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这两位皇帝为何有这一跪?
康熙(本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亲顺治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康熙八岁登基称帝,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四十七年期间曾六下江南。
每次南下都到南京明皇陵去祭拜朱元璋,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是先皇没做过的事。
至今明皇陵还留存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4个字——治隆唐宋。
据考证说是康熙亲笔所题。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治理的大明超过了唐朝和宋朝。
读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按说康熙和朱明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
这就奇怪了,康熙为何跪拜朱元璋呢?原来康熙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笼络汉人,是为了缓解民族矛盾。
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属于异族侵略,之前除了元朝外都是汉人统治天下。
由于汉人是正统的共识,“反清复明”的抗争一直持续不断。
比如清朝为了从思想上彻底征服汉人,强制推行“易服和剃发令”,随之爆发了清朝“嘉定三屠”的血腥镇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此时顺治皇帝还年幼,国家大事由他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做主。
面对如此乱局,清朝第一谋士范文程对多尔衮道:“我主不宜咄咄逼人,汉人反抗是暂时的,现在当务之急是为崇祯皇帝重修陵墓,然后迁葬崇祯。
对外宣称我们夺取的是李自成的江山,不是从崇祯手中夺取的天下,这样汉人更容易接受”。
(范文程)
不得不说范文程确实足智多谋,他要转移汉人的目标,把矛盾引向农民起义军。
讲真李自成确实做了18天的皇帝,崇祯确实被李自成起义军逼着煤山上吊了。
但这之前清朝才是明朝的大外患。
崇祯皇帝生前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墓,死后被李自成草草葬到了田贵妃墓中。
现在范文程提出为崇祯重修陵墓,并且让小皇帝祭拜崇祯,目的就是收买人心,缓解民族矛盾。
康熙当政后,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为了标榜仁治,表面做戏善待崇祯的后人,实则是要赶尽杀绝。
当全国“反清复明”不成气候时,康熙在六下江南时祭拜了朱元璋,其所为依然是政治作秀的延续。
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在取得绝对胜利后,都不吝啬对前朝的肯定。
比如朱元璋就曾对子孙们说过:“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元朝给的”。
这话没毛病,老朱本是穷光蛋,赤手空拳夺取了元朝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朱元璋得天下靠的是打打杀杀,但他知道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称帝后开始大肆屠杀武将。
与此同时重用一些文人,比如重用浙西四贤——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等人,宋濂还是皇太子朱标的老师。
朱元璋虽然治国冷酷无情,但他很推崇儒家思想,这从他选择接班人可窥一斑。
其长子朱标就是一位宽厚仁慈之人,朱标因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同样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元璋深深知道,乱世用重典,要想长治久安还得仁义治国。
其实朱元璋崇拜孔子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当初他是反对祭拜孔子的,老朱没多少文化,后来吃了没文化的亏,许多文人拐弯抹角骂他,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惩罚这些文人。
到后来,老朱想通过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思想,来束缚这些文人,来维护他的统治。
这时候朱元璋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孔府跪拜了孔子,目的就是号召天下文人尊孔重教。
孔子宣传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不得不亡”的思想,这正迎合了他屠杀功臣的行为。
综上所述,无论是康熙跪拜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跪拜孔子,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的一种策略,不过是政治秀罢了,二人心中实际在暗骂。
文/秉烛读春秋
谁对明朝发展贡献大?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两位皇帝,朱元璋是开国皇帝而朱棣则是为大明朝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最后驾崩在北伐归来的路上。按照题主的问题,谁对明朝的发展贡献最大,我觉的应该是朱棣。
两位明君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毛泽东
1.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兴于草莽,年轻的时候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最后参加起义军,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元势力。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在兴兵北伐的时候朱元璋还专注内政改革,具体的措施如下:
1.废除中书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沿用元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但是由于丞相胡惟庸造反一案,太祖皇帝开始意识到相权过大不利于皇权统治。在洪武十三年在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加强了中央集权。2.设立特务机构,监察百官。丞相制度的废除直接导致,百官之长的之位缺失,于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都尉府改组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利,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通过锦衣卫朱元璋可以不出门就了解百官的所作所为,虽然发生了很多冤假错案,但是锦衣卫的出现直接导致皇权的加强。3.惩治贪腐,吏治清明。由于明太祖皇帝出身草莽,年少的时候深受贪官污吏的毒害,深知民间疾苦。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朱元璋鼓励民告官,并且对贪官严惩不贷导致当时吏治清明。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专门设立国子监,为国家培养专职的人才,为年轻的读书人提供生前机会,所以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政治清明,国泰安康。2.发展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因为靖难之役而饱受争议,但是朱棣确实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跟随岳父徐达北伐,朱元璋赐封地北平,被认为是为国守疆的不二人选。建文帝登记之后,将屠刀伸向自己的叔叔,受迫于削藩的压力朱棣揭竿而起,靖难之役夺取政权。但是朱棣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为政举措得当,北击蒙元:
1.文化方面:永乐元年,朱棣为了让自己的政权具有合法性以及收纳天下士子的心,于是命令以解缙为首的翰林院学士搜集天下书籍,经过多次改编,修撰。历时五年之后,《永乐大典》最终定稿,其中包含自先秦到明初的经史子集以及百家,天文无所不包容,为当时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军事方面:明成祖朱棣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建功立业,而树立威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战功,所以朱棣一生五次出征。朱棣年轻的时候跟随徐达征战学到了对付北元的很多方法,在战争中利用神机营来对付蒙古骑兵,等到第五次出征的时候蒙古骑兵根本不敢应战。经过明成祖五次北伐直接削弱蒙古各部落势力,造成蒙古各部归附纳贡的局面,巩固国家的边界,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朱棣
3.外交方面:明成祖朱棣遵循祖训积极主动发展和藩国的外交关系,秉承对周围国家不侵占的态度。永乐三年,朱棣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一共七次,在此过程中不但宣扬大明王朝的正义,同时还拓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不但向海外诸国宣扬大明朝的国富民强,最终万国来朝,在《天下诸藩识贡图》记录了天下诸藩向明成祖朱棣进贡的场景。
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两个皇帝的对于明朝的意义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缔造者,所以说朱元璋是明朝最伟大的,贡献最大的皇帝。但是如果说对于明朝发展最重要的皇帝我认为是朱棣,明成祖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是朱棣却成就了明朝的巅峰时刻:
版图面积:明成祖朱棣时期,马上皇帝朱棣五次北上,扫除蒙古残余势力,明朝的疆域往北不断的延伸。在明朝宣德八年的时候,明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最大,这就意味着此时大明的势力是最强劲的时候。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正是这位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谨遵爷爷朱棣的训斥。朱瞻基年幼的时候追随朱棣最后,在朱棣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形成了坚毅勇敢的性格,所以说就版图扩张而言朱棣可以说是给朱瞻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所以说明成祖朱棣功不可没。
迁都北京: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永乐迁都,在朱元璋死后到建文帝四年首都都是现在的南京城。朱棣在靖难之后将首度从南京迁往北平,其中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
巩固政权,众望所归:北平是朱棣起兵的地方,所以对于明成祖而言迁都北平可以让朱棣的政权更加的稳固,符合当时北方军事集团的利益,同时当时虽然已经将“靖难余孽”基本肃清,但是南方士子之心还不是很稳定。基本矛盾的转变:朱元璋定都南京城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南方的军阀,在朱元璋统一南方北伐之后主要矛盾立马转变为汉人和蒙古人的民族矛盾。所以当时的长城就显得尤为重要,南京城距离但是得长城很远,而北平就不一样了,中央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抵御蒙古人的反扑。恢复北方的经济:明朝初期南方的而经济基本已经得到回复,所以明朝想要进行发展必须要恢复北方的经济。当时的华北地区相对于富庶的江南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首都前往北平可以有效的提高大明王朝的实力,便于将蒙元一举歼灭。结语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居高志伟,但是相对于明朝发展的进程而言朱棣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是迁都北平,加强北方的经济建设并借此来抵御北元,使得国家的版图不断的扩大。其次是朱棣对于文化的建设,《永乐大典》将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使得文化不至于在元朝的统治之下间断,这也促进了明朝的文化事业发展。最后就是通过下西洋促进当时的经济贸易发展,使得明朝的文化呈辐射发展,这对于明朝政治影响力发展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
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看历史,喜欢的可以关注!
朱元璋为何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向全国进行移民?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确有其事,考其史实,具体发生在明朝初年。
须知元末明初是个乱世,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不断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朱元璋也就在这个时候参加起事的。朱元璋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大难不死加入到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行列,最后幸运的当了皇帝。
无论何时只要改朝换代发生战争,就会死人,元末明初的战乱,使全国好多地方出现了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的情况,当朱元璋到各地考察的时候就发现,本来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也是路断人稀,生产萧条。作为皇帝,朱元璋感觉不是滋味,所以他决定在全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移民,调整人口结构。就是把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一部分人口,填补地广人稀的地方。
中原之地就是移民输入的首选。当时那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呢?正是山西洪洞县。历史不可思议,山西河北一山之隔,河北几乎成为荒无人烟之地,但是山西境内没有发生战争,有没有什么灾害。
从明初到洪武年间,朱元璋总共进行了四次全国性大移民,其中大部分去了中原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四省,其他如西北地区的甘肃四川或胡广地区也不少。总之那个省份都有。
朱元璋洪洞移民政策,施行三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
当时迁移的人,事先集聚到洪洞大槐树下三衙司,然后听候派遣。所迁移到外面的人,都记住大槐树这个标记,以便后来回家探亲。
这就是山西大槐树为什么闻名全国的原因,现在中原人,西北人,无论哪里的人只要说起先祖从那里来的,总会说洪洞县的大槐树。
“问我先祖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人家的家谱都记载着这件事。那么山西洪洞的大槐树现在还在吗?有史料记载,那颗大槐树在清顺治年间因发大水冲走了,现在的那棵大槐树是汉朝栽植的,到如今已经千年了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
大约洪武二十七年左右的某天,明太祖朱元璋处理完奏章,习惯性地拿过一本书研读起来。朱元璋赤贫出身,没上过一天学,如今当了皇帝,身边全是一帮满腹经纶的家伙,肚子里不装点真家伙,岂不被这帮自以为是的家伙耻笑?
这一天老朱读的是《孟子》,跟大儒们比,他虽然近似于半文盲,但也知道孟子地位的重要,不背诵几句格言,在朝堂上拽一拽,那帮人不服啊。
老朱读着读着,脸色有点难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这是什么话呢?大臣居然把君王当做“寇雠”,这不是犯上作乱吗?
继续往下看,老朱越看越生气,越看越恼火。“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如此类的“反动言论”比比皆是。
按老孟的思想,老百姓称君主为“一夫”(独夫民贼),大臣称皇帝为“寇雠”(强盗仇敌),那还了得?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自己别说坐不坐得稳皇位了,会不会被他们撕碎都有疑问!老孟还公然喊出,老百姓最尊贵,君王最轻贱,这岂不是尊卑颠倒嘛。这种思想流传开来,朱家江山岂不会被老孟“说垮了”!
老朱越想越害怕,原来这帮口口声声忠君的家伙,都暗藏祸心啊,表面上磕头喊“万岁”,其实内心喊“一夫”,张口称“圣主”,心里念叨的却是“寇雠”!更可恶的是,欺负俺老朱读书少,还拿《孟子》作为科考标准,弄一堆党徒对付我!
老朱拍案而起,挥毫成旨:“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从今往后,剥夺老孟配飨孔庙的资格,饿死他!大臣有谁敢对这件事进谏的,一律以大不敬之罪论处。还有史料说,老朱下令,对进谏者一律射杀!
话音刚落,就有不怕死的来了。一位叫钱唐的刑部尚书,抬着棺材“尸谏”来了。我们光知道海瑞抬棺进谏,其实跟钱唐学的。钱唐站在殿下,大秀健美的肌肉,他一把扒光上衣,拍拍胸膛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往这儿射,别偏了!
面对不怕死的钱唐,估计锦衣卫也哆嗦,箭放了,没射死,反把把老朱气个半死。君臣之间杠上了,又有一个叫游义生的御史,伙同十几位谏官,集体抗议老朱这个“一夫”。老朱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下狱治罪。
结果游义生和这群谏官,宁可在狱中自杀,也绝不认错。
老朱一下子蔫了,再这么搞下去,自己真的成了独夫民贼了,他叹了口气:一群憨货!罢了罢了,当一回虚心纳谏的“圣君”吧,恢复老孟的饭票吧,给钱唐好好疗伤。
不过,老朱也不甘心完败,他叫来翰林学士刘三吾:饭票虽然还给老孟了,但不能让他吃得那么香,你替我重新修订《孟子》,把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全部删除。
刘三吾奉旨,删除了《孟子》中,关于民贵君轻的思想言论八十五处,形成了《孟子节本》。老朱下令:“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直到永乐九年,一位叫孙芝的县令,上疏朱棣,请复《孟子》原本,获得批准,从此《孟子节本》不再通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子罢配飨,和《孟子节文》事件。朱元璋之所以搞出这么一出闹剧,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以偏概全,不能完全领会孟子思想孟子虽然主张“民本”,但这绝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否则他就不叫儒家亚圣,而叫“孟中山”。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治,仁爱,建立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孟子在这一点上,对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孟子对孔子的“仁”和“义”,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施仁政”,赞同对暴君的“革命”。
由此可见,孟子思想的本质,绝不是推翻君主专制,而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长期利益。比如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很典型的阶级分层理论,把普通民众视作当然的受压迫群体。
孟子所谓的“民本”是什么呢,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就是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让他们不起造反作乱之心。
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而不是“民权代表”。朱元璋显然学问不深,以偏概全,光看到孟子思想里对统治者的约束,没看清其本质。
二、皇权独裁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冲突开国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独裁者,朱元璋也是如此。而且中国的历史,皇权是越来越独裁,到了明清,逐步走向不受节制的绝对独裁。
前面我们讲过,孟子的“民本”其实是假民本,即便如此,他的主张还是突破了大独裁者的思维边界。
朱元璋和儒家学者不同,他自幼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个人群,是思想被禁锢最深的一个群体,对皇权充满天生的敬畏。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至尊宝”。
加上朱元璋对儒家学术专研不透,根本不能领会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秩序的体系,单单看到表面化的“民本”,与其根深蒂固的独裁,形成了强烈冲突。
三、对文官集团阴暗的猜忌心理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与文官集团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隔阂。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明君圣主,猜忌心理都比较强,与文官集团的矛盾都比较深。
朱元璋表现得尤甚。
首先他不是士族阶级,这就导致他对士族阶级的二重心理:敬重与猜忌。敬重感体现在国家治理离不开士族集团,他们是那个社会的“智库”,也是皇权统治天下的唯一桥梁。猜忌体现在身份不对等的惶恐,自己从社会最底层跃居皇位,总担心士族阶级不服气,心怀二意。
其次,皇权与士族集团的权力分配问题,也是躲不掉的障碍。没有权力的皇帝就是傀儡,傀儡必然导致政权消亡。对文官集团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抛弃权力就是抛弃利益,也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简单的逻辑,是横亘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无解的大问题。
最后,朱元璋的安全感恐怕也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最差的。一般的开国皇帝,都有一个自己的政治势力班底可以依靠。朱元璋从最底层发家,他所依靠的淮西集团,是随着朱明王朝的建立,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帮派,根基不强,且热衷于内斗,对皇权的忠诚度远不如一般的皇权拥护势力。
朱元璋多次大兴冤案,就跟他的安全感缺失,有密切关系。所以,朱元璋很敏感,当他读到《孟子》悖逆的言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被文官集团愚弄了。
好在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懂得审时度势,身边也不缺乏能帮他全面理解孟子思想的人。所以,他很快做出了妥协,同意恢复孟子配飨孔庙,以《孟子节本》与文官集团达成和解。
按惯例朱元璋建立的朝代应该是吴朝?
这是两个问题,悦史君一个一个回答。
第一个问题,吴王朱元璋称帝建国,为什么不走寻常路呢?
因为他本就不是寻常人!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起家的源头。他本是一个穷游四海的和尚,机遇巧合中,加入了江淮地区的红巾军头目郭子兴的队伍,成了郭帐下的十夫长。
郭子兴是红巾军的头目之一,而红巾军的老大,就是有着“大小明王”之号的韩山童、韩林儿父子。
朱元璋跟着郭子兴,不仅娶了郭的养女马氏为妻,还得到了根据地(滁州、和州),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左副元帅,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朱元璋攻下集庆后,小明王韩林儿又升任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后,红巾军头目张士诚派部将进攻小明王韩林儿驻地,朱元璋率军救援,把小明王韩林儿安排在滁州居住,开始在红巾军内部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击败陈汉大军,劲敌陈汉政权皇帝陈友谅被杀。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但他仍以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讨伐同样称“吴王”的张士诚,张士诚部溃不成军,很快只剩下了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座孤城,朱元璋接着发动围城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心腹去滁州,以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的名义,在渡江时将小明王韩林儿淹死。
小明王韩林儿死后,没有留下子嗣,韩宋政权灭亡。朱元璋随后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而称明年(1367年)为吴元年。
按照这个节奏,似乎“吴”已经是呼之欲出的新王朝名号,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吴元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在围城数月后,终于拿下平江府,张士诚被杀。
同年十月,朱元璋与元朝展开决战,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发布《谕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元朝军队节节败退。
到了吴二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洪武。
国号是大明,不是吴!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悦史君认为有三种比较合理:
第一,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是红巾军的人,直到贵为吴王,小明王韩林儿这块牌子也没有扔掉。那么,小明王韩林儿死了,“吴”不就名正言顺了吗?当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很多人已经接受了明教的灌输,这是一个旗帜,而用“明”作国号,也与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相吻合。
第二,明教首领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称号为“大小明王”,国号取为大明,是一种继承,利于安抚人心。
第三,根据古代的五德终始说,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以火克金。
第二个问题,汉唐宋三国等是惯例吗?
悦史君的回答,是,也不是。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前,封号汉王。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前,封号先为唐国公,后为唐王。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前,曾在后周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这个已经歪楼。
三国时曹魏文帝曹丕在建国前,封号魏王。
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在建国前,自称汉中王,而且以继承“大汉”为旗帜。
三国时孙吴大帝孙权在建国前,封号吴王。
虽然题干中宋太祖赵匡胤稍微歪了一下,但问题不大,接下来悦史君再举几个例子,让楼塌一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称代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建立后唐王朝前,封号晋王。
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后晋王朝前,封号赵国公。
……
其他还有不少,但悦史君觉得不需要多举例了,大家一目了然。
那么,王朝命名没有惯例,开国君王的不同考量是什么目的呢?
很简单,一稳定民心,二维护统治,都是为了王朝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