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荷兰人,为啥通常把鬼船称作飞翔的荷兰人

天美资源网

飞行荷兰人,为啥通常把鬼船称作飞翔的荷兰人?

飞翔的荷兰人是传说中一艘永远无法返乡的幽灵船,注定在海上漂泊航行。

飞翔的荷兰人通常在远距离被发现,有时还散发着幽灵般的光芒。

飞行荷兰人,为啥通常把鬼船称作飞翔的荷兰人

据说如果有其他船只向她打招呼,她的船员会试图托人向陆地上或早已死去的人捎信。

在海上传说中,与这艘幽灵船相遇在航海者看来是毁灭的征兆。

在德文里(fliegend)是用来表示一种持续飞行的状态,形容受诅的荷兰人永远飘流在海上,四处航行,却始终无法靠岸的悲惨宿命。

百慕大三角未解之谜你知道多少?

谢邀:

魔鬼三角洲是令许多航船和飞机头疼的地方。如果一旦到达这个地方,所有的罗盘和指南针都将会失灵。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一位渔民竟在附近发现一只白色袋子,袋子里的人并没有死,而在这之前有关这个人的死讯早就已经公开。很多专家都对这里抱着许多的幻想,就在这个地方进行了考察,然而结果却发现水底下竟暗藏一座金字塔,而且拥有很强大的磁场。

1951年10月,一艘巴西的军舰在亚洛尔群岛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后来船和水兵一起神奇地失踪了。次日,巴西方面派出飞机和舰船前往找寻,一架水上飞机在海面上搜寻时发现,海面下有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在飞速前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这说明这绝非海底生物,同时庞大的体积又说明,它又非水中的鱼类。在这天夜里和次日凌晨,有人在这一海域看见了一种奇异的极其明亮的光,但谁也无法说清这奇异的物体和奇异的光芒从何而来。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到了1979年.由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联合考察组,意外地在这一带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水下金字塔。当然,这个水下金字塔绝非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件人工作品。

考察队队长、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闻讯后,立刻派人携水下摄影机再次下潜拍照。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见高大雄伟的水下大金字塔。塔身上有两个巨大的黑洞、海水高速穿过这两个洞,致使这里的海面波涛汹涌、水雾弥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依然无法解答人们对魔鬼三角州的神秘探索,其真正的原因也无法解开,或许就真如很多人所说的,这都是一些谎言的存在造就了魔鬼三角州的存在。

1972年9月,美国籍货轮“恶梦”号航经百慕大三角海域时,突然船上所有的灯都暗了下来,罗盘也失灵了。水手们感到事情不妙,赶紧根据陆地的灯光定向,把船朝西驶去。航行片刻,他们发现船原本是向北行驶,但无论如何他们也纠正不了航向。这时候,天空出现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遮住了星星。一道亮光射进这个物体。不久,它又不见了,船也恢复了正常航行。

1977年2月,一架私人水上飞机掠过百慕大三角海域,飞机上的朋友正在吃饭,突然发现盘子里的刀叉都变弯了。当时罗盘指针偏转了几十度,他们加速逃离这个可怕的航区。返航后他们发现,录音机磁带里录下了强烈的海的噪音。

1987年有一个渔民去那里附近捕鱼,看见了一只白袋子,打开发现了1892年本就应该死亡的人还生还在内。至今,科学家还不知道那人“死而复生”之谜一位名叫袭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架起两台磁力发生机,输以十几倍的磁力,看会出现什么情况。试验一开始,怪事就出现了。

船体周围立刻涌起绿色的烟雾,船和人都消失了。试验结束后,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有的人却因此而神经失常。事后,袭萨博士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试验出现的情况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他没有留下任何论述,以致连试验的本身也成了一个谜。

中国古代发明风筝排名?

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

不久,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

世界上著名的吃人族毛利人是4000多年台湾原住民迁移过去的?

“毛利人是中国人!”:毛利人如何从台湾岛来到新西兰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2006年,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在东盟首脑会议上说:“毛利人是中国人!新西兰的第一批居民是中国人的后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马达加斯加到复活节岛作为新西兰的土著民族,毛利人的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南岛)语系,这是在大航海时代以前分布面积最为广大的语系。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言,包括太平洋各大小岛屿及亚洲大陆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和印度洋一些岛屿上的语言。其分布范围东达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西到东非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南达新西兰,北达台湾(高山族/原住民语言)和夏威夷岛。其东西延伸距离,竟然超过地球圆周的一半。南岛语系分布当麦哲伦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进行他的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时,身边就有一个从苏门达腊买来的奴仆,马来人亨利。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许多日子,一天,他们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一个小岛上拋锚。面对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麦哲伦命令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况,亨利走到土人中间,这是海洋探险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亨利竟然听懂了岛民们的话语,因为那是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一种亲属语言,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麦哲伦也成为第一个从东面进入马来语世界的欧洲人。麦哲伦在与菲律宾土人冲突中被杀但这位探险家的兴趣只在香料、财富与国王许诺给他的领地。直到200年后,荷兰航海家,传奇的库克船长才注意到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语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语、非洲马达加斯加语数词间的相似,从而揭开了南岛语系的神秘面纱。南岛语系究竟起源何处曾经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曾经有一些学者认为,南岛语民族的发源地就在他们今天分布的地区,他们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那里,譬如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群岛。这种想法实在是too young,too simple。虽然语言本身已经无法追溯,但古代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迁徙有直接关系。因此,考古学上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语言的起源之谜。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样,今天南岛语分布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屿——原来都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他们没有陶器,没有打磨的石器,没有家畜,也没有作物。在今天的南岛语分布范围内,台湾的新石器时代大致始于6000年前。所知最早是一些华南类型的器物,起初大概是由小群从福建渡台湾海峡而至的农民们带过来的。岛上广泛发现的具有这一时期特征的器物包括绳纹陶器、磨光石锛和石镰、板岩矛头和焙土纺轮;此外还有稻米的遗存;虽据花粉分析得知,内陆地区曾进行过砍伐清理森林的活动。台湾绳文陶器的制作5000-4500年前,与这些类型有明显联系的考古器物扩散到菲律宾、苏拉威西和北婆罗洲,并(与猪一道)远达东南面的帝汶岛沿岸和适宜的内陆地区。对爪哇西部和苏门答腊高原地区的花粉史的研究表明,至少在3000年前或更早,这些地区为从事农业已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森林砍伐活动。因此,经过大约1000年时间,到距今4000年前,农业殖民已从台湾扩展到美拉尼西亚西界。最后,大概也是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距今2500-1000年间,农业殖民者们完成了对萨摩亚以外的波利尼西亚广襄地域的征服。换句话说,操南岛语的农业殖民者们,在约1500年的时间内,从农业中心地带穿越约1万公里的海域和海岸线,经东南亚岛屿抵达波利尼西亚西缘。这比史前时期任何一次殖民过程都要迅速得多,地域广阔得多。而台湾海峡两岸,可能正是这次南岛语系史前扩张的出发地。南岛语系的扩张波利尼西亚人的史诗这的确是一幕壮丽的史诗。马来-波利尼西亚先民在没有罗盘针、六分仪等航海仪器的情况下,只靠他们独特的航海技术,依靠星象、洋流、海岛的位置及候鸟的飞行路线来判断方向,在海上与风浪英勇奋战,最后竟然征服了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他们是真正伟大的航海者、勇敢的探险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首先,他们有建造独木舟的卓越技术,并从建造独木舟发展为建造远洋航行的船只。他们把两艘长20-30米的独木舟并列起来,中间架上木板作为甲板,甲板上建有小屋。可以载乘数十人,还可以装载猪、鸡、狗等家畜。这种船所能运载的人和家畜,足以保障他们到别的岛屿后开始新生活。同时,这种船可以在波浪中保持稳定,很适用于远洋航海。在波利尼西亚海域内进行最长距离的航海,约需一个月时间。这期间可以携带几种易于保存的食品,如薯类、香蕉、椰子果等,饮用水则用椰瓢、竹管、葫芦等容器储存,并且他们在远洋航行之前,都预先经过尽量少饮水的训练。波利尼西亚双体独木舟今天台湾高山族的祖先们在史前时期乘坐简陋的独木舟向外扩散,前往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人群向西扩张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向东则沿着太平洋岛链前进,最后一幕就是对新西兰的发现。据说,在公元950年,一位名叫库普(Kupe)的青年航海家从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心)驾独木舟远航数千里,发现了新西兰。当他靠近这个海岛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而岛上渺无人烟,库普便将该岛称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很快,大批波利尼西亚人用独木舟组成了船队,来到了新西兰。他们很快发现,他们移居的这块土地与记忆中的其他波利尼西亚岛屿大不相同,堪称为一块“大”陆,他们从不同的登陆点深入内陆,形成了后来的不同部族。一些毛利老人至今仍记得其祖先东迁时所乘船只的名称及各船首领、祭司和舵手的名字,其族谱世系可追溯20多代。但是“毛利”这个词并不是此时出现的。由于新西兰南、北岛几乎与外界隔绝,早期的波利尼西亚移民并未刻意找个词来给自己命名,而当时在他们的语言中,“毛利”一词意即“普通”。在欧洲人抵达后,他们才将自己称为毛利人,并将欧洲白人称为“帕克哈(pakeha)”,此词现在泛指新西兰白人。从相貌上看,毛利人像亚洲人;而从体格上看,他们却像欧美人。甚至在欧洲早期移民的描述中,毛利人普遍比他们高大。当代的毛利人(正在检阅士兵的新西兰原总督杰瑞·马特帕拉伊爵士)这些毛利人花了几乎不到100年时间就发现了各种有价值的石材资源;又花了仅仅几百年时间就在世界上一些最崎岖不平的地区把巨大的植食性恐鸟全部杀死——这些不会飞的鸟类,体形巨大,腿如牛腿般粗大,即使是个头相对较小的灌木恐鸟,也有火鸡那么大,因而极易捕捉,能提供大量的鲜肉。早期的移民也多在恐鸟经常出没的地方生活,并以恐鸟为主要食物来源,直到大规模的捕杀使得恐鸟灭绝为止(并导致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猛禽哈斯特鹰因失去主要食物而灭绝);再花了仅仅几百年时间分化成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社会,从沿海狩猎采集社会到进行新型粮食贮藏的农民社会。他们从传说中的家园“夏威基”带来的最重要的食物是甘薯。甘薯至今仍为毛利人所珍视。哪里甘薯得到了种植,哪里毛利人也就得到了繁殖。北岛北部人口之所以比较多,就是气候温和、甘薯丰产的缘故。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时的毛利人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大概只有30岁,很少有人能活到40岁,活到50岁就更是罕见了。由于普遍的营养不良,他们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如关节炎之类的,牙齿也会松动脱落。因此,40多岁的人看上去很可能就已是满面风霜了。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恐鸟征服世界尽头的毛利人在18世纪的时候,新西兰的毛利人口已达到了大约10万到11万人。在传统的毛利社会,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像那些传说中的英雄、英勇的部落祖先一样成为出色的武士。自童年起,他们就在游戏中磨练格斗技巧;长成少年后,由部落的男性长者教导他们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武士这一神圣的职责所必需的资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最常用的武器是以天然材料,比如石、木、骨,制成的棍棒类武器。可以想见,在拥挤着数百个毛利部落的(新西兰)北岛,毗邻的氏族或者部落之间的纠纷和争斗会是多么频繁而不可避免。毛利人战争场面而好战的毛利人甚至在欧洲人来到新西兰之后依然进行了最后一次扩张。新西兰以东800公里处的查塔姆群岛,是一个距离文明世界最远的角落。19世纪之前,这里生活着莫里奥里人。生活的艰难使得人力资源变得宝贵,因而莫里奥里人真的创造出了一个没有战争的“伊甸园”,一切争端都是通过和平解决的。不幸的是,一艘海豹捕猎船在前往新西兰途中到过查塔姆群岛,它给“长白云之乡”带来了关于这个群岛的消息,那里“有大量的海鱼和有壳水生动物;湖里到处是鳗鱼;它是喀拉喀浆果之乡……那里居民众多,但他们不懂打仗,所以没有武器。”新西兰风光这个消息足以诱使新西兰岛上的毛利人乘船前往查塔姆群岛。1835年11月19日,500个毛利人带着枪支、棍棒和斧头,乘坐一艘船来到了。接着在12月5日,又有一艘船运来了400个毛利人。一群群毛利人走过莫里奥里人的一个个定居点,宣布说莫里奥里人现在是他们的奴隶,并杀死那些表示反对的人。在以后的几天中,他们杀死了数以百计的莫里奥里人,把他们的许多尸体煮来吃,并把其余所有的人变为奴隶,在其后的几年中又把其中大多数人随心所欲地杀死。一个莫里奥里的幸存者回忆说,“(毛利人)开始杀我们,就像宰羊一样……(我们)都吓坏了,逃到灌木丛中,躲进地洞里,逃到任何可以躲避我们敌人的地方。但这都没有用;我们被发现了并被杀死——男人、女人和小孩,一古脑儿地被杀死。”这个伊甸园就此毁灭。实际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属于种族关系十分密切的近亲——双方都是波利尼西亚人征服海洋的传奇史诗的最终章。莫里奥里人可能是在公元1300年左右移居查塔姆群岛的一支毛利人。可是,毛利人的热带作物不可能在这里的寒冷气候下生长,所以那些移民别无它法,只得重新回到狩猎采集生活。莫里奥里人忘记了耕种,也忘记了战争——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纯种的莫里奥里人已经绝种,而毛利人则生活到了现代,毛利文化已经成为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特色,由白人组成的新西兰橄榄球队入场时就会表演毛利战舞;经过原住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毛利语也成为除英语外新西兰的另一种官方语言——虽然新西兰政府对移民只有英语(雅思)成绩的要求。新西兰奥克兰(Auckland)街景(本文部分照片由上海旅居奥克兰的张斐然先生提供)参考文献:赵晓寰、乔雪瑛著,《新西兰:历史、民族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美)戴蒙德(Diamond,J.)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原标题:“毛利人是中国人!”:毛利人如何从台湾岛来到新西兰)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为啥日本人疯狂挖松根,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石油了,没有石油就意味着坦克开不动,轮船开不了,甚至武器都造不出来,以至于有些侵华日军打仗打到最后要去捡中正式步枪来用,所以说常凯申这个人不当物流大队长可惜了。

(1)为啥日本人没油了?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一点无需赘言,而日本人一开始侵略的中国也没有石油,这一点现在也一直困扰着我们。而日本人在侵华战争开始4年之后,受到了美国的制裁,一个是日本钱快花光了,没钱跟美国买石油,美国跟日本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有钱就能谈,没钱滚一边;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侵华的时候也侵犯了美国人的在华利益,所以美国不肯卖油给他,要日本人退回七七事变之前的情况。

日本人当然不肯啊,但是没有石油咋办,于是那堆昭和参谋,一拍脑袋说,那我们去东南亚拿,把米英鬼畜的石油抢过来。于是日本人一度抢了美、英、荷兰的东南亚殖民地,在那里日本人获得了油田,但是问题来了,美国海军太凶了,日本靠着偷袭珍珠港而获得的优势仅仅持续了半年就没了。所以日本失去了太平洋的海上霸权之后,石油还是运不回来,结果石油危机非但没有缓解,还越来越严重了,因为外面运不进来,里面又因为战争耗费大量石油,就快入不敷出。

(2)天才的“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

日本人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奇思妙想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发动男女老少都去挖松树的根,这个运动叫做“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为啥要挖松树根呢?因为日本专家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松树根的含油量很高,可以熬出松根油,这些油如果拿去蒸馏的话,那么就可以获得轻质油,然后再加点酒精搅拌下,那就可以变成松根汽油。

但是松根汽油这玩意是非常垃圾的一种,因为它的油品非常差,粘稠度很高,而且还容易积碳,特别容易让机器报废。正儿八经的国家都不会拿这玩意给机器加油用,这不是糟蹋机器吗?

日本人用它其实是没办法的事,谁都知道松根汽油不顶用,但这比啥都没有要强得多了。日本人真是把家底都掏空了,才想得出这种馊主意,当时日本政府关于“松根石油”的口号是“两百个松树根可以让飞机在空中飞一个小时”,到了日本军国覆灭之前,日本人每个月能鼓捣出7万桶的“松根石油”。但是这玩意跟生产狂魔美利坚比起来,真就九牛一毛,所以日本战败的核心就是生产力的不堪一击。

但是到了二战的末期,日本人就跟输得精光的赌徒,只要还剩几毛钱都要上赌桌,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最强战舰“大和号”,这个以日本民族的名字命名的战舰是日本人最后的希望,这艘船是旧日本海军造的最大的战列舰,具有三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可以说是非常恐怖了。

当时日本的打算就是觉得国家养舰多年,放着港口被美军炸沉了可惜,干脆加点油直接去跟美军拼命算了。于是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战舰踏上了找死之路,它被安排带着8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去解除美军的冲绳岛之围,不惜一切代价突破美军的围困,打光所有的弹药之后,全体作战人员开始登陆作战,抵抗美军。你看看,多寒酸啊,都架设到炮弹打完打陆战了,而且去的时候,日本军部就给这个传奇炮舰加了单程的油,其中就加了很多松根油这种劣等货色,连自杀都不能给大和号一个体面。为啥只加单程油呢?因为日本的油实在太过缺乏,而且日本军部都计划放弃舰船登陆作战了,大和号自然就没有想过让它回来了。

但是日本人这个想法也很愚蠢,因为大和号还没冲到日本冲绳,美军就出动了400架飞机围着大和号一顿乱打,结果几个小时的狂轰滥炸,直接把大和号给打沉入海,一代日本名舰居然啥战绩都没有,就成为了日本二战中的一个黑色笑话。

(3)结语

“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是日本二战末期的一个黑色笑话,国力贫弱的日本自不量力,妄开战端,最终落得一个被原子弹洗礼的下场,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往期链接:

二战侵略者的黄粱梦:日军席卷西太平洋

二二六事变如何在日本冲向二战灭亡之路上踩了一脚油门?

友谊短暂、利益永恒!为啥二战中日本要和美国反目成仇?

二战前日英为何爱恨不休?国家之间岂有情谊

珊瑚海海战:航母正式走上海战C位

太平洋战争是金钱的战争?美国人用金钱打败日本人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您的点赞和留言是我创作的动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