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代政权为横海军节度使的?
横海军节度使,又称沧景节度使。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设置,治所在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长期管辖沧州、景州、德州、棣州,相当于今天津市马厂减河以南,大运河以东,山东省京沪铁路以东,黄河以北和博兴县北部地区。被程怀直、程怀信、程执恭、李全略割据。太和三年(829年)废除,不久恢复,太和五年(831年)改为义昌军,乾宁五年(898年)合并到幽州。五代复为横海军,宋代废除。
节度使是文官还是武官?
唐朝的节度使最开始是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当然后来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结果到了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
东汉三国时期的州牧与西汉时只负责监督考察不同,已经是驻守一方,独揽军政的封疆大吏。比如刘焉刘虞等人,都是以州牧的身份成为地方军阀的。所以我觉得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和东汉三国时期州牧在权力和职责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最后也都发展成了地方军阀。
有人说幽州节度使的权力很大?
一看到幽州节度使自而而然就想起来了那个叛乱头子——安禄山。他发起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遥想当年唐朝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经济、科技、军事实力那是绝对的世界大哥,周边一圈的都是蕃国小弟,比起现在的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就是这个叛乱头子,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安禄山一手造成了帝国的覆灭。那么这个幽州节度使到底有多大权利?咱们往下分析,半夜十二点来侃一波大山!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初期设立的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唐朝越往后期节度使的权利越大,唐朝中后期更是集军权、政权、财权三权于一身,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唐朝顶峰时期设置十个节度使。安禄山更是兼任三个节度使,可想而知权利有多逆天。而幽州便是安禄山的发家之地。幽州节度使是唐玄宗于先天二年设立,幽州节度使也叫范阳节度使,初期辖制幽州、蓟州、妫洲、檀洲、易洲、定州、恒州、莫洲、沧州等九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地区。
在这十个节度使中幽州节度使的权利最大,可调动的兵力最多。为什么会这样?唐朝初期曾经发生过契丹叛乱。唐朝将仍然效忠于唐朝的部落迁徙到了幽州。为了应对突厥、奚以及契丹的威胁,唐朝不断的加强幽州的军事部署。由于营州之乱,让幽州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幽州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唐玄宗时期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幽州兵力不断增加,其兵力最高时拥有9万多人,这些全部归幽州节度使指挥。
唐朝帝国兵力最多时也不过六十万人,而幽州就9万多人,更是长期跟突厥,契丹等打仗,所以幽州士兵战斗力又是最强。所以说幽州节度使实力最强,权利最大。
幽州节度使最多时能够调动9万多人!
我是抽烟的苦咖啡!如果您觉的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为我点赞。
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回答!
唐朝时期节度使?
唐朝之所以强盛,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分不开,而都督、节度使、行军大总管便是唐朝常见的三种军事官职,其中都督和节度使更类似于现代的军区司令,不同之处在于都督职权较轻,而节度使则职权更重,且在掌握民政和财政之后成尾大不掉之势;而行军总管(大总管)则是战时的军事最高长官,不过却是临时职位,战争结束后便予以撤销。我们分别来介绍:
都督:唐初设都督府,以都督(大都督)为主官唐朝的都督府其实源自于前朝的总管府,隋炀帝废除总管府之后,唐高祖于武德初年又将其恢复,不久后改名为都督府,一般设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即容易爆发军事冲突的地区。
唐朝的都督府最初分为两类,其中管理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的称为都督府,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进一步细分,户满两万以上的为中都督府,不满两万的为下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1人,其中大都督府为从二品,中都督府为正三品,下都督府为从三品。不过,大都督一般由亲王遥领,而平时以长史代理其职。
唐代都督职权较轻,虽加使持节之号,但并不真正赐节,且从贞观元年(627年)开始,内地的都督府便大多被裁撤了。景云二年(711年)时,唐睿宗曾想要在全国(除京畿、都畿外)设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但也并未真正施行。
安史之乱后,边关要地的都督府虽然并未明令废除,但大多已成空名,就连其下属官员长史、别驾也不常设,司马则仅存其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闲散官员。
节度使:初为军事长官,掌握财政、行政后开始尾大不掉唐太宗去世以后,唐朝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防止各地少数民族侵扰边境,唐朝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在边关要地构筑防御工事、驻扎军队,景云二年(711年)朝廷以贺廷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实授旌节,从此节度使代替都督,成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
唐高宗以后,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随着均田制的崩坏,府兵制也随之开始崩溃,随着府兵逃散日益严重,以致士兵缺员严重,征防难以调发。于是从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始,募兵制逐步开始取代府兵制,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各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基本都变成了募兵,而这些士兵由于身家性命和官职升迁全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导致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节度使开始逐步掌握军权。
而随着边境的驻军越来越多,朝廷的后勤供应已经很难予以满足,于是朝廷开始允许各地驻军开垦农田,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最初军屯粮食还由朝廷统一调配,但之后为了便于边军作战,朝廷不得不将包括军屯粮食在内的防区财政权逐步交给了各地节度使,甚至连防区内食盐资源的管理权都交给了地方军队,如此一来节度使又开始掌握了财政权。
隋唐以来,由于府、州等一级行政区太多,为便于管理,唐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道,由朝廷派风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抚使、存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各道采访使已经逐步成为常设机构,主要负责监察本道刑狱和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后来,为了降低各地官员对军事行动的掣肘,从天宝中期开始,各地节度使开始兼领采访使,结果导致节度使又掌握了辖区内的行政权。
从后太宗时代到天宝年间,随着节度使一步步掌握军事、行政和财政,各地节度使几乎已经成为了国中之国,而在安史之乱后,随着中央朝廷的持续衰败,各地节度使更是彻底摆脱了朝廷的掣肘,进而为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乱局埋下了隐患。
行军总管:战时军事最高指挥官,但只是临时职位行军总管源于北周时初设,乃是战时的军队主帅,如《周书·宣帝纪》有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国公亮、郕国公梁士彦以伐陈”,隋唐两朝沿用此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只是临时官职,往往在战时以大臣充任,专门负责率领大军出战,而战争结束后,便又予以撤销。
例如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唐朝讨伐高昌,唐太宗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薛万均、铁勒将领契苾何力副之,合兵15万西征。又如显庆二年(657)正月,唐朝第三次攻打西突厥,便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回纥婆闰副之,率步骑10余万出金山北。
不过,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这种称呼大多出现在唐初,唐朝中期以后便已经很少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和元帅等职务。
如上所述,我认为应该是行军大总管、都督、节度使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节度使>都督>行军大总管。
为何唐朝后期节度使与太监势力尾大不掉?
唐后期节度使割据,已然形成了一方土霸主的形势。
而天子则由宦官控制,中心权利已经落入太监的手中,然而唐的统治者还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当然各方割据节度使实力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他还是会选择师出有名,要先占人和。
所以当然选择的是讨好皇帝,而皇帝的实际权利还是操控在宦官手里,所以宦官就会和地方节度使相互勾结。
这也就导致了唐后期的节度使和宦官相互勾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