又抓不到实锤,更何况人家好歹达成了“胜利”的结果,司马炎只能捏鼻子承受了。
所以,当秃发树机能二次反叛,司马炎根本就不再信任文鸳,不可能再次派他出征,剥夺文鸳东夷校尉资格,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就可以解释,文家父子为何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了。
其一,文家父子都是那种头脑简单的武将,不具备政治素质。
尤其是文钦,为人粗鲁,屡屡犯罪,还总想着靠投机取巧的方式,在政治权力混。其实以文家父子的能力,老老实实当执政者的一把刀,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就好了,非要纠缠于政治利益,这就叫德不配位。
其二,文氏家族被豪门士族集团边缘化,缺少坚实的整治后盾。
那个时代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天下,联姻就是让家族扎根于豪门的最常见方式。如果你仔细扒扒司马、陈、诸葛、荀、杨、曹、夏侯这些家族,就会发现,他们坐在一起时,相互之间全是舅舅、姐夫、姨夫、姑父地叫成一片。
可惜那里面没有文家的份!从文钦开始,他们就被豪门集团看不起,被边缘化了,能榜上一个主子就算最好的结果。
所以,无论从环境还是个人素质上讲,文鸳少在政治上出头冒尖,恐怕才是最好的出路。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下脚之前,你总得照照镜子,看看脚下嘛!
如何看待31岁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跳楼的新闻事件?
关于这个故事,除了这位可怜的妈妈,其实这个男人背后也隐藏着故事,妈妈的遗书里提到丈夫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具体的没有提如何不称职,我想那都不重要了。
我想说的是关于传承,也就是在教育中,其实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最大的部分其实就是那个无声无息的影响那部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多半是来自父母儿时那些没有刻意的说教的那部分,而只是他们默默无闻的那么做了,而你作为儿女看到了,影响到了的那部分,其实是刻骨铭心的被教育到了,自己却浑然不觉。所以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或丈夫,儿子多半也会这样,儿子甚至有可能会极力的使自己不走那条路,但是他却难以摆脱这个阴影,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教育出来的儿子通常也是不称职的,哪怕这儿子学习工作也都没大问题,但是在家里一定是个问题户,所谓传承就是这种无声无息的行为语言态度,影响了一代再下一代和在下一代,这也是为何古人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个家族里一个酗酒的父亲儿子或许就是小偷;一个热爱家庭的爸爸一定培养爱生活阳光的儿子。
看到这个妈妈的不幸遭遇很多人会骂丈夫属于渣男,其实更值得你去思考的不是渣男本身,而是导致渣男的原因,就是这个男人家族的死穴,一代接一代的悲剧,如果您是父亲或母亲,一定记得您就是您的孩子的未来的榜样,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关于教育方面问题与讨论以及感兴趣每周收听国内教育界专家公益微信课请加微信号GreenApple6699,要求听课进入微信群。
痞子英雄的大结局是什么?
西英果然在地铁站遇到了萨克奇的人,关键时刻程诺突然出来救了她。程诺说:“我并不想抢你手上的东西,我只是想护送你,这一路上还有很多人想抢你的东西。”
程诺一路护送着西英,只是当西英就快要上车时,萨克奇的人又冲了过来。程诺为了救西英被子弹打中,西英以光盘为赌注,希望能救程诺。西英悄悄告诉程诺:“你们的教官是一个对我很重要的人,他教会我许多东西,其中教得最好的就是用枪。”说完便拔出枪击中对方脖子。痞子英雄小马在船上与萨克奇的人大战。痞子找到Boss,但就算他用枪指着Boss,Boss也完全不将他放在眼里。痞子闻到Boss身上的味道,他想到在汉堡店气爆案时也曾闻到过这个味道,原来就是Boss亲手毁掉了汉堡店。 英雄和小马听到不远处的枪声立刻赶去支援, 但三人联手也打不过Boss。就在Boss准备登上来接应的直升飞机时,陈在天向Boss开了一枪。而此时,有人在更远处又向Boss开了一枪,Boss当场死亡。痞子立刻追出去,就在要开枪时发现,对方居然是何小枚!此时,小马出来告诉陈在天,何小玫其实是萨克奇的人!而何小玫当时之所以在汉堡店,很可能是因为她要确认王顾问的位置!陈在天大为震惊。英雄拨通Boss手机里的最后一个通话号码,而接电话的正巧就是大老板--海港城议会议长。
大老板一听大事不好,立刻拨了另一通电话,对方称愿意救他一次!大老板立刻起身赶往码头。当大老板到达码头时,英雄和痞子也已抵达。大老板立刻乘快艇逃离,而英雄也立刻追了过去。两人终于将他抓住,并交给了吴洋。回来后痞子发现他和何小枚每人一张的游乐园券躺在车子的玻璃上。吴洋将所有罪证递交地检署,整个黑幕被全盘揭开,程诺答应做污点证人,送所有人进监狱,西英对此感动不已。英雄又当回了警察,只是在他追歹徒的时候,后面还有两个保镖保护着他的安全。陈琳来到码头,为准备离开的小马送行。而痞子和英雄却只是躲得远远地目送他。只是,议长被何小玫灭口,更大的势力团体“天堂”已经准备向双喜发起更猛烈的报复..
杨修是因为什么死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逝去的是历史,是沧桑,是一声叹息,叹何人?叹杨修。何叹之?叹刀光剑影,战鼓雷霆的乱世中,他着一袭白衣而来,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才思胜人三十里,衣袖一挥,一揖礼,一顿首,尽是文人风流。可世人记住的,却是一盒酥,是鸡肋,他的铮铮傲骨,远大抱负,都淹没在三国风起云涌之中。
他的一生被人误读,就连他的死,都被误解为是因为他自作聪明。这样的杨修,如何不令人叹息?又如何不令人在叹息过后,想要为他正名?
杨修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能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中,生来就是官几代的人物了,与此同时,他还聪明绝顶,才华洋溢,年少成名,被曹操纳入麾下,成了杨主簿。
长久以来,杨修身上一直都被人贴上聪明外露,持才放狂的标签,但其实这是杨修被历史演义化之后的形象,真实的他,在正史《三国志》里,就是四个字来形容——谦恭才博。杨修的顶头上司是曹操,曹操胸能容人,天下皆知——想当年,陈琳一篇《讨曹檄文》,将曹操家丑事外扬,骂的曹操狗血淋头,可后来陈琳被抓,曹操怜其才,放了他;张绣在宛城一战中,设计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可后来张绣投降,明明有着血海深仇,曹操却依然宽厚待之。一个是谦卑有礼的下属,一个是海纳百川的领导,杨修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和谐相处的,一开始,曹操因爱才惜才之心,他对杨修这位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的大才子格外赏识,后来,曹操又见他为兵马钱粮之事,费心费力,心内又十分敬佩。
话说到这,不禁令人疑惑,既然他们的关系如此亲厚,那曹操最后为何还要对杨修痛下杀手?因为,曹操他是一个政治家,而杨修,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切得从那年曹植写给杨修一封信开始说起。
杨修是个文人,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生来有傲骨的文人,他讨厌结党营私,也厌恶曹操身边粗鄙自傲的一干人,如果说,在曹操身边还有谁能的他另眼相看的话,就只有同为文人的曹植了他。虽然,当曹植想要杨修成为他身边的幕僚时,杨修一开始再三拒之,可当曹植满怀诚意的写给杨修:“吾虽薄德,位为籓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这封信的时候,杨修被他感动了,决定参与到他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中,而且,他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走到曹植身边的,不成功,便成仁。
有了杨修的帮助,曹植很快成为了曹操心目中世子的不二人选,在曹操南征孙权时,特意曹植留在京城,临走之前又特意嘱咐:“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可惜的是,曹植没能懂得曹操的心意,父亲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在宫廷里美酒佳肴,美人相伴,这样的行为让曹操大失所望,最终他在曹植与曹丕之中,选择了曹丕立为世子。
前面已经说到了,杨修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参与到曹植曹丕的世子之争中的,可当曹植在落败后,作为谋士的他,却被曹操留了一条命,杨修没有死,那一年,建安二十二年,一年之后,建安二十三年,著名的“鸡肋事件”发生了,这一次,杨修依旧没有死。是的,他没有死。
杨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那年九月,邺城内魏讽谋反,此事虽然被迅速平息,可在曹操心里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曹操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杨修会不会是第二个魏讽?他这么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杨修比魏讽有过之而无不及。魏讽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同时身居要职,具有倾动邺都的影响力,曹操在他身上看到了杨修的影子,不过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曹操想到了杨修的身份,想到了他这个人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杨修是袁术的亲外甥,他身后有着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当时两大世家家族势力。而袁术与曹操的关系,不用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杨修无罪,可他背后的赫赫家族,让他成为了怀璧之人。在曹操的眼里,在他死后,杨修完全有能力参与再次扶持曹植,对曹丕造成莫大的威胁,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杨修一方面挑动曹植与曹丕骨肉相残,令一方面又迅速谋反,到时候必定一呼百应,曹操这一生,就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罢了。于是,曹操对杨修起了杀心,痛下杀手。
杨修死了,他是被曹操错杀的,为何?
因为从始至终,杨修没有想过要得到天下,他想的,只是不辜负曹植的知遇之恩,他更想的,是看到四分五裂的天下,最终一统,四海清平,家园和谐,百姓有饭吃有地耕。不然,他要反,还要等到曹操死吗?曹操的确是一代英雄,可他不是不败神话,更不是神,他是人,也能被打败的人。可这些,曹操在下令杀杨修的那一刻,是没有想过的,或许,他是想过的,但是他不肯相信,因为他认为,人在权力面前,都会变,就连他自己都变了,不再是当年那个有着棒打权贵如强项令的风采,有着当征西将军汉家忠臣的理想的曹孟德了,他又怎么肯相信,杨修在这乱世之中还有赤子之心?
杨修啊杨修,你若是生于太平盛世该有多好,你纵聪明绝顶,却始终做不了权臣,做不了政治家,你的才华与家世能让你给盛世锦上添花,可在乱世,却只会让你沦为政治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