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历史上有哪些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逆袭

天美资源网

五胡录,历史上有哪些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逆袭?

历史时刻录带您观历史,大家好,我是小历!

奴隶逆袭做将军,完成开挂人生,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些,但是也真是实属不易啊!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两位!

一、卫青

五胡录,历史上有哪些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逆袭

奴隶逆袭做将军在历史上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头一号。卫青本是平阳侯家里的一个小骑奴,最后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迎娶白富美平阳公主,封平阳侯,荣耀无限。

卫青的发绩得益于其妹妹卫子夫,卫子夫歌女出身,被汉武帝相中带入宫中,后更是被封为皇后。而在卫子夫的影响下,卫青被汉武帝发现,并得到重用。

从此卫青登上历史舞台,并一展宏图,是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布局中的核心人物。而其一生更是从不败绩,漠北之战的更是歼灭匈奴主力军十几万人,从此匈奴再无力与汉军相抗衡。

二、马芳

马芳出身农家,八岁时被蒙古鞑靼骑兵掳掠,就此成为了一个帮助蒙古人放羊的骑奴。马芳忍辱负重,委身在蒙古偷偷学习骑射武艺。一次随阿勒坦汗狩猎时,突然串出一头猛虎,当时众人目瞪口呆,只有马芳临危不惧,拿箭搭弓,一箭将猛虎射死,深受阿勒坦汗的赞赏。

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马芳一心向明,后趁机逃跑,回到大同军营,开启了其抗击蒙古之旅。马芳屡次奋勇冲杀,立功无数,曾献计率精骑抄袭蒙古骑兵后路,迫使蒙古大军北撤。奠定了其日后为将的基础。

马芳为帅十余年,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尤其擅长以少胜多,有勇不过马芳之说。马芳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可以说是生活在杀场上的人,一生立功无数,担任过宣府总兵、都指挥佥事、左都督等职。也可以说是从奴隶逆袭做将军的典型人物吧。

总结:用我们现在的视角很多人感觉没什么,机遇好些,自己在有些真本事,很有可能就拖影而出,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但是我们低估了在当时奴隶的身份有多么的低贱,可以说一个奴隶想要翻身是真的很难,做出一番功绩更是难上加难。奴隶就像是被打上了一个标签,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不被认可的,而历史上还是有些逆袭的人物,我们除了要敬仰他们,更要为其点赞!

你们如何认为呢?

五胡乱华这件事最应该怪谁?

西晋“八王之乱”,这个八王是司马氏皇室后裔,为了争夺帝位以及中央权力而进行的长达16年的争夺战。参加争夺的不止这八个王,还有很多,但是这八个是最主要的。

塞外少数民族,看到了进攻的时机,他们纷纷进入中原地带,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众多政权,这五个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他们在北方建立数十个割据政权,进入中原的不止这五个少数民族,不过以他们为主。至此形成南北朝对立局势。

贾南风弄权乱政和“八王之乱”

贾南风是晋惠帝的皇后,她长得丑陋、狠毒、淫荡、妒忌,专擅朝政达十年之久,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那么贾南风是何许人也?

1.贾南风的家世。

贾南风的家族可不得了。我们看看她的祖父是谁?贾南风祖父是贾逵,曹操病故后,处理洛阳善后的就是贾逵,他果断平息了十几万青州兵(青州兵只效忠于曹操,曹操死了,青州兵再也不想为曹操的后人卖命)的骚乱,发放路费遣散了青州兵。接着,曹彰率领虎贲军前来吊孝,贾逵也挡了回去。曹丕继位后十分信赖贾逵,贾逵的家族因此而风生水起。(贾逵剧照)

贾南风的父亲贾充也是非常人物,贾充依附司马氏,参与镇压曹魏家族淮南的二次叛乱,另外他还参与弑杀魏帝曹髦的行动,是司马昭的铁杆心腹之一。贾充还是司马炎的辅政大臣。(贾充剧照)

2.贾南风弄权。

公元271年,司马炎的皇后和荀勖极力推荐尚未有娶妻的太子司马衷迎娶贾充的女儿,本来是贾南风的妹妹,不过她的妹妹年龄小,个子矮,贾南风就顶替过去做了太子妃。

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即位,贾南风为皇后。她首先铲除太后杨氏家族,用司马亮为太宰、太保卫瓘录尚书事、司马玮为卫将军、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短时间内利用这四个人矛盾,将司马繇流放,其他三人被诛杀,贾氏家族走上了台面,开始了专权。

贾南风没有后代,她也见不得人好,她想方设法废除了太子司马遹,并且立自己妹妹的儿子韩慰祖为太子,假称自己生育的后代。司马氏对此非常了解,打算复立太子,贾南风先下手为强,将太子毒死。不过到此她与司马氏家族的矛盾公开化,离败亡也不远了。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假传圣旨,诛杀贾南风家族以及她的政治盟友,贾南风也被毒死。

3.“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91年历时3个月,第二阶段,299-316年历时16年。参与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侄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等八王。

司马懿家族的血统真是不错啊,自家人纷纷争权,打的是天昏地暗,西晋迅速衰落。西晋在316年灭亡。

司马炎为啥选择了白痴司马衷做继承人。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次子,是嫡长子。他的母亲是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杨艳家族非常庞大,是弘农杨氏,是魏晋时期一流的门阀士族。(司马炎剧照)

司马衷虽然是个白痴,不太聪明。但是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符合礼法,弘农杨家这么大的士族加持,国家安稳。皇后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坚定的要和另外一个门阀士族大家贾充家族联姻,也就是贾南风家族了。另外,司马炎和皇后的感情应该比较不错,司马炎为了江山社稷,肯定要和门阀士族搞好关系。

立太子后,司马炎感觉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不聪明,打算另立太子。他打算测试司马衷的智力,在宴会上让司马衷笔试,东宫的其他官员替他回答了问题,引经据典。张泓看过后,认为这样不妥,让司马衷按照具体意思自己抄写,司马炎看后非常高兴。这笔试就是做做样子,根本不想测试自己儿子的智力。

司马炎也有自己的心思,司马衷虽然有点傻,但是他的儿子司马遹非常聪明,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孙子。

贾南风嫉妒成性,自己不能生育,她居然将怀孕的其他妃子搞流产,或者直接弄死。司马炎想废了贾南风的太子妃,结果杨皇后等人力保才保住太子妃。结果呐?贾南风上位后第一个对付的就是弘农杨氏,铲除三族,杨皇后自己的锅自己背,家族被灭,这也是她自己选择的。(门阀士族生活画)

要论五胡乱华的直接引发人就是贾南风和八王了,要是再追究就是司马炎的事情了。其实他们都被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所左右了,这是制度造成的根本原因。

你觉得呐?

请问大清入关明朝毁灭?

1643年,崇祯17年,对于帝王来说,非常不顺,皇太极死了,福临刚刚册立,崇祯则内忧外患糟心事一大堆,关外局势一天天恶化,明军固守山海关已成为最后的希望。

在关内,张献忠祸乱川陕,李自成从陕北、山西、河南、直隶等地滚雪球一样的壮大,官军逐渐失去优势,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也被完全摧毁。麻烦不止如此,朝内大臣完全死板一块,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策略,终于在时间流逝中,崇祯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1644年,李自成攻破顺天府,崇祯自杀,对于天下来说,不幸的事情才刚刚开始,但是对于满清和流寇来说,无疑算是一件幸事,天下共主的死亡使得他们失去主要敌人,而剩下的开始争权夺利,明朝宗室不亏姓朱,比猪王还无能。

这时候各路人马为了图个吉利,收拾人心,先后在文字上下功夫,为了一扫阴霾,合着老百姓期盼顺利,李自成建政大顺,张献忠年号大顺,官网的福临年号顺治,江南的福王成立弘光小朝廷,尚且在路线之争中斗得热火朝天。

关外,多尔衮已经在吴三桂、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入关,张献忠忙着搞七杀,李自成失去了斗争对象,一下子迷茫无助,被打着给崇祯复仇旗号的吴三桂和清军打得节节败退,最终空欢喜一场,除了替满清摧毁了北方明朝的基础之外,啥作用都没有。

张献忠也不遑多让,正在巴蜀大杀四方的他对于满清一筹莫展,最终身首异处。惊魂未定的弘光朝廷这时候还没有决定走哪条路线,李自成、张献忠被满清消灭,占据北方的满清不打算再给他时间考虑,于是多路大军南下,1645年,皇位还没坐安稳的福王成了俘虏。

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从1643到1645,短短三年之中,天下发生巨变,各方角力者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被关外的满清渔翁得利,南方的小朝廷没有丝毫的组织能力,接二连三的溃败终于让满清一统天下。

导致这个结果的有个关键人物,他是多尔衮,本来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死后,最有权势的他在觊觎皇位失败之后放下个人利益,着重为清朝谋划,成为摄政王的他可以说大公无私,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所有一切都为满清勋贵考虑,一切以旗人的特权为出发点。

多尔衮采用的策略,正是以汉制汉,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军事方针,不仅有效瓦解了汉人的抵抗,还迅速平定大部分地区,对于满清来说,这样大功劳可以说亘古未有,但是对于明朝来说,三百年天下一朝山河变色,神州陆沉。

满清之所以迅速占领北方,就是因为流寇对北方的摧残非常严重,当打着复仇旗号出现的清军兵临城下,李自成的势力迅速瓦解,当地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组成抵抗力量就成了满清的刀下之鬼,这也就是后世看到北方为何没有经历什么抵抗的原因。

如果没有多尔衮,可以确定满清勋贵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政治经验来收拾人心,最多也就是入关劫掠一番,趁火打劫。所以,对于天下,满清入关是大不幸,对于满清则是万幸。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因为桓玄是臣子起兵造反而篡夺皇位,而且从当时的史料来看,他的篡晋后一番乱政,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从篡晋到身死也就满打满算两年时间。这样一个政权自然是不会列入正史的。正史的把这件事叫做“桓玄之乱”!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这次叛乱:

一、东晋朝廷的乱象

淝水战后不久,东晋上下内外协和的局面不幸消失了。太元八年(383 年)八月,在宰相谢安命将出师的时候,又命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录尚书事什么都管,加“六条”,意为只管六条范围以内之事,内容从略)。

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兄弟,面且是一母所出,所谓“亲贤莫二”。太元十年,谢安去世,就以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了,他后来被改封为会稽王。

道子信任王国宝(王坦之的儿子,谢安的女婿,谢安发觉他品质恶劣,不加任用)。朝政浊乱,徭役繁重,据范宁说,当时百姓“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的情况。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九月,张贵人因恐色衰被废,用被蒙住孝武帝的头部,使他窒息而死,推说“因魇暴崩”。司马道子昏庸糊涂,竟没有追究。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是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连冷热饥饱都分辨不清,朝政自然更不必说。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更加肆无忌惮,道子甚至把东宫的兵都让国宝率领。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镇守京口的兖、青二州刺史王恭派使者到江陵,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商议起兵讨伐王国宝。

这时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在荆州。桓玄字敬道,很有才气。太元末年,曾被任为义兴太守。他郁郁不得志,登高望震泽(太湖),叹道:“父为九州伯(九州指天下;伯,霸主),儿为五湖长!"即弃官而归。他在荆州闲居,很为殷仲堪所尊重。他劝仲堪与王恭同盟起兵,说这是齐桓、晋文的举动。

司马道子懦弱无能,听得东西两面要同盟起兵,便把一切问题推在王国宝身上,责令他自杀,派人去向王恭谢罪,于是风波暂时平息。

道子的儿子元显,年才十六岁(道子本人也不过三十三岁),他却不肯罢休,说必须防备王、殷异动。道子就任命这个大男孩做将军,让他统率一部分军队。道子又结谯王司马尚之及尚之的兄弟休之做心腹,一同筹划对付王,殷的策略。

隆安二年(398 年),王、殷果然再次起兵。道子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把事情都交给元显,自己一味饮酒,逃避到醉乡中去。元显很有点勇气,但不过是个没有实际经验的纨绔子弟而已。王恭军的内部矛盾却帮他解脱了这次危机。

王恭用的是北府兵。北府兵大将刘牢之不赞成起兵,又受元显使者的游说,把王恭抓起来,送到建康处死。其时,殷仲堪用杨佺期为前锋,桓玄领第二拨队伍,自己随后,已经进逼建康。

会稽王道子用桓脩(桓冲子)的计策,宣布用桓脩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杨大喜,要接受朝命。殷仲堪大怒,命将士退兵。桓、杨掌握不住所领队伍,只得仍与仲堪合作。朝廷无可奈何,把荆州还给殷仲堪。从此桓玄屯兵夏口,与殷、杨貌合神离。道子父子又渡过了第二次危机。

这年,东部还发生了天师道首领孙泰起事的事件。孙泰是钱塘(今杭州)人杜子恭的徒弟,做过新安太守,信奉他的人极多。他以讨王恭为名起兵。会稽王道子使元显把他诱杀。信徒们都认为他是尸解成仙。孙泰的侄儿孙恩逃到海岛上,纠合死党,准备报仇。

隆安三年(399 年),荆州桓玄与浙东孙恩都强大起来,已不是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所能制服的了。以后,从北府兵中崛起的刘裕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消灭了这两股势力,东晋的实权也完全落到刘裕的手里。

晋朝弄到如此地步,司马道子、元显父子不能辞其咎。司马道子有病,而且每天都喝得大醉。元显便让朝廷解除他的司徒、扬州刺史官职,由他自己做扬州刺史。道子酒醒知道后,大光其火,但已毫无补救的办法。

这个十八岁的权奸以庐江太守会稽人张法顺为心腹,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两人。当时东部各郡有许多原来的官奴,他们被免除奴隶的身份后,做了官吏士人的客户(佃客之类)。元显把他们征发到京师当兵,叫做“乐属”。被征当兵的自然不“乐”,那些失掉客户的官吏士人也都抱怨。

这年十月,孙恩乘此机会,从海上起兵登陆,杀死上虞县的县令,进攻会稽郡的郡治。会稽内史王凝之也信奉天师道。他得到孙恩起兵的消息后,不出兵,不布防,天天在府里的道室中拜神念咒。属员请他发兵,他说:“我已借到几万鬼兵,扼守各处要隘,不怕贼兵来犯。”等到孙恩兵近,鬼兵影踪不见,他才准许部下出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孙恩攻破郡治,杀死王凝之。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谢安兄谢奕的女儿)是著名的才女,她拔刀出门,杀了几个人,才被擒获,孙恩倒没有杀她。吴郡、临海(今属浙江)、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地方长官都闻风逃走。会稽、吴郡、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临海、永嘉(今温州)、东阳(今属浙江)、新安(今浙江淳安)八郡的党徒,一时起兵响应,十来天中,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朝廷直接统辖的地区几乎全部失陷,建康城内也有潜伏的党羽,形势紧张极了。

晋谢琰、 刘牢之统兵镇压孙恩。孙恩所部都是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久经训练的官军。谢琰很快收复了义兴、吴兴,留屯乌程(今浙江湖州),使刘牢之继续进军,渡浙江(钱塘江),收复浙东各郡。

孙恩只靠夭师道煽动群众,其实并无作为。他起初听到八郡响应,洋洋得意,对部下说:“天下大局已定,我辈不久就可以到建康去了。"后来知道刘牢之军到达江边,才有点失望,但仍自欺欺人地说:“我占有浙东,还可以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知道刘牢之军已经渡江,便老着面皮说:“孤不以逃走为耻辱!”下令叫男女信徒二十多万人跟着逃走,并沿途抛弃财物子女。官军急于掳天,追得慢了,孙恩才得以脱身,逃上海岛。

孙恩起得快,败得也快,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刘牢之纵兵劫掠,士民大失所望。各处城里的居民几乎逃光,过了个把月,才慢慢地有人回来。官军的暴行正是为孙恩的再起布下的种子。

这场为时短暂的战役使一个人崭露头角,他便是后来成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人。《宋书·本纪》说他是汉朝帝室后裔,这种事谁搞得清楚,无非是以认个阔祖宗为荣而已。“寻根”是好的,但是以不耻贫贱为善。

刘裕出身贫苦,种过田,捕过鱼,赌输了拿不出钱,被大族刁氏绑在系马的桩子上,是个出自草莽的英雄。当时他在刘牢之部下只做个参军,有一次奉命率几十个人打探敌情,遭遇敌军几千人,他率部迎击,手下全部阵亡,他也从高处跌下。敌兵想下去杀他,他执长刀向上砍杀了好儿个人,奋身上去,大喊杀贼,杀得敌兵都不敢上前。刘敬宣见刘裕出去的时间太长,恐怕有失,领兵往寻,见他独当几千敌兵,无不钦佩,于是进兵杀败了这支敌兵。刘裕从此成为名震一时的勇将。

二、桓玄起兵进占建康

在东部各郡扰攘之秋,西部也不太平。殷、杨和桓玄三个人,各有特点。殷仲堪多疑,缺乏决断能力,不是干大事业的材料。杨佺期的远祖是汉朝望族,因渡江较晚,被名门大族看得低人一等,而佺期本人也确有粗犷的缺点。

桓玄与父亲比较,显有逊色,但才力在殷、杨之上。殷仲堪联杨制桓,但又不能完全信任佺期,这样的联合自然必败无疑。朝廷要分化这三人,即因桓玄要求增加所统范围,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四郡指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杨佺期想先动手,袭击桓玄,殷仲堪不肯,苦苦劝阻。杨佺期无可奈何,只得歇手。

殷仲堪不肯动手,桓玄却反要先下毒手了。这年荆州大水,殷仲堪尽力救灾,把仓库存粮都用光了。桓玄乘此机会,以杨佺期不救洛阳为借口,发兵西上,进攻江陵。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杨佺期认为江陵缺粮,难以拒敌,要他到襄阳去。殷仲堪心慌,就骗杨佺期说已经收集了大批粮食。杨佺期信以为真,领兵到江陵,才知道上了当。桓玄兵到,打败杨部,杀死杨佺期。殷仲堪想逃往北方,也被追兵擒获杀死。

荆,襄都到了桓玄手里。隆安四年(400年),朝廷不得不依照他本人的意愿,任命他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自说自话,使兄桓伟做雍州(襄阳)刺史,侄子桓振做淮南太守。这样一来,西起蜀中,东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芜湖,都在桓玄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桓玄是个野心家,事实上已显而易见。朝廷(实即司马元显)要分化三人,欲扬桓抑殷,可谓愚蠢之至。司马氏的国运已经危如累卵了,然而司马元显却自我感觉好得很。元显也当上了录尚书事,和父亲道子各有一座府第。人们叫道子为东录,叫元显为西录。东录门前冷冷清

清,西录门前一天到晚停满了车马。

元显的亲信不是自命为豪杰,就是自诩为风流名士(风流指风度)。元显骄傲自大,公卿百官见了他都拜。政府财政困难,元显的家财却日增月长。这种情形,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孙恩一直在海岛上窥伺时机。晋谢琰镇守会稽,他自负十几年前大破苻坚大军的战功,不把“孙恩小贼”放在心上,戒备松懈。隆安四年五月,孙恩再次登陆,攻陷余姚、上虞,进迫会稽。

谢琰亲自领兵出战,兵败后被部下所杀 。孙恩越闹越厉害,晋朝只有再令北府兵出征一法。十一月,刘牢之领兵东征,孙恩又撤到了海岛上去。

隆安五年(401 年),孙恩改变进兵方向,北上攻海盐(今属浙江),但为刘裕所败。孙恩沿杭州湾北岸进军,击退刘裕的追兵(刘裕带的是一支不满一千人的小部队);五月,攻陷沪渎垒(在今上海市青浦东北旧青浦西),杀吴国内史袁山松;六月,沿长江西进到丹徒(今镇江),所部有海船一千余艘,战士十多万人。建康为之震动。

元显害怕了。桓玄听到孙恩进逼京师,立即集结军队,上疏请讨孙恩。元显对孙恩、桓玄都怕,无论哪一个来,自己都必死无疑。幸而刘裕带的小部队日夜赶路,和孙恩同时到达丹徒。

孙恩并不注意这支小部队,他率领一部分人众,登上了江边的蒜山(今存孤峰,其余部分已淹没)。城中的守军不敢出战,穷苦的百姓并不害怕,有些挑着担子走路的人索性立定了看陌生的队伍。刘裕却不顾疲劳,指挥所部,冲杀上去。孙恩的将士仓猝遇敌,惊慌失措,乱逃乱奔,跳山落水的为数很多,他本人也狼狈不堪地逃回船上。然而,他毕竟人多,整顿了一下队伍,便继续向建康推进。幸而援军渐次集中,刘牢之也赶到京口以西江中的新洲,于是孙恩不敢再进,退出长江,由海道北上到郁洲(在今江苏灌云东北)。

朝廷嘉奖刘裕的功劳,任命他做下邳太守,追击孙恩。孙恩连战失利,扬帆南撤。十一月,刘裕又在沪渎、海盐大破孙恩军。孙恩浮海远逃,势力远不如前了。

孙恩从建康附近撤退后,桓玄宣布解严。元显方才惊魂稍定。然而,不久之后,桓玄对朝政的责难又使道子、元显紧张起来,于是张法顺献计,用刘牢之为前锋,元显自率大军随后,讨伐桓玄。这条计如能实施,也未必能够成功。更糟的是:张法顺面见刘牢之商量此事,刘牢之以为难办。张法顺还见元显,说刘牢之不可靠,不如先把他杀掉。元显不听,后来果然出了乱子。

安帝元兴元年(402 年)正月,下诏宣布讨伐桓玄,元显自任元帅,仍用刘牢之做前锋都督。桓玄得到在建康之族人的密报,吃了一惊,想采取守势,坚守江陵。长史卞范之说:“元显口尚乳臭(这年元显虚岁二十一),只要兵临近畿,马上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

桓玄才发布檄文,宜布元显的罪状,发兵东下。元显见了檄文,胆战心惊,二月,下了船却不叫开船。在另外一头,桓玄出发后,老是怕不能得胜,预作返回江陵的打算,船过寻阳(今江西九江西),还没有发现官军踪迹,胆子才壮起来。如此看来,两军的统帅都怀着一肚子鬼胎,元显当然是无能之辈,但桓玄也不是真豪杰,还够不上奸雄的资格。

这是一次儿戏式的战争。桓玄军一鼓攻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如此而已。刘牢之到了建康西南长江中的溧洲,便按兵不动。他听了桓玄所派说客的话,决心倒戈。他的儿子敬宣,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都劝他不要走这条路,他固执不听,理由是“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骠骑指元显,他的官是骠骑大将军。

刘牢之素来讨厌元显,他实在想先和桓玄合作,除掉道子,元显父子,然后再找机会推翻桓玄,取而代之。他以当代名将的资格,自以为有条件做到这一步,而不知一反再反,终于众叛亲离,陷入灭亡的境地。

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兵到建康,只喊一声“放仗(放下武器)!"元显率领的军队便溃散了。元显走马进东府,跟随他的只有张法顺一人一骑。元显问父亲怎么办,道子只对着他哭。捉他的人紧跟着来了,元显成了阶下之囚。

三、桓玄叛晋建立桓楚政权

桓玄进了建康,自任(当然号称有诏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他废黜会稽王道子(不久被毒死,年仅三十九岁),杀司马元显,张法顺等。

他任刘牢之做会稽内史,牢之见一上来就被剥夺兵权,要想造反,部下都不愿意。刘裕认为“桓玄新近得志,威震天下",反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参军刘袭说得最干脆,“将军往年反王兖州(兖州刺史王恭),近日反司马郎君,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将佐僚属也多半离他而去。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而死。刘敬宣与宗室司马休之等逃投后秦。

刘牢之既死,桓玄除掉了一块心病。同年,孙恩在临海被当地军队打败,跳海而死。余部只剩几千人,推孙恩的妹夫卢循为首。桓玄想安抚这股力量,便任命卢循做永嘉太守、卢家本是北方大族,卢循本入也很有学问,做个太守完全能够胜任。然而他并不想做这个官,不久又攻打邻近州县。桓玄派刘裕前去镇压,卢循立足不住,便和部将徐道覆航海南走到岭南去了。

桓玄一步步地向皇帝的宝座迈进。

元兴二年(403 年)正月,任大将军。这自汉以来已是司空见惯。做这官的必定专擅朝政,九月,即命桓玄为相国,封楚王,加九锡。十月,逼晋安帝写禅位诏,禅位于楚。十二月,桓玄在姑孰即位做皇帝,国号楚。

刘裕等的就是这个时机。当初桓玄新得天下,人们希望他改变会稽王父子的弊政,使天下稍得安宁。但是他奢华放纵,大兴土木,改造宫室,逼得很紧;人家有好的书画、园林,也想方设法占为已有。

他于政事没有什么兴革,却只抓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奏事的文书上写错了个别字之类,以表示什么都瞒不过他,而积压大量奏案,不去处理。他又想废钱用谷,恢复肉刑,加以想法多变,朝令夕更,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天也不帮忙,元兴元年,江南浙东大灾饥荒,富人穿着绸衣,怀藏金玉而饿死的大有人在,穷人是更不消说。这虽不能由桓玄负责,但自桓玄来后就出现这样的重灾,人们是不会不怪到桓玄头上去的。

四、桓玄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元兴三年(404 年)正月,益州刺史毛璩首先宣布讨桓,发兵东下。二月,刘裕和刘毅、何无忌等又在京口起兵。这三个人,照桓玄的认识,“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里存粮不满一石,赌起钱来敢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他们都是敢作敢为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物。

二月二十七日,刘裕推说打猎,和何无忌纠合了一百多人。次日早晨,京口城门刚开,何无忌身穿传诏书的服装,诈称朝廷使者,当先进城,一百多人跟着一拥而人。守将桓脩大概连真假还没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脑袋。刘裕得了京口,军中急需一个处理事务的主簿,刘毅推荐刘道民,说没有比他更适当的人了。道民是刘穆之的小字,他字道和,莒县(今属山东)人,博览群书,有文才,做过官,也有吏才,这时正闲居京口。刘裕也知道这个人,立刻派人去请。他听见城里喧闹,出来探望,正与使者相遇。他一上任,一切事务很快都有条有理。

京口对岸的广陵,有桓弘驻防。他的主簿孟昶、参军刘道规(刘裕弟)都参与反桓密谋。举事之前,刘毅到了广陵,决定与京口同一天发动。孟昶劝桓弘打猎,天还没有亮,开城门放猎人出城。孟昶和刘毅、刘道规带几十名壮士进府,桓弘还在吃粥,就被杀了。他们随即率众渡江,与刘裕会合。

刘裕尽管取了两座名城,军队却不过一千七百人。二十九日,他发布檄文,宣布讨伐桓玄。桓玄得报大惊,命吴甫之、皇甫敷率军拒敌。三月,刘裕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遇吴甫之军,一战大胜,斩吴甫之。进至江乘以南的罗落桥,遇皇甫敷军,发生激战。刘裕军初战不利,他自己也被敌兵重重包围,靠着大树苦战,幸而援军赶到,射倒皇甫敷,才反败为胜。

桓玄得了二将死讯,更加害怕,命桓谦等率众二万在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西侧)待敌,他自己命人备好船只,预作逃走打算。三月初二,刘裕军饱餐既毕,抛弃余粮,推进到覆舟山东。

刘裕命弱兵登山,多张旗帜。桓谦得探子报告,只知道山谷中全是刘裕军,不知道有多少,胆先怯了。刘裕、刘毅等分作几队,直前冲击。刘裕身先士卒,将士人人死战,喊声惊天动地,又趁东北风急,放火焚烧,烟焰漫天。桓谦带的兵,大部分是北府旧兵,对刘裕又怕又服,都不愿意为桓家出力,很快就溃散了。

桓玄得了败报,出城上船,浮江而去,到了寻阳,又带上囚徒晋安帝,于四月中回到江陵。他自称算无遗策,只因诸军违背了他的节度,才陷于失败。凡此种种,再次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领袖。

桓玄仍想反扑。五月,峥嵘洲(在今湖北鄂州境江中)之战,刘毅、何无忌、刘道规一举把他的水军击败。桓玄常在座船旁备有小船,预备战况不利时先逃,因此士气甚是不振。他回到江陵,见人心已乱,谁也不听他的号令,就带了少数随从出逃,在江陵以南的枚回洲,被益州兵杀死。

刘毅、何无忌等行动迟缓,又不知道桓玄已死,桓振因此得以据守江陵,与东军相持。但这只是垂死挣扎而已。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进人江陵,迎安帝回建康。柯振还在苦战,甚至一度再进江陵,不久终于战死。

桓氏灭亡了。晋朝也变成刘裕的天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他的父亲和儿子是皇帝自己却不是?

作为古代最稀缺的一种职业,皇帝的数量无疑是相当稀少的。从秦始皇第一次创造出皇帝这个词,一直到秦朝灭亡,中国一共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

而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继承制度,除了开国皇帝需要靠自己打天下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皇位,基本上都是父子相传。少数情况下,如果皇帝没有儿子,也有可能会传位给自己的兄弟。

至于说某个人的父亲和儿子,都做过皇帝,但他本人却没做过皇帝,这种事情就更加罕见了。毕竟,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如果父亲当不上皇帝,那他的儿子也绝对不可能当上皇帝。

不过,事情也有例外。中国历史上那么长,像这种极特殊的案例,也不是没有,而且还不止一个。哪怕不算那些混乱的时代,光是几个大一统朝代,这种情况就至少出现过九次。其中汉朝四次,西晋一次,元朝一次,明朝两次,清朝一次。

首先是汉朝,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是在西汉中期。

汉武帝在位的后期,太子刘据蒙冤而死,导致汉武帝不得不从自己其他几个儿子当中,再挑选一个。汉武帝虽然儿子不少,但能够让汉武帝满意的却没几个。所以挑选到最后,汉武帝只能选中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昭帝。

汉昭帝即位后,虽然做皇帝非常合格,但却一直没有孩子。而当汉昭帝去世之后,大臣们就得从宗室当中,挑选其他人来继承皇位。照理来说,既然汉昭帝没有儿子,那就应该从汉昭帝的兄弟当中挑选一个。

但问题是,汉昭帝的几个兄弟,此时虽然还有在世的,但个人情况却实在不适合做皇帝。要么行事冲动,喜欢和野猪打架。要么之前有夺嫡的念头,不合适继承皇位。所以最后,以霍光为首的大臣们,便选中了汉昭帝五哥家的儿子刘贺,前来继承皇位。

不过,刘贺继承皇位之后,因为行事太过荒唐,所以不到一个月就被废黜了。因为这个原因,刘贺的父亲刘髆,虽然没当上皇帝,但刘髆的父亲汉武帝,以及他的儿子刘贺,都是曾经做过皇帝的人,但刘髆本人,却从来没有做过皇帝。

所以,刘髆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这种经历的皇子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刘贺登基数十年之后。当时在位的汉成帝刘驁,因为宠爱自己的两个妃子,赵飞燕和赵合德,导致这两个妃子彻底把持了后宫。这两个妃子为了一直得宠,据说是用服药绝育的方式来保持青春。

同时,因为担心其他妃子生下孩子之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这俩人就开始迫害后宫,导致汉成帝的四个儿子全部夭折,没有任何一个活到成年。

因为这两个妃子的原因,导致汉成帝临死之前,并没有自己的儿子。既然没有儿子,那接下来就应该找汉成帝的兄弟来继承皇位。而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汉成帝在世的时候就想过很多。汉成帝一共有两个弟弟,但这两个弟弟都让他很不满意。所以最后,汉成帝就立了自己二弟的儿子做了太子。等到汉成帝去世之后,老二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哀帝。

所以,汉哀帝的父亲,定陶恭王刘康,就成了历史上的第而个案例。虽然他的父亲是汉元帝,儿子是汉哀帝。但从他父亲到他儿子中间的这一代,是他哥哥做皇帝,而不是他本人。

而历史上的第三个案例,还是因为这段历史。汉哀帝登基之后,同样也没有儿子,在位六年之后就去世了。汉哀帝去世后,照理来说,应该选他的兄弟,也就是刘康其他的儿子。但可惜的是,刘康只有汉哀帝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就只能再往上找,去找汉哀帝三叔家的儿子即位,这就是汉平帝。

而汉平帝的父亲,中山孝王刘兴,也因此成了第三个案例。讽刺的是,从以上这段关系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案例其实是亲兄弟。汉成帝是老大,刘康是老二,刘兴是老三。连续几代皇帝的传承都出了问题,到了这个时候,西汉的高层自然也就开始不稳定了。

所以,再之后,王莽就篡权做了皇帝,西汉也就此覆灭了。

第四个案例,则是发生在东汉。汉章帝在位期间,首先立自己的三儿子刘庆做太子。这个刘庆也是一个不错的储君,做太子的时候非常贤明。但可惜的是,刘庆并不是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所生,后来窦氏一直看他不顺眼,干脆直接怂恿汉章帝废了刘庆。

刘庆被废之后,老四刘肇做了太子,后来又顺利做了皇帝,这就是汉和帝。汉和帝登基之初,大权都掌握在太后窦氏一家的手里,后来窦家势大之后,便想着要谋反。但是最后,汉和帝还是平定了窦家的叛乱,而在平叛过程当中,老三刘庆则是出力不少,所以深得汉和帝信任。

再后来,汉和帝早早去世,只留下一个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孩子即位,但这孩子即位之后,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自然也没有后人。所以最终,汉和帝这一支就彻底断了。

既然汉和帝这一脉无后,那自然就只能从他兄弟的儿子当中,挑选合适的人选继承皇位。因为之前的平乱之功,老三刘庆的儿子,最后就被选为继承人,这就是汉安帝。

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刘庆虽然当过太子,他的父亲和儿子也都做了皇帝,但他本人却没有做皇帝。所以东汉的刘庆,就成了历史上的第三个案例。

第五个案例,则是发生在西晋。

西晋中期,著名的‘痴呆儿皇帝’司马衷即位后,因为自身没有控制天下的能力,导致司马家开始迅速内斗,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当中,司马衷被迅速架空,成了一个傀儡皇帝。而司马衷去世之后,因为司马衷唯一的儿子早逝,所以就只能挑选司马衷的弟弟即位,这就是晋怀帝。

不过,晋怀帝登基的时候,西晋已经接近崩溃了,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入侵,西晋已经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所以,没过多久,西晋首都洛阳,就被汉赵大军攻破,晋怀帝也被俘虏。

随着晋怀帝被俘虏,司马家宗室便拥立了吴王司马晏的儿子登基,这就是晋愍帝。而吴王司马晏,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三个儿子,之前那位痴呆儿皇帝司马衷,是他的二哥。而那位晋怀帝,则是他的二十五弟。

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晏的父亲司马炎,以及儿子晋愍帝,都做过皇帝。甚至就连他的哥哥和弟弟,也都做过皇帝。但司马晏本人,却从未登上过皇位,甚至在洛阳被攻破的时候,还同时遇害了,运气实在是不怎么样。

第六个案例,发生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他的儿子真金被立为了太子。作为太子,真金还是非常不错的,可以称得上是非常贤明的太子。但可惜的是,后来朝廷内部有一些真金的反对者,联手和真金进行党争,后来虽然被真金击败,但是也让真金身心俱疲,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而真金去世之后,忽必烈因为怀念自己的太子,所以在临终之前,便指定真金的儿子做继承人,这就是元成宗。

因为这个原因,真金的父亲忽必烈,以及儿子铁穆耳,都曾经做过皇帝,但其本人却因为过早去世,错失了皇位。

第七个案例和第八个案例,都发生在明朝,而且相对来说,更被大家所熟知。一个是明初太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一直都被朱元璋视作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后来朱标死在了朱元璋之前,所以朱元璋没办法,只能选择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太子。

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明朝中期的时候,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而朱佑樘去世之后,朱厚照顺利即位。但是朱厚照去世的时候,本身没有子嗣,又没有亲兄弟,所以就只能从自己的堂兄弟中挑选。

经过一番挑选之后,最终,大家选中了明宣宗朱佑樘四弟的儿子朱厚熜,作为新的皇帝。而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他的父亲朱见深,儿子朱厚熜,以及哥哥朱佑樘,都做过皇帝,但他本人,却没做过皇帝。后来为了让他被追封为皇帝,嘉靖皇帝还闹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事件’,这也是明朝中期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事件。

第九位则是清朝的醇亲王奕譞。醇亲王的父亲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去世之后,选择了自己的第四子奕詝即位,这就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顺利成年,后来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同治皇帝。

而同治皇帝在位期间,据说是比较喜欢微服出巡,去青楼体察民情,所以搞得自己最后没有儿子。因为同治皇帝,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所以同治皇帝去世之后,大家就只能从咸丰皇帝的兄弟当中,挑选一个,把这位王爷的儿子过继给咸丰皇帝,以此来作为同治皇帝的兄弟,兄终弟及。

这样一来,最后就选中了醇亲王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光绪皇帝。所以,醇亲王的父亲是道光皇帝,儿子是光绪皇帝,哥哥是咸丰皇帝,侄子是同治皇帝。但他本人,却没能坐上皇位,所以也就成了第九个例子。

纵观历史上几次相关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案例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父亲比爷爷死得还早,所以爷爷临终之前就立了孙子做继承人。另一种可能是,爸爸本人没有做过太子,而是由爸爸的兄弟做皇帝。但爸爸的兄弟最后绝后了,所以只能由爸爸的儿子即位。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对于没当上皇帝的这个人来说,恐怕都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毕竟,自己的父亲和儿子都做了皇帝,自己却和皇位擦肩而过,这种遗憾,恐怕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