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是土匪军阀,在乱世中如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估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少人都曾经幻想过,如果生逢乱世,如何叱咤风云,割据一方成为一代枭雄。但是,真实的民国所谓枭雄们,是建立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基础上,并不值得丝毫的向往。
不过,那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军阀们,是如何在乱世中的崛起呢?第一种军阀,贫苦出身,白手起家,由土匪成为军阀。乱世也意味着秩序的彻底破坏,当然也意味着已经固化的阶层被彻底打破,虽然无数人因此朝不保夕,但仍有极少数人能够趁势崛起,白手起家,成为一代枭雄。
这其中的典范,莫过于土匪出身,却最终成为东北王的张作霖了。张作霖出生一个东北贫苦农民家庭,他既无赫赫家世可凭倚仗,也无庞大家族提供人才支持。张作霖完全依靠自己,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集聚力量,最终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巅峰时期甚至饮马长江,成为大半个中国的统治者。
第二种军阀,依然是白手起家,从军队中崛起。在朝不保夕的乱世,军队成为争权夺利最有力的武器,“有枪才是草头王”,因此,军阀们疯狂的扩充军队,许多平民百姓或被拉壮丁,或为了口饱饭主动投军,纷纷的加入了乱世军阀的队伍中。
虽然绝大多数人成为了军阀混战的炮灰,但也依然有极少数人,或运气好,或军事才华横溢的人脱颖而出,并逐步掌握了一支军队的大权。这种模式其实也是民国军阀中出身最多的模式之一,如最终成为直系军阀首领的吴佩孚,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山东王韩复榘等等。
第三种军阀,军校出身。虽然有许多军事才华横溢的人,从未上过军校,甚至没有上过学,却依然凭借超强的天赋和学习能力,成为名将。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在军校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专业的军事知识。同时,军校也是笼络人心的最好方式之一。
因此,民国几乎所有大的军阀,都曾开办过军校。军校占据了人生四大铁中之二:“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军校的关系也被视为最牢固的关系之一,许多军阀也因此崛起。这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蒋介石了。众所周知,蒋校长真正崛起的根本,就是黄埔军校。
第四种军阀,祖上余荫,投胎无敌。“二代”是我们最羡慕却也最羡慕不来的一种人,他们凭着无与伦比的投胎技巧,先天就占据了令无数人绝望的优势。具有浓重封建残余的民国军阀们,当然也一直有将部队视为家产传承给子女的愿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就是在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继承的“家业”,并一跃成为民国最大的军阀势力之一。还有如西北诸马: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等人,都是继承了父祖辈的所谓“家产”。
第五种军阀,原来担任晚清高官。这样的军阀,辛亥革命时最多。武昌起义胜利后,看到革命大势的地方实力派,纷纷将辫子一剪,衣服一换,通电一发,就成为了革命党,同时,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例如旧桂系首领陆荣廷,辛亥革命之前,担任广西提督的陆荣廷,还曾镇压革命,却在辛亥革命时,因手握兵权,成为了广西都督。
当然,成为军阀,绝不仅这五种方式,有的人运气无敌,天上掉馅饼,偏偏落在了他的头上,稀里糊涂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有的擅长溜须拍马,如“民国第一皮条客”段芝贵,就是这么当上湖北都督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混乱的民国,彻底成为群魔乱舞的舞台。
怎样理解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台词「只要活着到陕西?
致富方法,古今通用,只要有一点启动资金,就能跻身地主阶级。
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本辅教书,讲的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章节,有一道辨析题,讲的是某地在“土改”之后短短几年间,又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按照“土改”实施时划定的标准,当地又有了新的地主和富农,有百分之几的农民再次成为无地农民。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土改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个体私营经济不能避免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
第二,分散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从根本上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张国立这句话体现了一个小资本家的水平。
当年有两样东西是极度稀缺的:
1.知识和技能。99%的农民是文盲。
2.眼界。99%的农民可能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张国立掌握了致富的知识,而其他人对这种知识是处于无知状态的。
张国立这种有知识的地主,不管吃多大的亏,只要给他没有动乱的生存土壤,他照样有信心十年之内东山再起。
宋美龄和宋庆龄都受过高等教育?
宋氏三姐妹中,宋美龄和宋庆龄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两颗星,宋美龄成为蒋介石的妻子后权势极为显赫,身为中华民国第一夫人的她端庄贤雅,气质非常出众;宋庆龄是名副其实的国母,追随孙中山献身于革命的她威望极高,是人民心中的伟大女性。可让人困惑的是,宋美龄和宋庆龄明明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却为何染上了烟瘾,而且终生都没有戒掉呢?
宋庆龄的秘书曾回忆到,宋庆龄从20年代就已经开始抽烟了,有着几十年的烟龄,而且有时抽烟不分场合,她曾在会见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时点起了香烟,这一幕还被记者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成为经典画面。宋美龄的烟龄也很长,并且从不避讳自己有烟瘾的事实,就连中将戴笠去见孙中山时都会特地带些上好的外国女士香烟,好讨得宋美龄的欢心。由此可见,宋美龄、宋庆龄这对姐妹不但喜欢抽烟,且从未想过戒掉烟瘾,而这两位女士又以自律要强著称,可真是让人费解。
宋氏姐妹家境殷实,为了让宝贝女儿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父亲特地将宝贝女儿们送去国外进修。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里,宋氏姐妹深受西式教育的影响,不但思想变得越发开明民主,言谈举止也逐渐西化,因此并不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吸烟是可耻的事情,染上烟瘾也在情理之中。香烟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由于香烟方便携带,比大烟枪、旱烟时髦先进的多,也适用于社交场合应酬之用,因此不少男人都染上了抽香烟的习惯,特别是政治家和军官。宋美龄、宋庆龄虽是女子,却也都参与了近代革命,因此与政府高层、军队高层走得比较近,耳濡目染下自然会对香烟产生好奇。
《禁烟会调查鸦片吗啡之报告》记载:“壮男吸烟者占百分之九十,女子吸烟者占百分之六十。”《烟草谱》中也对“闺阁佳丽”们热衷于抽烟一事有细致的描述,由此可见,自清末以来,女子抽香烟就不是罕事了,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受过西式教育的女子们纷纷提倡“女性解放”,追求与男子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走进社会,贴近革命。封建社会只有男人能抽烟,香烟却人人都能抽,因此很多女性都把抽香烟当做了男女平等的标志。或许正因如此,宋氏姐妹才爱上了抽烟,并终生都没戒掉。
不过据说宋美龄最初吸烟只是为了缓解病痛,南京失守后,她跟随蒋介石搬到了重庆,由于居住地非常潮湿,宋美龄染上了荨麻疹。荨麻疹发作时奇痒无比,宋美龄实在忍受不了,就想做点事转移注意力,她注意到侍女的口袋里装着一包香烟,来不及多想就抽了起来。宋美龄发现抽烟不但可以提神,还能缓解痒感,一下子就上瘾了,后来就变成了烟民。不久后,宋美龄又听说抽烟还能控制食欲,保持身材,爱美的她更是把香烟当做了宝贝,自然很难戒掉。
与宋美龄相比,宋庆龄没有戒掉烟瘾的原因显得格外心酸,她1915年嫁给了孙中山,可孙中山1925年就去世了,两人相守的时光还不足十年。宋庆龄一生只爱孙中山一人,用情很深,自然不肯再婚,选择余生一个人度日。白天还好,宋庆龄为国事操劳不休,总有各种事能分散她的注意力,可长夜漫漫,难免会想到曾经的幸福时光。为了打发这漫漫长夜,宋庆龄只能抽烟,而且根本没法戒掉。
宋美龄显然是幸运的,虽然她也有烟瘾,但由于蒋介石不喜欢别人抽烟,尤其讨厌在室内抽烟,所以宋美龄最终还是为了蒋介石选择戒烟,烟龄并不是很长,对身体的影响自然也有限。由此可见,宋美龄和宋庆龄之所以会染上烟瘾,其实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的关系并不大,更何况民国时代女子抽烟盛行,就连商家也抓住了这一良机,疯狂的给香烟打广告,在当年的大城市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妙龄女子抽烟的广告牌,所以宋庆龄、宋美龄这对姐妹成为吸烟大族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足为奇了。但无论怎么说,抽烟对身体终究是不好的,多年的烟瘾也对宋庆龄的身体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大家可一定要引以为戒。
元末豪帅郭子兴的一生是怎样的?
说起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元末豪帅郭子兴,大可观天下认为他光辉且短暂的一生就干了两件事,但就是他干的这两件事,却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郭子兴
元末豪帅郭子兴(公元1302年-1公元355年),是定远(今天的安徽定远)人,他是元朝末期反抗统治者暴政群雄之一,是江淮地区著名的红巾军领袖,还是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能迅速崛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
想当初还是明觉寺游僧到处化缘为生的朱重八,以要饭的身份投入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洪流中,朱重八能够在人才济济的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迅速兴起壮大。大可观天下可以说全部依赖时任濠州大帅郭子兴的慧眼识英雄,他在与朱重八接触过程中,相当信任和赏识他,不但授予其兵权,还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
和尚朱重八
要是说豪帅郭子兴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大可观天下用几句话来形容就是:曾经风光一时过,但是自己成就不是很大。最厉害的是他的一生就干了两件事,但这两件事却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历史进程!
1.在元朝末年身为地主的他,没有光顾着自己吃喝玩乐,毅然举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义旗,导致全国各地遥相呼应,为加速元朝的政权覆灭奠定了基础和催化剂的作用!
郭子兴画像
2.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慧眼识珠,认了朱重八(后来为其改名为朱元璋)这样一个大明王朝开国的皇帝做了自己的女婿。不过最后还是因为朱重八的能力太强的原因导致他终日闷闷不乐(自己所不能及,羡慕嫉妒恨这很正常),郁郁而终了。还好在他死后倒是无限风光,因为他的干女儿马秀英(民间称之为马大脚)做了大明开国皇后,但是,亲儿子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一个也没活成。
马大脚皇后
开国夫妻,恩爱非常
大可观天下认为这个郭子兴,不但是后来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有魄力的老上级,老领导,还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仁义的岳父,更是朱元璋的人生导师和领路人,而且是送了朱元璋一程又一程的牛人。亦师亦父的郭子兴与朱元璋
只要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元末朱元璋这支队伍的兴起离不开其岳父豪帅郭子兴的支持与帮助,在《明史》中都有这样的记载“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这就是说历史书中将明朝的基业建设归结于郭子兴所率领的滁州濠州红巾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豪帅郭子兴的一生也并不是普普通通的一生,因为中国历史上正是有了郭子兴这个历史人物,才有了后来的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正因如此,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的朱元璋统一了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没有忘记追封他的岳父,老领导,伯乐,政治生涯领路人——郭子兴为王,史称滁阳王。元末,天下大乱举起义旗的红巾军将领郭子兴!
据史书记载,郭子兴的父亲是一个算命先生,母亲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他们家属于地主阶级,家里有不少财产,年轻时的郭子兴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平时喜爱结交了不少江湖人士。豪气冲天又有钱的 郭子兴带领民众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的首领。因为赶上了元末大乱,郭子兴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毅然举起反抗暴元的义旗,集结数千人占领了濠州城。有了根据地后,郭子兴就自称“元帅”。在这之后,郭子兴率部在濠州坚守。
汤和
据说就是在这个时候此时还是和尚的朱重八,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来参加郭子兴的反抗暴元的义军。于是,朱重八就去投奔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这一年,当和尚的朱重八已经25岁了。
和尚朱元璋
这个和尚朱重八自从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相比,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只有大人物才有这个特点),而且和战友们很讲义气,在有危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上,朱重八的这一切做法都让他在军队中有了较高的威信。
很快便得到大帅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重八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因为这个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于是他没有将朱重八编入作战部队,而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九夫长(相当于现在的警卫班长)。
不得不说,作为大帅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这个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官兵一样,从不贪图财物和享乐,每次获得战利品,就上呈给郭子兴,如果得到郭子兴的赏赐,他就分给手下的士兵,由于他很有头脑和军事天赋,加上自学过一些字,在帮助郭子兴分析问题时,见解独到而且还准确,对他非常满意的郭子兴渐渐把朱重八当成自己的智囊,如获至宝,不久,朱重八在起义军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大帅郭子兴也把他视作是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重八商量 后,再做决断。此时朱重八在起义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似乎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帅郭子兴慧眼识珠,在往后不断地接触中发现这个貌不惊人的朱重八竟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考虑到有可能这个朱重八将来对自己反抗暴元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在二夫人的建议下便把养女马秀英(马大脚)嫁给了朱重八,从此起义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
有了大帅女婿这样唬人的身份,人家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岳父郭子兴就给他另起了一个响亮的正式名字——朱元璋,字国瑞(用意是这样的:朱,同“诛”,元,指大元王朝,而璋呢,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没想到重获姓名的朱元璋真的干翻了腐败的大元王朝,这是后话)。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朱元璋那种喜悦的心情了,他一个四处化缘为生的和尚,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再是那个没人管、没人问的朱重八了,他饿了,有人做饭给他吃,冷了,有人送衣服给他穿,有家的感觉真好。这种良好感情一直陪伴了他很多年,直到太子朱标暴毙,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性情大变。
朱氏皇族相亲相爱一家人
各怀鬼胎,并不团结的农民起义军:
起初,当年与郭子兴一同起兵反元的乱世枭雄还有彭大,孙德崖等四人,在起义成功后,都各称元帅,在权力上都互不相让。这几个人都各自为战,无法拧成一股绳,并且孙德崖总想着将大权独揽,挤掉郭子兴。因为孙德崖等四人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韬略和文化,性格刚烈而鲁莽,经常不听指挥,经常打劫抢掠,和土匪无异。而有政治抱负和头脑的郭子兴有意要削弱他们的军权。这时,这四人为此不悦,便合谋想推翻郭子兴的指挥。朱元璋感觉事情可能不妙,于是好言相劝郭子兴。有一次乘无人在身边时对郭子兴说:"他们越来越与下层士卒合起来,而我们却越来越背离,时间久了必然会被他们所控制。但是郭子兴并没有当一回事,选择在家生闷气,故意不和其他的元帅见面。这样就导致了其他元帅与下面的士兵群众越走越近,而郭子兴的威望逐渐减小的局面。"郭子兴与郭天叙
这种矛盾直到元军围攻濠州城时,双方才排解以前的不满,共同对敌守城五个多月。城围解除后,枭雄彭大、赵均用都自称为王,而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却仍然是只是元帅。在不久以后,彭大战死,其子彭早住,继承统领父亲的起义军。只是这个赵均用和孙德崖一天比一天专横,一心想挟持郭子兴,号令诸侯,并企图害死郭子兴,自己取而代之。时间长了,矛盾终于爆发了,有一天郭子兴在濠州城里逛街,突然被一群来路不明的蒙面人绑票了,这些蒙面绑票的人似乎对索取酬金之类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把郭子兴狠揍了一顿,然后关了起来。在家里急得团团转的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立刻带人赶去孙德崖家里要人,这个孙德崖刚开始还装傻,表情相当惊讶,要出去一同找郭子兴,并且还说了一些与绑架者不共戴天之类的话,这也充分表现出了一个业余演员的浮夸演技。一代枭雄孙德崖
朱元璋依据探子提供的情报,带领手下找到关押郭子兴的地方,砸破械锁救出郭子兴,将他搀扶回家。刚愎自用,多疑善变的郭子兴:据大可观天下了解,郭子兴的为人就是彪悍好斗,性情耿直豪爽,但是易怒多疑不容人,容易被人利用。像是之前碰到事情紧急时,总是要和朱元璋商量再做决定,就像对待自己左右手一样信任他。但是事情解决之后,又很容易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后来郭子兴还将朱元璋能干的手下都派走了,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敲打朱元璋,慢慢地剥夺了他的兵权。聪明的朱元璋很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在替郭子兴做事时更加谨慎小心了。只要打仗有什么战利品,朱元璋总是委托马皇后将它们送给郭子兴的夫人。后来郭子兴率军到了滁阳后,也想就地称王,威风一下。头脑清晰的朱元璋劝阻他说:"滁阳四面皆山,船只商队不能通行,不是一个令人朝夕可以安稳的地方。"郭子兴见朱元璋不同意这才作罢。待到朱元璋攻取和州时,郭子兴特意让朱元璋率领将士驻守和州。此前被赶出濠州城的孙德崖部因遇饥荒,想在和州境内筹集军粮,所以请求在城中驻军,老熟人朱元璋就不计前嫌接纳了他。这时就有人为此向郭子兴进谗言,诬告朱元璋有联合孙德崖取代他的意思。怒气冲天的郭子兴连夜快马加鞭赶至和州,朱元璋赶紧前来拜见,郭子兴仍怒气十足,不与朱元璋说话,让朱元璋一头雾水。郭子兴此前因为被孙德崖打了个半死,恨透了孙德崖,本想杀之而后快,只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才勉强释放了他,因而一直闷闷不乐。这次事情把他气得够呛。据史书记载,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一代枭雄,豪帅郭子兴病逝,归葬于滁阳。郭子兴所领导的起义军势力大部为朱元璋所继承,因为那时的朱元璋善待谋士,笼络大将,深得人心。深有感恩之心的朱元璋在成为大明皇帝后,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追赠他的岳父,伯乐,领路人,恩师郭子兴为滁阳王。郭子兴的家人在他病逝后怎么样了?史书记载,豪帅郭子兴一生育有五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还是养女(马皇后),很早就已经许配给了朱元璋为妻,大可观天下不得不说朱元璋跟马皇后(马秀英)之间的夫妻感情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实少见,更是少见的开国夫妻。
郭子兴还有一个亲生女儿,最终也是嫁给了朱元璋,被封为郭惠妃,为大明皇帝朱元璋诞下三儿两女,应该说这样的结局也还不错的。很可惜的就是郭子兴的儿子们,据说无一生还,豪帅郭子兴最器重的长子在濠州起义的时候就战死在了战斗中。
郭惠妃
郭子兴的次子郭天叙,由于先前郭子兴很器重朱元璋,所以导致了郭天叙就误认为郭子兴可能会让朱元璋来继承他死后的位置,所以心理很不爽,这完全可以理解的嘛。后来在郭子兴病世以后,由谁来继承大帅位置就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这个朱元璋各方面能力都比郭天叙要强,但是血缘关系肯定不如人家郭天叙。郭天叙战败自尽
这个郭天叙呢,虽然能力是不及朱元璋,但他毕竟是郭子兴亲儿子,在注重血缘关系的中国古代,最终郭天叙继承了郭子兴的大帅位置,无奈的朱元璋只能辅佐郭天叙,被他当枪使了。有一次,在郭天叙外出领兵征战的时候,朱元璋早就得知郭天叙的军队内部有元朝奸细,但他故意不告知郭天叙,导致郭天叙含恨战死沙场。还有就是郭子兴的幼子郭天爵,在得知郭天叙之死是一个阴谋之后,和朱元璋脱不开关系,就想带兵讨伐朱元璋,只可惜人家朱元璋总是棋高一着,其下场自然不必多说。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这个朱元璋还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对于郭子兴为自己所做的的一切,也都承认。
但是在《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四又记载道:弘治六年四月“戊戌,赐郭琥冠带,令奉滁阳王祀事。琥,滁阳王子兴之后也。”
这也就是说滁阳王郭子兴并未绝后,其子是孙生生不息,到处开枝散叶,分布于现在的安徽、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在怎么说,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写的。甚至还有人考证出,中国近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还是当年郭子兴的后裔呢?不知是真的假的!郭沫若
按照我的看法,元末豪帅郭子兴的后人,除了他的两个女儿得到了善终,儿子们都是难逃一死。可见朱元璋的政治手腕绝对不是常人能比的,他能够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坐上九五之尊的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说明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评论,点赞,转发及关注!
明末清末争霸小说排行?
1、《1908远东狂人》作者:丹丘
简介:
清朝末年,列强林立,都想在中国这块肥肉上面咬一口,晚清政府无能,革命者们纷纷开始在各地起义,推翻腐败无能的晚清,小职员赵北穿越到安庆起义之前,领导安庆起义成功,并且结识了如熊成基、唐绍仪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并且凭借着已知的历史,硬生生的把一个旧中国从列强的环伺之下,重新走向世界之林。
2、《辛亥大军阀》作者:雨天下雨
3、《辛亥大英雄》 作者:河马散人
4、《清末之帝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