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姆加德,季羡林忍痛割爱的德国恋

天美资源网

伊姆加德,季羡林忍痛割爱的德国恋?

季羡林这三个字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着。我敬仰他!大师在我心里的样子竟然是偶然间看到别人写大师的一篇文章。说北大新生入学那天,一个刚入学的新生,觉得拿着行李办事不方便,看到大门口有个瘦小个子、穿着朴素、但精神矍铄的老头,就跟大师说:请帮我看一下行李,可以吗?大师说:好呀。然后大师真的勤勤恳恳地帮他看行李。我眼里的大师已经褪去了那么多的光环,只是个和蔼亲切的可爱老头。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大师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大师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大师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相识。后来大师要回国了,她无法跟着大师去国内,因为大师已有妻儿。在那之后伊姆加德和大师之间便没有了联系好。后来的六十年他们没有写过一封信。可是没想到这个伊姆加德姑娘选择了一个人孤独的守侯,为了大师,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多专情多多情的一个女子呀。

伊姆加德,季羡林忍痛割爱的德国恋

但大师是负责任的男人,已有妻女,给不了她的就不给她任何承诺。今天的我看来,庆幸当年的大师没有将伊姆加德带回国,不然,文革时期的大师和伊姆加德的日子更难。

不是所有的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的。遗憾也是一种成全。

海贼王中伊姆背后还有没有老大?

个人感觉,天龙人向来都是残暴、蠢货的形象,如果各国想反抗天龙人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海军却维护着他们的统治,向往正义的海军为何要维护残暴的天龙人这点让我很不解?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德川家族,300年前,德川家族靠垄断经济、打造军队、维护统治,也就是说海军的工资可能是天龙人发的,生活保障被天龙人遏制住。但是仅仅是金钱还控制不了海军,还缺少一个武力!也就是说天龙人知晓消失一百年的秘密,我猜测天龙人拥有瞬间毁灭世界的能力,这让海军不得不臣服卖命,伊姆可能是控制这能力的人之一,或者说伊姆的实力太强,以至于整个世界无人能敌,不然五老星也不会下跪,所以,路飞的眼光不能光放眼海贼王的范围,要贯穿世界,最目标是世界体制改革

海贼王里能让五老星下跪的伊姆有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实力?

我认为应该与天王有关。

首先说一下古代兵器,冥王是战舰,海王是白星,天王未知。我猜测天王很可能是恶魔果实,因为三大兵器中冥王代表科技,海王代表生物本身,我们联想一下草帽一伙的战力,乌索普,娜美,弗兰奇代表科技知识。索隆,山治代表自身实力。路飞,乔巴,罗宾则是果实能力。所以天王很有可能是恶魔果实。

天王是什么果实呢,我认为是人人果实幻神种天神形态,其能力是拥有最顶点尖的三色霸气,见闻色可以完全看到过去未来,最坚硬的武装色,一念即可破坏一切的霸王色。而人类的霸气修行不过是对天神的模仿。

季羡林散文听雨?

●于情深处――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对深情人。可惜了。这是题外话。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季羡林《清塘荷韵》赏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二、绘荷之风韵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笔下,却另有一番风韵。它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平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荷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三、显荷之神韵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可谓深得荷之神韵。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作者“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此外,古诗句的熟练运用,如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巴比伦柏林第四季解说?

无论是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还是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立场……只不过,想要坚持自我,都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接受

格里安如约请来了施密特博士,这位“专家”还带着一位“灵媒”朱莉安娜一起来到了警局。

面对一众警察,施密特非常注重讲解和仪式感,他先介绍了一番“犯罪通灵术”,简单来说就是“用心灵感应的方式,将灵媒和目标人物建立连接,给出案件的线索。”

随后,施密特当着众人的面开始施法,朱莉安娜通过接触瓦尔特的衣物,看到了事发现场还有证物遗落,并暗示另有一个“鬼影”存在。

有意思的是现场众人的反应,博姆、格里安、夏洛特等人都很“入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显然都相信了“神鬼之说”,只有乌尔里希和佛陀两人比较冷静,看来他们是更为崇尚科学的唯物主义者。

顺着灵媒给出的线索,警方在片场楼顶找到了凶器。

之后,格里安对佛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两把刀、两套戏服,那也许真的存在两个“鬼影”。

佛陀想等鉴定结果来确定瓦尔特是否为真凶,格里安却觉得目前警方太相信、太依赖鉴定科了……话虽如此,该让鉴定科接手的活,还是得交给他们。

格里安是出于“多方求证”的考虑,希望别只依靠鉴定科……却没想到乌尔里希在另一个层面应证了他的担忧。

无法定罪的埃德加被释放了,埃斯特尔在接他回去的路上有意亲近,埃德加却抽手说打算金盆洗手,并言明“咱们结束了”,还打听起了瓦尔特的行踪。

此时的埃斯特尔已经不会任由男人拿捏了,她警告了埃德加,还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三个人,属于彼此。

埃斯特尔再次提出了参与电影拍摄的想法(以及银行的步步紧逼),埃德加当然不同意……可这一次,他不答应也得答应。

埃斯特尔的强硬态度,加上巨大的经济压力,最终迫使埃德加接受了“由妻子主事一回”的现实。

片场的事务不用自己担心了,埃德加溜到后台为瓦尔特点了烟……心虚的瓦尔特忙不迭地替埃斯特尔说话,埃德加只是心平气和地骂了几句:你背叛了我,伤好之后就滚吧。

由此看来,埃德加已经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无论最后赶没赶走瓦尔特,他都不会再对“爱上大嫂”的兄弟下死手了。

剩下的事,就交给“我们的女人”去办吧。

牵扯

几天不见,莫里茨已经抽上烟了,可一见到黑尔嘉,他还是慌慌张张地遮掩了起来……

尽管莫里茨嘴上喊着要独立,但他潜意识里仍然是个没断奶的孩子,害怕母亲的管教。

黑尔嘉希望儿子跟自己回去,莫里茨却表示不想再回那个“声色场所”,还觉得与阿尔弗雷德亲亲我我的母亲成了高级妓女,这番话换来了黑尔嘉的一巴掌。

这下子,莫里茨“叛逆期”的胆气上来了:我就是不想回去被你恶心,我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

另一边,格里安来向崔基贝尔要正式拘捕令去抓凯斯勒,他打算言行逼供,一定要问出个结果来。然而崔基贝尔拒绝了,并要求格里安得先拿到确凿证据。

两人都很清楚理查德和凯斯勒就是“本达案”背后的凶手,但崔基贝尔考虑问题更加照顾全局:上次草率抓捕理查德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缺乏“实锤”就行动完全是打草惊蛇、受人权柄的鲁莽行为。

于是,格里安再次私下里去找凯斯勒,并在其住所对面的酒馆里守株待兔。

酒馆里许多人都对纳粹党没好感,原来这里是德共的地盘。

酒保建议去问问同样住在附近的理查德,格里安正好也很想知道这位关键证人的状态,结果在见到对方老婆孩子时,才得知理查德从警局离开后已经失踪两天了,这很反常。

动用警力四处查询都没找到理查德,格里安的忧虑更深了:眼下凯斯勒成了唯一的突破口。

当晚,凯斯勒在家中向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们分派任务,要把他们的“火种”传到更多学校去。枪手阿里、团员莫里茨等两位少年、警察格里安先后进入了楼道,莫里茨敲对暗号让凯斯勒开门,给了阿里开枪杀人的机会。

阿里原本还想打死爱尔娜,却因子弹卡壳(或没子弹了)作罢,格里安来晚了一步,只能带着耳膜受损出血的莫里茨等人回去调查。

做完笔录回家的路上,格里安忍不住训斥了莫里茨,如果不是“交友不慎”,他也不会被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莫里茨近几天的思想转变很快,已经敢拿简陋的纳粹理论和叔叔顶嘴了,格里安回应说“警察不参与政党/政治。”

作为执法机关的职业人士,不该卷入政党博弈和政治斗争——这是格里安的原则信条,也是他心怀的希望,然而,并非所有警察都和他一样。

现阶段“本达案”更关键的一环在于格蕾塔,如果她被处死,那么案子也就彻底结束了。

汉斯希望格蕾塔务必指定他为新任律师,签字申请重申案件、要求判决延期执行,可从未替自己辩护过的格蕾塔,依然没改变原有的态度。

同行的夏洛特忍不住劝解起了好友,她把理查德的真实身份说了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格蕾塔开始焦躁了……她先前已对弗尔肯透露过一次真相,“必死”的信念自然也产生了动摇,况且监狱外还有这么多人在帮助自己,一番挣扎下,她终于改变了主意。

夜晚,温特接到了前任议员遗孀伊姆加德·本达的电话,对方表示想和他见一面,温特满口答应了下来,接着露出了志得意满的微笑。

格蕾塔申诉让“本达案”出现了转机,但理查德和凯斯勒两名关键证人先后死亡,想查出真相没那么容易——伊姆加德也许是收到格里安的建议,想从温特这里“诈”出些新证据,而有恃无恐的温特也不怕对方耍花招,接下去就要看双方的准备和本事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