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的作者,李白真的只是一个只会喝醉了酒到处耍酒疯乱写诗的诗仙吗

天美资源网

步辇图的作者,李白真的只是一个只会喝醉了酒到处耍酒疯乱写诗的诗仙吗?

余光中先生诗《寻李白》中有句“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句诗形容李白非常形象:李白好酒,亦有侠气,并且其诗是盛唐最耀眼的明星。无酒则无李白的豪气与飘逸,无李白则酒也减少了醉人的魅力。

酒可壮胆气,也可激豪情,但是酒也是麻醉,也是沉沦。可以借酒浇愁,但往往愁更愁。醉卧之后可以让李白与真实的世界达成和解,可以醺然耳热之后,寄托壮志与愁绪。正如王家卫《东邪西毒》中台词一样:水,越喝越寒;酒,越喝越暖。

步辇图的作者,李白真的只是一个只会喝醉了酒到处耍酒疯乱写诗的诗仙吗

李白三年的长安为官时期是他以后最引以为豪的经历,也是他声名最盛的时期。李白因才名而接受唐玄宗的召见,又因为诗才和浪行被“赐金放还”,其中酒在此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据《旧唐书文苑列传·李白篇》记载: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狂生孔巢父、张叔明、裴正等隐居在山东徂徕山中,整日酣歌纵酒,号称“竹溪六逸”。李白少年狂放,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李白诗名正盛时,曾挟诗文进长安,住在小旅馆中,四明狂客贺知章,当时还是太子的宾客,听说李白的文名就慕名造访,李白出示《蜀道难》一篇,贺知章尚未读完就连连赞叹,直呼为“谪仙人”,对李白钦慕不已,遂解佩戴之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共醉。后来贺知章又读到李白之《乌栖曲》(亦有说是《乌夜啼》),苦吟叹赏,说“此诗真可以泣鬼神了,李白你非人世之人,肯定是上天太白星精吧?”由此,李白声名日重。

两首诗如下:

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这两首诗都是乐府旧题,但是李白做了大胆的创新。第一首写思妇在房中对丈夫的思念,以景起兴,形象生动,并且刻画细腻,织女孤独忧愁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二首则重点在讽刺吴王夫差醉生梦死,酒色误国的形象,写得委婉含蓄,极具张力。难怪贺知章对此大为称赞,并且极力相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李白与唐玄宗的见面也很有戏剧性。当时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询问当世事务,李白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李白上了一篇《宣唐鸿猷》文一篇,唐玄宗非常喜欢。赐李白坐在七宝床上饮食,并且亲手给李白调羹佐饭。唐玄宗说:“卿是布衣之身,但是才名为朕所知,如果不是你声名很大,积蓄道义,怎能上达天听?”因此唐玄宗对李白青眼有加,命供奉翰林,专掌密命,作为唐玄宗私人的文学侍从。

李白在长安当官,代王草诏。但是李白性好酒,常醉卧不起。据《天宝遗事》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便殿与李白共饮,唐玄宗微醺,乘酒兴问李白:“我朝与天后(武则天)朝比较,你怎么看?”李白说:“天后朝政出多门,权令不一,国家大权被奸佞掌握,用人之道就像小儿买瓜,不论瓜的香味与色泽,只懂得挑拣哪些外观肥大的瓜。而陛下您用人则不然,陛下选材如大浪淘沙,剖石采玉,选贤任能各尽其能,故而能得人才之精粹。”一番对答,让唐玄宗大笑不已,说“李学士夸奖我太甚了,呵呵。”由此可见李白思路机敏,见事真切。

唐玄宗虽然并未赋予李白政治上的权威,但是一直很看重李白的文才,对李白可谓是“宠爱有加”。据记载:李白嗜酒,为人潇洒狂放,不拘小节,但是文采出众,下笔如神。虽然在酒醉中所写的文章也文不加点,一字不易,未尝出错。而李白也好趁醉与清醒之人论事,言辞滔滔,论必有中,当时人号称“醉圣”。有次十月苦寒,李白在偏殿给唐玄宗草诏,毛笔都结冰僵硬,不能写字。唐玄宗就命令数十宫女站在李白周围,口中呼气,以融化毛笔,李白执笔草诏,笔墨淋漓,文辞畅达。此可见李白首唐玄宗圣眷之隆。

李白在长安虽然圣眷甚隆,但是唐玄宗却一直视李白为侍弄之臣,李白胸中的才学并不能得以施展。李白感觉厌倦和乏味,故而更加嗜酒不倦。李白多次醉卧宫廷,有时唐玄宗诏令甚急,李白尚在趁醉,左右之人就用凉水泼面,使李白稍稍清醒,但是李白一旦执笔,写文就如长江奔流,顷刻而成。据李白年谱记载:李白曾多次陪唐玄宗宴饮,李白愈加狂放,曾趁醉令唐玄宗内侍高力士为之脱靴,高力士引以为耻,试图寻机报复。

《本事诗》记载:唐玄宗中年之后沉溺声乐,国事渐疏,有次宴饮之事,宫人奏乐起舞。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对此良辰美景,岂可仅以歌舞为乐,如果有高才之人作诗歌咏,才是乐事。”因此就召李白觐见,当时李跟宁王饮酒,已经大醉。李白到殿时,宫内歌舞正炽,但是唐玄宗知道李白不喜欢声律,也不擅长做律诗颂圣,就命令李白作《宫中行乐》五言律十首。李白叩首说:“宁王赐酒,不敢不因,饮既大醉。若陛下赐臣无罪,臣自当尽薄技以娱圣主。唐玄宗大笑,曰“可”。就命令两个侍者搀扶着李白,同时命人于其前张朱丝以做栏。李白接过侍者濡墨之笔,略加思索,即笔走龙蛇,下笔如风,十篇立就。而其诗笔迹遒劲,属对精切,华丽精美。

其中有一篇王和尚最喜欢,抄录如下:

宫中行乐词 其一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綵云飞。

这首诗写一位年轻的宫女。先写丰姿仪态。再写其服饰,满衣绣着石竹,满头插着山花,一片天真,似不知其身在深宫。描写人物,字字有姿态仪容,字字见曼丽风神;点染人物娇憨天真,颇见作者怜惜之心。最后两句用点睛法,侧写宫女之风韵神采。以彩云之轻飞,象人物之去,觉凌波微步,不如此之轻盈。全诗只写此宫女之娇憨,只写其天真无邪,对其轻歌曼舞却不着一字。只在最后以“愁”表示作者眷念之感,以“彩云”之绚丽飘逸传人物之神。

据《松窗录》记载:开元中,宫廷开始大量种植牡丹花,唐玄宗尤其喜欢其中四本,这四株牡丹或红、或紫、或浅红、同通体莹白如玉。唐玄宗就将这四株牡丹移植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牡丹花开之日,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唐玄宗就乘坐照夜狮子白马,杨贵妃乘辇侍从,一起去观赏。当时乐官李龟年特地选取十六位色艺俱佳的宫人奏乐献舞。李龟年手执檀板,押众乐向前,唐玄宗一见说:“陪爱妃,赏名花,怎么能陈旧歌词呢?”遂命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以献。

但是李白宿醉未醒,左右以水激面,李白稍醒,就援笔立就,成《清平调》三首,如下:

清平调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既写牡丹,又以花比人,写出杨贵妃的绝代风华,更写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欣赏。此作一出,很快传为佳话。杨贵妃也非常喜欢这三首歌词,她持玻璃七宝盏,啜饮西凉州进宫之葡萄酒,含笑聆听李龟年的演唱,言笑如花,喜不自胜。李龟年后来回忆说:这三首词是他唱过的最美的歌,堪称一时极致。唐玄宗也因此更看重李白的才学。

但是,曾被李白脱靴侮辱的高力士却心有怨恨。杨贵妃很喜欢李白所作《清平调》词,常自吟咏。高力士就进谗言说:“我以前以为您一定恨李白入骨髓,何以对他侮辱您的词还念念不忘?”杨贵妃大惊,好奇地问:“李翰林为何会侮辱我呢?”高力士说:“娘娘有所不知,“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把您比作淫荡下贱的赵飞燕,这难道不是侮辱么?”杨贵妃这才恍然大悟,至此深恨李白。唐玄宗多次向授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和高力士劝阻了。而李白与唐玄宗三年的“蜜月期”也很快告止了。

但是,应该看到,虽然力士脱靴,贵妃嫉恨之事书皆有载。但是细考高力士与唐玄宗的关系来看,高力士尚不至于以此为恨。高力士是唐玄宗非常看重的一个人,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并且高力士对李隆基一直忠心耿耿,并且为人低调,从李隆基诛杀韦皇后,到马嵬坡兵变之后,高力士都没有抛唐玄宗,一直勤勤恳恳服侍李隆基。因此思想家李贽曾说“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因此,高力士尚不至于嫉妒李白,更不会因为李白的狂放而迁怒于他。另外,李隆基颇有文才,读李白《清平调》“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如果李白真有侮辱之心,李隆基不可能不懂。可见,此一句不过是李白顺手而写,绝不会因此来讽刺杨贵妃。汉朝美人赵飞燕之美,尚不寄杨贵妃,只有依靠新妆,才能略及杨贵妃一二,李白此诗吹捧有之,讽刺则不可能。李白再狂放,亦不敢如此放胆胡说。

补充“力士脱靴”另外一个版本:举《酉阳杂俎》载,李白名扬海内,唐玄宗慕名在偏殿召见李白,看到李白神气高朗,轩轩若霞举,不禁大为倾倒。唐玄宗不觉忘记万乘之尊,因命李白纳履,李白就举脚对高力士说“给我脱去靴子!高力士当时正失玄宗所爱,不得已为李白脱靴。后李白退出殿后,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对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可见,唐玄宗对李白的狂放也是不以为然的。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是却不具备真正的政治才干,他可以以文才吸引唐玄宗的注意,但是好酒无礼,却为李白的政治前途无形中设置了障碍。唐玄宗雄才大略,选人用士的眼光肯定很准。他不会因为李白的文才而赋予他多大的官职。这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因此李白被“赐金放还”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李白好酒失礼,也未必不是一个原因。

但是李白在离开长安后,一直对唐玄宗念念不忘,多次写诗表达对皇帝的依恋之情。比如《长相思·其三》“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还有《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䝟貐磨牙竞人肉。”表达对唐玄宗的失望和对政治前途的惋惜之情;《玉壶吟》“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以此诗表达对进谗言者的愤恨和对唐玄宗疏远的无奈。

但是,离开长安的李白依然有很多关于酒的故事,这就留待后文细说了。

描写房子主体漂亮的诗句?

《阿房宫赋》杜牧《滕王阁序》王勃《岳阳楼记》范仲淹《陋室铭》刘禹锡《黄鹤搂》崔颢《馆娃宫赋》范成大《长门赋》司马相如宫中行乐词 其一(唐·李白)题注:奉诏作。

明皇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

援笔成文,宛丽精切。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拟西北有高楼诗作者:陆机 (魏晋)高楼一何峻。

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

飞陛蹑云端。佳人抚琴瑟。

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

哀响馥若。

中国七大画?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仇英(仇,音Qiú),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

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

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成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要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让今人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

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

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

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如果评选中国100幅名画?

百大明画太过宽泛,但是中国十大名画的争议应该不大。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长5.2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和景物,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属国宝级文物,并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4.《百骏图》:纸质,102×81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意大利人郎世宁所作。郎世宁于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别具意趣。

5.《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 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6.《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7.《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汉宫春晓图》以人物长卷画,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达了他对宫廷浮华美好生活的赞美。

8.《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9.《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0.《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中国古代书法家和画家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是最为我们后世所熟知的。

书法家

1、书圣-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做兰亭集序,有说唐太宗将原本陪葬于昭陵。

2、米芾,称为行书天下第一

3、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

4、张旭,擅长草书,被称为草圣

其他诸如我们熟悉的苏轼,黄庭坚,欧阳询,蔡襄等,在书法上也是各领风骚。

画家

1、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斫琴图》、《洛神赋图》为代表。

2、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十指钟馗图》等。

3、董其昌,擅长山水,代表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等

此外还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