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列传,他双足被砍为何不剖开原石证明

天美资源网

张仪列传,他双足被砍为何不剖开原石证明?

和氏璧的传说,最早取之于一则寓言故事。经过史书的传奇描写,传说秦始皇把它制作成了传国玉玺,以讹传讹,使不少人相信和氏璧真的在历史上出现过。其实,史书中关于和氏璧的发现、失踪、再出现、再失踪……等相关描写,非常传奇甚至带有一点神话色彩,经不住常理推敲。至于卞和发现“和氏璧”这件事,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后来出现的所谓的“和氏璧”,都是后人的附会而已,都是赝品。

一、“和氏璧”的发现是一则寓言故事。

张仪列传,他双足被砍为何不剖开原石证明

和氏璧最早的记载是在《韩非子》一书中: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据韩非子讲: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好的玉料,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是骗子,分别砍了他一只脚。后来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玉料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中哭出了血水。文王知道后,就派人拿过来剖开一看,果然是个举世无双的宝玉。

韩非子与楚文王之间,相隔了400年左右的时间。和氏璧这件事传奇色彩如此强,如果此事属实,应该在事发当时即产生轰动效应。但奇怪的是:我们在楚文王同期的所有的文献中,看不到任何有关和氏璧的记载。

楚厉王和楚文王之间隔了两代人,年龄相差了大概有60多岁。如果韩非子所说的和氏璧这个故事真实,那么卞和应该是非常长寿。楚文王时期估计他至少有80多岁了。卞和这个人在两只脚被砍断,在当时那种医疗条件下,普遍人的寿命都不长,卞和居然能活这么久,让人感到很奇怪。而这个人一辈子就为了一块玉活着,如此执着也让人感到无法理解。

现代“赌玉”是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在玉石的原料剖开之前,最有经验的玉石行家也难以预测这块原料的好快。至今也没有任何一种仪器能通过检测手段判断原石内是“宝玉”还是“败絮”。卞和居然能一眼就看出来,确定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是一个稀世珍宝,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卞和手捧宝玉得不到认可,60多年以来,他居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把这块玉剖开证明一下,也令人难以置信。

《韩非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不是历史书,是法家哲学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法制来治理国家。这本书讲了哪些故事呢?基本上都是一些寓言故事,例如:《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自相矛盾》、《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等。其目的是通过讲故事来推证事理。

韩非子在讲了和氏璧这个故事后。他说: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他的目的是以和氏璧这个寓言故事,来推销他的法家之术,现在的诸侯王放着宝玉在他跟前,都认不出来,又如何能识得“法家”这个治国理政的宝贝? 这个故事是韩非的一个创作,绝对不可能真正发生过。可是,后来的人出于猎奇心理,就以他这个故事作为历史。并不断加以再发挥、再创作。

二、“和氏璧”的传奇经历可信度不高。

和氏璧被发现后,在此之后近4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默默无闻。等到它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已经到了赵惠文王手中。

赵惠文王所处的时期,从时间上看,在《韩非子》一书成书之前的几十年。不过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在当时的楚国、赵国和秦国的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才提到了这件事: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据说是赵国太监缪贤偶然在集市上发现了稀世珍宝和氏璧,遂以五百金购得,献给了赵惠文王。

而这件事赵国当时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反而是100多年后司马迁记录这件事情,司马迁这个信息从何而来?不得而知。这件事的真实性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和氏璧又怎么会出现在民间,被一个太监买走呢?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据说,楚相国昭阳打败魏国后,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一日,昭阳在率众宾客游览赤山时,席中应众人之请,把和氏璧拿出来给众人欣赏。此时奇迹出现了,山下深潭有无数条鱼跃出水面,转移了大家的视线,等到奇迹消失,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有人怀疑是张仪偷走,并“掠笞数百”。

和氏璧的丢失非常莫名其妙,似乎是一个魔幻故事。它的再次出现更加不可思议,居然是几十年后一个太监花钱在集市场中买的。

宦官缪贤买的那块玉,来源非常可疑。当时玉只有一般权贵才拥有,民间很少有。若是真的和氏璧,又岂是在集市上用500金能买得来的?

所以说,赵惠文王手中的这个所谓的“和氏璧”,估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赝品。当然,那肯定也是一块罕见的美玉,只不过它肯定不是卞和所采集的那一块所谓的“和氏璧”。不过赵国宣称它就是,或者赵王认为它就是。反正谁也没亲眼见过400年前的卞和,谁也没法说它不是。

不管怎么说,这块玉现在到了赵王手中了。赵国得到和氏璧以后,秦国想空手套白狼,秦昭襄王提出了以15座城相交换的条件。当然,再贵重的宝贝也值不了15个城池。秦国明显就是打了一个空头支票,倚仗自己的强大,想无偿占有和氏璧。于是接下来发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既然和氏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而战国期间,赵国是秦国最主要的对手,赵国和秦国的战争连年不断,绝不可能再主动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去。可是非常奇怪的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而这里的“随、和之宝”,就是指的“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两个宝物。

李斯写这篇文章是在秦王政十年,而秦灭赵是在秦王政十九年,这中间相差了九年。这个时候赵国还没有被灭,而大家知道:和氏璧已经完璧归赵了。那么秦王嬴政的这个和氏璧从何而来?史书没有交代。

所以我认为李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秦王嬴政根本不可能拥有所谓的“和氏璧”。除非有人献给他的是另一块“和氏璧”,因为造假者完全可以讲:当初卞和的那块玉石实在太大,用来制作了好几个玉器,都是和氏璧。赵王那个是,我献给您的也是。

因此,李斯所说的“和之宝”绝不是真正的和氏璧,也有可能是一种宝物的泛指。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玉工将和氏璧雕琢为玺。这就是所谓的“传国玉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出行至洞庭湘山,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秦始皇赶紧把传国王玺抛入湖中,立刻风平浪静。

至于传国玉玺如何会具有平静风浪的功能?也是一个未知之谜。只能说这个故事神话色彩太强,可信度非常低。

又过了8年,秦始皇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璧献上。至于这个传国玉玺已经抛入湖中,又怎么会突然出现?也是一个谜团,其可信度更低。

那么,秦始皇制作玉玺究竟是不是用的和氏璧?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引《玉玺谱》记载:

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

明确说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当然,秦始皇的玉玺不止一个。我们也无法否定他用所谓的和氏璧刻了另一块传国玉玺。不过我认为,秦始皇即使拥有和氏璧,也必然是赝品。

接下来,围绕着和氏壁,又发生了无数传奇故事。简单罗列一下:刘邦把玉玺随身佩戴——王莽篡汉时汉孝元太后发怒摔坏玉玺一角,用黄金镶补——传国玉玺几经转手——东汉末年孙坚攻入洛阳,从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取走其颈下盒中的玉玺——又是若干次转手——石敬瑭攻陷洛阳,李从珂自焚后,传国玉玺失踪。一般认为,和氏璧从这个时候开始不见于人世。

不过,中国皇帝的玉玺情结非常深,既然失踪了,总要想方设法让其再次面世。于是故事接着往下编: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有个农民从地底下挖出一块宝玉,送至京师,经“文物鉴定专家”蔡京“鉴定”,确认为传国玉玺。

当然,宋哲宗的爹宋神宗当政期间,“天书”都能不断的出现,等到他儿子继位,从地底下挖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那是再也正常不过。可以更加证明“天命所归”。

可惜经过靖康之变,北宋的这个所谓的传国玉玺也没有能流传下来。

到了元世祖年间,权相伯颜购得一块宝玉:

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

经另一个“文物专家”监察御史杨桓“鉴定”,被确认为传国玉玺。

到了明朝初年,在漠北,一位牧羊人看见一只绵羊用蹄子刨地,挖开后地里面有一块宝玉,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再次被鉴定为“传国玉玺”。消息传开,为争夺“传国玉玺”,又引起一番血战。又经过若干转手,中间的流转过程非常不清楚。到了清乾隆年间,发现宫中有一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玉玺,据说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乾隆皇帝毕竟雄才大略,不犯糊涂,把它确定为赝品。

传国玉玺的故事结束于溥仪,他在抚顺战犯所,把一枚多年随身携带的玉玺献给了国家,经鉴定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和氏璧。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三、所谓“和氏璧”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韩非子》一书中出现后,“和氏璧”就突然火了起来,成了当时各个诸侯国的一个热点炒作题材。据《战国策》载:

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认为和氏璧是当时的天下四个著名的宝玉之一。其中,“砥厄”是周室之宝,伯邑考为救父亲进献给纣王,周灭商后重归周室,一直传至周赧王,共37世。但奇怪的是,秦昭襄王迁九鼎、灭东周。史书却没有记载“砥厄”的去向。

而秦国灭赵国后,史书明确记载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中。这个就充分说明:在这四块宝玉中,“和氏璧”名气更大。其他三块玉,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楚威王可能也确实曾经赐予昭阳令尹一块美玉,后来失窃。等到和氏璧概念出来以后,有人就附会,说当时楚王赐给昭阳令尹的就是和氏璧。司马迁可能就是根据这类传说,把它写到了《史记》里。

还有一种说法更不靠谱,说是楚国向赵国求婚,把和氏璧作为礼物送给了赵国 。

大家想一想,一件几百年都没有在楚王宫里出现过的东西,现在突然拿出来告诉赵王:这就是,其真实性有多大呢?一个400年来从来没有任何史书记载的宝物,因为一个寓言故事,突然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当时缺乏考古、鉴定技术的情况下,突然有人宣称:400年前的和氏璧在我这儿,按照当时的条件,旁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就叫“假作真来真亦假”。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有没有可能是和氏璧雕刻?只能说,当时市面上所谓的“和氏璧”太多了,打假都打不过来。秦始皇制作了至少有六枚以上的玉玺。他让人把李斯所说的“和之宝”加工一下,雕刻成一枚玉玺,也不奇怪。

秦始皇制作的这一块玉玺有多大?根据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氏璧很有可能是一块玉环。用玉环制作方形的玉玺,难度是比较大的。根据《后汉书》记载,估计应该是比较小的一块玉。刘邦可以将这块玉玺随身佩戴:

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说明所谓传国玉玺很小,可以随身佩带。用比较大的玉环加工而成也不是没有可能。

后来,五代时期《录异记》卷七“异石”对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又做了一番说明:

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说和氏璧是由“岁星之精”化而为玉。真是越说越奇,照此再发展下去,简直就可以化而为孙猴子了。所以这些记载通通不可信。

明代官员傅瀚曾评论道:

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他认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用蓝田玉雕刻而成,根本不是什么和氏璧。后来的统治者不明白以德治国的道理。用伪造的传国玉玺欺骗世人,以证实自己的“天命所归、正统地位”,实在是贻笑千载。

清高宗乾隆皇帝博览史书,他经过研究后认为:所谓和氏璧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当时紫禁城内交泰殿藏有一方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传说就是传国玺。乾隆观后认为,肯定是赝品,只能作为古玩观赏而已。乾隆皇帝认为:所谓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之说十分荒诞。要想治理好国家,还是要加强德治,重视民生,不能追求这些虚名。在其御制《国朝传宝记》中讲道:

“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

乾隆皇帝作为历史上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其识见确实高人一等。绝非一般皇帝可以相比。

历史上真的存在鬼谷子吗?

鬼谷子,王氏,名诩,一作王禅, 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著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门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在战国时期个个举足轻重,操纵着整个战国的格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成为天下棋局中激烈搏杀的棋子,阴谋与爱情,复仇与救赎,权力与自由,黑暗与光明。而掌控局势的鬼谷子,旋转乾坤,执手黑白,推动棋局,展开了顶峰博弈的生死对决。

大家对于鬼谷子有太多的好奇:历史上真的有鬼谷子吗?鬼谷子的徒弟有哪些?那么他的本领又是从何而来?为何称之为纵横家鼻祖和谋圣?以及为何一生隐居等等,下面将一一解答。

为何被称为鬼谷子?

相传在很久之前,赵家和周家是邻居,两家关系非常不错,在赵家经商破产之后,周家慷慨解囊帮助赵家渡过难关,于是两家指腹为婚,赵家许配女儿嫁给周家,但是世事难料,周家父母相继去世,赵家因此想趁机毁约,周家公子因此生疾,不久便去世。赵家的女儿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去到坟前拜祭,由于悲伤过度,在耳边隐约听到周公子要求他把坟前的一株稻谷带回家,后来带回家淘米吃后,赵家女竟然怀孕而且生下一个男孩,他就是鬼谷子。

为何叫鬼谷子?《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之师。《隋书.经籍志》其注解论述为:”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史记》及《隋书》认为鬼谷子是一位研究游说之术的隐士,隐居于鬼谷,生活在战国的时代。

鬼谷子的智慧从何而来?

在道教中,真仙又称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称为真人。相传,鬼谷子的师傅老子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到了晚上,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鬼谷子点着火把一看,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上面录着一部纵横之言,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又到了黑夜,鬼谷子走入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又发起了金光,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乃旷世奇书。鬼谷子发现上面不再是昨日读的纵横之言,而是变成了兵法。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国策)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攻守)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斩草为马,撒豆为兵

有人认为鬼谷子才是真正操控战国的幕后黑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的徒弟都是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首先就是孙膑和庞涓,鬼谷子见二人的基本功已扎实。他将孙膑和庞涓叫到身边说:“你二人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今天,我教你们排兵布阵。”孙膑和庞涓相互对视了一下,面露难色。鬼谷子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你们是不是想说:没有兵将,如何排兵布阵。”“正是。”“你们看。”鬼谷子指着桌上说,“这不是兵将吗?”

孙膑和庞涓往桌上看去,见只有一碗绿豆,心里觉得好笑,可又不敢笑。鬼谷子知道二人的小心思,于是带着二人来到演兵岭上,手抓一把豆,口中念念有词,说了声“疾!”随手将绿豆撒了出去,说来也怪,这些绿豆一落地,都变成了活的兵将,并且分成了赤、皂两队人马。演兵岭上顿时人声鼎沸,战马嘶鸣。三人已经站在高台上。孙膑和庞涓都看呆了,连先生叫他们都没有听见。经过多次演练,孙膑和庞涓的本领大长。稍事休息,鬼谷子又教起布阵来。鬼谷子说:“布阵之要诀在于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攻则摧枯拉朽,守则固若金汤。孙膑、庞涓在鬼谷子的指点下,在演兵岭摆开了各种阵法。除了孙膑和庞涓之外,苏秦和张仪更是成为当时最为出色的纵横家。

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以横破纵

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但是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国力最强的国家,秦国坐山观虎斗,六国之间相互消耗,扩张对于秦国是早晚的事,古时南北朝向为纵,东西朝向为横,在这种背景之下,苏秦提出“合纵”的思想。苏秦充分论证了六国结盟与其地缘政治因素的内在关联。行动方案有两个,其一是以攻为守,六国联合起来,主动进攻,突破函谷关,深入秦国腹地;其二是当六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秦国攻击时,其他五国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群起救助。如果一国遭到秦国的攻击而其他国家坐视不救,后果犹如多米诺骨牌,一个倒下,其余的将依次倒塌!

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证明,苏秦的分析是极具预见性的,山东六国在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合纵战略,即便是三心二意的,也确乎有效地遏制了秦国东向扩张的势头达到15年。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六国虽然被秦国吞灭的命运,但这非但不能归咎于合纵之策,而恰恰说明山东六国没有始终如一地贯彻实施合纵之策,以及六国政治家们狭隘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战略目光,加以彼此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等因素所致。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来操控整个战国局势。

鬼谷井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母亲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为何要一生隐身山谷

据记载,鬼谷子通天彻地,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

鬼谷先生既然深知仙家的超凡冲举之术,身怀旷世绝学,为何要屈居人间俗世呢?原来,他只是为了超度弟子,同归仙境,所以栖身鬼谷。他隐居鬼谷不计年数,其弟子也不计其数。他的最出色的弟子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鬼谷子还有一个师妹,也就是奇门遁甲创始人,拥有九天秘籍,熟谙天机、人道、地脉的九天玄女,师兄妹俩人同是师承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每天了解一个人

重力的反义词什么?

没有反义词。

◎ 重力 zhònglì

[gravity] 地球上的物体受引力作用被吸引向地球的力

引用解释

1.重大的力量。《史记·张仪列传》:“以重力相压,犹 乌获 之与婴儿。”

2.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也称地心引力或地摄力。从广义言,任何天体使物体向该天体表面降落的力都称重力,如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

重的组词

保重 笨重 并重 病重 比重 惨重侧重 超重 沉重

庄舄显而越吟典故?

战国时越人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虽富贵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遂以“庄舄越吟、庄舄思归、秦声、越吟”等表达不忘故国家园,爱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原文如下: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 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用典示例: 1.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2.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庄舄既显而思归,关羽报恩而终去。” 3.李白《赠崔侍御》:“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4.杜甫《西阁二首》:“功名不早立,衰疾谢知音。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 5.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寂寥伤楚秦,凄断泣秦声。”

右边一个斗字读什么?

读:斟zhēn

部首 斗

笔画 13

笔顺 横、竖、竖、横、横、横、撇、点、竖折/竖弯、点、点、横、竖

结构 左右结构

〈动〉

(形声。从斗,甚声。本义:用勺子舀取)

同本义

斟,勺也。——《说文》

斟,酌也。——《广雅》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吕氏春秋》

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唐·顾况《游子吟》

其御羊斟不与。——《左传·宣公二年》

羊羹不斟,而宋国危。——《淮南子·鏐称》

用壶倒酒或茶水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唐·李白《悲歌行》

又如:斟酒;斟一杯水;斟泻(倾注);斟茶;给她斟一杯酒

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

斟量功伐。——《颜氏家训·省事》

又如:斟酌损益(仔细考虑,反复商讨,以决定增减、兴革);斟勺(考虑,吸取);斟裁(斟酌决定);斟量(酌量;估量)

〈名〉

汤汁,羹汁

斟,汁也。——《方言三》

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史记·张仪列传》

古国名。相传为夏同姓诸侯之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