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国的,屈原是哪一年跳江的呀?
公元前278年,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便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据考证,最早记载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学者贾谊。贾谊在《吊屈原》一文中写道:“恭承嘉慧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推断出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结局。这种说法被之后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借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着详细的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秦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看到国家沦陷,心如刀割,决定和自己的国家共存亡。
屈原代表的是我国怎样的一种精神?
屈原,战国时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经》、《离骚》等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篇章,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诗人屈原,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平民中,加上家庭的良好教养,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秦军犯境时,他组织周围青年奋力抗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入朝后,为楚怀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楚怀王死后,楚襄王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对楚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昏然不觉,却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面对秦国入侵,不断的妥协退让,割让土地,在楚国即将灭亡时,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汩罗江怀石自杀,终年62岁。端午节正是他的忌日。
从文化基因的形成来看,屈原生存的时代,正是儒家思想逐步形成的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历经数十代传承,逐步形成了“忠” ,对于孔子、孟子来说,“忠”的对象,是普遍的关系,更多的是指向一般的人际关系。屈原标志着的“忠”,出现了对君的“忠”,也就是对国家的“忠”,是对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弃天下如弃敝履”的否定。
从屈原开始,“忠君”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这与孔、孟的传人荀子是高度一致的。荀子特别强调“忠君”。直到唐宋,这种文化基因,才逐渐表现出活力来,并在多次的思想交锋、文化裂变中得到了认可与传承。就此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虽然对这种精神的价值,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有时我们理解的“忠君”,而君王当之无愧地国家代表,于是我们又可以,理解为“爱国”。
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是高贵、纯洁、友好、吉祥、和平、美丽的象征。如果说魅力不朽,是玉的最宝贵特征的话,那么坚贞温和,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在玉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宁愿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也绝不苟且偷生。这正是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具体表现。
这是人类高贵的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
蜀地毛洪涛溺河身亡?
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活着的人蝇营狗苟、形同躯壳;死了的人气节长存、影响深远。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屈原,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若不是这次溺河事件,很多人都不会认识成都大学的毛洪涛。从亲朋的讲述以及学生的评价来看,毛洪涛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正直,有原则、刚正不阿。
在头条看过毛洪涛老师上课时的开场白,给人的感觉是很有亲和力,没有一点架子,而且声音也很好听,和成大校长的讲话有着天壤之别。不信大家在头条搜索到有关校长的小视频,简直和他的身份极不相符。
屈原受小人迫害,长期经受精神折磨。意识到无法实现人生理想,从此如同行尸走肉时,他毅然决然地跳进了汨罗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那段历史。
屈原和毛洪寿虽然不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发现相同的东西。他们都是遭到了他人的排挤,无法施展抱负。因为明白改变不了现实,只好用一种悲壮的方式来警醒世人。
两个人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原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活着,可是他们不愿意向恶势力低头。与其摇尾乞怜,不如以死明志,让世人看清某些人的真实面目。
毛洪涛走了,留给了社会深深的思考。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为什么正直的人却处处碰壁,而圆滑世故的却混得风生水起?希望毛洪涛的离去能让某些方面有所改变,这样社会才能取得进步。
屈原的人物风采?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