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道德经这句如何实践呢?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问到如何实践。因为道德经不是让我们长知识、长学问的,本就是让我们能够通过实修实证而成道的。
实就是真实,践就践行。真实地践行经典所讲述的真理就是实践。
那么该如何实践呢?我想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的体会:
实践第一步: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想要实践,需要先了解经文的真义。闻、思、修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求道七步文》中所列求道的第一步就是:勤读经典。
那么经典中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对《道德经》的解释充栋盈车。其中很多解读或流于字面之义,或已错解圣意,反而会给学习道德经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找到一个好的解释,才是最方便学习的。
我新的文章《想要读懂晦涩深奥的<道德经>,推荐两个公认好的解释来辅助》中,推荐了两位成仙得道的大德的解释,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这两句的实义,也才能更好地去达到实践。
实践第二步:思在听闻了圣人们讲解的真义之后,就要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时,是天地的初始。无极生太极,才有天地阴阳,是万物之母。
有、无是一而二、而二一。无极就是中,中含阴阳。虽然无中生有,但有本归于无,这就是同初而异名,换句话说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是万法的本性,万法是本性所生的妙有。所谓真空非空,妙有非有。也就是: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么道理如此,要修行成道,就要从这个有、无下手去修。
实践第三步:修学人下手之初,别无她术,唯一心端坐,万需丹捐。垂帘观照,心之下 肾之上,仿佛之内有个虚无窑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全,凝注中宫,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豪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斯时也,不知神气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为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晕 也。若使昏,是成槁木死灰耳。修士与此,当灭动心,莫灭照心,此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与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道德经注释》黄元吉著
如何实践呢?黄真人说:道家为之玄关妙窍止在一呼一吸之间。
虽然无和有、妙和窍,无非就是阴阳静动,一生二,二归一而已。通过打坐入定,定极而动,无中生有,就叫做阳生活子时。
无欲观妙: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学者欲得玄道,必静只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无物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
有欲观窍: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不生一知见,虽有动却不生一动想。有一心无两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
玄之又玄,就是归根之所,所以实践的功夫,就在玄关一窍。
实践前一步:寻师其实,很多人上来就想学道,修行。看书、听讲、自修、自悟。这都不是真正的办法。轻则耽误时间,多走弯路;重则修偏入魔,伤身误命。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世间的学问、生活的技能都需要有师傅口传心授,何况修道、学佛,更是要解脱生死、成佛作圣,没有师父带领是根本不可能的。
《六祖坛经》说:“无师自通,天然外道。”
《仙经》讲:“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所以,学佛修道,没有师父指引是无法成就的,每一个次第的心法和相应的对治只有师父引导,才能够契入真义。
今天有缘遇到这个问题,真的很高兴,一般人多是当做学问来探讨这两句的意思,却难得有问如何实践的,所以将个人体会奉上,希望对真心求道修行的同修有所帮助。
历史上的一女乱三曹是怎么回事?
这个应该说的是甄宓的故事吧?附上专栏文章一篇,聊聊甄宓。
一、一篇《哀策文》,题名之误反映出的曹魏“宫斗”清代著名学者严可均(1762年—1843年)在其纂辑之煌煌巨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三国文》卷10《魏明帝》中,据南朝刘宋时裴松之征引魏晋时人王沈所撰《魏书》记载,辑录有曹魏明帝或亲自,或令有司撰作的一篇《哀策文》。
《军师联盟》中的曹睿
严可均冠以《甄皇后哀策文》之名。然而,严可均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他极有可能望文生义,把《哀策文》哀悼的对象搞错了。现代学者徐公持亦持此文为魏明帝为生母甄氏撰《哀策文》之说。
魏明帝《哀策文》究竟是为谁而撰作的?至少自裴松之之后,至严可均之前,历代学者都没有明确辨析或争辩此问题。从裴松之置此《哀策文》于《三国志·郭皇后传》来看,不难推断,裴氏认为魏明帝此文系为于青龙三年正月去世的魏文帝皇后,明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的郭氏所作。历代学者对此均未有异议、争辩,显然是赞成裴说。严可均辑录此文,冠以《甄皇后哀策文》之名,似系自裴氏以来,首次提出魏明帝此文系为其生母甄氏所作者。
《军师联盟》中的甄宓
裴氏等人立论的依据,当即《哀策文》中记载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关信息。此文记载的时间是青龙三年(235年)三月壬申,而青龙三年正月丁巳,郭太后去世。事由是皇太后梓宫启殡,葬于首阳之西陵。
启殡是中国古代丧礼中之一项仪节,指死者死亡后,至第三天举行大殓,将死者遗体置于棺柩中,在堂下当西阶处挖土成坑(肂,或称之殡宫),置棺柩于其中,谓之停殡。自死亡至停殡及停殡的时间,据死者的身份地位而定。《礼记•王制》记载天子自去世到成殡间隔七天,停殡七个月后再安葬。诸侯是五日、五月,大夫、士、庶人三日,三月。停殡期结束后,将棺柩从殡宫中拉出,举行朝祖(辞别祖先)礼仪后下葬,谓之启殡。
首阳陵是魏文帝曹丕的陵墓名。《哀策文》所说的“首阳之西陵”,是魏文帝曹丕生前确定的自己的后妃随葬于首阳陵涧西之制。魏明帝安葬郭太后,系遵循魏文帝《终制》之有关规定。据上述文献所载,可知《哀策文》中提及的“皇太后”,即指郭氏。这或许也是裴氏立论的主要依据,及历代学者对此问题多无异议和争辩之缘由所在。
《军师联盟》中的郭皇后
严可均提出,此文系魏明帝为其生母甄氏所作,故题此文名曰《甄皇后哀策文》。此处所谓“甄皇后”,虽难免系严氏或《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的抄录者或刻印者笔误所致。但若系严氏有意为之,则其中之缘由,颇值得探究。
若此处“甄皇后”非严氏或抄印者笔误,则其立论依据,盖在于严氏认为《哀策文》的有关措辞,与史书记载的相关史实,尤其是《汉晋春秋》所载郭后之死严重不符。
二、“宫斗”牺牲品之一——魏明帝生母甄氏魏明帝生母甄氏,中山无极(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人。建安年间,嫁于袁绍子袁熙。曹操消灭袁绍集团后,甄氏为曹丕掠娶。曹丕初与甄氏夫妻感情深笃,言听计从,甄氏至屡有“专宠”之感。
曹丕和甄宓
然而,曹丕即帝位后,与甄氏感情却逐渐破裂,反目成仇。最终,甄氏于黄初二年(221年)六月被曹丕赐死。甄氏失宠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曹丕移情别恋,他称帝后,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郭后、李、阴贵人等也陆续得到曹丕的宠爱,甄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不复存在,难免有怨言。曹丕闻知后,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实际上,郭后的得宠,和她为专宠固宠,而对甄氏设计的阴谋,制造的种种流言蜚语,可能是导致甄氏被赐死,且后事不得遵循礼制办理的直接原因。对曹丕而言,这些流言蜚语应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民间历代流传曹植所撰《洛神赋》中的女神,就是甄氏,郭后或许编造出甄氏与曹植私通之类的流言,致使被“绿”的曹丕怒下杀手。以至于曹丕竟罔顾与甄氏多年的夫妻情分,不但对甄氏痛下杀手,将其赐死,而且在她死后,也通过“不获大敛,被发覆面”等方式,继续予以摧折和凌辱。
《洛神赋图》(局部)
甄氏死后,遗体也遭到凌辱,未遵循礼制正常安葬:没有举行大敛礼,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三、“宫斗”牺牲品之二——郭后通过制造流言蜚语,最终成功诱导曹丕杀甄氏,并于黄初三年受封为皇后的郭氏,是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她很有智谋,曹丕之所以最终被曹操选为后嗣,即帝位,与郭后的谋略有很大关系。在与甄氏争宠过程中,或许难免凭借“智数”,对甄氏造谗进谮,最终诱使曹丕杀甄氏,自己得以成功上位。
曹丕和郭皇后
在位期间,郭后无论是私德,还是公义,皆不乏可圈可点值得赞许之处,比如孝顺公婆,爱护其她妃嫔,生性俭约,不好音乐等,为她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此时,她似乎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可惜,她还是不得善终。关键的原因竟然在于,她固然在宫斗中“傲视群雄”,数十年占据皇后、皇太后的宝座,却没有诞育子嗣。
史书记载,曹丕除与甄氏生育曹叡(后来的魏明帝)外,还分别与李贵人、潘淑媛、朱淑媛、仇昭仪、徐姬、苏姬、张姬、宋姬等妃嫔们生育有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诸子。郭后却未曾生育。这似乎是上天在冥冥中给予她肆无忌惮地运用阴谋诡计施害他人的惩罚。而后果,就是在十余年后的将来,付出生命的代价。
甄氏死后,魏文帝命郭后抚养甄氏生育的曹叡。对这个养子,郭后可能还是比较照顾的,至少在史书中没有郭后虐待曹叡的记载。曹叡即位后至郭后去世九年期间内,曹叡对他的这位养母也无不敬之举。而曹丕可能恨屋及乌,久未有立继嗣之举。曹丕最初不选立曹叡,或许与怀疑其是否亲生有关。曹操攻陷冀州的时间,是公元204年八月。而很多史书记载曹叡亦于此年诞生。所以世间一直流传曹叡系甄氏前夫袁熙之子;若甄氏与曹植私情是真,也不排除曹叡系曹植之子。曹丕或许顾及上述因素,迟迟不立太子,不排除曹丕或有待其他子嗣成年后选立的意图。
或许曹丕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亡来得那么早,黄初七年五月丙辰(公元226年6月28日),魏文帝突然疾病加重。自知不久人世的曹丕鉴于其他诸子年幼,匆遽立曹叡为太子。次日,魏文帝病逝。
《军师联盟》的曹睿
曹叡即位后,对郭后及其家人多有封赐。这虽可视为曹叡对母亲甄氏被赐死后,奉曹丕命抚养自己的郭后感恩回报的表现;但也可能是甄氏被赐死时,尚处于十七、八岁懵懂少年时代的曹叡,对母亲缘何触怒父亲,竟至被父亲赐死等宫闱隐秘的事实和真相,尚缺乏明确的认知和判断;更可能因即位不久,羽翼未丰,对在朝野拥有一定威望和影响的郭太后,自不便匆遽查索定谳。
曹叡在尊崇郭氏的同时,对甄氏及其家人更是不吝封赐。如谥母亲曰文昭皇后,别立寝庙,对甄氏的娘家人,自己的舅舅们按照亲疏高下,授予不同的官职,赏赐累巨万。
对曹叡种种尊崇生母甄氏的举措,郭后虽或难免不满、忐忑,但曹叡承袭帝位已成事实,郭后即便有改易君主之谋念,恐亦无力回天,只能静观其变。
史书记载,甄氏临死前,托付李夫人照顾她的儿女。曹叡即位后,作为当事人,李夫人应该对曹睿说过当时郭后向曹丕进谗言的种种过往。
随着帝位巩固、羽翼丰满,对生母被谮逼死始终耿耿于怀,备尝自己在风雨飘摇、冷彻骨肌,痛彻心扉、处处充满危机和杀机的宫廷中,只能如蝼蚁般谨小慎微保全身份和性命,费尽心机、历尽艰难始获父亲认可,在父亲临终之际始被立为皇储艰辛的曹叡,积郁已久的愤懑终于爆发,而与郭后摊牌了。
史书记载:曹叡心常怀忿,多次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怒曰:她是你爹下令杀的,你现在来责问我干什么?况且你作为儿子,还能视你早就死去的父亲为仇敌吗?能为了你的生母枉杀我吗?明帝怒,逼杀郭后,并下令按照当年办理甄氏葬礼的规格和仪式,处理郭后的丧事。
曹睿杀郭后
郭后玩弄智数,万般谋计,谮杀甄氏,得以于黄初三年被册封为皇后,至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被曹叡逼死,十四年的宫廷尊荣华贵,至此终成黄粱一梦。
文史君说《哀策文》中的有关措辞,对皇太后的不幸去世可谓哀伤凄惨、情真意切。皇帝因为皇太后的不幸去世,使劲的捶打自己的心口,跺着脚的蹦(古代丧礼中的仪式,谓之“踊”,表示极度的悲痛),大声哭号,仰头看天,向上天倾诉。对皇太后生前的功德,则不吝赞颂,甚至是溢美之辞,将皇太后与舜之二妃、周之三母(指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文王三代君王之妻,皆为古代中国贤惠品德女子的象征)相提并论,与之媲美。或许在严氏看来,这些措辞,应是魏明帝对其生母甄氏的痛惜和赞颂,而不应施用于与甄氏因争宠而致其于死地,对魏明帝而言有杀母之仇,最终被魏明帝逼迫致死的郭后。
还有人认为,郭后去世后,魏明帝追谥她为“文德皇后”,是美谥。这应是郭后非魏明帝逼死,而是寿终正寝的证据之一。
结合前文有关论述,不难看出,无论是魏明帝《哀策文》中如何表现皇帝对皇太后的去世伤心欲绝,如何不吝溢美之辞大加褒扬,如何追加郭后“文德”美谥,……其实都是为了掩饰他犯下弑母大逆人伦罪行的遮羞布而已。“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至此,甄、郭二后争宠争权的“宫斗”大戏,随着当事人的陆续谢世,也缓缓地落幕了。
参考文献1.(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3.(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七步成诗文帝为何深有惭色?
当时皇帝是曹丕,曹植的亲哥哥,他们两个曾为皇位进行争夺,曹丕胜,登基就更加讨厌他,所以他就让曹植走七步,并且在走七步的时间之内写完一首诗,否则就要处死曹植。曹植急中生智,随口说出了这么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两兄弟,本来是一母同胞,可是却要兄弟相残。
《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植作出的这首诗让曹丕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也没再追究曹植。其实按理来说,曹丕心胸狭窄,而且早就对曹植怀有恶意,甚至想杀之而后快,可为什么他听了曹植的诗却还会露出惭愧的神色,甚至什么也没做呢?
其实曹植的这首诗中,豆指的是曹丕,而豆萁则是曹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煮豆时,在锅里的豆会感到煎熬,而在锅底下的豆萁则会牺牲。大家都觉得,曹丕嫉妒曹植,担心他威胁自己的皇位,即便曹植是曹丕的一母同胞亲兄弟,还是想杀死他,这样的曹丕不可能会因为杀死了曹植而感到难受。
可是事实上,曹丕虽然有点小肚鸡肠,但却是一个相当护短的人。曹昂作为曹操的长子,虽然和曹丕是异母兄弟,甚至还是本该继承王位的人,当曹昂身亡宛城,曹丕还是站了出来,不惜逼死张绣也要为兄长争一口气。
对于曹丕来说,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不惜杀死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可是他的内心对于这件事也是抗拒的。杀死曹植之后,曹丕一定会难过,但却不会后悔。
对于曹植来说,为了曹丕的大业,自己的死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牺牲。曹丕听到自己的弟弟说出这样的话,怎么能不为之动容而面露惭色呢!!
曹丕为了皇位,打压自己的弟弟曹彰,又设计谋想杀死曹植。尽管他心胸狭窄,却还是把家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的。
曹丕真的会用写诗来逼死曹植吗?
“煮豆燃豆萁”是真的是曹植所做的吗?曹丕真的会用写诗来逼死曹植吗?
"煮豆燃豆萁”是曹植作做,这里面有个哥哥残害弟弟的故事。
曹植,子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溢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天生聪慧,思路快捷,谈锋健锐,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很受曹操喜爱。
曹操去逝后,曹丕继位,唯恐几个弟弟争位,便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吊。最后又来算计曹植。要他在大殿上走七步,用“兄弟”二字作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即是死。曹植走了两步就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听了内心惨愧、潸然泪下,即把曹植贬为安乡侯。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
这首诗虽然逃过一劫,保住了性命,但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感谢邀请,下面以“七步诗”为题,作诗与大家共讨!
七步诗
七言诗
曹植七步成诗篇,
才思敏捷后人赞。
立意新奇妙诗连,
同根本是亲兄弟。
萁燃豆泣互相残,
曹丕感动泪盈面。
贬去下面做小官,
有才有志不对志,
郁郁寡欢命归天。
一代才子八斗士,
世人几个可比肩。
悲剧成名人人记,
洛神赋作千古传。
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感谢邀请🙏🙏
七步诗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百年来,曹植所受赞誉颇多。其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说起曹植,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七步诗》,会是那句“相煎何太急”的凄婉,会是兄弟相残的悲痛。其实曹植的才华远远不是一首即兴而作的《七步诗》所能承载的,七步之内写就千古名篇,反应出的也仅仅是曹植才思敏捷的一面。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邺下和黄初———太和时期,这两个时期诗风虽截然不同,但“词采华茂”则是相同的,其诗歌既保持了乐府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又改变了汉乐府古朴明朗的语言风格,开始讲究词藻的华美,如《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顾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辞藻十分华丽。
另外,他的诗又工于起调、结句。起句给人以强烈印象,往往撼动读者心弦。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行》)等等,这些起句均气势非凡,奠定全诗磅礴基调。
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还在于他将儒家的文学传统和庄骚的文学精神融合到五言诗的创作之中,用他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文学传统对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进行不断的革新。
曹植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弘道济世的人生观,他的情感世界里,呈现出一种自负、期盼、积极干世的情感心绪,时时体现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高度自觉性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着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和进取精神。基于这样的理想及信念,曹植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艺术形象来寄寓这种理想,他将儒家的人生境界通过艺术形象作了多侧面、具象化的诗意展示,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与深化,因而,他诗文中便有了猛气四溢的“壮士”、视死如归的“游侠儿”等,他们均有着要奋力于当世的内在精神特质。
此外,曹植诗文中对“美女”的描写,亦正是这种儒家式完美人生境界的体现,这种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流光溢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有饱满丰厚的内在特质,于是,他把人生追求、人生理想附着在他笔下所描写的美女身上,突出外“妖”内“娴”的不俗形象,如《美女篇》、《薤露篇》等。
儒家的文学传统使曹植的作品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体现出文人心灵的自觉与丰富。与此同时,由于后期生命的异常苦闷,现实的严酷,人格理想由无法实现而向相反方面转化,为此他不由自主地乞求于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表现出解脱痛苦的强烈愿望。
钱穆先生曾说:“故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实当导始于道家。”此论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钱先生显然是从抒写性灵,歌唱情感方面看待文学作品之产生的,文人化的作品自然亦应包含这方面的内容。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于启发艺术家自由、顿悟的心灵,产生幻想浪漫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一条应该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曹植更是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确立了五言诗在后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乐府、书法、画论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其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更成为千古名篇,文坛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