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娱公子,你的姓氏祖籍是哪里?
我姓孙,是济南先行区崔寨办事处孙大村人。据家谱记载,祖上是明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移而来。祖上来时第二代有兄弟两人,因此分为前后两支。六百多年来,人员也有当初的兄弟两人,分化成上千人的大家族。据说族上懂风水,根据布局每一辈都有省部级的官员出现。沧海桑田,后来这个布局被破坏,所以清中期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官员出现了。如今还有祖上明清的官员及被封为诰命夫人的画像,存于村档案室,顺便说一句,我们村的档案管理,是省级标准。从祖上搬迁到此已经传了三十代左右,现在的辈分是“尚思修善,守玉佳传”八代。从这些辈分来看,祖上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后辈子孙是寄予厚望的,一方面有儒家的意思,一方面又有佛家的理念。警告后人要勤于思考,多行善事,保持高尚情操,守住玉一般的纯净、高贵。祖上的家祠被评为县级文物,古老沧桑,叙述这孙氏家族的光荣历史,又展望着孙氏后人的奋发图强,光宗耀祖。家族的兴衰也昭示着国家的荣辱,家族的稳定关系着文化的传承,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希望我们孙氏后人能够继承发扬祖上的光荣传统而“修善”、“佳传”。顺便说一句,村里孙氏家族的文物保护多亏村里有一个好的当家人在支部书记岗位上奉献了五十多年,至今还在发光发热年过八旬的老书记--孙修枢。是他一生不遗余力的贡献,才使得这个家族以及整个村子团结、向上。
古人是如何求雨的?
求雨可是中国的传统技术之一。在商朝的时候,主要通过跳舞来求雨。
在殷墟的卜辞中,有记载:乎舞,有从雨?
还有:贞,我舞,雨?
还有:王舞,允雨。
可见,商王都亲自下场跳舞来求雨。
到了周朝的时候,跳舞依然是重要手段,这种舞叫“皇舞”,跳舞的会戴鸟毛,跳的时候还会大声呼号,也称为雩舞。当然还有求雨辞。
《诗经·云汉》就保存了一段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那时候,已经开始使用龙这样的道具。
而到了汉朝,董仲舒研发出天人感应术,求雨的方式更加理论化,夹杂上了阴阳术,比如求雨的时候,城市的南门必须关闭,北门开放。因为南为阳,北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还会把妇女同胞全部集中到开阔地,免除女性同胞的租税,同时,可能还要加大男性的租税。禁止男性喝酒,丈夫见到妻子,还需要恭敬有礼……
因为求雨之法:损阳益阴。
到了后面,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
方法一:捉四只蜥蜴,将他们封到大瓮里,然后让男童用竹子敲打大瓮,这样一定能下雨。这是利用蜥蜴类龙,用一种惩罚龙的方法吓天上的真龙,让龙快点下雨。
类似这样的还有使用蛇、青蛙、狗等物体。像四川一带,喜欢从山上抓蛇来,然后向蛇跪拜,如果下雨了,就在蛇上系上银圈等物,有一回,又抓了一条蛇,结果发现蛇身上套了六件银圈,原来这条蛇是求雨的常客了。
除了这些动物法,还有惩罚人的方法。
比如把罪人在太阳下爆晒,甚至用火烧死,这大概是赌老天爷不会看着人被晒死,而会降雨吧。有时候则会将求雨未果的大师们烧死,这算是惩罚性质的求雨术。
此外,还有一种东西叫旱魃,女魃原本是黄帝时代的神女,帮助黄帝打仗却无法回到天下,从此流落人间,传说他到的地方一定是大旱。后来,就把各地出现的怪物,尤其是坟里出现的僵尸当成旱魃,或者妇女生出的发育未完全的胎儿当成旱魃。只要打死这种怪物,就一定能下雨。俗称打旱魃。
当然,道士也有请龙术,据说也可能起到求雨的作用,灵不灵,那就不知道了。
嬉的读音?
嬉 xī
〈动〉
(1) (形声。从女,喜声。本义:无拘束地游戏)
(2) 同本义 [romp]
追渔父以同嬉。——《文选·张衡·归田赋》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 又如:嬉娱(嬉戏娱乐);嬉弄(游戏;玩耍;戏弄;玩弄);嬉宕(嬉戏游乐);嬉春(游乐于春光之中)
(4) 开玩笑,作弄嘲笑[make fun of]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宋史·苏轼传》
(5) 又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一生夫妻三年半?
文 | 读书君
妻子、丈夫是人生中除开血缘关系,亲情关系陪伴最长久,也是关系最亲密的人。“夫妻”二字,始于月老,终于孟婆。简单二字,充满了人生无尽的甜与苦。
中国民间有一句老话说,“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这可以说是形象地折射出了夫妻相处的最真实,却又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现实真相。
01爱人、伴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亲密友人,也是除了亲人外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最长情的人。然而,我们总以为长久的婚姻,爱人陪伴在身边的日子很长很长,但是细细想来,人生一辈子看似很长,实际很短,陪伴在爱人身边的日子,更是少得可怜。
古代有个词叫做“行商做贾”。就是指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经常和他人结伴,组成商队一起出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且这种到处游行经商,在外漂泊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
少数幸运儿能够如愿,而不少人要么客死他乡,要么没有潦倒熬日子无法回家,即便回家,也是时隔十年甚至是数十年之后。
更有的男人,在外经商闯荡有了一定的财产滞后,可能就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上几房小妾,夜夜风流,歌舞升平,完全忘了家中的结发妻子。
过去,有一首《盼郎归》的歌谣如此唱道:
“嫁了个生意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不如嫁个种田郎。”
说得不过如此。
丈夫外出从商做生意,留下妻子在家苦苦等待,独守空房,其精神上是十分孤独寂寞的。有的夫妻虽然感情深厚,但是由于古代交通落后,信息滞后,异地夫妻想要见一面,想要表达思念情感,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长期异地又没有情感联系的夫妻,其感情几乎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淡。
此外,在古代,在那个男尊女卑,尤为对女性强调“三从四德”的年代,女性只能常年在深闺大院,不能出门抛头露面的封建礼教所束缚下,出嫁的女性只能以奉舅姑为孝,以侍候丈夫为大,正所谓是“出嫁从夫,以夫为天”。
丈夫外出谋生,妻子只能独守空房,在家独自抚养儿女,照顾公婆。即便家中的男人死了,甚至仍被要求要立贞牌,做贞洁烈妇。
夫妻结婚,丈夫却经常在外,妻子常年看不到丈夫,如此聚少离多,一辈子算下来,夫妻相处的时间,大概也就没几年。所以,老话说“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
0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虽然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就业、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人不得不因为要养家糊口,而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很常见。
在这其中,尤为以丈夫外出工作,妻子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最为普遍常见,这些务工者通常一年到头春节才能回家一次。短暂的相聚后,又要匆匆赶回去上班,如此算下来,真正一起团聚的日子十分有限。这无论是对丈夫、妻子还是孩子、老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尤其是对夫妻而言。
常年异地,常年分居的夫妻,饱受思念之苦,身心折磨,更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想见却见不到心上人,相思之苦无药可治,这种痛唯有心上人能治。然而,却又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无奈。
当然,除了受异地工作等原因的影响外,有些夫妻,即便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屋檐下,也仍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经常见不到人,其陪伴的时间也是少得可怜。
如今,虽然我们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是我们总是容易被外界的许多因素所干扰,导致身心疲倦。时间精力被分散,和最亲近的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也就自然而然地少了许多。
当下,各个地区的离婚率不断攀升,抛开生活理念,人生观等不同外,很大程度上与这种聚少离多,缺乏沟通交流离不开关系。
清代诗人汪于鼎在《新安女史征》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某村的一个女子嫁到了隔壁邻村的一户人家去,小两口刚结婚没有几个月,丈夫就需要出远门做生意去了,妻子只能含泪送别。分别之后的妻子,在家里以刺绣为生,日日夜夜期盼着丈夫能够回来。
每年,她都会攒下一些钱来买一颗珠子,用彩线系住,称之为岁珠,以此来纪念夫妻之间以年为计算单位而分离的那些日子。妻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刺绣,思念,期盼丈夫回家。最后,她的丈夫回到家时,她人已经去世了三年。
而当丈夫打开妻子平时用的梳妆盒时,发现里面用彩线系起来的珠子就有二十多个,每个珠子都晶莹剔透。那一刻,他才知道,那么多年来,他的妻子有多煎熬在等待着,思念着自己。
03人的一生,也就匆匆几十年,我们总以为日子很长,但是转眼间时光便流逝。平均算下来,除去吃喝拉撒睡,以及上班工作等时间,真正能够陪伴在亲人身边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
人们常说,人生中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是婚姻中那个携手相伴一辈子的人。听起来,我们和爱人相处的时间很长,但是严格算起来,夫妻之间真正相伴在一块的时间,却没有几年。更何况,我们身处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人生不如意,不能随心的地方太多。
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人们每天都需要忙碌干活,纵使真正愿意花时间天天陪伴在爱人身边,也几乎不可能尽人意。所以,老话说,“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在头条上有种人加了别人的关注?
其实每个人关注的动机不同,有的是钦佩你,有的是寻找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交友互动,有的可能只是想互粉……本人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关注别人;如有人关注了自己,诚惶诚恐,立即回应,即关注对方;但有时会遇到对方是假关注,在你的页面显示关注,在他的页面根本就没有。个人认为,关注最好是互相的、平等的,尊重对方,互相学习。当然,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