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女性角色黄图,大唐为何设立京师长安和四个陪都太原洛阳凤翔成都

天美资源网

王者荣耀女性角色黄图,大唐为何设立京师长安和四个陪都太原洛阳凤翔成都?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了解一下京师和陪都的概念。京师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一国之首都的称呼,也称国都,都城。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之地。而陪都是指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置的副都,也称之为辅都。

王者荣耀女性角色黄图,大唐为何设立京师长安和四个陪都太原洛阳凤翔成都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城的设置,也是基于地缘政治、尤其是军事防御的考虑。但是作为都城,常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补充这一缺失,陪都出现了。陪都和首都之间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陪都就是呼应、补充、配合首都,起着辅助性作用,地位仅次于首都,处于副核心地位。

历史上,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或陪都制等。这是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其对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的朝鲜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制度。而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内,按照功能划分也有设置多个首都的情况。

中国陪都的萌芽应该是出现在上古的炎黄时期,当时炎帝建都于陈地(今宝鸡市南郊),之后又在山东曲阜建有别营;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又在涿鹿之地设置别宫,且经常往来二地之间。到了夏王朝时期,大禹建都于阳城,之后又营造了安邑;夏启时建都于阳翟。商王朝时期的都城更是迁徙多地,早期的三亳(北亳、南亳、西亳),后期的殷和成汤之故都。这一时期应该是没有陪都这一概念的,只是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当时的都城不得不频繁迁移,但是对于旧都应该是有一定的维护。

大部分的学者将西周初年洛邑视为中国历史上陪都建制的起源和发端。周王朝的都城之制,是东、西两都。即除首都丰镐之外,只有一个陪都洛邑。此后,无论大小王朝无不仿照西周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与政权不止有两京,有三京制、四京制,甚至五京、六京的。历史上各个朝代设立陪都的原因很多,陪都制度无非是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

从周人的发展轨迹来看,西周时期出现了三个都城同时并存的局面,即岐周、宗周丰镐、成周洛邑。岐周是古公亶父率领周族人从北边的豳地南迁到关中西部周原(今宝鸡岐山)建立的都城;到了三世之后的周文王时期,又把都城东迁至关中中部的沣河西岸,称为丰京。后来周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镐京,丰镐二京是为宗周;周成王时期,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造了成周。

西周时期的三座都城,岐周是周人作为地方诸侯时的政治中心,可以说是周人崛起的“圣都”;周人在宗周丰镐实现了“天下共主”的政治理想,宗周是周人称霸天下的政治中心,是周人作为天下共主的主都;成周洛邑则是辅助周人管理东方,进而有效统治天下的政治中心之一,是周人的陪都。

陪都的设置,始于西周武王时期。周人东征灭商后,统治了中原。但是周人的都城在关中的丰镐,对于管控整个东方地区,的确有鞭长莫及的忧虑。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经过对伊、洛一带的地形和历史反复斟酌,最终确定在伊、洛不远处“定天保,依天室”,即建立新的都城。东都的真正建成是在成王时期。周成王即位后,在丰京“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复营”二字,说明是再次修筑。

或许有些人认为,周成王时期西周的都城已经从宗周丰镐迁都到了成周洛邑,其实不然。大量的史料证明,西周的政治中心,在宗周丰镐。西周时期,周王接受王臣和诸侯述职、朝见的活动基本都是在宗周。比如青铜器乍册魑卣的铭文记录了公太史到宗周述职性地朝见周王的事;柞伯簋铭文也记载了柞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事迹;方尊铭文记述了邢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活动;匡侯旨乍又始鼎中的“匡侯旨初见事于宗周”则是指第二代燕侯旨第一次到宗周朝见周王;宗周钟铭文则说明周王不仅在宗周会见王臣、贵族,还会见外夷。

柞伯簋

西周时期,周王的重要宗教祭祀活动也是在宗周。比如柞伯簋铭文记载了周王在宗周举行大射礼,铭文中的“大章”、“大檎”指的是周王举行的高规格的祭祀行为;同簋、克簋、大克鼎、善鼎、越簋等铭文有周王“各”的祭祀活动;献侯鼎、史叔隋器的铭文中有王大襄于宗周的记载;士上盂的铭文中有“王大龠(禴)于宗周”的记录;郭伯取簋铭文有“寮于宗周”的记述。

西周时期,周王对各地诸侯以及臣下的命令也是从宗周发出的。比如小克鼎、史颂鼎、宗周钟、班簋、母簋等铭文中均有周王在宗周发布命令的记载。从这些青铜铭文的记录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周王及诸侯、王臣主要的活动中心是在宗周,这里无疑是是西周的政治中心,是周王长住之地,是西周的主要都城。

西周宗周钟铭文

成周洛邑虽是天下之中,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也只是西周政权在东方的一个代理中心,宗周丰镐的主都地位依然牢固。众多的西周青铜铭文中同时提到了宗周和成周,足以说明宗周和成周的关系。比如士上盂铭文记载周王在宗周举行“大榆”的祭祀典礼,命令“士上果史黄殷于成周”;小克鼎铭文记载周王在宗周命令“善夫克舍令于成周”;史颂鼎铭文也有周王在宗周,令“史颂……于成周”;晋侯稣编钟记载周王由宗周出发到成周指挥战争。因此,宗周与成周的首都和陪都的地位应是毋庸置疑的。西周末年,由于戎狄入侵和宗周的残破,周平王东迁后,成周终于成为主要都城。

晋侯稣编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继承了秦的体制。在众多的史籍中,没有秦、西汉两朝设立陪都的明确记载。关于洛阳能否算作秦和西汉两朝的陪都,由于缺乏史料证实,因此存在诸多争论。

一部分学者认为,洛阳应该是秦和西汉时期的陪都,只是有关史料太少,因此情况不甚了了;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秦和西汉推行的是郡县制,秦灭东周后,在洛阳故地设置三川郡,后来吕不韦的封地被削除后设置为河南、洛阳二县,归三川郡管辖,而西汉建立后在此地设置河南郡。因此,秦和西汉两朝并无陪都之说。自然也就不存在秦和西汉以洛阳为陪都的建置。

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改长安为常安,建都于此。王莽为了控制全国的贸易经济命脉,选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形成“六京制”。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定都于洛阳。为了彰显自己乃西汉皇室宗亲,继承大统的正当性,又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西京,并亲至长安,经营宫室,“凄然有怀祖之思”。此后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等均于即位后赴长安谒高庙,祭祀西汉诸帝陵。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刘秀起兵于此。而且二十八宿(刘秀的二十八员大将)故乡大部分在南阳。并且刘秀还娶了南阳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为皇后。因此,南阳成为了东汉的陪都,被称为“南都”、“帝乡”,是仅次于东汉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曹丕篡汉后,营建洛阳宫,建都洛阳。同时,因为谯(今安徽毫县)为曹氏先祖的故土,许昌为汉献帝所居之地,而长安又是西汉的旧都,邺城是曹操创立王业的根基所在。因此,这些地方皆冠以“都”的称号,升为陪都,与洛阳并称为五都。魏文帝曹丕此举,不仅正式确立了多都制,同时也开创了以龙兴之地为都的先河。

曹魏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皇位传至晋惠帝司马衷后,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导致统治急剧动荡,国内烽烟四起,后刘聪攻破洛阳,晋愍帝司马邺迁都长安。“五胡乱华”爆发之后,西晋部分宗室南渡江南,史称“永嘉南渡”。后晋元帝司马睿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此后,宋齐梁陈四代王朝,皆以建康为都城。

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最初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孝文帝为巩固统治,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更名洛京,同时以平城为北京,又称代京,但并非正式的建制。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政权更迭频繁。北魏分裂后,西魏、北周定都长安;东魏、北齐定都邺城,称为上都,别都为晋阳。

隋文帝杨坚自北周宇文氏手中受掸后,于第二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北周都城长安南之龙首塬营建新都大兴城。隋朝实行东西二京制,首都大兴城(长安),陪都洛阳。隋初洛阳的地位还不能和首都大兴城相提并论。东京洛阳地位的真正凸起,是在炀帝统治时期。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隋炀帝杨广即位,随即便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先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同时称旧都大兴城为西京。

隋炀帝之所以营建东都洛阳,除了个人享乐的因素外,主要还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需要来考虑的。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是公认的历史趋势。当时的洛阳水陆交通颇为便利,是全国重要的经济都会之一。为了适应发展趋势,使得都城向南边的经济中心靠拢,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同时大力修建京杭大运河,连接当时的经济重心江南,以便利商贾往来,货物的集散和漕运,这更增强了洛阳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唐高祖李渊夺得政权后,经李世民力争,决定以隋大兴城为京师,更名长安,但是洛阳的地位依然尊崇。从唐初对东都的兴废上, 我们更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一点。唐武德四年( 621 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叛乱后到了洛阳,下令拆毁东都,废东都为洛州,降为洛阳都督府。可是没过几年,唐太宗又亲自下令重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说明他已开始认识到,东都洛阳不是随便可以废除的。唐高宗时,又修复乾阳殿,正式定为东都。其后,东都屡建屡废。武则天时正式定为神都。

在建设东都洛阳的规格上,也是历朝历代的陪都所不能比的。洛阳都城周长二十八公里, 城内布局整齐,建有皇城、宫城, 有一百零三坊、十八条大街、三个主要市场。整个洛阳的规制建设, 既显示了它作为一个陪都应有的规模和气势, 但又有别于首都长安。如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宫城、皇城偏于一侧, 说明它是作为一个陪都来建设的。

陪都的作用就是对首都功能不足的补充,陪都和首都之间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唐王朝关东地区漕运的重要集散地。都城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由于地狭,时有灾荒,粮食供应不了长安的需求。需要将江淮的粮米漕运至长安,漕运之数从最初的年二十余万石,到唐玄宗开元九年达到年四百万石。但黄河有三门砥柱之险,水道条件差,运量很小。于是只能将江南运来的米粮储存于洛阳, 含嘉仓就是为此而建造的。

唐朝的皇帝为了解决都城长安的供给问题,常常统率长安的官员,连同皇室贵胄,一同“就食洛阳”。随行官员也可以携带家眷, 队伍庞大。可以说,整个朝廷的职能部门全部东迁洛阳,这些官员在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都有官衙住宅,完全不影响处理政务和生活的需要。唐代的东都洛阳已经达到我国封建社会中期陪都制度的顶峰。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定都洛阳,改称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发动政变,复辟成功。他排除了武则天的政治干扰,把神都又改回为东都,洛阳又恢复为正常意义的陪都。同时废除北都太原,重返居长安。

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恢复太原为北京,改东都洛阳为东京,京师长安为西京,并短暂定河中府为中都。“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肃宗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两京制为五京制,以京师长安为中京,以东都洛阳为东京,以太原为北京,因凤翔为唐肃宗中兴之地而升其为西京,又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于避难于成都而将其升为南京。此时的唐王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又以江陵为南都,同时罢了南京成都府;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罢西京、南都京号,只保留上都京兆府(长安),东都河南府(洛阳),北都太原府。

北都太原其实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从武周设置北都开始,多次被废立,说明太原的地缘优势在唐王朝内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里虽然重要,但是并没有达到可以设置为京师的水准。然而在这样的纠结之下,太原带着北都的名号陪着大唐王朝走到了最后。

唐王朝的陪都在“安史之乱”后增多,这也进一步说明大唐朝廷对于当时社会的管控能力开始变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城的增多也表示,城市群的出现,地域性的开发已经深入,特别是南方经济的崛起,所带来的南北经济实力的变化。

安史之乱对洛阳城的破坏是致命的,使得整个东都面目全非。此后,唐王朝的皇帝永居长安,不复幸东都洛阳。一直到唐末,这里都只是一些即将退休的高官安享晚年的地方。但是由于洛阳地理位置和运河的便利,这里繁华依旧。唐末,唐昭宗被迫在洛阳即位,也算是变相中止了洛阳作为唐王朝陪都的生涯。

尽管唐王朝曾实行五都制、三都制等多都制,但在所有陪都中洛阳无疑是最重要的,其地位与国都长安相差无几。两京制是唐朝都城制度的主要体制。而且,在唐朝,甚至有时长安与洛阳主客倒置,洛阳在历史上达到了陪都地位的最高峰。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十分频繁。后梁先是定都开封,称东都开封府,后又迁都洛阳,为西都河南府;后唐定都洛阳,称洛京,又以长安作为陪都;后晋、后汉、后周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其后的五代朝代中不少都沿袭如此。在这期间,魏州、真定、太原、长安等也曾作过陪都。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 ,定都于汴梁 ,称为东京,同时又设立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作为陪都 ,南宋时期,没有陪都,首都之外皆称行在。

西夏政权以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首都,称为东京兴庆府,立灵武为西京西平府。辽国政权以上京临潢为首都,又以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为析津府;以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以东平郡为东京辽阳府,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又建中京大定府为首都。

金灭辽后,延续了辽国的五京制,早期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成为上京,同时以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到了金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称之为中都大兴府,同时改原南京为东京,废去临潢府北京名号,改原中京大定府为北京,立开封为南京。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则依旧。金朝末年,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府,又立洛阳为中京金昌府。元朝定都北京,称大都,以旧都上都开平府为陪都,并称两都。公元1307年,元武宗在旺兀察都之地建中都。

明朝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同时为了彰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义,又以北宋故都开封为陪都,称为北京,但之后又废除了两京制,罢去了开封府的北京名号,并改称应天府为京师。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作为太祖朱元璋故乡的林濠府(后改称凤阳府)被升为陪都,称之为中都。明成祖朱棣成为皇帝后,将首都迁往北京,应天府南京则作为陪都,嘉靖年间又定安陆为兴都承天府。

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沈阳。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尊赫图阿拉为兴京。并于两年后正式改国名为“大清”。 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又以旧都盛京(今沈阳)为陪都。

自周武王在洛邑设置陪都,奠定中国历史上的陪都制度起,此后除了乱世割据时期外,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多采取多京制,一直到清末。

古代神兽的习性?

古代神兽是以两仪二圣(太阳烛照,太阴幽荧)与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皆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 古代神兽来源于中国神话传说,在现实中大多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这些神兽常出现于传统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中文名

古代神兽

外文名

Ancient animal

来 源

神话传说

地 区

中国

出现

于传统建筑中

两仪二圣

古代神兽

太阳烛照与 太阴幽荧在现代 活态 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 太阳烛照的少数活跃只有一些古籍善本以及一些 青铜器当中的零星记载,至于 太阴幽荧的记载更加稀少,只有极少数出土的 青铜器上有些铭文记述,这对于 神话学界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遗憾了。

太阳烛照

太阳 烛照是古代神话中, 两仪中的 绝对 至阳气与太阳之精共同所化的 圣兽,为 宇宙 诸天中最强大尊贵的圣兽,曾被称作 圣神。

烛照的外貌是一个巨大的黑色球体,有人认为烛照造化万物。众所周知,烛照就是太阳,太阳烛照,与 太阴幽荧共同化生 四象圣兽。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阳烛照即山海经 烛龙传说在民间的神话变种。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

也有学者认为烛照的黑色球体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 太阳黑子的佐证,并认为烛照是先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印象。

更多的人认为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阳崇拜结合古 创世神话后的 自然崇拜。

太阴幽荧

太阴幽荧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由 两仪中的 先天 至阴气与 太阴之精共同所化的 圣兽,为 宇宙 诸天中仅次于太阳烛照的圣兽。与太阳烛照不同的是,虽然太阴幽荧也曾被称作 圣神,但更多的记载将其称作往圣。

幽荧的外貌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白色的中空圆环,太阴幽荧代表的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星辰,人类夜晚的守望者—— 月亮。与 太阳 烛照共同化生 四象圣兽。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阴幽荧其实是嫦娥神话在民间的变种。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这与太阳烛照的遭遇可以说颇为相似。

也有学者认为白色圆环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月面环形山的佐证,并认为幽荧是先民对月中环的神话印象。

更多的学者认为太阴幽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对月亮的崇拜结合古创世神话后的 自然崇拜。

据一些人的考证,太阴幽荧的光环形象也有可能来源于先民对月亮造成的日全食的崇拜。

天之四灵

青龙



古代神兽

在中国, 龙是神物,也是 皇帝的象征,而青龙则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神兽,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于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又有龙性淫的说法,和牛交时生 麒麟,但实际上,早在《淮南子》中就已说明麒麟为 应龙之孙。

白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白虎是西方保护神、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古代神兽-白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所组成。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

代表的季节是秋季,根据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秋季为肃杀的季节,而且处决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说的秋后问斩。

所以白虎主杀,被认为是杀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转世的,例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很多与军事有关的地方和事物都以白虎命名,例如:象征军队指挥权的虎符,象征威势的白虎旗,水浒传中林冲误入的军机要地白虎节堂等。

朱雀

朱雀是四灵之一传统文化中的 四象之一,《三辅黄图》所谓的“ 天之四灵”之一。

从殷商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炎帝与 南方七宿的神兽,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朱雀。,而 五行学说开始兴起之后,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 丙丁与夏季。

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朱雀与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且作为 天之四灵与 四方 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礼记 四灵之一的凤凰更加尊贵。亓鑫铭所著《 泛亚论》称古 越国以朱雀为 图腾。

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华人在翻译与认知上也有把不死鸟当成朱雀的情况。

事实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并没有朱雀会浴火重生的说法,凤凰涅槃也只是郭沫若先生借鉴西方 不死鸟的传说所创作的诗词而已。现代有些人会认为朱雀是凤凰的一种,然而事实上作为天之四灵之一的朱雀从来不是《礼记》四灵之一凤凰。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或龟蛇),代表的季节是冬季。

(一)玄武乃龟蛇。



古代神兽

《 经稗》:“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

《楚辞·远游》:“时暧(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二)“玄武”天龟。

《礼记·曲礼(上)》云:“玄武,龟也,龟有甲,能御侮用也。”

《周礼》云龟:“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其色,天龟玄,所谓玄武是也。”

(三)玄武为龟与蛇。《左传》:“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

礼记四灵

古代神兽

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应龙的后代,与凤、龟、龙在 礼记中被称为“ 四灵”。

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文》:“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兽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鹿,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因而被称为"仁兽" 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亦称为丹鸟、 鹍鸡等。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 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 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意思是山中有一种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羲”字的形状,背部的花纹是“礼”字的形状,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腹部的花纹是“信”字的形状。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是祥鸟。

孔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凤凰的原型。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是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山海经.西次四经》:“崦嵫之山.....其阳多龟。”

《古小说钩沈》辑 《玄中记》云:“千岁之龟,能与人语。”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云:“千岁灵龟......剔取其甲,火炙捣服....尽一具,寿千岁。”此则 龟之灵异。

四凶介绍

梼杌

古代神兽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 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梼杌是 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 傲狠, 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穷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 牛,蝟毛,名曰 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 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四凶之一,用来形容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背信弃义之人。《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 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 饕餮。

附:狍鴞:《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混沌

《 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了的混沌。它 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六腑,且德行极坏,遇着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

神兽介绍

应龙

古代神兽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 龙,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与夸父而成为功臣。 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 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 蚩尤与 夸父, 不得复上, 故下数旱。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鲲鹏

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 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陆吾

陆吾,昆吾神兽,身如白虎,有九首。相传是西昆仑山西王母娘娘的守门神兽,上古天帝时期曾是天帝看守天宫宝库的神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白泽

白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 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 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祥瑞之兽

黄鸟

古代神兽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另注:帝即天帝,药指神仙药,即长生不死 药。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 ,食之不妒。黄鸟栖息于轩辕山,形像枭,头白色。相传,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产生妒忌心理。

獬豸

獬豸,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 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雄为貔,雌为貅。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貔貅的体色是根据吞噬金银珠宝种类来呈现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 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角端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兽则麒麟角端。”郭 璞注:“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又《宋书.符瑞志》云:“角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盖*白泽兽之类。清王士祯《陇蜀馀闻》云:“角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

勾陈

勾陈,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 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

《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也…”上史书上所记“句陈,勾陈,钩陈”,均为“勾陈”。《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均作:句四星。正史中《晋书·天文志》开始作“钩陈六星”,但是一些保留下来的纬书中已经有作“钩陈六星”之说,也就是说在后汉时出现六星之说了

马交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 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金蟾

金蟾又称三足金蟾,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

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铅。古代有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 户县阿姑泉欢乐谷)修道,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后来中国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 传说。释义:“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 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 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蟾。”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当康。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乘黄

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呲铁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 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腓腓

腓腓又作胐胐,读音都为(fěi fěi),中国古代野兽,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

青牛

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老子 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索隐引 汉 刘向《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二折:“说杀你驾青牛,乘赤鲤,骖白鹿,骑黄鹤,怎如俺这 宝马雕鞍最好。”

火鼠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火山是指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 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甪端

甪端,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 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赤鱬

赤鱬(chìrú)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 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夔牛

夔牛(kuí),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 黄帝依照 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夔龙又称且角龙。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天马

中国的天马神话形象,奔腾的骏马,无角无双翼。为表现其“天 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体现天马可以腾云驾雾。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

天狗

天狗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如文中所述,天狗是种像狐狸而头部白色的动物,并是御凶的吉兽,很可能是某种古代哺乳类动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史记·天官》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翻羽

是中国古代神兽的一种。翻羽,又名绿耳,行越飞禽。昆仑 八骏之一,曾经载周穆王至昆仑山见西王母。后称“天子八骏”。 穆天子传》∶「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即后世所谓之天马。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传说能日行万里(一说三万里)。八马名具体说法不一,主要有: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见《穆天子传》卷一)

冉遗鱼

冉遗鱼,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释义: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的眼睛,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

《山海经·西山经》: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刚山尾再向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英鞮山。山上是茂密的漆树林,山下多黄金、美玉。山中的飞鸟走兽全都是白色的。涴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于陵羊之泽。水中盛产 冉遗鱼,鱼身蛇头,六只足,耳朵像马耳。吃了这种鱼可以防御凶事,使人不眯。

横公鱼

横公鱼,《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生于 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 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远飞鸡

《洞冥记》有载:“中国古代神兽一种,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据信是鸽子的异种)”

何罗鱼

何罗鱼,传说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一说其原型为章鱼。

灭蒙鸟

《山海经》载: 灭蒙鸟在鸡胸国的北部,鸟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红色的。灭蒙鸟就是孟鸟。秦的先人,是帝颛顼的孙女,名叫修。女修在织补时,有一只玄鸟生了个卵,女修吃了下去,生了个儿子取名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少华。少华又生了大费,大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廉,便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便是费氏。大廉的玄孙孟戏、仲衍,都是身子像鸟,但会说人的语言;因此他们是灭蒙鸟的国民,但是他们没有留下子嗣。从古到今都有人类起源于飞鸟的说法,而飞鸟来自源海洋鱼类的演化。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 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 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比翼鸟

比翼鸟,又名鹣鹣、鹣鲽、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 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山海经》亦云:“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

《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比翼鸟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它是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后世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 施翮起 高翔。”

唐白居易《长庆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重明鸟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 ,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

九尾狐

九尾狐在神话传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所谓青丘之国以及涂山氏所言都是九尾狐。

九尾狐,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 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亚洲地区。《 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

中国哪五大神兽?

中国五大神兽分别是黄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上古先民将天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每一方对应一种神兽,前四种人尽皆知,它们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但第五种神兽却鲜有人知,甚至到了汉代的时候,世人对于五神兽的说法便逐渐流传为四方神兽了。张衡在他的《灵宪》中感叹道:黄龙轩辕於中,则是轩辕一星,与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四兽为五矣。世之言星者,惟知四兽,而不知黄龙,是求之未尽也。中神兽黄龙,时至东汉,便已经成了鲜为人知的存在。

1、黄龙在中,属土,追随黄帝轩辕。

古云黄帝乘黄龙而去(一说化黄龙飞升),《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按照古籍记载,黄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黄龙的化身,《归藏·启筮》说鲧、“化为黄龙”。大禹之母是“修巳”,修巳的意思就是一条长蛇。《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是前承《吕氏春秋》而又加三岁不腐,化为黄龙云云。

2、青龙在东,属木,追随人王伏羲。

苍龙,东方七宿,亦名青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青龙代表的方位是东,左,于五行属木。《巫咸占》曰:五星入二十八宿宫,中外宫同。表春季。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白虎通义》云:“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

3、白虎在西,属金,追随白帝少昊。

在先秦星宿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七宿化成的神兽,四灵、四象之一,汉代五行学说兴起,四象合于五行,西方白虎又多了象征五行中金行的意义。而五行又与五常合一,所以毛苌注《诗》曰:“白虎玄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

4、朱雀在南,属火,追随炎帝祝融。

朱雀,《三辅黄图》所谓的“天之四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代表的方位是南,于五行属火。《巫咸占》曰:朱雀天神,王者须祀,则其道昌,天下兴。井、贵、柳、星、张、翼、轸为其七宿。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朱雀与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且作为天之四灵与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礼记四灵之一的凤凰更加尊贵。

5、玄武在北,属水,追随玄帝颛顼。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说:“北宫玄武、虚、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龟在古代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并能导引行气,《史记·龟策列传》载云:“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行气导引”。

象天立宫名词解释?

象天立宫

按照中国古代对太空星球的认识和幻想,紫微星垣(北极星)位于中天,众星环绕,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所居,称“紫宫”。援引“紫微正中”之义,来象征世上帝王的居所,“王者为宫,象而为之”,因此,“象天立宫”成为古代封建帝王营建宫室的原则之一,紫微、紫垣、紫宫则成为帝王宫殿的代称。

在中国古代,往往把天、地、人合为一个系统,皇帝称“天子”,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所以宫殿的处理,就有“象天立宫”之说,汉长安城北形如北斗星座,城南形如南斗星座。宫殿形制,也有此说,据《三辅黄图》所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又说,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像帝居。渭水贯都,以像天仪,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说:“二十七年(始皇)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像天极。”

朱雀玄武是啥意思?

朱雀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象之一,由天帝少昊(亦称昊天上帝)所辖。

相传,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它是一种形似雀的神鸟。《淮南子》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帝俊与夸娥战于冀州之野,帝俊之臣若木(即夸娥)与女娇战于昆吾之野,三战而帝俊大败。天帝命夸娥氏与女娇为帝,以国事之。后羿射日,杀九个太阳。夸娥氏与女娇乘天车而至日宫,曰:‘请得阴安。’后羿射日,杀九个太阳。帝令虞舜赐羿‘金瓜’‘朱雀’之符以教他,羿用符以射日,杀九个太阳。因以为神。”

“玄武”是天之四灵之一,古人认为它是一种类似蛇的神秘动物。《淮南子》记载:“帝欲亡臣而立孝己,以玄武为臣。”玄武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也被称为龟蛇或龟龙。《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扶木为之舟行兮,渡重渊而登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