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电影,电影无问西东中有哪些难以发现的细节?
有很多,说一些我发现的。
1、陈鹏带着受伤的王敏佳来到自己的长大的小镇,她们包容王敏佳的存在,递东西给她时,称她一声:“王老师”。
因为淳朴的村民尊重文化人尊重知识分子。
2、为了解释什么是核,陈鹏拉着王敏佳在清华校园跑时,骑自行车扯王敏佳辫子的男同学衣服背后写着“北大”二字。
可见清华北大top one 竞争有多激烈。
3、1964年核试验成功了,陈鹏坐火车回云南找王敏佳时,脱帽时后背落了大把头发。
导演借这个细节向观众说明他的身体因为辐射患了疾病,命不久矣。
4、沈母在得知沈光耀死讯时,依然不忘记把冰糖莲子汤端给来报丧的大小林兄弟。
双胞胎兄弟报丧时穿的是解放军军装,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抗战已经结束了,沈母大概知道抗战结束才知道自己孩子背着她参军并战死疆场。
贵族范与大格局凸显了出来。
5、沈光耀与日军空战那场戏,战机被打中,飞行员已经跳伞,日军依然毫无人性地射杀了他们!
这严重违背国际条约,并与前面陈纳德将军苦心孤诣教导学生:“人比飞机重要。”形成鲜明对比。
可见日军的残无人性。
5、指出一个细节错误。
最后的彩蛋里字幕有错。
钱钟书写的是《管锥编》不是《管锥篇》。
6、据说影片拍摄时有梁思成先生设计国徽的情节,正片时已经删去,只留梁先生为西南联大学子设计茅草屋一处。
应该真的懂民国知识分子,很多时候人人在意的荣耀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荣耀。
于我而言,设计茅草屋的情节更令我感动;于梁老而言,设计茅草屋的使命感以及荣耀远胜于国徽。
(壹条电影编辑部:点赞君)
看了电影无问西东?
我自己的最大感触就是:选你所选,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其实是提出了并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生而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影片通过四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故事,通过青春影像给出我们答案。这部电影说到底,其实就是“选择”二字,人生在世,应该选择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度过这一生?
“选择”二字贯穿了影片整个过程,也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吴岭澜因为一句“理科就是实业“,而实业才有前途,从而迷失了自己,终究在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诲下明白,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真诚,才是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王力宏扮演的文武双全、家世良好的富家子弟沈光耀,是家中很孝顺的独生子,被母亲管教得很严。她的母亲得知他有从军的想法之后,来到西南联大,流着眼泪告诉他“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看到这一段,笔者也潸然泪下,沈母在意的是儿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牺牲,而沈光耀最终心怀大义,毅然决然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这也是他对人生意义思索之后做出的坚定选择。
在后面的几个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生选择。王敏佳因为选择为老师出头被组织批斗;陈鹏选择了坚定的爱情,护送王敏佳回到自己的故乡,那句“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往下掉的时候把我推开”让人为之动容;李想选择了支边而放弃爱情,最终也因为王敏佳的影响而选择了舍己救人;而处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张果果选择了对现实的不妥协和对四胞胎家庭的帮助,所有的选择,都是每个人给出的人生答案,也都指向同一个结果:你的人生是否真诚而喜悦?
这也许是最近十年,国内难得一见的文艺精品了。笔者以为,在这个信仰缺失,泥沙俱下的商业社会,能让大众有所感悟,陷入深思的作品真的不多了,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部作品给出的人生答案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但行前程无问西东什么意思?
该句意思是:只管依照梦想努力迈向前方,不要问结局会朝着什么方向改变。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我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出生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了自己的珍贵。
出自《无问西东》 ,这是一部清华大学的百年献礼片,但是天才的导演李芳芳很有野心,影片跨越四个时代,格局宏大,也试图要表达出深刻的精神内核,只是经验不够老到,剪辑有些混乱。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厚重而真诚的好电影。
试分析无问西东电影中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电影《无问西东》是由李芳芳自编自导,采用多时空交叉叙事的手法,讲述了出自清华大学四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四个故事。影片名字是出自清华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本意是“做学问不分中西”,后来延伸到“不计较得失,无所畏惧”的一种人生态度。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一部作品,影片故事发展是从1932年民国开始到2010年的现代,利用时空交错,将那些伟大的名字和事迹交织在一起,虽然时间跨度百年,但是它汇聚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民族文化,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候,敢于作出无愧内心,无悔人生,回归自我,寻找初心的选择,并将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电影《无问西东》音乐运用
音乐是最能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的《乐记》这本书中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说法。它不仅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有直击人类心灵的一种力量,而且通过音乐能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从内容上看,讲述了不同时代的清华学子,在寻找自我的坎坷道路上,在不断坚守与突破中找到初心。这四个故事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从整部影片的叙事中来看,却串成了一段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能够将四段故事相互衔接,使叙事更加连贯,更好地让观众从影片中感受到导演所想传达的人文情怀与时代思考,这主要依靠背景音乐的运用。
音乐与画面结合,能更好地体现出电影的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因而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每段故事开始叙述时,都有一段抒情式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旋律悠扬,清新温柔地向观众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一段无问西东、勇敢向前的故事。
可以看出,影片《无问西东》在视听语言运用上是十分考究的。像《无问西东》这部具有青春题材同时跨年代的电影,无论是在自然音响、音乐还是人声设计上,都蕴含着中国式美学特征,营造出一种诗情畫意的意境之美。影片中的自然音响的运用,如北京夏日的蝉声、鸟叫声,云南山林中呼啸的风声,以及当地小贩的吆喝声等,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展现出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观众跟随画面与音乐,既能感受到大时代的沧桑与年代感,又能体会到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而影片的背景音乐,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又有当代音乐元素——电子音乐的融合。
影片中多处音乐的运用,都给予观众或振奋人心,或感人至深,或悲伤怜悯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人们通过音乐,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厚重,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播。电影《无问西东》中引用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巴赫的《G 弦上的咏叹调》等多首小提琴名曲,以及清华大学校歌《西山苍苍》,还有著名英文歌曲《Amazing Grace》《Between Worlds》《The Ludlows》等,其中还出现了大量紧扣时代背景的歌曲。这种管弦乐、民族音乐以及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的运用,让导演根据影片的场景切换、叙事展开、情绪推进等,满足剧情需求,采用对应风格的音乐,将人物行为、思想通过音乐来展现,更好地传达出影片的文化面貌与精神思想。
二、电影音乐中文化性的体现
电影《无问西东》很好地将音乐与文化相结合,伴随着电影叙事展开,背景音乐中的一些民族元素的运用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能够符合时代背景、风土人情,通过变化旋律曲调、节奏韵律等,更好地表达影片的文化精神。
以影片中沈光耀的故事为例,这段故事的叙述充斥着管弦乐、民族音乐,以及一些电子音乐和自然音响的运用。尤其是导演通过一些自然音响的重复使用,让每个阶段随着人物思想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与作用。在音乐的衬托下,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彰显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更好地展现出沈光耀从刚开始自在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到历经一些事情后不断思考人生价值,再到最终觉醒,投身空军,为祖国奉献生命的人生经历。
首先是沈光耀在教室里听雨时的背景音乐的运用。在影片播放至30分钟时,片中出现了风声雨声,让观众感受到雨下得很大,这也体现出云南地区雨量之多。之后镜头转向教室,此时观众听到雨点滴落在屋顶的声音,伴随着物理老师授课的声音,显得更为聒噪。下雨的声音,雨水滴落到屋顶的声音,这些自然声音,让整个环境显得有些沉闷与焦躁,这时物理老师停止讲课,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之后和学生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听雨。大家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这时雨声、雨声滴落的声音相互交织,让观众感觉到有些急促,沈光耀推开窗户,此时悠扬的音乐响起,军队在雨中训练的声音传来,远处有一位披蓑戴笠的钓鱼翁。这时候观众能够感受到沈光耀看着窗外的景色,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之情,这为沈光耀后来选择从军,为国奉献作了铺垫。同时,钓鱼翁能够在这战乱纷纷的年代,置身事外,本本分分做着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是导演的一种隐喻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自然音响的运用和画面相结合,产生出一种诗意的画面,营造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独特的视听语言,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其次是在吴岭澜给沈光耀等人讲课时突然遭到敌军轰炸,背景音乐在炮火轰炸声后响起,管弦乐低沉缓慢和人声的融合,显得更为凄凉与悲伤,让人们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无尽的创伤。随后加入雨声这一自然音响,同样也是瓢泼大雨,与上一段雨声不同的是,这次增加了电闪雷鸣的音响效果,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悲痛与伤感。背景音乐中管弦乐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沈光耀的精神世界开始变化,这种变化透过音乐也直击观众心灵。之后画面转场,背景音乐选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其中的鼓点声凸显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体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民族特征,也表达出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每个人都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不断奋斗、奉献自我,也暗示沈光耀内心由小家到大家的转变,表现了他不再一味读书学习,追求自身荣誉,而是投身部队,维护世间正义,为民族而战,为国家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
最后,就是《奇异恩典》这个音乐重复使用,以及雨声这一自然音响的再次运用。面对饥寒交迫的日子,基督教徒和孩子们通过歌声传递温暖,给彼此带来希望。当沈光耀开着飞机给他们送食物的时候,音乐再次响起,声音与画面统一,既有油画般梦幻绚丽,又有中国大地开始萌芽的新的生机与希望。当沈光耀面对敌军轰炸,带着必死决心毅然与敌军抗争到底时,《奇异恩典》这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音乐旋律比之前激昂,节奏更为强烈,更好地展现出人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怀着对死的敬畏与坦诚,这也是对沈光耀为祖国胜利献出自己生命的最好的诠释。
这个音乐再次响起,是在陈鹏带着毁容后的王敏佳居住的云南小村庄,旋律舒缓,此时小村庄虽然遭受过战争的侵袭和摧毁,但重建后的美好依然存在。《奇异恩典》是美国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是基督教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赞歌。导演将西方音乐加工处理,归于本土化特性,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感受到东方音律的魅力。
最终当沈光耀英勇就义,他的朋友将他的遗物带回其家乡时,雨声再次出现,相比前两次的瓢泼大雨,这次的雨没有云南雨声的嘈杂、纷扰,反而在钢琴的铺垫下,两者交融,在悲伤中透着一丝平静安宁。
三、结语
《无问西东》是一个时代的影像,是人生百态和文化精神的缩影。他们在迷茫的少年时期被引导、被点拨,经历过一些事也见证过历史成长。他们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世俗评价,无问东西,作出无愧内心的真实选择,并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将这种无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如今,电影音乐与时代相结合,多元化音乐的运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回归传统精神文化,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近期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
是讲清华大学的历史故事的。电影的男主角是以清华校友沈崇诲为原型。因为之前做杭州笕桥学校的史料了解了沈崇诲,高志航,刘粹刚等人的故事。沈崇诲家室极好,不但书香门第还是富二代,他本人长的也高帅。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后来考入清华大学读书。在学校里,他一直想着报效国家。参加社团,积极呼喊,让大家团结起来救国。
后来离开富裕的家庭到绥远地区工作,再后来就是参考杭州笕桥,做了飞行教官。淞沪会战期间,记得是8月14吧,看到日本轰炸上海,敌人的飞机肆无忌惮,在激烈的空战中,他自杀式的撞击敌人的军舰……惊天一撞,26岁生命定格。
试想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