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凡客体,你认为韩寒最成功的小说作品是哪几部?
我想推荐韩寒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很多读者读这一本的时候,都感到非常困惑,韩寒这一本书究竟想表达什么?是不是就是一个单纯的公路小说,是不是就是说故事讲段子。其实你要想读懂这一本书,还真的内心不能太单纯,还真的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书中的每一个情节。其实韩寒一直在用隐涩的语言在讽刺,是一种黑色幽默。其实很多真正能看懂其讽刺的人,都在惊叹,都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过审核的。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其实本书的第一段就是在讽刺。他写“不知道是毒气还是雾气的城市里”,其实就是在讽刺空气污染的问题,讽刺没有人关心污染问题。
主人公上路,去监狱接自己的朋友,然后路上遇到了特殊服务的小姐。不幸的是,主人公和小姐都被警察抓住了,警察由于执法过程录像没有打开,还特意摆拍了好久来造假。不幸的是,主人公还被执法人员打伤了。因此局里面找他谈话,说因为执法失误,所以给他一个特赦的机会。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韩寒又在讽刺当局的权力滥用、造假、甚至是暴力手段对待别人。这种讽刺不言而喻,一般人觉得很正常,其实都是淡漠了,也可以说麻木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就特别重视,觉得其讽刺非常隐涩。
小姐因为有了身孕,无人照顾。主人公只好带着她一起上路了。全书由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和童年的回忆两部分组成。主人公在小时候就很崇拜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邻居,叫做丁丁哥哥,主人公花了大量手笔描写了丁丁哥哥的长处。1988这个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敏感的年代,有经历的人都知道后一年发生了的什么事。丁丁哥哥说自己要去北方和这个世界谈谈,然后他就死了,主人公也收到了骨灰,结局不言而喻。这个讽刺就更为明显了,一代知识分子下场却如此悲凉,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本书能过审是个奇迹,可能就是审核的人没有看懂他隐涩的讽刺吧。
主人公还回忆到了自己的前女友,为了能够在演艺圈发展,是求爷爷拜奶奶,跑了不少地方,还欠薪不发。主人公因为是报社记者,所以写文章揭发了这个剧目组,结果反而推波助澜,帮助这个剧目组出了名。总监制还给了主人公不少钱,让他继续写文章来哗众取宠借机炒作,但是主人公不吃这一套。更黑暗的是,作者的前女友还被总监制给潜规则了。作者内心更是愤怒。由此揭发了混乱不堪的演艺圈和混乱不堪的舆论市场,可以随便把一个人捧红也可以随便把一个人打倒,作者由此讽刺。
结局也是非常的悲剧化。小姐虽有身孕,却被查出了艾滋病。小姐曾经也患过很多病,但是作者在其中刻意描写出小诊所对于患者的欺骗,着力刻画小姐知识的匮乏由此被骗的非常凄惨。主人公的意图是去监狱接一个朋友,但是最后却收到的是一盒骨灰,结局也是不言而喻,作者又是在暗示一些什么吧。
韩寒的代笔风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舟子最近又发头条说韩寒的大量文章是代笔的,我们不论他这本是不是代笔,但是都是值得一读的。也是值得大家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的一本小说。谈不上文学,但是也能够有一定的收获吧。
文学有什么作用?
文学是道德品质、哲学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基础。
没有了文学,语文课本就枯燥乏味,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没有了文学,华夏数千年的文明早荒漠、断绝,整个世界文明都无根无据。
没有了文学,人类历史不灿烂不辉煌,未来不美好不憧憬。
没有了文学,我们的脑袋仅装xy的求证,呆板而苦涩。人人都斤斤计较得失成败。
没有了文学。只有不落的太阳,只有不息的劳碌,没有多情的皎月和煽情的星星。好比只有婚姻,没有爱情;只有劳动,没有休息。
没有了文学,世界就冷酷无情和停滞不前,发展就没了想象的翅膀,只有烈日炎炎,没有凉风雨露。
没有了文学的吸引力,文字传播就无从下手;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无从说起,独翅难飞。
没有了文学,就不懂得父母的爱重若泰山、情深似大海。
没有了文学,就不理解长城的雄心和炎黄的伟大,长江黄河的良苦用心和孔孟之道的光辉。
文学不是你的工资、轿车、豪宅、地位,但它是成就这些物质财富的基础。可以忘记它,但它已经混合在血液里、思想里、行为里、语言里,像空气那样,必不可少,只是在忽略它、轻视它。
尊重文学,就是尊重华夏文明、世界文明;就是尊重祖先、父母、自己、子孙。
真的是中了满清的蒋干盗书计吗?
袁崇焕,明朝末年人,著名军事家。1619,袁崇焕中得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1622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1628年,袁崇焕被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袁崇焕伏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直到142年后,乾隆帝才下诏为袁崇焕翻案。作为一代人心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鼓舞了无数人。其身受凌迟之惨,更令无数人为之叹息。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近400年来一直是个悬谜。明朝灭亡到清朝中叶,大抵有“通敌说”、“报仇说”、“冤杀说”,至153年后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误杀说”、“中计说”,而袁崇焕故里却一直流传着“风水说”,但又不见于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焕死于何种原因,长期以来其死因显得扑朔迷离、隐秘莫测,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崇祯帝是否真的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处死袁崇焕呢?在弄清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崇祯帝。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时候年仅17岁,他自小经筵师讲教,文墨智能远胜其兄朱由校。他登基以后很好地处理了许多政事,显示了他一定的才能。他诛杀魏忠贤,并清理了一批逆党,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贤士,在经历这些事后,人们称他“英明果断”。中国古代史有许多施用“反间计”以及诬陷忠良通敌的先例,由中不中计,从中可以判断出一个国君的贤愚。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虽不能排除崇祯帝刚愎自用且多疑的性格,就像《明史述评》中所说,“无知人之识。然而我们如果仔细查看袁崇焕参加辽东战事几年来的辉煌战绩,戳穿皇太极的“反间计”不是不可能的。崇祯帝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所以此计应不是碟杀袁崇焕的主要原因。
崇祯帝刚开始时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对他寄予厚望。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召见袁崇焕,向他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熟读圣贤书的袁崇焕被皇帝的这种知遇之恩蒙住了双眼,在对皇帝感恩戴德之余,说了一句大话“五年平辽”。崇祯皇帝当然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实际上,袁崇焕自己也明白,在五年内平辽东地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只是说出了他的大致构想,借此安慰一下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皇帝。然而崇祯却信以为真了,崇祯对臣僚那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实际效果的言论是十分反感的。袁崇焕五年后无法实现当年的“五年平辽”的壮志,这无疑会让崇祯感到受到了欺骗,产生不满的情绪,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有学者认为袁崇焕的死与毛文龙之死有着很大的关联。袁崇焕处死毛文龙似乎给他带来了一些不祥的预兆。袁崇焕曾经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写到,“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没想到袁崇焕一语成谶,崇祯帝后来扣在袁崇焕头上的罪状之一便是“专戮大帅”。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虽然实力一般,但是自天启以来,朝廷对他颇为倚重,封他官“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毛文龙率部以海岛作为基地,经常以游击战与明军协同作战,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一度遏制了金军的西进和南下。然而毛文龙率部在海岛独处,朝廷很难对他进行管理和约束,毛文龙的部下官员经常有贪污、冒认军饷的行为。这让袁崇焕感到不满,再加上毛文龙常常不听自己的调遣,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到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当中,然后将他拘捕,历数他“冒饰功”、“不受节制”等12条罪状,并当着众人的面以尚方剑将他处死。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是否为冤杀、误杀,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是自毛文龙被杀之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辽东局面愈加动荡不安。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等先后降清。崇祯帝听到毛文龙被斩的消息后,“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崇祯帝的“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既成事实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因为毛文龙被杀后他能依仗的只有袁崇焕了,崇祯实际上对此是相当不满意的。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再一次触动崇祯帝敏感的神经,所以他再也不能犯错了。
此外,也有人认为崇祯处死袁崇焕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议。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未经朝廷的许可,私自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殊不知崇祯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领兵大将与敌军擅主和议。袁崇焕第一次被朝廷职就是因为与后金商讨议和的可能,后来当他被重新启用经略辽东时,对议和一事就更加谨慎了。袁崇焕曾经对崇祯小心地建议:“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士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虽然袁崇焕和议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认同,然而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比较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引发猜疑。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避开袁祟焕驻守的宁锦防线,绕道察哈尔进入长城,突袭北京。袁祟焕得知京师受困,于是率军急驰入授。京师被袭与袁祟焕没有多大关系,责任不在他,然而,京城里百姓和只知阿谀奉承的官员不明国家政治军事间的利害,只是认为袁崇焕既然边,敌军压境,自然是他的错,“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于是京城怨声载道都指责袁崇焕失职。而且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于是在京师百姓和诸大臣的骂声当中将袁崇焕抓捕入狱。在囚禁审讯半年之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罪名将袁崇焕处死在西市。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认为,崇祯处死袁崇焕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因为两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三国时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能立时醒悟,而袁崇焕从被抓捕入狱到被杀害,时间长达八个多月,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这是金军的“蒋干盗书”,之所以坚持将袁崇焕处死,是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使然。当时明朝立法中,大臣死刑就只有绞刑和斩首,却对袁崇焕使用了千刀万剐,原因也是崇祯刚愎暴戾。崇祯在位17年中,有十一位督师被杀,十四个兵部尚书中,一个入狱而死,两个被杀,两个被逼自杀,两个被查办,两个被革职,此外崇祯还杀了一个军务和一个总兵,从中可见一斑。崇祯为了掩饰自己当初处死袁崇焕的愚蠢行为,坚决不肯认错。崇祯杀了袁崇焕,等于是自毁长城,从此辽东无人能够防守。明朝军队此后对抗皇太极的军队,再也没有打过胜仗了。袁崇焕一生为国杀敌,可惜没有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虽然他办事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他的一身浩然正气,为后人所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