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加速器,李政道为何没有出席杨的百岁生日庆祝仪式?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第一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合作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季承写道。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第一次分手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共获诺贝尔奖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二人恢复了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署名,李前杨后,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破缺的宇称》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他们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
1956年大约是4月底或是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李政道,在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讨论。不久,杨振宁要移动他停在街上的汽车,他们就走到街上。把车停好后,由于饭馆都还没开门,他们就近在125街和百老汇大街路口的白玫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讨论。李政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激烈地反对李政道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政道的办公室,杨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李不要急忙发表上述那篇论文。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突破,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
李政道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觉得如有杨振宁的参加,会使整个事情做得更好。
两人开始了友好的竞赛。他们在大约两周内完成了全部的β衰变分析。这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两人在计算能力上不相上下,都做出了贡献。
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决裂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箬。秦惠箬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箬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各执一词当然这只是李政道一方的表述,在《李政道传》中,作者季承也尽量引入杨振宁的表述,以求平衡。
杨振宁写于1982年,于1983年出版的《文集》里,在《初识李政道》一文里写道:“他才华出众,刻苦用功。我们相处得颇投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费米做了他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在《和李政道的最后的合作》一文的后记里,杨振宁对两人的合作做了总结:“我对他就像一位兄长。在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领域里,我在1950年代初就已经成了名。我们的合作关系中,我是资深的一方。敏锐地警觉到不应该挡住他的道,我便有意识地往后靠,尽量在事业上扶持他,同时,在公开场合对我们合作关系的实质严格地保持缄默⋯⋯”
在写于1982年的《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后记里,杨振宁的版本与李政道截然不同:“我们的讨论集中在θ-τ之谜上面。在一个节骨眼上,我想到了,应该把产生过程的对称性同衰变过程分离开来。于是,如果人们假设宇称只在强作用中守恒,在弱作用中则不然,那么θ和τ是同一个粒子且自旋、宇称为0-(这一点是由强作用推断出的)的结论就不会遇到困难⋯⋯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观点。我力图说服他,⋯⋯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
无解的谜局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197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回国访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季承写道, 围绕着高能物理的发展,过去在中国素来就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自从李杨这两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自天外归来、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成了李杨不和的易地之战。
例子很多: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
“他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甚至主张冻结基础研究的经费,说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主张科学院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从而‘生产第一,生产第一,生产第一’。”书中这样对杨振宁的态度作总结。
季承写道:“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季承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他们之间的分歧,已经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至于结论,这恐怕是没有人,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做出的。”季承说。
事件由来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同日,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总之,通过以上两人将近一个世纪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故事大家也可以看出,现在杨振宁和李政道已经是分裂的状态,起码说再学术上是分裂的的状态。学术的分开,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私教的状态,也许他们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杨振宁引用苏东坡的诗的意思就是说:“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意思说这辈子是没有办法与李政道再做兄弟在一起做研究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李政道为何没有出席杨的百岁生日庆祝仪式了吗?
游戏开黑语音用什么软件好?
不知道你用没用过WeFun语音呢,音质清晰,没有电流,还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社区,还有很多游戏专属社区可以找到很多玩游戏的小伙伴,配套的还提供免费加速器,兄弟不妨一试
目前也推出手机APP了哦
什么时候地球会毁灭?
地球的毁灭可以分为两种,广义上的毁灭和狭义上的毁灭。广义上的毁灭意思就是地球从内核到大气层彻底的消失、分解、爆炸的一种毁灭,地球从此从宇宙中除名。狭义上的毁灭意思就是地球上的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彻底消失,地球从此变成一颗类似火星一样的死星。
首先来说一下广义上的毁灭
一、地球寿命达到极限自然毁灭
要说地球的寿命先来说说太阳系,最初太阳系只是一团原始星云而已,但是在引力的不断作用之下逐渐开始演变,最终成功形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宇宙中比较普通的一个黄矮星,这是比较稳定的恒星,大约有着100亿年的寿命,而太阳现在大约50亿岁正好是壮年的阶段。
地球则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太阳边缘飘散着的星云组成的,最开始是一团不断熔融状态,最终在时间的变化之下成为了坚硬的星球。而受到了宇宙环境的影响,地球拥有了大气和水,逐渐开始有了生机开始慢慢孕育出原始生命来。
科学家研究之后认为,太阳可能会在50亿年之后成为白矮星,而在白矮星之前会有一段不稳定的阶段,甚至于将地球直接吞噬掉。所以有人认为地球会比太阳早5亿年消失,也就是说地球还可以存在45亿年左右。不过有人认为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可能到那个时候太阳会不断收缩,而地球的轨道会外移最终不会被吞噬掉,所以45亿年的说法让人怀疑。
综上所述地球自然毁灭的时间大概是45亿年后。
二、人类行为造成地球彻底消失
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地球上人类的行为而最终造成地球的彻底消失毁灭。
现今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各种危险的物理学实验可能会使地球彻底消失毁灭。
比如美国纽约长岛的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里的粒子加速器(RHIC),可以用粒子加速器制造和培养出稳定的奇异微子,并尽可能保持这种微子的稳定性,直到整个地球都被吸进一个巨大的奇异夸克团里。不过要保持这种奇异微子的稳定性是相当困难的,只要这个问题有了解决方法那么毁灭地球就有可能实现。此方法将会把地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奇异物质团。
危险实验导致地球毁灭的时间没有办法预估,可能是此时此刻也可能是未来的某一个时间。
未来人类可能会制造出威力足够使地球消失毁灭的炸弹、黑洞等。
比如引爆一颗威力足够大的反物质炸弹,把地球炸成碎片。爆炸将产生巨大的威力,通过公式E=(3/5)GM2/R计算出一个质量M、半径R的行星的重力结合能。把公式套用到地球上来计算,可以计算出大约需要2.24×10的12次方焦耳的能量。这大约相当于太阳一周内释放出的能量。一旦你收集到足够的反物质,只需从太空里将其全部发射向地球,释放的能量已经足以把地球炸得粉碎。那样地球将成为围绕在太阳周围的第二条小行星带。
比如制造出足够驱动地球的驱动器把地球一次性的连根拔起,然后将其推入轨道。然后地球将会飞向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经过漫长的实际后地球将化为无数个小碎片,一部分落到太阳上,剩余的分散在太阳系的其余地方。
以目前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来推算,大概需要差不多2000年的时间人类才能拥有足够毁灭地球的能力,也就说2000年后或许地球会被我们自己毁灭。
三、地球以外的外部因素致使地球毁灭
足够强大的外部因素也会致使地球彻底消失毁灭,这种外部因素包括超级行星对地球的碰撞、神级外星文明对地球的毁灭打击、巨型黑洞吞噬地球等。
用人类发明的名词来形容这种外部因素那就“不可抗力”,这种“不可抗力”的发生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因此外部因素致使地球毁灭的时间也是没有预估的。
接下来说一下地球狭义上的毁灭。
狭义上的毁灭意思就是地球上的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彻底消失,地球从此变成一颗类似火星一样的死星。达到地球狭义上毁灭的原因实在太多了,比如行星、宇宙岩石的撞击、地球内核冷却、宇宙伽马射线的照射、人类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危机、超级病毒对生态的毁灭、核战争、外星人入侵、地球大规模地质灾害等等都会引起地球的狭义毁灭,而且地球漫长的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狭义毁灭,但我们庆幸的是每次这种生态毁灭后地球都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一、地球内核的冷却。
我们知道地球虽然是一个行星,自身不能够发光放热,但是地球的内部同样拥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时刻发生着剧烈的反应,是一个“火球”的存在。而我们脚下坚硬的岩石壳内部,包裹着的也是呈液态的“地幔”层。如果我们地球内部的地核完全“冷却”下来,不再发生反应,那么我们地球上的地磁场就很有可能会消失。这样一来我们人类仰仗的保护伞的“大气层”就可能会被剥离一部分,届时人类将要直接面对宇宙当中的强辐射,很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科学家认为火星就是因为内核冷却而变成如今的红色死星的。
二、小行星和宇宙岩石的撞击。
这种情况也很可能导致地球的狭义毁灭。实际上地球已经曾经遭受过许多次小行星的撞击,包括之前“称霸”了地球1.6亿年的恐龙,也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灭亡的。
三、伽马射线的辐射
伽马射线简称GRBs,是宇宙中最强大的自然现象之一。伽马射线大多产生于大质量恒星死亡崩塌之时。一次短暂爆炸产生的能量甚至多于太阳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总和。这种能量可能会摧毁臭氧层,使得紫外线布满整个地球,并迅速引发全球降温。事实上,有科学家认为,伽马射线正是4.4亿年前地球第一次发生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四、人类的生活活动引发的生态危机
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人类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着地球,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导致着地球慢慢的发生着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的活动,无数的其他物种已经灭绝、地球温室效应明显、两极开始融化、过度的资源开采等等都在导致地球生态的毁灭。
地球狭义的毁灭是没有办法推算时间的,有些是随机事件,另一些人为事件也是可控,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相信人类会更加爱护我们地球,不会让我们地球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
有什么好玩的游戏?
推荐一个几十一百MB的单机RPG游戏,江湖风云录,主要玩法就是打打架,过过任务,体验下剧情,学习更厉害的武功内功,提升实力。游戏代入感极强,虽然画风粗糙,但只要用心体验游戏一段时间,感觉还是不错的,
下面是游戏中的一些截图。玩到洛阳之后剧情才会变得多样化游戏乐趣才会体现出来,如果有些比较难打的剧情不知道怎么过的话建议上网查攻略,因为游戏本身上手难度比较高,所以攻略是必备的
龙之谷b馆有哪些游乐设施?
1、珍宝馆
珍宝馆共两层,汇集了矿石、金丝楠木等奇珍异宝。一楼展区由各类木雕工艺品组成,大厅里矗立着一棵二层楼高的大树,木雕狮子和麒麟时刻守护在身旁,夹层处陈列着大型十二生肖的木雕摆件,件件构思巧妙,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二楼设有四个元素主题展区,陈列了众多名家大师制作的宝物,可供参观。
2、溶洞馆
整个溶洞里挂满了怪石嶙峋的石笋、石钟乳等。在主入口中心位置,摆放了一尊由千年香樟木打造而成的“寿星”根雕。在溶洞馆里,人们显得格外渺小,而周围的一切只有“震撼”二字能形容。
3、奇幻未来馆
以“科幻”为主题的「奇幻未来」馆,分为三个板块:多维时空、能量中心、星球基地。融合了实验-科技、能源-星际、未来-生态等概念,创造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星际时空。
(1)多维时空:跨越星海(门式过山车)与周边商店、星球加速器(转转杯)、超时空跳跃(迷你跳楼机)、机器人之家(展览空间)、时空碎片(惊奇小屋)、太空训练仓(动感体验仓)、星际碰撞(碰碰车)、深渊探险(无动力区)、彩虹穿梭(超级大滑道)、水吧等。
(2)能量中心:动力舞台、光能研究所(游艺机房)、能量实验室(VR体验中心)、核心能源器(自控飞机)、星际迷航(黑暗乘骑)与周边商店、主题餐饮、水吧等。
(3)星球基地:银河之夜(小型球幕影院)、生存训练营(安全教育基地)、科学实验室、银河舰队(旋转木马)、星球广场等。
4、雨林秘境馆
以“热带雨林”为主题的「雨林秘境」主题馆,将植物主题与故事的动线结合,打造出了一场雨林狂欢,由迷雾森林、失落绿洲、奇迹岛、掘金山脉、密林游龙几大板块共同组成。
(1)迷雾森林:丛林餐厅、藤绕天塔(飓风飞椅)、丛林小舞台、旋转木马、蘑菇迷宫(植物迷宫)、神秘部落等。
(2)失落绿洲:大战食人花(墨西哥草帽)、异形植物、通天神殿(飞翔影院)、飞越雨林、鹦鹉花园(鸟类&灵长类区域)等。
(3)奇迹岛:鳄鱼沼泽(爬行类区域)、生命树主题造景、精灵之家、奇幻漂流(旋转漂流)、浮岛餐厅等。
(4)掘金山脉:矿洞历险(鬼屋)、荧光闪耀(萤火虫洞)、掘金大冒险(无动力大型攀爬)、旋转迪士高、河岸集市、矮人部落等。
还有密林游龙(冲击波过山车)、旋转木马、旋转跳塔、小蜜蜂……既适合挑战型游客来玩,也适合热衷场景的游客来体验与植物大战的现场感。
5、风暴海滩馆
「风暴海滩」主题馆,由飓风海湾、热带雨林、珊瑚海滩、神秘遗迹、神话海域、海盗小镇六个板块共同组成了水上乐园世界。 在「风暴海滩」主题馆里,喜欢玩水的游客们可以零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胆子大的朋友更可以玩遍各种水上游乐项目!
(1)飓风海湾:飓风湾(造浪池)、飓风泳池(无边泳池)、主舞台(地元素)、次舞台(风元素)、船型舞台(火元素)、船型舞台(水元素)等。
(2)热带雨林:巨洪探险(懒人河+巨洪峡)、部落战争(丛林攀爬)、矿洞迷宫、矿山主题酒吧、沙滩看台、密林广场、奇异花广场等。
(3)珊瑚海滩:深海探索(互动水堡)、珍珠牧场(小水寨)、鲨鱼冲刺(滑道)、珊瑚密道(儿童竞技滑道)、珊瑚花园(滑道)、水母滑道(滑道)、海螺餐厅、漩涡中心广场、海龟广场等。
(4)神秘遗迹:戏水泳池(室内/外)、勇士冲浪(冲浪模拟器)、村落酒吧、沼泽餐厅、沼泽广场、象神宫殿、蛙神广场等。
(5)神话海域:勇者挑战(大水环)、王位之争(竞速滑道)、营救水晶(激光穿梭)、主题商店、神殿广场等。
(6)海盗小镇:龙之港(大型水寨)、海盗广场、海盗三兄弟商铺、船长就把、报道探索(家庭组合滑道)、水上休闲吧、独角龙广场、独角龙餐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