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喇姑和康熙,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天美资源网

苏麻喇姑和康熙,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康熙二十六年农历除夕,两位太监奉康熙之命,前往慈宁宫耳房向苏麻喇姑送礼物,并顺便看望刚满两周岁的十二阿哥胤裪。

到了耳房,发生在太监眼前的一幕,让他俩大吃一惊,也终生难忘——只见苏麻喇姑素衣盘坐,双手端着一铜盆,举到唇边正一口一口喝里面的水。

苏麻喇姑和康熙,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而盆里的水,明显混浊不堪,并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此,《啸亭续录》一书有详细描述:

“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

一年只在除夕这天洗一次澡,并且还把洗澡的水给喝下去,她是不是脑子有病啊?

苏麻拉姑旁若无人地喝她的洗澡水,俩太监互相对视了一眼,跟苏麻喇姑事说了几句话,可苏麻拉姑并未回应。他俩看了看12阿哥,只好放下东西回去交差了。

康熙闻听,并没有感到诧异,只是淡淡点了点头。

先说说为什么12阿哥在苏麻喇姑宫里抚养。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庶妃万琉哈氏诞下一个皇子。由于她无名无份,按清宫惯例,孩子生下来便不能自己抚养。

此时的康熙后宫,有位份的妃子都有自己的孩子:惠妃有大阿哥,德妃有四阿哥,宜妃有九阿哥,所以12阿哥并没有被康熙送到妃子那里。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1月27日,康熙皇帝一生最关心的孝庄太后死,康熙悲痛欲绝。同时,陪伴孝庄大半辈子的苏麻喇姑更加难过,终日郁郁寡欢。

此时的苏麻喇姑已经年逾古稀,念她无儿无女,康熙将小胤裪放在苏麻喇姑身边教养。

清宫旧制,嫔位以上的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由此可见,苏麻喇姑在宫里的地位之高,以及在康熙心中的份量之重。

康熙的老师兼保姆

苏麻喇姑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应该比孝庄年长一岁。

大概在七八岁时,苏麻喇姑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二女儿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

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4岁的皇太极成婚。苏麻喇姑作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从此她终身未嫁,陪伴主人60年。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降生后,孝庄命苏麻喇姑照料孙儿。同时,孝庄让她教玄烨识字,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对此,后来当上皇帝的康熙回忆:“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玄烨刚一岁时,清宫流行天花,当时没有西药,顺治帝就是因患天花丧命,所以这可是要命的传染病,人们都对患此疾者避之唯恐不及。可苏麻喇姑不顾个人安危,每天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和玄烨避痘所之间,对玄烨关爱有加。

康熙帝晚年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

这里所说的“保母”,指的就是苏麻喇姑!

主子孝庄文皇后病逝后,苏麻喇姑的精神支柱倒塌,她受精神打击,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康熙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她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就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史上最长寿的妃子)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她抚养。

让没有任何名份的苏麻喇姑抚养自己的儿子,不知万琉哈氏心里是何感受!

在苏麻喇姑的关照下,小胤祹健康快乐地成长,待他长到十多岁时,便依例离开了苏麻喇姑,分府别居。

不过这时的苏麻喇姑已看淡一切,从此开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的身份仅仅是一名侍女,却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宛如家人,对她来说已经知足了。

终年一浴,秽水自饮

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她念诵佛经时,并非终日“般若波罗蜜多”,而是“祝愿主子万万岁”。

正如文章开头所叙述的那样,苏麻喇姑在笃信佛教之后,她终年不浴,只有在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清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

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终生不服药。即便身患重病,也拒绝服用任何药物。

对她这种怪癖,人们进行了各种猜测,但都只是猜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能她自己知道。

主妇认为,她的这种习惯是由两种原因形成的。

一,蒙古高原缺水,古代大草原上的水只给人喝和给牲畜饮,他们认为用水刷碗、洗手、洗澡等,都是浪费,也是对上天的不尊重。

如果浪费水,上天会给予惩罚,所以她终年不浴。

二,信仰佛教者往往终年不浴,甚至终生不浴。

金山活佛一生都不洗澡,据说,他身上有种天然的香味,即“法性本净”之味!

一九三五年,金山活佛住在缅甸一个信徒家里,那个信徒好心地劝老和尚洗个澡。老和尚痛快地说:

“好!洗澡。”

结果,他在洗澡当中,站在那个地方圆寂了。

别人不相信他能站立着冲凉而入寂,就过来想拉他,但没有拉动。

1955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开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年剃一次头,每逢除夕洗一次脚,平生不洗澡……”

由此可见,佛教信徒终年不浴,并不是什么怪事。但是,她又为何亲口喝下沐浴水呢?

对此,没有人能做出解释,我只能再用金山活佛的事例佐证一下。

有一天,金山好友太沧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的灵异事迹,救人无数,便请求说:“佛爷!请发慈悲心,救我母亲多年的胃病。”

金山听了之后,顺手舀起一瓢大众洗过的污垢水说:“这碗般若汤,让你母亲一喝,可以消除百病。”

太沧老和尚面有难色,又不便发作,心中嘀咕着:“玩笑未免开得过火了,这洗澡水怎能让老母亲喝呢?”

金山见他面带不悦,就笑着说:“所以我说不要找我看病——我给你的是般若汤,你却把他当洗澡水,有什么办法呢?”

也许在苏麻喇姑眼里,她的洗澡水正是所谓的“般若汤”!

不过,尽管她不吃药不洗澡,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的高寿,实在令人想不通。

苏麻喇姑终年不浴,身上没味吗?

有人说她用化妆品或者香料遮掩身上的味道,这恐怕是不现实的。首先这不符合她的性格和信仰,其次可能也遮掩不住。

主妇认为,苏麻喇姑身上应该没什么怪味,不然的话,她终生生活在紫禁城里,那些后宫妃嫔们谁受得了!

个人揣摩,她应该是平常自己用湿毛巾浑身上下擦一遍,尤其是夏天。

另外,以她的地位,在后宫里应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不会有什么体力劳动。到了夏天有冰块降温,加上保养得体,清心寡欲,保持素食,所以也就没多少汗往外流,身上自然就没什么怪味。

当然,这只是个人见解,并无实据。

苏麻喇姑以侍女身份,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和圣祖4个朝代,是其间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崇德朝,她着手厘定清朝上下冠服诸制,创造了满族的部分服饰。《清史稿》载:“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

顺治初期,她冒险见多尔衮,苦口婆心,使多尔衮最终没有做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

而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成就了康熙的千古一帝盛名。

苏麻喇姑死后,康熙以嫔妃之礼厚葬,并与孝庄的梓宫停放在一起,表示对她的尊重。

尊苏麻喇姑遗愿,她的尸体被火化,骨灰放在一口缸里。到了雍正年间,骨灰埋在了清西陵附近。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在《康熙王朝》中,孝庄和苏麻喇姑相继离世,而康熙却因为身处亲征准噶尔的途中,未及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了康熙的终身遗憾。

因此还朝以后,康熙为孝庄和苏麻喇姑守陵的时候,一屁股坐在灵位前,嗑起了瓜子。嗑瓜子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给下一代铺路;而吃瓜子仁则是下一代的福利了。

今天说点靠谱的,其实守灵这段戏,破绽很多,且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很多,因此改编充满了戏剧逻辑。

苏麻喇姑和孝庄不是同时离世,孝庄实际上死得更早,中间差着17年呢;

她们的牌位由于身份地位的缘故是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孝庄一直停灵未葬,苏麻喇姑死后,康熙要求将其灵柩与孝庄置于一处;

孝庄死的时候,康熙是守在身边的;而苏麻喇姑死的时候,正值康熙的第五次南巡,因而未见上最后一面,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让胤裪为其守孝。

之所以讲上面剧情与历史不符的这一段,不是为了挑刺。而是要引出这段戏为什么要演嗑瓜子。

康熙在灵前嗑瓜子这段戏,实际上是陈道明个人表演风格的延续。陈道明喜欢在人物面对重大心理活动的时候,嘴事一定不能闲着的,一定通过诸如磕瓜子、吃东西来表现内心的波涛汹涌,但外表处变不惊的状态。这个在《楚汉传奇》里如出一辙。这种表现可谓非常到位。

此类个人风格的表演技巧,大量出现在两剧之中。如《楚汉传奇》里,最后刘邦垂垂老矣,牵着刘肥的儿子;而《康熙王朝》中,康熙牵着魏东亭的孙子。这就是希望通过人生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展现出主角对生命的眷恋。

那么康熙此刻有什么巨大的内心活动呢?嗑瓜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康熙在历经万千辛万苦、各种尔虞我诈之后,终于达到了人生功业的巅峰的时候。两个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突然永远的离自己而去。

这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按道理,此刻康熙应该守在灵前不停的去回忆往事,然后不断地内心倾诉。此刻的康熙,已然是“孤家寡人”,康熙在不断的磨砺中已经失去了“爱的表达方式”。所以此刻,通过不停的嗑瓜子,更可以表现出康熙的内心,这也就是特级演员和普通演员的区别。

嗑瓜子而不是吃瓜子,此间所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

如果边嗑边吃,那就不是演技了,那就是耍流氓了。嗑瓜子,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嘴巴闲着;吃瓜子,性质就完全变了,成为了一件愉快的事情。这和演员所表达的情绪就完全背离了。

所以康熙从小最重要的两个“他人”,就是孝庄和苏麻喇姑。和她们在自己吃瓜子就不用担心嗑瓜子壳。而如今斯人已去,现在再也无法感受到吃瓜子的乐趣。

而年少的康熙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吃瓜子的乐趣。是因为有两个人替他嗑掉瓜子坚硬的外壳,替他承担了嗑瓜子壳的那份痛苦。

实际上这就寓意着,正是孝庄和苏麻喇姑在替康熙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铺好了顺利取得胜利果实的路。这是朱元璋递给朱标那根长满荆棘的棍子的变种。

而康熙此刻在这嗑瓜子,是因为康熙明白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嗑瓜子;但如今这个嗑瓜子的重任,已经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而偌大的江山,康熙要为自己下一代磕好瓜子,留好瓜子仁。但是下一代的胤礽和胤禔之间势同水火,已经伤透了自己的心。而康熙面临的问题,与孝庄那一代人完全不一样。

孝庄面临的是嗑瓜子的问题,而不用去考虑瓜子给谁吃;而康熙面临的问题是,瓜子自己已经完全都嗑好了,开创了偌大的一个江山,堆起一堆的瓜子仁,问题是谁有资格是吃着瓜子仁?

这个烦恼是康熙真正无处倾诉的地方。因为孝庄也非常了解康熙,所以死前一直担心自己死后,康熙可能要废掉胤礽。因此才留有遗旨给容妃,让她阻止康熙废胤礽。但是偌大的江山交给胤礽这样人,康熙不放心啊。

所以,对于康熙而言,难题不是嗑瓜子,那是瓜子仁由谁来吃?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珠为何拆散伍次友与苏麻喇姑?

为了让苏麻喇姑嫁给索额图。

明珠本是正黄旗人,因为鳌拜圈地,在讨难途中父亲被强盗射死,自己只身一人乞讨到京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大雪夜冻僵在外面,被伍次友救下,从此两人称兄道弟,一块在京城待考。

科举之后,明珠考中进士,成为康熙身边的侍卫,伍次友成为帝师,两个人交往更密,关系也更进一步。

当鳌拜被擒,康熙正式亲政,伍次友这个帝师成为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明珠对这个曾经的恩人和一路而来的良师益友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心情。

不知道明珠出于什么心情,何种考虑,他来到了福晋过世不久,正准备续弦的索额图家中,给索额图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主意,苏麻喇姑对索额图正正好。

索额图也是知道伍次友和苏麻喇姑两个人之间的情意,开始并不愿意,可是明珠巧妙的以“满汉不通婚”为理由,伍次友和苏麻喇姑他们两个人终难以在一起。而索额图是除去鳌拜的功臣之一,正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只要他主动向太皇太后求娶,太皇太后一定会答应的。

于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索额图的老娘向太皇太后求娶苏麻喇姑,太皇太后当然是一口应允。

当苏麻喇姑知道的时候,太皇太后已经答应了她的婚事。

前有满汉不能通婚,现又有太皇太后允婚,无奈之下的苏麻喇姑只能以出家来拒绝索额图这门婚事,表明她对伍次友的情意。

康熙知道索额图求娶苏麻喇姑,非常生气,一是他认为索额图明明知道伍次友与苏麻喇姑两个人是郎有情妾有意的,还来求娶苏麻喇姑。二是他认为索额图家中有好几个侍妾,续弦还要求娶这么好的苏麻喇姑,心里非常不满意。

只是当时的康熙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也很在意苏麻喇姑,所以对索额图求娶苏麻喇姑才会非常生气。可是他的脑筋转的非常快,既然苏麻喇姑因为满汉不通婚,不能嫁给伍次友,又要违逆了太皇太后不想嫁给索额图,那么嫁给自己不是挺好的吗?既不用出家,也不用嫁给索额图,真是两全其美。

想着非常美好的康熙一厢情愿的认为,苏麻喇姑一定会欢喜的当自己的妃子,可是令他失望了,苏麻喇姑拒绝成为他的妃子,毅然决然出了家。

这就是电视上演的,康熙要纳苏麻喇姑为妃,苏麻喇姑不同意,出家了,就是这段故事,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伍次友知道后,一句话没说,脸色苍白的默然垂坐,然后给康熙上折子,请求归山。

伍次友到底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对康熙这个学生也非常满意,一心想在帮他。虽然不在朝为官,逍遥于江湖,但是他依然利用他江南才子名声和博学,到处讲学,帮助康熙招揽人才,只是这是后话了。

只是不知道,明珠知道因自己的一个主意,弄成这样的一个结果,会有何感想。

苏麻喇姑和伍次友从此相忘于江湖,不知他们会否对“人生若只如初见”有种更深的执念。

苏麻喇姑为什么嫁给康熙?

苏麻喇姑是孝庄伺候孝庄皇后的,她没有嫁给康熙,孝庄皇后有意让她嫁给康熙,她剪掉了头发不嫁

苏麻喇姑和康熙大结局?

苏麻喇姑和康熙没什么结局,苏麻死的时候康熙没见上最后一面。

《康熙王朝》中苏麻拉姑最后出家了,最终病死了。苏麻喇姑从小与康熙一起长大,两人青梅竹马,少年倾慕。剧中苏麻喇姑虽然一直爱着康熙,但她宁愿出家也不愿当康熙的妃子。在苏麻喇姑圆寂前,康熙帝正远在前线御驾亲征葛尔丹,两人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