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修改器,书法难有大的进步

天美资源网

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修改器,书法难有大的进步?

书法难有大的进步,越练越迷茫,怎么办?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谈起,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后难有大的进步,一是主要是在于审美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只有多看多读名帖古帖从中汲取营养,多思考多积累,眼界才能开阔。二是苦练控笔能力,由于视野开阔了,吸收了前人的好的笔法,字法就要充分利用和表现出来,那么就必须有过硬的控笔能力,通过手与笔的配合充分表现出来。三是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决不能一曝十寒,因此学习书法贵在坚持。四是学习书法方法要正确,临帖读帖是一辈子的事情,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临与创相结合,只临不创是难以成功的,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创作才是真正的目的,只有大量临帖,大量地创作才能够形成本体,形成自己的风貌!五要学会三观,即自己创作的作品第一步通过放在桌子上反复观看,找出其中的优点与缺点,第二步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地下反复观看,找出优缺点,第三步是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再次反复找优缺点,这样通过多次的自查,保留优点,去除缺点,再次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与提高!六是学习书法是慢功夫,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贪图名利,有一颗淡泊平常之心待之,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行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七是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艺术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要攀比,自己从书写中得到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在书写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能修身养性足以,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否则学习书法就失去了意义!今天就谈这些吧!下面附本人近期书写的几幅拙作,请各位朋友斧正!

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修改器,书法难有大的进步

你认为哪一个酷刑最残忍?

纵观五千年泱泱华夏史,除了数不尽的珍贵文化传承外,也难免会存在一些腐朽的制度、陋习。其中,我国古代堪称残忍的刑罚制度,就是值得一提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令人发指的几种酷刑。

1、 炮烙

想必大家在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中都看过狱卒用烙铁拷问犯人的情节,将烧红的铁片摁在犯人的身上,立刻就能清楚的听到皮肉被烧焦的声音以及犯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这样的电视画面曾经成为了小

编的童年阴影。不过,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火刑”,其残忍程度可谓是远胜烙铁了,那就是炮烙之刑。

炮烙又称炮格,是由商纣王发明的一种酷刑。

《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翻译过来就是,商纣王命人将铜柱放在炭火上烧热,然后驱赶犯人在铜柱上行走。在这样的刑罚下,犯人最后即便没有被温度极高的铜柱烫死,也会跌下铜柱,被下面的炭火活活烧死。而且商纣王暴虐成性,动不动就要施加这种酷刑,商朝的很多大臣都因此丧命在此刑之下。

2、 凌迟之刑

古代的死刑是很多种,而凌迟就是其中极为残忍的一种了。

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指在处死人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最初的凌迟刑罚刀数较少一般是将犯人肢解几刀后便割掉头颅处死。在明朝时期这种酷刑的的残忍被发挥到极致,甚至其中一例犯人在被剐了三千多刀后才停止了呼吸,行刑过程持续了三天,单是想想,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在君王专制的封建社会,君主不但可以掌控旁人的生死,甚至还能让人在临死之前活生生的遭受三天的折磨,求死不能。这样的制度与刑罚可以说是毫无人权了。好在,这项有悖人性的酷刑,在清朝时期已经被废止了。

三,人彘、骨醉

正所谓乱世出枭雄。同理,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在古代存在了数千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些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与抱负,甚至做到了比男性更加心狠手辣、杀伐果断。人彘这种不输于凌迟的残忍刑罚就是由刘邦的妻子吕后发明的。

戚夫人是西汉时期的绝色美人,汉高祖刘邦在登上皇位后便将其纳入后宫,百般恩宠。将早已没有年轻时姿色的皇后吕雉冷落在了一旁。吕后对于刘邦的薄情虽不甘心,却也只能暂时忍耐,没想到戚夫人也很有野心,经常对刘邦吹“枕边风”,鼓动刘邦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如果不是谋士张良为吕后出谋划策,吕后险些没能守住儿子景帝的太子之位。

后来,刘邦去世,景帝即位。怀恨在心的吕后命人将戚夫人带到自己面前,削去四肢,挖掉双眼,剃光头发,做成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棍”,做完这一切之后,又将还没有断气的戚夫人扔进了茅房。根据史书记载,吕后的儿子景帝生性胆小,在看到茅房内戚夫人的惨状后直接吓得一病不起,不久后就去世了。

不过,人彘酷刑可不是吕后的专利,唐朝时,武则天也用这种方法处死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原来,得势后的武则天想起当初羽翼尚未丰满之时,经常受到两人的打压,为了报复,她命人将两人做成人彘,封在酒坛之中,甚至还特意给这种刑罚起了个新名字:骨醉。这个名字乍一听恐怕很难想象到这竟然会是一种惨不忍睹的酷刑吧。

那么,你认为古代历史中哪种酷刑最残忍呢?

好玩的手游有哪些?

好玩的游戏真是太多了,每个类型都翘楚。最关键还是合胃口。下面介绍几款好玩的不那么热门的游戏,以供参考。

《梦幻家园》一款融合了建造和消消乐的游戏,画面精良,手感优秀,弱化了关卡的概念,改成对房子的建设和装修,家具什么的都有三种选择,让玩家在过关的同时,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体验以及成就感。而且货币只有一种,什么都可以买,活动众多,动不动就送限时无限体力,可谓非常良心。

《混沌之戒3》手机上的RPG神作,是系列第四款作品,融入了许多网游的设定,没有氪金,却有三种货币可以通过不同游戏内途径获取。等级属性技能上用上人见人爱的卡片系统来设置,通过更换卡片来更改人物的各种属性,所以卡片收集也是游戏的重中之重和一大乐趣。支线任务众多,通过不断的探索展开剧情,画面也是顶级的。

《恶霸鲁尼》GTA类型游戏,自由度非常之高,内容也是极其的丰富,坏孩子的生活,你,值得拥有。

《辐射之城》现在流行的丧尸生存类第一人称游戏,游戏里也是基本无所不能,开局只有手,全靠自己做!拥有超一流的画面水准,所以对手机的要求也是超一流的…

《战争艺术:赤潮》一款支持跨平台的RTS对战游戏,抛开满满的氪点,游戏可谓诚意十足,画面好,要求低,战斗极其爽快,可以让玩家感受到千军万马对决的刺激。玩法上也算是相当给力,主要还是靠脑子。可惜还在测试阶段,服务器不是太给力。

《龙之气息》作者就一个人,什么都不会从零开始做出来的游戏。一切皆可抓,一切皆可砸,非常自由非常热血非常有代入感也非常有良心。可能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视角什么的,但这绝对是一款好游戏!

《空之纹章》一款非常正统的“纹章”类型游戏,回合制策略游戏爱好者的福音,内容丰富,所以非常肝。凹点设定也有些不近人情,不过总体上还是非常优秀的。

巅峰时期的英国和巅峰时期的美国相比?

当然是美国更强,英国是无法和美国相比的。

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各国最终打败了法国,彻底确定立世界第一强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英国强国地位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作为主要支撑。

首先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这也使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知道19世纪末,美国、德国等趁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家,才对英国的工业生产霸主地位发起挑战。

其次英国广泛的殖民地。通过参与大航海后的殖民运动,英国紧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向全世界扩张发展殖民地,最终成为了占有最广泛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而在全世界占领地盘也是英国实现世界霸权的重要形式之一。

占据更多的殖民地是英国实现霸权的重要形式

第三英国长期拥有超强的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当时英国海军发展提出所谓的“双强标准”,也就是排名第一的英国海军总体实力,要达到排名第二和排名第三的总和。依靠着称霸全球的海军力量,英国维系着本土与广大殖民地之间联系,而通过殖民地向本土的输血,维持着英国长达100多年的世界霸权。

拥有超强的海军是英国维护世界霸权的主要形式

但是英国的霸权是有局限的:

英国的霸权在欧洲多次遭遇挑战,因此英国只能在欧洲推行均势主义,让欧洲大陆上的列强彼此牵制达到一定的平衡,来维系英国的霸主地位,但实际上欧洲陆地上法国、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由享有不次于英国的话语权。

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受到地区大国的不断挑战。在亚洲的扩张中,英国和沙俄一直互相角力,彼此彼此矛盾不断,后来为了对付沙俄的扩张,英国不得不日本结盟,来应对沙俄的扩张。

而取得世界霸权后美国则远比比英国控制力要强得多。

19世纪末,美国趁着第二次革命的东风,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而英国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第二次革命的转型中显得步履蹒跚,而经济军事实力增长的美国,并没有表现的像欧洲第一工业国德国那样疯狂的扩军备战咄咄逼人,而是先干掉了老掉牙的最老牌殖民大国西班牙,夺取了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古巴。而后美国在一战两面下注,大发战争财,而后参加协约国,成为压死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西战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第一步

一战后美国曾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世界霸权,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还提出建设国联的设想,但是收到国内外的阻力,最终美国反而没有加入国联,一战后欧洲经济普遍凋零,美国则凭借着雄厚的资本投资欧洲,获得巨额利益。

二战爆发后,美国凭借着远离战场以及雄厚的工业实力,成为反法西斯阵营中最大的后勤基地和军事基地,通过同时参与欧洲和亚洲战场,美国的军事实力也迅速膨胀。到二战结束后美国终于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全面领先世界超级大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新霸主。

二战时期的美国轰炸机编队

二战结束时,德国和日本被摧毁;英国和法国遭到重创;苏联军事实力虽强,但是存在着海陆发展不均衡,经济军事不对称的致命弱点。美国称霸世界依靠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上的超强实力。掌握着最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经济上牢牢控制了西欧各国,同时在亚洲方面采取经济援助等方式,将美国经济优势渗透到亚洲各国,牢牢掌控者世界经济的走势,这与依靠殖民地输血,而本土经济动能不足的英国截然不同。

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国家

第二是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对于国际组织的控制。为了应对战后苏联的威胁,美国在西欧主导了北约组织,并使之成为美国控制的世界上最强大政治军事组织,美国大力维护其盟国建设,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影响,构建了强大盟国体系,时至今日美国仍旧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数量众多的盟国,而这些国家都是在政治军事上依赖美国,为美国马首是瞻,服从于美国的霸权。

美国遍布世界各地的盟友

第三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二战后美国就确立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海陆空等多军种均为世界最强,并且得到均衡发展,特别是美国强大的海军,美国拥有遍布全球的5支舰队,有数量众多的技术最先进战力最强的核动力航母,核潜艇等先进装备。

强大的美国海军力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军事上巨大优势,美国仍旧会保持他们的世界霸权,美国也不会不择手段的来阻挠任何它的世界霸权构成威胁的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民族振兴之路仍然充满坎坷,我们一定要努力。

欧洲中世纪是怎么开始的?

“中世纪”一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后期,当时的意大利学者把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与他们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世纪的定义,仅适用于欧洲,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缺乏强权统治,导致割据势力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得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人们生活在无限的痛苦之中,看不到任何希望。因此,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

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传说联系在一起。根据传说,早在公元前753年,第一座罗马城修建于亚平宁半岛。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小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政权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构成,实行三权分立。其中,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会议由男性贵族和男性平民构成。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之后建立元首制,开启了罗马帝国时代。

从屋大维开始,罗马帝国频繁对外作战,扩展疆土。到了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总面积达590万平方公里。

依靠武力扩张的罗马帝国,其统治下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民心涣散,导致帝国在辽阔疆域内难以实行有效的统治。

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因争夺皇位而爆发内战,导致整个国家的农业衰退、工商业萎缩、城市衰败、财政资源枯竭、民众生活普遍贫困。因此,贫民和奴隶不断爆发起义,使得国家的政治混乱,政府陷入瘫痪。

戴克里先成为罗马皇帝后,有感于帝国辽阔的疆域难以治理,于是创造了“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设立皇帝和副皇帝各一人,相当于每个人统治帝国的四分之一。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做出的分割,帝国并未分裂。

然而,戴克里先的做法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无休止的边境战事和过度的征税,都在不断地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临终前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由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西部则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掌管。从此,罗马帝国被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

就在罗马帝国在欧洲大肆扩张的同时,位于世界东方的大汉王朝正在和游牧民族匈奴连年征战。

公元91年,大汉王朝的军队最终打败匈奴。匈奴单于率领残部一路西迁,经过中亚地区以及南俄大草原,于公元380年左右到达了东欧地区。

匈奴人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日耳曼哥特人发生矛盾。虽然此时的匈奴人已不复当年在漠北的盛况,但是在哥特人面前,匈奴人是强大的存在。

匈奴人在欧洲站稳脚跟后,开始四处侵扰,迫使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日耳曼盎格鲁和撒克逊人、凯尔特人被迫迁徙至英伦三岛;日耳曼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被迫西迁,为了生存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连年攻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日耳曼的各部族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先后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苏维汇王国、勃艮第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

当时的欧洲,除了东罗马帝国外,没有一个国王敢于称帝。随着民族之间的碰撞和思想的多元化,使得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中世纪。

在欧洲中世纪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权、领主和教会三方势力,一直纠缠不清。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之后在罗马帝国内部广泛传播。

起初,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持谨慎态度,因为这个宗教被视为异端和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至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兴起。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除了基督教外,还有罗马神话、希腊神话、犹太教以及东方宗教等。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取缔所有异教,立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之后,罗马教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下属机构,受皇帝的管辖。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瘟疫流行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人们的生命短暂而痛苦。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罗马教会提供了拯救人类的承诺以及在天堂没有痛苦和苦难的永恒生活。

人们真诚地相信,天堂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辛苦劳动和贫穷,那里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他们会因为对教会的虔诚和忠诚而得到回报。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日耳曼东哥特人统治了意大利,但罗马教会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

日耳曼人各部族在西罗马的遗土上建立了诸多王国,这些野蛮的国王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受传教士的影响,改信基督教,但信奉的是阿里乌教派而不是罗马天主教。

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皈依罗马天主教,他还要求贵族和臣民一起皈依。随后,西哥特国王、爱尔兰等纷纷皈依罗马天主教。

在日耳曼人的统治下,天主教不但是日耳曼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纽带,也是日耳曼国王和居住在王国内西罗马移民的纽带。

天主教作为罗马群体的代表,权力也越来越大。日耳曼国王不但承认这种权力,还授予天主教政治权力来管理西罗马遗民。

基督教的修道院也成为了日耳曼国王的重要机构,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统治,日耳曼国王和贵族建立了自己的皇家修道院,以补充自己的精神力量。

修道院成了文化、学术和经济的中心,欧洲的贵族开始更加频繁从事宗教事务,逐渐形成了拉丁古典学系。

公元8世纪后期,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通过大规模的杀戮来征服异教的撒克逊人,并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

查理曼大帝以基督教为纽带,凭借着雄才大略,使得西欧再一次统一。但好景不长,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又把帝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法国前身),中法兰克(很快消亡)以及东法兰克(德国前身)。分裂的欧洲再次陷入内斗,这给了北欧新的蛮族维京人大展宏图的好机会。

维京人,主要指的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人,他们信仰以奥丁、索尔为首的北欧众神。

公元8世纪末,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口的激增,土地难以为继。当时的国王不断加强集权,导致大批反对派贵族遭到打压,以及当时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太过诱人等多重原因的推动下,大批的维京人以“奥丁之名”杀向了欧洲。

公元793年,英格兰岛东北角的林迪斯法恩岛上,一座修道院突然遭到了维京人的劫掠。欧洲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去劫掠神圣的上帝之所。

修道院大批的修道士,或被虐杀,或被抓做奴隶。维京人把修道院内的财物洗劫一空,扬长而去。从此,欧洲的中世纪进入了“维京时代”。

之后,维京人凭借着自己超越时代的航海技术,开启了“海盗式”的劫掠。由于维京人的战船航速快、载量大,吃水浅,不但能在大海遨游,还能深入内河湖泊航行。他们依靠着在水路上的灵活性,以海岸线、湖泊为纽带,不断地劫掠法兰克、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等地。

在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掠夺之后,随着维京人的强大,他们认为西欧各国软弱可欺。于是,他们不但大幅提高了掠夺规模,还着手在一些地区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或者王国。

维京人占领了爱尔兰的港口后建立了都柏林,并实行了上百年的统治,今天爱尔兰大部分领土曾在维京人的掌控之下。如今的都柏林,也是今天爱尔兰的首都。

向波罗的海进军的维京人,在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建立了基辅公国,后来发展为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

同时,维京人还在苏格兰群岛、格陵兰岛、冰岛乃至北美的纽芬兰岛,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维京人战事最激烈、经历最传奇的部分,还是发生在英格兰岛上。可以说,维京人海盗传奇的最高潮阶段,构成了英国的建国史。

公元978年,年仅12岁的埃塞尔雷德二世登上英格兰的王位。由于新君孱弱,维京人趁机对英格兰发动全面侵略,最终吞并了英格兰的全部领土。沦为傀儡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死后不久,维京人的领袖克努特取而代之,成为英格兰的国王。

维京人征服英格兰后,维京时代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克努特已经是丹麦、挪威以及英格兰三国的国王,并控制了苏格兰和瑞典的大部分地区,史称“北海帝国”。

克努特死后,经过一番的继承人争斗,英格兰的王位再次回到了埃塞尔雷德家族的手中,他的儿子忏悔者爱德华成为新一任英格兰国王。和他的父亲一样,忏悔者爱德华也是一个可怜的傀儡,实权掌握在权臣戈德温家族手中。

公元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病死,由于膝下无子,英格兰再次发生王位之争。出于保护英格兰本土利益的考虑,英格兰的贵族迅速将权臣戈德温家族的领袖哈罗德推上英格兰王位,声称是忏悔者爱德临终前所指定的继承人。

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和他维京先辈一样能征善战,他曾在一次征伐中,救下了英格兰权臣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据说哈罗德为了报答威廉救命之恩,许诺在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拥立威廉登上英格兰王位。

挪威的贵族哈拉尔德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了挪威的王位,通过15年的血腥战争,最终坐稳了挪威的王位。由于维京人在英格兰权力中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哈拉尔德宣称其对英格兰的王位具有继承权。

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之后,知道王位并不稳固。北方的哈拉尔德虎视眈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也集结好了庞大的舰队准备出征。

哈拉尔德率领约12000名维京人从北方侵入英格兰,哈罗德迅速组织军队从伦敦北上抵抗,双方在斯坦福桥附近进行了决战。

最终,哈拉尔德被一箭射穿喉咙。国王一死,维京人的军队开始逐溃败。哈罗德以英格兰国王的身份大胜维京人。从此,维京人再也没能组织起威胁英格兰王权的战争。

哈拉尔德作为这场战争中维京人的统帅,被称为“最后的维京人”。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维京时代的结束。

哈罗德还没从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回过味,仅仅两天后,诺曼底公爵维威廉率领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从英格兰南部登陆。

黑斯廷之战,威廉打败英格兰国王哈罗德,获得了英格兰王位。从此,人们称他为征服者威廉,英格兰进入了诺曼底王朝时代,从而奠定了现代英国的雏形。

维京时代,虽然军事上维京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宗教上却彻底被征服。从1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维京人皈依了基督教,他们曾经的众神信仰逐渐衰落,最终沦为神话传说。

维京人不再相信死后要去英灵殿,而是重新修建那些曾经被他们毁坏的教堂,开始为死后去天堂而努力祈祷。

维京人对欧洲的劫掠也开始停止,因为共同的信仰,维京人也成为了上帝的子民,逐渐融入了欧洲大家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教育体制的羸弱和缺乏,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不识字。参与宗教事务、具有读写能力的贵族自然就拥有了书籍的翻译权和解释权,尤其是《圣经》。

为了维护宗教事务的利益,便诞生了“教廷”这个组织机构。教廷的地位超脱于世俗的权力,王位和皇位都必须由上帝经过教皇之手交给国王和皇帝,以至于国王和皇帝都不得不遵从教廷的命令。

教廷也大力敛财,通过各种名目搜刮信徒们的财富。对于全民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来说,教皇的表态可以左右这个国家王位或者帝位的人选。因此,教皇会通过收受好处的多少,来决定授予谁王位或者帝位。

由于教廷疯狂搜刮民财,使得当时各国都贫弱不堪,偶有反抗者,都被教廷当做异端处理。

教廷在宗教统治上十分严格,严禁威胁其统治的异端思想存在,教廷开设的学校,以教授神学为主。

对于反对教廷统治的人,都会遭到教廷的严厉打击甚至迫害,伽利略、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等知名人物都遭到了审判和囚禁。

或许上帝是仁慈的,但侍奉上帝的人未必就仁慈。已经拥有至上权力的教皇,并不满足他获得的既得利益,他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东方,开始兴盛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他的目标。

从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中东地区。凭借着卓越的经商天赋,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东方的丝绸、瓷器以及香料等货物运往西方。通过商业贸易,阿拉伯帝国逐渐强大,之后一路向西扩张,占据了基督教起源的圣城耶路撒冷。

欧洲上下大为震惊,教皇以夺回失陷的耶路撒冷圣城的名义,号召欧洲各国派兵东征,消灭异端。

公元1096年,由天主教会势力、西欧封建主以及一些工商业主,组建的十字军正式诞生。在教皇和统治阶级的号召下,欧洲很多无封地的骑士纷纷加入十字军队伍。在解救圣地的旗帜和掠夺财富的诱惑下,携带着十字架的欧洲基督信徒们,开始了先后九次、长达200年的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

持续了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导致无数的士兵和百姓丧,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也没能实现。由于本着收复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侵占的土地的目的发动战争,但因各种原因而失败,使得教廷在欧洲的威信大为下降。

公元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公元1347年至公元1353年,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席卷了整个欧洲,患者的死亡率100%,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西方学者认为,蒙古人的西征带来了黑死病。

大约公元1347年前后,往来于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之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之后,便蔓延到了热内亚与威尼斯。

公元1348年,疫情相继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之后的两年间,又陆续向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公元1351年,疫情传到了俄罗斯西北部。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的蔓延。

这场瘟疫使得欧洲元气大伤,成为欧洲中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分水岭。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罗马教廷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

欧洲中世纪后期,执掌神权的教廷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随着新思想的产生,教廷的世俗影响力愈发减弱。

随着英国新教的崛起,罗马教廷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曾经《教皇敕令》中的“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等规定,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看来,简直荒谬无比。

此时东方饱经风霜的东罗马帝国,还没有从十字军东征的梦魇中回过神来,虽然从拉丁帝国的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东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仅存巴尔干半岛的一小块地盘。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征服东罗马。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年轻苏丹,率领一支浩浩荡荡的水陆大军,仅用了53天的时间,就征服了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延续了1058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当索菲亚大教堂上的十字架换成清真穹顶时,欧洲中世纪的大幕也缓缓拉上。

之后,土耳其人凭借着他们从东方带来的火药,摧毁并征服了欧洲一座又一座坚固的城堡。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宣告欧洲的中世纪由此而结束。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始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终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换句话说,整个欧洲的中世纪历史就是一部罗马帝国的历史,欧洲文化政治的形成,和罗马帝国息息相关。

中世纪虽然是西方的历史,但并非和东方无关。正是因为东方的大汉王朝击败了匈奴,推动了西方欧洲的民族大迁徙,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正是因为东方宋朝的火药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人借此制造了火炮,消灭了东罗马帝国。所以说,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背后,浮动着东方的影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