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弦拂柱,榕树为什么被人们称为不死树?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的【卷六—木部—榕须】中有记载:“榕叶似大麻,子如冬青,枝干拳曲,木本棱凹,不成材器,而结奇香,其脂与漆相 似,可以贴金,胶物胜于楮脂。 岭南杂记∶榕树闽广最多,他省则无,故红梅驿以北无榕。大者荫十余亩,离奇古怪,备木之异,然体曲不中梁柱,理斜不中材用,质虚不中薪爨,庄子所谓以不材而寿者也。漳浦黄石斋先生有榕颂,其木年久者常结伽南香,焚之致鹤,植于水际,其子可以肥鱼,细枝曝干,束为炬,风雨不灭,其脂一乳一可以贴金接物,与漆同,其须可入药用。 说文以 为古松字,六书故以古松字为 ,而 为南方之榕。通雅云,榕当别出,状木始于稽含,分字始于戴侗。柳宗元诗∶‘榕叶满庭莺乱啼’,后山丛谈言∶蔡州壶公观有大木,四垂傍出,人莫能识,张 闲人尝至蔡为余言,乃榕木,此木无用,惟枝上垂根,曝之可作火绳以发炮,又可染黑。赞宁志所云∶倒生木不死树,横枝生根,下地如柱,即榕无疑。粤志∶榕之怪在根,自上生下,语曰∶榕木倒生根。 粤志∶榕叶甚茂盛,柯条节节如藤垂,其干及三人围抱,则枝上生根,连绵拂地,得土石之力,根又生枝,如此数四,枝干互相连属,无上下皆成连理。其树可以倒插,以枝为根,复以根为枝,故一名倒生树。干多中空不坚,无所用。离之木也,其象如离之大腹,其中空处常产香木,炎一精一所结,往往有伽南焉,粤人以其香可来鹤。子可肥鱼,多植于水际。其树脂可以贴金接物,与漆相似。一性一畏寒,逾梅岭则不生,故红梅岭有数榕,为炎塞之界。有红、白、大叶、小叶数种。
按泉州府志∶榕有二种,一种矮而盘桓,其须着地,复生为树;一种名赤榕,上耸广大,二种荫最宽广,入药用有须者。”
书中提到榕树又叫倒生木、不死树,是长寿的象征,榕须还可以入药。闽南人把榕树叫“榕树公”,是百姓心中的神,“无榕不成村,无处不见榕”。每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老人们都会到榕树下祭拜,祈求全家平安健康。福州因榕树比较多,故称“榕城”。
有没有人知道一些求篇黄昏的美文?
秋日感怀
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
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
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
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杀人,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
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
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
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秋风中的花儿
今年的秋天来得早,却如二八女子姗姗的莲步轻摇,那绚烂的黄叶依依的不忍坠落,我不知道爬满篱墙的红艳艳的藤蔓植物叫什么,每回行走在这条小路上,都禁不住观望驻足,我想我的神情一定是喜悦的,在这个被古诗词渲染的萧瑟悲凉的秋天,有这样热情火辣的颜色怎不叫人心潮澎湃呢。
仿佛秋风也爱恋着这个季节,柔软而温情。阳光恰到好处的暖着我裸露的肌肤,整个人不免沉醉起来。于是嗅到了"芳熏百草,色艳群芳,在幽愈馨"的菊的清香。
自陶渊明歌咏过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贞秀之姿并于东篱种菊之后,菊花便被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引为知己。
试想忽然一夜霜满碧瓦,芭蕉不展,荷败莲萎,红凋绿落,惟有"菊蕊独盈枝",会是如何的惊喜呢。难怪明代诗人高启在"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的秋天要坐对幽轩赋诗了。这时如果有酒,有一知己,吟风弄月,把盏赏菊,对面是心爱的人,杏眼桃鳃,柳眉樱唇,素指纤纤,笑靥如春,或者他是长眉俊目,星眸微醉,衣袂飘飘,这场景该是怎样的风情万千呢。
当然最好是繁花落尽之后于一山清水秀天高云淡之处寻菊之意韵,尽享生命乐趣,其中况味非尘俗庸人可体会啊。
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花清冶?艳的姿态,诗人屈原“朝饮秋菊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彻彻底底的将菊做为生命的汁液啜饮而流芳后世,写出了菊的极致气韵。
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点染出菊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古时女子聪慧多情,也以菊喻心,如朱淑真的"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道出了与菊同一的孤标傲世,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
不管怎样,古文人们写尽了菊花的幽香,风姿,异质,奇态,潇潇洒洒的装点出一个风骨无限的菊的世界。唯有唐黄巢《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和《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赋予菊花以重重杀气,令人心有余悸而惶惶然。
我终是一弱质女流,难将菊花看作金盔铁甲。而"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真正想看的是那凌霜而立独立枝头的菊花,好让自己独自走完人生的旅途吧。
菊花既然有如此多的意味,它的名字也一定是超拔飘逸的, 以花色命名的有:“空谷清泉”,“黄莺出谷”,“玉蟹冰盘”,“绿衣红裳”等等。
或以花瓣来辨其形而命名的如:“惊风芙蓉”,“松林挂雪”。也有以花的造型来命名的如"金线垂珠”,“十丈珠帘”等,还有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如 “嫦娥奔月”,“湘妃鼓瑟”等等。总之一朵花背后隐藏着人们无数的愿望与志趣,令人遐思不已。
菊花除了可供观赏与浸淫之外,还有许多实用价值。
可作药,可酿酒,可制茶,可养生。当今最流行的韩国新新浪漫主义掌门人金河仁更是将菊花演绎成爱情的滋味,浪漫纯粹。
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过秋空夜正央
回塘风起是清狂
岁华如箭几多事
秋月秋宵秋日长。
夜已深,人不寐.
窗外有寥落的几颗星,皎洁的月圆满着,却是凄清,幽冷.明月哪会解人心中的离恨,兀自透过云层将那万点清辉漫散于高处仍蓊郁葱茏的树梢上,远处连绵的山在夜色下更显得冷峻苍茫,依依的西风不经意的拂过篱笆墙边白日里翠生生的藤萝。
已是深夜了,看得见杂草丛中栖息的几点萤火虫,瑟缩着,许是做着一个关于夏季的梦吧。疏星明灭的夜空,居然飞过一只雁,怕是离群失伴了,徘徊着,盘旋着,偶尔听得一两声尖厉的鸣叫,划破了夜的衣裳,突然急急掠过树梢,倏然间消失了踪影。这时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丝竹声,侧耳细听,却是那般的惆怅清冷,如大理石柱上斑驳的斜纹。
是谁家的女子将那锦瑟弹响,低低的告诉我: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洞庭湖水满溢着秋潮,涨落间淘尽了多少 英雄豪杰。
虽说秋风是这样的柔弱无骨,依然吹落了洞庭湖边曾经枝繁叶茂的树木,你听:那坠落黄土的片片树叶回旋激荡的声音是否如刀枪齐鸣万马萧萧?你看:那伫立水中的长衫少年衣袂飘飘的身影是否如玉树临风悠然从容?可是他的眉宇间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忧愁?是谁美妙的目光装满了他的心房?是谁曼妙的歌声吸引了他的目光?是一位美丽的山鬼,披着荔戴着萝含着醉吐着笑在不远处翩翩起舞,可是她的嘴角边为什么会有恍惚的哀愁?是谁和谁的爱情让她如此凄艳迷离?
——语文网
。
有什么温柔的句子可以表达我想你了?
1、
原来银河清浅,却是形容欢喜—胡兰成
2、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朱生豪
3、红烛背,锈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
4、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5、谁叫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燮《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6、喜你为疾,药石无医
7、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8、南风未起,念你成疾
9、人间本不该令我如此欣喜,但是你来了
10、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
11、人间太吵了,你来我心里吧
12、朝暮与年岁共往,然后与你一同行至天光
归宿诗李白原文?
李白的归宿诗
【原文】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⑴》
作者:唐·李白
【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⑵。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⑶。
青轩桃李能几何⑷,流光欺人忽蹉跎⑸。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⑹,白发如丝叹何益。
【其二】
琴奏龙门之绿桐⑺,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⑻,看朱成碧颜始红⑼。
胡姬貌如花⑽,当垆笑春风⑾。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注释】
⑴此题即古乐府“前有一樽酒”。傅玄有作。其言置酒以祝宾主长寿之意。李白变而为当及时行乐之辞。
⑵渌酒:即清酒。
⑶酡:因饮酒而面红。
⑷轩:堂前栏杆。
⑸蹉跎:虚度光阴。
⑹倾:超越。
⑺“龙门”句:龙门,山名。名“龙门山”者共有四处。传说龙门山上桐树善作琴。西汉文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使琴挚斫斩以为琴。
⑻催弦拂柱:弹琴前的准备工作。催弦,上紧琴弦。拂柱,调整弦柱,校正弦音。拂读bì。
⑼看朱成碧:形容酒喝得眼花缭乱,视觉模糊。
⑽胡姬:古代西域出生的少数民族少女。一般泛指酒店中买酒的女子。
⑾垆:酒店中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翻译】
【其一】
春风东来,掩面而过。金樽渌酒,顿生微波。
可惜园中,落花纷纷,不堪其多。美人欲醉,醉颜朱酡。
可叹这青轩桃李能耐多久?流光欺人,岁月蹉跎。
与君起舞,奈何太阳却要西下。
少年意气,不肯消磨。如今白发如丝,感叹又有何益?
【其二】
奏起龙门绿桐所制的琴瑟,玉壶盛满美酒,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琴声丁冬,与君痛饮,喝到看朱成碧,醉颜开始红润。
胡姬美貌如花,当垆而笑,面如春风。
边笑春风,边舞罗衣,当此美景,你今天不醉,就是个傻蛋,还谈什么归宿?
如何不让自己所写的诗词沦为打油诗?
为什么不能成为打油诗呢?初学写诗从顺口溜入手都不错,何况打油诗还真的是诗。
历史上其实有很多有名的文人也写打油诗。只是你不能只限于打油诗,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改变自己诗作的修辞和意境,才能自然而然地脱离打油诗的层次。
什么叫打油诗呢?其实我们从写法结构上是无法区分打油诗的,我们只能从语言的浅白上来做出判断,但是打油诗虽然不避俚俗粗陋,却有一种流于表面的幽默,甚至还有机巧的灵思。
初学写诗,写打油诗没什么问题。
其实也有很多不错的打油诗作。我们来看打油诗宗师张打油的开山之作:
咏雪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们会发现打油诗的三个特征:通俗,诙谐,机心。要成为一首好的打油诗,这三者还真缺一不可。再看一首:
王梵志:馒头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大白话吧?偏偏还有些人生哲理在里面,这是把坟墓比作馒头,把人比作馅草,充满了看破尘世无奈调侃的意味。这种风格的诗,尤其适合表达末世情结,甚至有很多原本诗风很正的人用打油诗来装疯卖傻。
把打油诗的三特征列出来,你就会发现要真正看一首诗是不是打油诗,诙谐和机心其实和绝句律诗并没有什么差别(写苦情的除外),那么就只有从通俗上来辨别了。说简单些:一字改半天,捻断数根须的就不算;俚语俗腔开口即来,人人一听就懂,并且会心一笑的基本上就是这个路数了。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办?
首先,立意要高。这个高并非指一定要站到不得了的高度,而是注意不要流俗。要避免那些低级的、恶趣味的东西进入你的作品。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一定是高于生活的。比如同样写新婚,“春宵一夜值千金”就比“一树梨花压海棠”要好,虽然遣词上“春宵”还不如“梨花、海棠”,但是“春”句广泛适用于各种场合,而“梨花压海棠”就容易让人想入非非,这就是意境的高低。同样流行极广,大家都爱的句子,你对人说“春宵一刻值千金”,让人觉得你有文化,会用词,你对人来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别人会笑笑,心里觉得你这个人有点猥琐。
其次,用词要雅。这个其实和上一点有相通之处,但是是针对一个相同的事件、物件进行描写的时候,词的雅和俗就要看诗人自身的才学和才气。立意和奇想主要靠才气,而用词造句是否文雅就靠平时大量的积累和学习。这是硬实力,偷懒偷不来的,但这也是最容易的,只要你肯学,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诗家语,诗家句的规则自然会在你脑海中搭建一个诗的空间,你用来描绘、形容东西的用词自然会雅正起来。而灵感那种东西,是没办法学来的。
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意境与文笔。其实这也就是写诗最基本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打油诗和好诗没有诗体之分,只有雅正和流俗的区别。把你的文笔风雅起来,基本上就能脱离打油诗的境地。
不过不建议大量使用古词,古风词汇堆砌,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看如今流行的那些所谓古风歌词就知道了。
不要怕用新词,只要不露俗气。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