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王爷,雍正的长子弘时是被雍正赐死

天美资源网

雍正八王爷,雍正的长子弘时是被雍正赐死?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从不缺疑案。就如雍正之子弘时,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弘时被贬后郁郁而终;也有雍正为了将来乾隆顺利继位,所以提前处死了三阿哥弘时。

雍正处死弘时这种观点也是我所认同的观点,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史料支撑。毕竟在史料中,关于弘时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可见其中必有猫腻。

雍正八王爷,雍正的长子弘时是被雍正赐死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要从弘时本人说起,然后再到雍正的态度等多方面来说。

弘时的“抱负”

雍正共有十子四女,弘时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前面还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弘晖(8岁早夭)、弘昐(3岁早夭无序齿)、弘昀(11岁早夭),其中弘昐因为仅3岁便夭折了,没有序齿,这也是为何人们称弘时三阿哥的原因。弘时虽说名义上是老三,而事实上却是老大。

也正是这个“长子”的身份,让弘时有了“非分之想”,以至于后面的“祸事”,更直接导致了弘时年纪轻轻便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说了,雍正的前三个儿子都早夭,所以弘时是雍正事实上的长子。弘时正因为是长子,所以对皇位有“天然”的渴望的,同时也是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此时清朝入关已历三世,受汉文化影响,嫡长子制已经建立,所以弘时还是很有希望在雍正之后继位为帝,而弘时也把这当成了自己的抱负,同时也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太子”。

弘历的“杀入”

虽说弘时明里暗里都将自己当成了雍正的继任者,但很显然无论是雍正还是康熙都更喜欢弘历。弘历年少时因天资聪颖,被康熙一眼相中,接到宫中亲自调教,可见,当时的康熙有多么的喜欢弘历,基于这个原因,雍正也非常喜欢弘历。

弘历作为唯一自一位由康熙亲自调教的皇孙,这无疑对外释放一个信号,康熙在指导未来天子的功课,这也是为何现今有人说康熙传位给雍正实际上相中了弘历。对于这点,我并不苟同,康熙喜欢弘历这点没有错,但我认为康熙亲自调教弘历一事,更多的是向外界释放一些信号,而雍正自然是接收到了这个信号。

当然了,这个时候对弘时来说还是没有太多影响的,毕竟当时的雍正都还没有继位。然而,就在雍正继位那年,雍正便将祭祀康熙这一只能皇帝做的大事,安排给了年仅14的弘历,明眼人都能看出在雍正心中已然将弘历当作了储君。这时弘时再也坐不住了,对于突然杀入的弘历心生不满,自己是雍正的“长子”,而且已经二十出头能办事,而今反倒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弘时的“动作”

说起弘时,其实他一开始也没有想去和弘历争这个位置,但是弘时也做一些糊涂事,如雍正首次恩考,弘时为谋私利把考题给偷了,东窗事发雍正震怒,将涉案人员全部处以极刑,张廷玉的弟弟张廷路作为首犯被处死。

雍正也知道此事是弘时做的,但毕竟弘时是自己儿子便没将他怎么样,而是借着严查“敲打”弘时,弘时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收敛了不少,做到了隐于家中不过问任何事情。

雍正二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这一次雍正又将“祭景陵”的任务交给了弘历。这时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他明白弘历深得雍正喜欢,将来这皇位必然是弘历的,自己压根没有一点希望。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弘时义无反顾的倒向雍正的政敌允禩一方,对雍正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后来允禩策划联合四名旗主阴谋逼宫时,弘时帮助允禩控制了丰台大营,并一起谋划了不少事,如收买隆科多、阴谋逼宫迫使雍正还政好让弘时顺利继位等等。好在,逼宫时十三爷出现挽回了局面。

最终允祀罢官夺爵、隆科贬为庶民。而弘时因为在这件事里一直做一个“旁观者”,所以并没有受到牵连。直到雍正后来在隆科多口中才得知弘时才是整件事的主谋,另一方面,弘时还派出了死士前往江南刺杀弘历。好在,最终弘历逃过了一劫。

弘时与雍正关系的恶化,实质上在他明白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储君的那一刻,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上,为雍正所不容,也为自己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雍正的“态度”

对于弘时的所作所为,雍正自然不能忍。你不是和允禩走的近么?那就给他做儿子好了,雍正二话不说直接将他过继给允禩做,轰出了紫禁城,雍正四年又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也做了同样处理。

这意味着弘时的政治生命的终结,而弘时也在被除名后一年半便“郁郁而终”了。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10月,乾隆继位后,才被追复宗籍。

当时的弘时年仅24岁,除名仅一年时间久突然去世,这不免令人怀疑,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雍正除掉了他。

或许有人会说“虎毒不食子”,但我想问真的如此么?历朝历代皇权的斗争从没有骨肉亲情可言,因争夺皇位所引发的悬案、血案还少么?如隋炀帝杨广弑其父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斩其兄太子李建成……

我们再看看弘时被削除宗籍时,雍正给出的理由——“年少放纵,行事不谨”。

这句话不值得我们推敲么?试问谁年少不轻狂?圣人行事也有“智者千虑,难免有失”,更何况当时的弘时也只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子。就这么简单的一个理由,雍正就将弘时削除宗籍,这让谁看都觉得有蹊跷,过于牵强。

所以,我更相信弘时是雍正直接过间接除掉的,不为别的也为了将来皇位的平稳过渡,起码“九子夺嫡”的情况不会在雍正朝重演。

结语:

的确从父子关系上来看,雍正对弘时确实不公平且狠辣,毕竟虎毒不食子,而雍正之所为,却将弘时给逼到了绝路上。但雍正是皇帝,这一切又无可厚非,特别是倒向了雍正最大的政敌允禩,这是“叛君叛父”,又或者说弘时“不忠不孝”。

雍正王朝八爷扮演者?

雍正王朝八王爷饰演者:王绘春。

王绘春,1962年2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大陆男演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表演系。

1998年参演大型历史剧《雍正王朝》饰演八王爷(胤禩)。

1990年主演张新建和刘子云执导电视剧《孔子》饰演孔丘,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1998年参演大型历史剧《雍正王朝》饰演八爷(胤禩)奠定了“王爷专业户”基础。

2000年参演《李卫当官》饰皇八爷;在《人鬼情缘》中饰王化成。

2005年参演《乔家大院》饰演胡沅浦;在《贞观长歌》中饰岑文本。

2006年参演热剧《闯关东》饰演张金贵;《大明天下》中饰演明朝宦官魏忠贤。

2010年参演《西游记》饰演如来佛祖;《大盛魁》中饰演费扬古;《天地民心》主演张观藜;

同年在电影《孔子》中饰演黎鉏。

2012年参演电视剧《红娘子》。

2014年参演《勇敢的心》饰演黑帮大佬龙爷;

2015年在大型古装历史剧《武则天》中饰演宰相长孙无忌。

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

《康熙王朝》剧中的胤祥之所以没听邬思道的话,还能没事其实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剧中胤祥与雍正一直以来的关系来看,雍正即使再心狠手辣,也不会对胤祥作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来。

从小到大,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都亲如兄弟,比雍正的亲兄弟十四阿哥还亲,可以说无论在哪个时期,胤祥都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哪怕剧中的李卫也比不了胤祥在雍正心目中对地位和份量。

在当年的皇太子谋反一案中,也是胤祥一自己为代价,力保雍正无事,而胤祥也自此被幽禁10年,从一个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带兵将军熬成了一个百病缠身的衰老模样,头发都花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再狠心也无法对一直以来支持自己的胤祥作出心狠手辣的事情,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胤祥没有辞掉雍正赐予的铁帽子王也没事的原因。

二、雍正是以孤臣上位的皇子,其并没有多少可以信任的人,而胤祥是朝堂上下雍正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因为在康熙年间,雍正为了追逃库银以及支持康熙的改革,可谓是把当时的朝臣都得罪了。就如他当年所言,真的做成了一个孤臣。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上了皇帝的雍正,手底下能够真正信任且能干大事的人不多,而胤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能够让雍正无条件信任的人。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使雍正有其他想法,其当时也不得不依靠胤祥的能力和威望。

三、胤祥是诸多皇子中唯二的两个能带兵打仗且在军中威望极高的人,另一位皇子则是十四阿哥。

剧中的康熙驾崩前,当时的夺嫡之夜可谓是凶险万分,在当时的八阿哥优势尽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十三阿哥胤祥带着金牌令箭以其在军中的威望稳住丰台大营夺取了兵权,当时的雍正根本就斗不过八阿哥。

可以说当时是胤祥力挽狂澜使得雍正得以上位,也就是因为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如果坐上了皇位的雍正不拉拢胤祥的话,那么其即使做了皇帝也是举步维艰。

如果一旦像邬思道所说的那对胤祥般做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那么以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可以说将会内乱。哦届时局势将会有利于八王爷派系,甚至会动摇雍正对皇权,所以无论如何,雍正都不能也不敢动胤祥。

四、胤祥从宗人府出来之后,已经是百病缠身,对于雍正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威胁,在当时的情况下,八爷党反而是巨大的威胁。

因为皇太子一案,胤祥被康熙圈禁了10年之久,因为多年的煎熬,使得胤祥百病缠身,身体已经不再像当年那般硬朗。一个百病缠身的没有结党营私的王爷,和一个在朝堂中拥有朝臣支持的八爷党。

谁的威胁大不言而喻。不管当时的雍正对于胤祥是否有想法,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对雍正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八爷党。所以当时即使胤祥没有听邬思道建议辞去铁帽子王,雍正也不会对胤祥做出什么事情。

结语: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雍正都没有理由对胤祥作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所以即使胤祥没有听从邬思道的建议辞去铁帽子网,雍正也并不会迁怒于胤祥。

从雍正王朝剖析雍正帝的城府计谋以及狠毒的手段?

胤禛最狠毒、城府最深的计谋无疑是黑了太子胤礽,顺带还坑了老十三胤祥

《雍正王朝》是一部电视剧,而电视剧的特点之一就是主要角色都需要鲜明的人设,让观众一眼就看透人物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脸谱化”。

于是我们在《雍正王朝》里看到了忍辱负重的老四胤禛,阴险狡诈的老八胤禩,外强中干的老二胤礽,一身侠胆的老十三胤祥等人。

即使胤禛要干一些比较狠毒的事情,比如毒杀高福,那《雍正王朝》也要设计一个高福背叛胤禛在先的剧情,让老四的狠毒看起来更像是逼不得已。

不过,有些细节可以用春秋笔法遮掩,主要剧情却无法回避,只要深入一些探究剧情,你就会发现胤禛的城府有多深,下手有多狠,超出你的想象。

而胤禛最狠的大招并不是对付老八,而是扳倒太子。

一、胤禛的直接对手首先是太子

在《雍正王朝》里胤禛看起来和太子的关系很好,而且他和老十三似乎更像是站在太子一边的,实际上太子胤礽才是他第一个要击败的对手,而且必须彻底扳倒,没有其他选择。

太子如果不倒台,老四和老八再努力也白费劲,他一登基就代表着夺嫡游戏结束,而且康熙岁数也大了,万一哪天突然重病去世,太子马上就可以上台,到时候老四和老八的命运就无法自己掌控了。

所以老四想夺嫡就得在最短时间内让太子倒台,这个任务可比对付八爷党更急迫。

胤禛比八爷党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没有表现出来那么明显的夺嫡心思,相反他在表面上还和老十三一起站在太子一边,这样也就规避了康熙突然去世太子登基的风险,先保证自身安全不说,还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要知道,在太子和康熙的矛盾没有表面化没有激化之前,胤禛与太子关系好和忠于康熙并不冲突,毕竟太子是大清的储君。

所以,邬思道刚进四爷府时第一次密谋就提出了夺嫡设想,胤禛赶紧打哈哈绕过去,此时他不是不想夺嫡,不想夺嫡为什么要请邬思道呢,他只是不想太早捅破窗户纸,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

二、第一手大棋

张五哥家的冤狱爆发,罪魁祸首是刘八女,刘八女任伯安他们和八爷党关系匪浅,但深度参与此事的刑部则是太子的势力范围,所以这对于胤禛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挑起事端坐山观虎斗,最好让太子和老八两败俱伤一锅端。

胤禛首先和胤祥一起把冤狱之事举报给康熙,其实以胤禛的身份,他想单独救下张五哥并不难,总比救郑春华简单且风险小吧,而且,古代冤狱的数量很多,哪能每一个冤狱都要惊动皇上,说白了,胤禛就是想把事情闹大,大到把太子和老八都卷进来。

但是,事情是胤禛闹大的,他作为知情人和中间人审理冤狱最合适,可一旦他卷进去,那就成乱战了,弄不好自己都没法收场,可如果他自己主动回避,让外界看轻是小事,如果让康熙觉察到胤禛一箭双雕的想法那就糟糕了。

于是,胤禛用了一个连邬思道都没想到的手段,先主动要求审理冤狱获得康熙好感,然后故意把自己弄成重病,这个重病必须是真的,真到连太医都会认可,康熙才会打消疑虑。对于医疗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古代来说,胤禛这招的风险其实还是挺大的。

但是,胤禛躲开了审理冤狱,万一太子和八爷党为了各自安全达成妥协怎么办?所以,胤祥又被胤禛推到前台和老八一起审理冤狱,他的作用就是“监督”老八和太子,不让他们有妥协的机会,相反如果他们妥协,以老十三的脾气,肯定会再次把事情捅到康熙那里。

所以,在审理冤狱这件事上,张五哥、康熙、老八和老十三都是胤禛棋盘上的棋子,这盘大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扳倒太子,老八和老九他们要视情况而定,老十三算是胤禛的“打手”和替身,万一出事由他顶着。

这一局对决充分显示了胤禛的毒辣,他为了扳倒太子,连康熙和老十三都被他给利用了。

三、复立太子背后

老八审理冤狱过程中黑了太子一道,让太子陷入被废的危险之中,同时康熙秘密让图里琛打探,得知了内幕后他在心中也把老八给否定了:“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胤禛和大臣们都知道太子的事情,但对康熙否定老八都不知情。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第一次被废后,老八在群臣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胤禛想直接和老八对抗显然属于自不量力,于是他在邬思道的建议下选择支持复立太子。

胤禛不知道康熙的心思,但康熙的处境是显而易见的,老八在群臣中的威望比太子高得多,这样的局面是康熙不想看到的,他还不想当李渊。

于是胤禛复立太子的选择和康熙不谋而合,在康熙看来,不管胤禛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至少胤禛也在关键时刻给了康熙很大的支持,这是一个莫大的加分。

此外,太子毕竟当了几十年储君,依然有很强的底蕴,并不是简单一件事就能扳倒的,想把大树推倒,先推一下,还要再拉回来一下让根部的土松动,然后再推就省力很多。胤禛举荐太子复立不仅是利用太子压制八爷党,同时也是为了暂时稳住太子再次寻找合适机会。

四、终极一击

又是刘八女和任伯安,他们为了自保结交太子的行为直接送给了胤禛对太子实施终极一击的机会,而且这次依然要捎带上八爷党。

由于上一次的冤狱案,任伯安已经和八爷党有些渐行渐远,八爷党暂时看不到再次推倒太子的机会,但胤禛看到了。

老十三再次被利用起来,由他掌管的刑部发文,让年羹尧到江夏镇拿人,一口气拿到了《百官行述》当票和太子亲笔密信两件大杀器。

《百官行述》是个祸害,在谁手上谁倒霉,胤禛当着太子、八爷党、老三和马奇的面儿火烧《百官行述》,此举不仅是为了避嫌,也是为了让矛盾公开化,不仅八爷党和太子都能看到,康熙和群臣也都能看到。

火烧《百官行述》只是一个铺垫,真正的杀手锏是太子给任伯安的亲笔密信,但是,如果胤禛亲自将密信交给康熙,那无疑将彻底暴露自己,也会让康熙对他产生“其心可诛”的看法。

于是,胤禛通过高福将密信转给了八爷党,老八也知道利害关系,他就让老十四转交给康熙,老十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只转交不报告,让康熙猜到他只是一个傀儡,三兄弟的心思在这次转交密信过程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最后,太子和老八在这场大战中彻底败北,老四胜出,老十四和八爷党及时脱钩也算意外胜出,老十三则因为再一次被老四利用,作为老四替身的他被圈禁。

综合来看,在推倒太子的过程中,胤禛三步大棋里的城府、计谋和狠毒展现得淋漓尽致,康熙、诸位兄弟和群臣都成了胤禛的棋子,《雍正王朝》这场九子夺嫡大戏也让观众看得非常过瘾,值了。

曹雪芹家族也是八旗人吗?

曹雪芹家族虽然是汉姓、祖上也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但是他们在清朝却是被归入满洲人序列的!曹雪芹家族隶属于正白旗满洲下属的包衣牛录,包衣虽然是“家奴”身份,但他们仍然算是满洲人,只不过是“低等满洲人”,像曹雪芹家族这样的汉姓包衣也被称为包衣汉姓人。所以说,曹雪芹是旗人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不过曹雪芹家族的这个旗人身份相对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要“贱”一些,包衣属于奴籍、世袭的奴籍!

对于清朝的选秀,在清宫戏霸占荧屏的今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清朝的选秀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由户部组织的选秀,也就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那个,一旦选中,直接进宫当“小主”。但是,参加这种选秀的女子必须出身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不包括包衣。另一种则是由内务府组织的,只针对包衣,一旦选中,只能进宫充当宫女,管你总督家的小姐也好、将军家的千金也罢,只要是包衣出身,被选中就必须进宫当下人!这是包衣的义务,曹雪芹家族就属于这一类型——上三旗包衣。

幸运的曹雪芹家族

曹雪芹家族原本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下五旗王府包衣,按理说很难与康熙帝扯上关系。可老天爷帮了曹雪芹家族的大忙,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为了彰显自身的尊贵,通过旗份置换,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编入了上三旗。曹雪芹家族也跟着水涨船高,由下五旗包衣变成了上三旗包衣,统归内务府管辖。

后来,适逢康熙帝出生,内务府要为小皇子选奶妈,时任二等侍卫曹玺的夫人孙氏成功入选,这位曹玺不是别人,正是曹雪芹的祖上!曹雪芹家族就这样攀龙附凤、踏上了人生快车道,简单到让人无法相信。因为从小吃孙氏的奶长大,康熙帝与孙氏的感情自然与众不同。孙氏晚年,康熙帝南巡驾临曹府时,曾公开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并免去了孙氏的跪迎之礼。由此可见,在康熙帝心中,早就将孙氏视为了自家人,对孙氏的丈夫曹玺、儿子曹寅自然也是另眼相待。

自曹玺起,曹雪芹家族先后有四人出任了江宁织造一职,成为了“世袭皇商”,一时间富可敌国!与此同时,因为和康熙帝一起长大、关系密切,曹寅还拥有了一项特权,可以随时与康熙帝通信,小到张家丢了一条狗、李家少了一只鸡都可以在信中告诉康熙帝。这就不得了了,谁要有个什么事,曹寅随时可以捅到康熙帝面前!因此,曹寅在世期间虽然官职不高,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也不敢轻易招惹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雪芹家族没落

随着康熙帝和曹寅的去世,曹氏家族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没有了康熙帝与曹寅这层关系,新登基的雍正帝与曹寅的嗣子、彼时的江宁织造曹頫关系就相当淡漠了。因为无力填补亏空,加之被人弹劾骚扰驿站、转移家产,雍正六年曹家被雍正帝抄家!之后,曹氏族人、包括曹雪芹被迁回北京。

很多人说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就是因为这次被抄家,其实不然。不可否认,被抄家之后,曹雪芹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锦衣玉食的生活了,但是雍正帝也并没有对曹家赶尽杀绝,他们仍然可以享受旗人月月领粮米的待遇,衣食无忧还是可以做到的。只可惜,曹雪芹过惯了大手大脚的少爷生活,那点儿粮米根本不够花……这才有了所谓穷困潦倒之说。平心而论,曹雪芹彼时的生活比普通老百姓好太多了,他之所以穷困潦倒纯粹是自己不善理财,与人无尤!

雍正帝为何要对曹府抄家

雍正帝查抄曹家表面看是因为曹家无法填补亏空,同时又在转移家产,是因为经济问题。诚然,雍正帝即位之后一直在追缴国库亏空,拿与康熙帝关系密切的曹家开刀的确是一个杀鸡儆猴的好办法。“曹寅跟我爹那关系,你们都知道!他家我也照抄,你们自己掂量着办。”这种威慑力是巨大的,榜样作用也是无穷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有?曹頫遭人弹劾的时间节点非常特殊——雍正五年。此前一年,雍正帝刚刚拿下了最大的政敌廉亲王胤禩,随即秘密处决了幽禁之中的胤禩。胤禩前脚刚倒台,曹頫后脚就被人弹劾,不奇怪吗?其实,这二者之间是有直接关联的。早在所谓“九子夺嫡”期间,曹頫就与胤禩关系暧昧,虽然没有公开倒向胤禩阵营,但私下里与胤禩早已达成了默契。贪污、亏空雍正帝都可以看在曹寅的面子上容忍,但是勾结胤禩,雍正帝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

因为雍正四年之前雍正帝还没有正式清洗胤禩,自然不会对曹頫如何。但胤禩倒台之后,雍正帝怎么可能还继续容忍曹頫?说白了,那些弹劾很可能就是雍正帝默许、甚至授意的!结局可想而知,曹府被抄家几乎是必然的。事实证明,雍正帝并不是空穴来风,查抄曹府时居然抄出了曹頫专门为胤禟定制的金狮!这无异于是坐实了曹頫的私通胤禩之罪。

综上所述,曹雪芹家族是旗人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并不属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而是上三旗之一正白旗的包衣,是世袭的皇家“家奴”,而曹雪芹家族的崛起恰恰就是是得益于这一身份。曹雪芹家族的没落表面看是因为经济问题,是无法填补亏空。实际上,其背后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家卷入了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后来被抄家实际上就是雍正帝的政治报复!当然,用曹家明正典刑、杀鸡儆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