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 三国杀,三国杀刘封陷嗣有距离吗?
没有距离 可以任意选择两个人夺走他们的一个手牌
刘备的北伐是否会成功?
两个运气点,刘备都得到,北伐能成;得一个,能消化樊城之战结果;两个都得不到,樊城白打。
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曹操一度想迁天子往邺以避其锋芒。
当曹仁想放弃樊城时,蒋济劝阻说,一旦放弃樊城,黄河以南“非国家所有”。
这些都不是见多识广的魏王君臣小题大做,危言耸听。
当时的情况是,宛城等地“豪杰四起",与关羽联络。因此,关羽拿下樊城后,可以里应外合,拿下整个南阳盆地。
一千多年后,岳飞走此路北伐中原,面对骑兵战力更凶猛的金军,军事上成功。而从南阳盆地入中原的道路,关羽军可以依托山脉掩护行军侧翼安全,削弱北方军骑兵优势。出了伏牛山脉,很近就是许昌、洛阳。因此,曹操想提前迁移天子,也不算小题大做!
运气一:曹操提前去世假使曹操健康,一旦调整过来,调北方防御乌桓、公孙范的军队南下反攻,那关羽也只能乖乖回到襄樊。(当时,袭取荆州前的吕蒙和孙权关于打不打徐州作过讨论,吕蒙以为拿下徐州后,曹军骑兵来攻,东吴就是屯十万大军也守不住,可见,虽未必有马镫,但当时曹军平原驰骋之威以扬名天下)。毕竟,伏牛山、大别山虽巍峨险峻,尚不足以像秦岭一样一夫当关,万天莫开,形成战略壁垒。
但是,如曹操及时去世,曹丕继位,就不好说了。
曹丕去世后,青州兵擅鼓而散,不侍候了。
青州兵事件,说明曹操的威望,曹丕继承不了,而在“国本动摇”的情况,这点足以致命足见,曹丕能继承魏王的地位,却继承不了曹操的威望!
在丢失许、洛后,如司马懿所说“国本动摇”,曹氏威名大减,这种情况下,无论朝堂里,军队中,土豪中、士族中,人心动向不可预测,以曹操之才,或能整齐清楚,曹丕嘛…呵呵
诚如此,曹魏威矣!
运气二:处理好东吴的关系处理好东吴的关系,需要运气。
因为,理论上不可能😿
对东吴来说,魏蜀都很强的话,他一定是联魏抗蜀的!因为,魏再强,也只能隔着长江跺脚;蜀雄据上游,可不是闹着玩的!
孙权、吕蒙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袭荆州,早一点,晚一点都难免被动而吴魏联合,关羽军如已取襄樊,也只能全力守荆州,难以倾力北伐了。(如取襄樊,即使东吴袭取南郡,也不致命。关羽有条件长期相持)。
真实的历史是,两个运气点都沒得到,外加樊城也沒拿下。所以,鸡飞蛋打,黄梁一梦。
开始选到哪两个武将的左慈最强?
吕蒙+二张
左慈随到这两个人,并不是特别的强,但是可以做到不弃牌,而且又可以捡牌,也算是比较强的了。
华佗+郭嘉华佗配合郭嘉,回合外卖血过牌,回合内青囊回血,真心话,很难打死。可以说集卖血过牌回复于一身,你说恶心不恶心。
华佗+吕蒙攒一堆牌,有急救的情况下,很难打死这个左慈,大家都知道,吕蒙的牌可以无限增加,没有上限,而华佗又可以回复或者保命,这个组合也是很恶心。
华佗+二张同样的道理,华佗和二张这两个组合,回合外捡牌,回合内青囊回血后,还可以爆发,可以说集攒牌回复输出于一身,很强。
刘备+二张刘备可以将回合外二张捡的牌,给到相应的人手中,而且最重要的是仁德还可以回血,二人的组合也可以说是强的很。
刘封+XX刘封是一个四血一技能的武将,陷嗣偷来的“逆”在回合外转换化身的同时,无论转换谁,只要有转化,“逆”就自动去掉了,可以说无伤陷嗣,简直无情。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逐鹿三国杀
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当然,为关羽报仇只是个旗号,师出有名而已,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夺回荆州,仅仅是荆州,不包括孙权的大本营江东扬州,而且可以说夺荆州靠的并不是硬实力,是瞅准了孙权不敢跟自己硬拼,希望的是几乎不战而取荆州。
先说说所谓为关羽报仇。有很多人说刘备意气用事,为了兄弟情一时冲动做了不智之举。这是不对的。关羽在东吴偷袭夺取荆州后兵败身亡,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220年初,而刘备伐吴时间是蜀汉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8月,时间间隔一年半。一年半了再怎么冲动也过了,且不说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不存在同生共死的誓言,就算真是兄弟,刘备世之枭雄,他关注的一定是今后的利益而非过去的仇恨,否则是走不到独霸一方的。所以他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夺去荆州。
为什么一定要夺回荆州?因为荆州太重要了,不夺回来不行。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其实就是隆中对的规划。这个究竟是诸葛亮率先提出还是刘备早有此打算只是诸葛亮正好与之契合姑且不论,至少刘备的行动确实是按隆中对的规划在走。隆中对的条件就是占据荆州、益州,候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共破曹操。而由于关羽擅自发动襄樊战役,没有达到“天下有变”的条件,而彼时刘备刚刚与曹操结束汉中之战,力量没有回复,根本不可能从益州出兵与关羽配合。所以,襄樊战役是关羽孤军深入,自然难以快速成功。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获得了两个州的刘备已然做大,孙权此时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必然被边缘化,再无争夺天下的机会。所以才有了乘关羽打襄樊战役之时夺取荆州,使关羽首尾不能相顾,最终败亡。
所以说,关羽留下的坑刘备得填上。不然仅仅拥有益州一个州根本没有机会争取天下,正如诸葛亮出师表说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所以要争天下一定要夺回荆州。以两州之力还有一定希望。
为什么刘备敢于夺取荆州?因为孙权之前干过一次相同的事。(见上图)其实,吕蒙偷袭荆州获得的只是左荆州,也就是南郡、武陵、零陵三个郡。而右荆州,也就是江夏、长沙、桂阳三个郡之前已划给了孙权。那就是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提出索要南郡,刘备不给,孙权陈兵荆州边界,作势武力攻取南郡。彼时刘备正与曹操争夺汉中,不得已将长沙、桂阳两郡当作南郡划给孙权,自己的人马也撤出江夏,使孙权实际拥有了荆州东部的三个郡,孙权撤兵。这是权宜之计,也是孙权靠刘备面对与曹操夺汉中的情况逼他给的。就是认准刘备不会因为半个荆州放弃汉中,同时与自己决裂。
所以,刘备伐吴其实也是如法炮制,作势以举国兵力攻打东吴,实际真正目的是认准了孙权不敢跟自己硬拼。因为获得荆州全境的东吴已经成为曹魏的最大对手,而刘备的益州有蜀道之险,攻打不易,如果吴蜀开战,曹魏一定会先打更容易得手的东吴,而刚与刘备交战的东吴势必扛不住。刘备就是认准这点才会去伐吴,目的是逼孙权把荆州吐出来。
那面对刘备的讹诈东吴怎么办?孙权纠结。他不敢和刘备硬拼,那是事实,但他也有底线,就是最多把左荆州还给刘备,而绝不能再交右荆州。所以他派了年轻的陆逊,一开始基本是且战且退,以守为主,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走。所以两军在到夷陵之前基本就没怎么交手,光看见东吴跑了。吴军其实也是寄希望于刘备满足撤兵,一旦刘备撤了,东吴一定也会撤,立时在双方撤军处形成新的边界。
但是到了夷陵、猇亭一带,东吴军退无可退。因为再走刘备一过去,左荆州尽入刘备之手,可以长驱直入取右荆州,这是东吴不愿看到的。而刘备的另一个致命错误让东吴摸清了刘备的底。那就是刘备放弃了水军,仅用陆军前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因为之前孙权会担心刘备跟自己死磕打到东吴本土。而刘备放弃战船的举动说明他目的仅在于荆州而不在于江东扬州。因为扬州没有船是打不下去的。所以孙权不怕跟刘备拼了,才有了陆逊反击一战击败刘备主力。注意,刘备当时只是主力部队受损,并没有全军覆没。如果刘备真的有心一战,那还能集结部队死拼。但是刘备立刻走了,说明他也清楚,硬拼不行,本土也有危险。而陆逊这边呢?看见刘备败退没有追击而是赶紧回防。因为他们很清楚接下来曹丕一定会攻过来。果不其然,曹丕乘吴蜀交战之际发动了江陵之战,意图夺取江陵,由于陆逊主力部队回防,最终没有成功。
因此,刘备的目的很明确,希望的是不花费太多的代价逼孙权把荆州让出来,根本不会要去夺江东扬州。如果真的要去那且不说东吴势必死战根本打不下来,就算打下来了也是曹丕大军一到,劳累过度的刘备部队只能束手待毙。更何况他还把战船放弃了,没船怎么打江东?刘备夷陵之战败后不久病逝,死后诸葛亮主政立刻与东吴修好,也是知道要对抗曹魏必须依靠吴蜀同盟,荆州夺不回来了只能另想办法(后来诸葛亮北伐夺凉州就是一种弥补),但吴蜀同盟如果破了他们就真的完了。
三国杀身份局与国战综合来说鲁肃和贾诩哪个更值得买?
买什么武将还是看个人爱好吧。现在武将强度看价钱已经不太科学了,公认3核,荀彧袁术鲁肃,前两个银两可买,后一个放现在也很便宜,武将越卖越贵是趋势,就跟物价上涨差不多,和强度没太大关系,3将最强是刘封、伏皇后、曹冲。
李儒后期人越少越强,但是3血脆皮防御堪忧,而且黑拆有限,能否摸到看运气。
从普遍反应看,论强度李儒略低,基本3将垫底,贾诩虽然大不如以前了,主要将包破完杀的太多,但还是比李儒强,而且贾诩还是国战强将,身份局也可做内。
李儒身份局感觉哪种身份都不强,但欢乐22刷一刷脚气卡还是可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