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后的皇帝,刘邦死后韩信做了几年皇帝

天美资源网

刘邦之后的皇帝,刘邦死后韩信做了几年皇帝?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当第二任皇帝。皇帝之位和韩信压根没关系。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刘邦之后的皇帝,刘邦死后韩信做了几年皇帝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善终都没法做到的韩信,又怎能说当过皇帝呢。

汉朝皇帝列表全部的?

汉朝一共经历29位皇帝,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历代皇帝及年代如下:

1、西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

2、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

3、西汉第三个皇帝西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88年9月—公元前184年8月)。

4、西汉第四位皇帝西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4年6月—公元前180年11月)。

5、西汉第五个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11月—公元前157年6月)。

6、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7、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8、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昭帝刘弗(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

9、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废帝刘贺(公元前74年7月—公元前74年8月)。

10、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8月—公元前48年)。

11、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4年)。

12、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13、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孝哀皇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

14、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6年)。

15、西汉末代皇帝汉孺帝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

16、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17、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18、东汉第三位皇帝东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19、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20、东汉第五位皇帝孝殇皇帝刘隆(公元106年)。

21、东汉第六位皇帝孝安皇帝刘祜(公元106年—125年)。

22、东汉第七位皇帝少帝刘懿(公元125年)。

23、东汉第八位皇帝孝顺皇帝刘保(公元125年—144年)。

24、东汉第九位皇帝孝冲皇帝刘炳 (公元144年—145年)。

25、东汉第十位皇帝孝质皇帝刘缵(公元145年—146年)。

26、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孝桓皇帝刘志(公元146年—148年)。

27、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孝灵皇帝刘宏(公元168年—189年)。

28、东汉第十三位皇帝少帝刘辩(公元189年)。

29、东汉第十四位皇帝孝献皇帝刘协(公元189年—220年)。

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历史上违背“皇位父子”原则,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的不在少数,比如南越武帝赵佗、汉昭帝刘弗陵、齐武帝萧赜、辽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颜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中国从周公创立“嫡长子继承制”后,皇位“父子相传”就成了千年不变的铁律。其传承规则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有嫡立嫡:皇后被称为嫡妻,皇后的儿子被称为嫡子,这一条规定了嫡子在继承顺位中的优先权。无嫡立长:假如皇后无子,或者个别搞怪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根本就没立皇后,那就没了嫡子。这种情况下论长幼,年长者为尊,被过继给皇后为子,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无嗣过继:假如皇帝“不务正业”,一个儿子都没有怎么办?那就从近支宗室子弟中选择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并以嫡子身份继位。

所谓“近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亲兄弟是近支,没有亲兄弟,堂兄弟就是近支,没有堂兄弟,族兄弟就是近支。

因此,有第三条规定兜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皇家不会绝嗣, “嫡长子继承制”应该可以被严格执行。

可落实到具体操作,还是出现了例外情况,比如“兄终弟及”会时常当“插班生”,再比如题干所说的跨过儿子辈,直接传给孙子。

01.南越武帝赵佗,传位于孙子南越文王赵眜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出一支50万人的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地区,赵佗就是这支队伍的副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番禺建立南越国,关起门来当大王,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刘邦在世时顾不上南越,他耍了个小花招,将赵佗的地盘封给了长沙王吴芮,让他去跟赵佗拼命。

吴芮虽然心有余,怎奈力不足,始终未能如愿。赵佗也审时度势,接受了汉使陆贾的建议,对大汉称臣,被册封为南越王。

到了吕雉称制期间,由于贸易摩擦,赵佗一怒之下不再承认臣属关系,而是自立为帝。

汉文帝即位后,陆贾二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再度承认对大汉的臣属关系,并去掉帝号,恢复南越王的称号,但对内依旧保留了皇帝的所有规制。

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病逝,传位给孙子赵眜。

之所以没传位给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太能活,去世时已经103岁,历经了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吕雉(两位汉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十朝,儿子们都没能熬过他。

02.汉昭帝刘弗陵,传位给侄孙汉宣帝刘询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第六子),即位时才7岁,20岁驾崩,身后无子嗣。

这种情况下,按照继承法则,就应该执行第三条,即从近支宗室子弟中过继一人为嫡子。

事实上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辅政大臣霍光等人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昌邑王刘贺。

这位刘贺,就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

可是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废掉了,理由是短短27天内,刘贺犯了1127条罪,实在不配做人君。

这些罪状中就包括“不孝”,说刘贺在汉昭帝灵柩前无礼,丧期歌舞作乐,荒淫无度等等。

刘贺被废了,他这段历史就归零了,那就应该重新选择一位侄子辈的,过继给汉昭帝刘弗陵。

按这个规则,当时可选的宗室子弟有两支,一支是汉昭帝的三哥燕王刘旦的儿子们,另一支是汉昭帝的四哥刘胥的儿子们。

可结果却选择了孙子辈的刘询。

刘询是谁呢?他就是汉昭帝的大哥,戾太子刘据的孙子。

刘据生母卫子夫,是汉武帝嫡长子。不幸的是,汉武帝晚年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巫蛊事件”,刘据卷入其中,他这一族,除了刚出生的孙子刘询被关进掖庭狱外,全都死光了。

霍光为何不遵循继承制度,跨过儿子辈,直接给汉昭帝过继了个孙子呢?原因很复杂。

其一、燕王刘旦当年勾结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曾经试图谋杀霍光、废掉汉昭帝夺位。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刘旦的儿子们,霍光就等于自掘坟墓。

其二、广陵王刘胥当时还活着,选了他的儿子那就面临一个尴尬:儿子是君,老子是臣,老子要给儿子下跪。这种事在后世不新鲜,但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先例。

其三、刘胥父子品行低下,闹出来的丑闻不比刘贺少,霍光已经在刘贺的问题上栽了跟头,不敢再冒险了。

其四、刘据的遭遇一直被人同情,刘询享受了祖父的余荫,有很多拥趸实力。比如邴吉、张贺。另外,霍光的异母哥哥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弟,两家沾亲带故。

03.齐武帝萧赜,传位给孙子郁林王萧昭业

萧赜的遭遇跟朱元璋相似,培养了多年的好太子突然间撒手西归,老皇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萧赜与朱元璋也不一样,他的嫡次子萧子良声望非常高,原本是太子萧长懋的最佳替补。那么,萧赜为何不按理出牌,就势立次子萧子良呢?

原因之一:萧赜忌惮萧子良背后的琅琊王氏势力。

琅琊王氏是萧子良政治班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为了支持萧子良,多次与萧赜对抗,甚至公然阻止萧昭业进宫。

王氏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影响了三代朝局,萧赜担心萧子良即位后,王氏会架空皇权。

原因之二:萧昭业能继承萧长懋的政治班底。

在萧长懋去世后半年,萧赜就驾崩了。按理来说,这么多的时间内,萧赜是没办法培养皇孙的。但萧昭业有一个先天优势,即他能将父亲的政治班底直接接手。

这对萧赜来说是个利好,太子的班底不像萧子良的班底那么强势,威胁不到皇权,又免去了培养接班人的时间不足问题。

原因三:萧昭业扮猪吃老虎蒙骗了爷爷。

我们知道,萧赜选择萧昭业其实是个大错误,这家伙刚一登基就霸占庶母,荒淫无耻得很。又杀了叔叔萧子良及众多大臣,残暴得很,最终才一年时间就被叔叔萧鸾干掉了。

但萧昭业在坐上皇位之前伪装得很好,深得爷爷萧赜的喜爱。再加上萧昭业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让外界产生了一种错觉。

人们说漂亮的女人有毒,如此看来,帅男人恐怕也有毒。

04.辽道宗耶律洪基,传给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大辽灭亡的第一罪魁祸首。

辽朝经过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三代人的努力达到鼎盛时期,辽道宗凭一己之力,直接将三代人的努力清零。

耶律洪基是个糊涂蛋,他是非不分,听信谗言,无端杀害了自己的皇后,又废黜、囚禁了唯一的儿子,太子耶律浚。

再后来,儿子被奸臣杀害,作为皇帝的耶律洪基居然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奸臣将魔爪伸向他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时,在大臣们的提醒下,耶律洪基才醒悟过来。

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一点不出人意料,因为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骨肉。假如过继子侄,那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血。

再加上耶律洪基对儿子的死怀有内疚之情,传位给孙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惜的是,他这个孙子真孙子,耶律延禧不光糊涂,还非常荒淫,直接把大辽帝国给玩没了。

05.金世宗完颜雍,传位给孙子金章宗完颜璟

金世宗62岁那年,39岁的太子完颜允恭病逝了。第二年,太子的儿子完颜璟被立为皇太孙,即后来的金章宗。

金世宗有十个儿子,且儿子中不乏才能突出者,那么他又是为何不传子而传位于孙子了呢?

史书没有交代,后人一致认为,是昭德皇后乌林答氏的影响力所致。

乌林答氏与金世宗同龄,二人4岁定了娃娃亲,17岁成婚,夫妻俩琴瑟和谐。不过皇统九年,二人经历了一次生死恋。

那年,完颜亮通过政变登上了皇位。提到完颜亮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在伐宋战争中,在长江边上被南宋军队打得大败而归的那位皇帝。

完颜亮登基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荒淫,他勒令宗室子弟,将各家的年轻女人送进宫来供他“检阅”。这期间,无论长幼、无论亲疏,无数的女人成了他的玩物。

很不幸,当时为东京留守的完颜雍,也接到让妻子进宫当人质的命令。

乌林答氏不敢抗命,只好遵旨上路。她知道一旦进入皇宫就是完颜亮的玩物,于是半路上她投水自杀了,既没有违背完颜亮的命令,也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之身。

完颜允恭就是乌林答氏唯一的儿子,完颜璟就是乌林答氏的嫡孙。

后人说,金世宗就是出于对乌林答氏的深深怀念,坚持将皇位传给乌林答氏的孙子。

06.元世祖忽必烈,传位给孙子元成宗铁穆耳

忽必烈的儿子真金是大元帝国的嫡系继承人,只是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重大打击,在42岁时郁郁而终了。

铁穆耳是真金的嫡子,不过不是嫡长子,而是嫡幼子。

那就怪了,真金死后,忽必烈为何不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又为何不传给嫡长孙,而是传给了嫡幼孙呢?

这个不难理解,蒙古人的习俗跟汉人不同,他们对嫡系的注重程度其实远超出汉人,但在长幼问题上,却更偏重于“幼子守灶”。

真金是唯一的嫡子,按蒙古人的习俗,皇位必须在真金这一脉传承,而不是落到庶长子头上。

真金有三个嫡子,真金的嫡妻阔阔真最喜欢幼子铁穆耳。而且铁穆耳从小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养大,有祖母和母亲的加持,铁穆耳最终成了接班人。

07.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关于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事,大家争论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太注重嫡系观念,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嫡系,指的是“嫡子”,而不是“嫡孙”。嫡孙是跟着嫡子走的,没有嫡子也就无所谓嫡孙。

也就是说,朱标死后其实朱允炆就已经不是嫡孙了,如果另一位嫡子(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当太子,他们的儿子才是嫡孙。

其实朱元璋立孙子理由只有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坑人,遇上了无解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秦王朱樉实在不适合当储君。

您可能说,朱樉不是死在朱元璋前面了吗?甚至朱㭎也死在了朱元璋前面,为什么不立老四朱棣呢?

您这话是“过后计”,朱元璋哪里能预料得到这俩儿子都死在自己面前?那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最现实的做法就是赶紧确定储君,还能有时间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樉和朱㭎都比他跑得快,我想他或许不急于立朱允炆,而是等着哥俩死后,直接立朱棣的。

您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呢?

朱元璋团队?

对于古代打天下的君主而言,都会具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团队,这样才能够保证创业团队真正做到明确分工,而且相辅相成,最终开创不朽的事业,这样的团队在历史上有很多,不过最出名的也许就是刘邦团队、李世民团队和朱元璋团队了,那么这三支团队如果在历史上能够真正的较量一番,谁才会更加厉害呢?要对这样三支不同历史时期的团队做出对比,那么也只有从统帅、武将、谋士和后勤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先来看看统帅,这方面占据优势的无疑是李世民团队。

刘邦团队的统帅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作为古代的“兵仙”,韩信绝对是古代各大版本十大名将的榜上常客,最被人们熟悉的无疑是唐宋两个王朝的“武庙十哲”,韩信都是稳居一席,纵观汉朝开国时期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最合格的统帅,并且是他统帅汉军打下齐鲁大地和河北地区,这样项羽就夹在刘邦和韩信之间了,刘邦麾下著名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跟着韩信建立的功绩,比如曹参、周勃都是如此,抛开韩信而言,汉军中找不到另外一个合格的统帅,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刘邦自己统帅军队从西线抗击项羽,就是汉朝建立后,讨伐各大异姓诸侯王的时候,作为一个皇帝,如果汉军中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担任统帅,还需要刘邦御驾亲征吗?所以刘邦集团的统帅主要有两个人,那就是韩信和刘邦,只不过刘邦的能力不强,要不然也就不会有统帅56万大军却败给项羽3万骑兵,在对比其他两大团队的统帅时,无疑是落在了下风。

李世民团队的统帅实力是最强大的,首先李世民是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优秀的统帅,李世民统帅唐军先后在统一道路上打败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和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及刘黑闼,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强大的几个对手都是拜倒在李世民手下,尤其是虎牢关一战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也基本上宣布了唐朝的统一,可以说李世民是古代皇帝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人;而李世民团队中还有一位不弱于李世民的统帅,他就是李靖,李靖在唐朝开国阶段是唯一能够和李世民比拼战功的武将,他先是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后面被李渊派往江南辅佐李孝恭,然后非常顺利的打败了萧铣,招抚岭南地区,然后平定辅公祏叛乱,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更是担任主帅一战解决东突厥,后面有消灭吐谷浑,唐宋时期入选“武庙十哲”,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除了李世民和李靖之外,李世民集团其他武将在统帅方面也证明了自己,这个集团第三号统帅就是李绩,也就是演义中的徐茂公,他原本是瓦岗旧将,投降李唐阵营之后,也就先后跟随李世民和李靖讨伐割据割据势力,在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李绩跟随李靖灭掉东突厥,后面担任主帅灭掉薛延陀,唐高宗李治时期,担任主帅灭掉高句丽,在唐宋时期入选武庙十哲,在唐朝的名将排行榜上,李靖和李绩毫无疑问位居前二,其他武将如侯君集灭掉高昌,程咬金和柴绍都担任过主帅,这是其他阵营不具备的优势,而这也是李唐开国阶段可以支持两线作战的决定性因素。

而朱元璋团队的统帅,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本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早期朱元璋统帅军队打下濠州、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面更是统兵打败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古代皇帝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李世民,朱元璋位列第二位,可见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大;除了朱元璋之外,另外一个统帅就是徐达,在朱元璋集团打败陈友谅之后,我们能够看到重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徐达担任主帅,搭档常遇春先后打败张士诚,北伐赶跑蒙古统治者,在明朝建立后多次统兵北伐北元政权,而徐达也是古代唯一打下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四大古都的名将;当然朱元璋集团其他名将也有能够担任主帅的人选,比如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和蓝玉等等。

所以综合来看,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顶级统帅,朱元璋集团拥有朱元璋和徐达两员统帅,而李世民集团足足可以排列出李世民、李靖和李绩三员统帅,这些人可以说都是顶级水平,这样对比下来的话,李世民集团无疑是胜出的。

再来看看武将,毫无疑问还是李世民集团优势最明显。

刘邦集团的武将,按照刘邦开国后平定功臣榜来看,曹参、周勃和樊哙以及夏侯婴是主要武将,这些人攻城略地还是不错的,但是担任统帅的能力不足,这也是最明显的劣势,而在唐朝武庙名将中,只有曹参和周勃进入榜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的战功都是在韩信麾下取得的;朱元璋集团的武将,主要有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汤和、邓愈、沐英以及蓝玉等人,这些人中常遇春是一员猛将,李文忠、沐英和蓝玉也不遑多让,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统兵能力都非常不错,也是通过战争锤炼出来的;而李世民集团,武将的质量更高,比如尉迟敬德、秦琼是李世民麾下最重要的两员战将,还有罗士信(死的早了点),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柴绍等人,这些人都是勇猛善战的武将,最重要的就是无论是尉迟恭、程咬金还是柴绍、屈突通等人,统兵作战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唯一遗憾的是秦琼,因为玄武门之变后长期养伤,无法像世人证明他的统兵能力。

而谋士方面呢?刘邦团队处于优势。

刘邦团队的谋士主要有张良和陈平,尤其是张良被奉为“谋圣”,更是成为武庙陪祭,地位仅次于武成王姜尚,按照刘邦的说法,他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这些顶级人才能够被刘邦所用;李世民集团的谋士主要有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在历史上“房谋杜断”成为美谈,足以看得出两个人谋略方面的能力,当然在个人谋略方面,张良绝对堪称第一,但是李世民集团谋士的优势就是制度化,“秦王府十八谋士”甚至可以说是各司其职;而朱元璋麾下的而谋士主要就是刘伯温和高升,只不过刘伯温历史上的名声很响亮,但是他在朱元璋阵营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对比下来,刘邦团队处于优势,但是李世民集团尽管名声没有刘邦和朱元璋集团响亮,但是形成一个谋士团队,这才是他的优势,实际产生的效果也最明显,李世民能够如此顺利的打败薛举、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些谋士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后勤方面,刘邦团队知名度最高。

对于刘邦集团而言,后勤主要有萧何负责,刘邦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萧何的存在,让刘邦后方稳固,同时保证了刘邦集团粮草的安全,也是这个原因,才让刘邦将萧何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朱元璋集团的后勤粮草问题,主要是由李善长负责,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极其相似,最终都被各自君主定为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六大国公”第一名,甚至力压徐达等名将,足以看得出李善长的作用;至于李世民团队,没有具体的负责粮草的功臣,他依靠的依旧是一套制度,“天策府”的运转制度化,能够保证唐军各大战线后勤的安全,也就睡说刘邦和朱元璋依靠的是个人,而李世民集团依靠的是制度,我们无法证明谁更高一筹,但是从战争进程去看的话,三大集团几乎没有碰到战争因为后勤的原因失败,也就说明在后勤方面,三大集团很难分出胜负,只不过刘邦集团的萧何名声更高而已。

所以综合来看,李世民集团无疑是占据优势,因为李世民集团在统帅和武将质量上都占据优势,而在谋士和后勤方面,唐朝军队一路取胜,证明这个方面没有存在太大的问题,当然知名度不高这个不可否认,但是不影响实际的效果,而这也就是李世民集团在唐朝开国阶段能够支撑两线作战,并且全部取胜的原因了,而其他两大阵营,刘邦集团虽然也是东西两线作战,不过刘邦基本上没有胜过,朱元璋集团统一进程只是单一战线作战,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所以李世民集团无疑实力更加强大,甚至足以应对三个方向的作战都不成问题,这就是他强大的绝对原因。

刘邦当皇帝以后算不算是一个明君?

刘邦出身于市井,崛起于陇亩之间,难免带有下层的习气,同时也是了解基层老百姓的艰辛。做皇帝后应该是一个明君:

1.刘邦做皇帝后,汉承秦制,但是去除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制定了更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

2.减轻劳役和赋税,重农抑商。首先经过长时期的战争,让众多的士兵复原,参与农业劳动。赋税也有秦事的三分之二改为15税1,与民休息。

3.消灭汉初分封的异姓王,这是将来国家可能混乱的根源,规定非刘氏皇族不得分封为王。这样也是后世王朝学习的典范。

4.“白登之围”后,刘邦觉得对匈奴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发生变化,和匈奴的差距很大,采取和亲政策,养精蓄锐,给国家以发展空间。

5.对汉民族的发展以及统一的中国政权有着突出的贡献,汉民族由此而来。

下图:刘邦斩白蛇起义雕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