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是什么关系

天美资源网

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是什么关系?

总督和提督还有巡抚,三者关系比较复杂,按权力大小来分,确实是总督>巡抚>提督。

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是什么关系

但是并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这样,因为巡抚和总督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提督倒是受总督节制,甚至有的提督还要受巡抚节制,因此只能说提督在三者里面权力最小,至于总督和巡抚则属于平衡关系。

清朝的制度都是继承的明朝的,毕竟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入主中原,用前朝的制度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清朝也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这样更加的完善。

总督和巡抚是如何产生的?

明朝时期,采用的是行省制,也就类似于现在的省。行省的官员主要有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简称三司,设立三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出现造反的可能。

但是结果三司之间工作相互推诿,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到宣德(明宣宗年号)以后,朝廷开始派一些六部官员或者都察院的领导到地方继续指导工作。

这样朝廷派来的官员以巡抚的名义巡视地方工作,于是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制度,这就是地方的巡抚制度,巡抚也渐渐地成为了一省的最高长官。

后来因为明代宗时期战事不断,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为了统一多个省之间的工作,又设立了总督,用来统筹多个省的工作配合。

当然明朝最初的意思是这些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城派遣官员,并不属于地方,只是后来派出的时间太长,有的都存在十几年,这样就成了定制,后来地方上都有巡抚和总督的办公府衙了。

但是即使这样,明朝也没有明确规定巡抚和总督为地方官,巡抚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但是总督还没有这样健全,都是因为战事或者稳定边疆而设,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

清朝入关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全国,国家制度也渐渐地形成。清朝与明朝地方制度的区别就是,总督和巡抚更加的地方化,并且更加的完善。

虽然清朝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也经过了数次的变化,但是到乾隆时期,基本上形成了定制。全国共有八大总督,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清朝末年又设立了东三省总督,凑齐了九大总督。

当然清朝疆域辽阔,九大总督也不能把所有的省囊括,有的省是只有巡抚没有总督的,比如山东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而有的省还可能没有巡抚,只有总督,比如四川省,只有四川总督,只是四川的总督兼巡抚事罢了。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设立巡抚和总督,比如东北、外蒙、新疆等地,但是它有将军管辖。

总督和巡抚是什么关系?

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清朝的总督都会加兵部尚书衔,提升为从一品。而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一般是正二品,所以从品级上看总督比巡抚大。

从管辖范围上看,总督管辖着多个省的军政大权,而巡抚只管理一个省,所以总督比巡抚厉害。这点是对的,总督确实权力比巡抚大,但是巡抚却不是总督的下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管理的方面不大一样。

清朝的总督侧重军事,巡抚侧重民政,也就是说总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比较多,比如提督就受总督管辖,而巡抚则管理民政事务比较多,像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都是巡抚管辖的。

很多人觉得总督可以管理辖区内的所有事务,其实是不对的,有些事务本来就是巡抚负责,总督如果指手画脚,属于越权。

比如巡抚有本省的刑事权,也就是刑名案件,都要报巡抚,由巡抚直接上报中央、皇帝,总督根本没有办法过问,如果强行过问,巡抚肯定不高兴,也会不给面子的。

因为乾隆皇帝在上谕中就曾说:“刑名事件,例由巡抚办理。”

这句话很简单,就是刑事方面由巡抚办理,没有提总督的事。道光和咸丰年间历任按察使、巡抚、总督的吴振械也言及:“我朝钦恤民命,制刑之典,由州县而道府,而桌司,会其成于巡抚。”

这里也可以看出,刑事权在巡抚。

还有钱粮财务,也属于巡抚管理,雍正年间,雍正帝派田文镜、湖广总督迈柱整治山东、湖南、湖北的吏治,查找亏空。

其上谕中便指出:“管理钱粮,系巡抚专责……凡各省钱粮,总督旧无兼办之责,今令田文镜、迈柱兼理者,乃因人而施,后不为例。”

这里也可以看出钱粮事务也是巡抚负责,当然除了特殊情况,比如皇帝特别批准。还有税关征收,也属于巡抚,当然总督兼巡抚事的例外,比如四川总督可以有这个权力。

科举事务,一般也都是巡抚负责,如果巡抚没空,可以由总督代行权力,武科举可以由总督和提督等人作为考官参加。

文职官员之选任与考绩,除了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人由皇帝定夺,其他的像道员、知府、府佐贰(同知、通判)、知州、厅同知或通判、知县等官员,他们的调动和去留,都是巡抚说了算,即使巡抚上面有总督的,也是巡抚意见为主。

由此可见,巡抚有自己的专门事务,总督一般是不会过问的。从这里就看出,巡抚根本不能算是总督的下属,顶多就是遇到省与省的协调问题时,巡抚需要配合罢了。

清朝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故意把巡抚和总督的关系搞模糊,所以如果巡抚和总督的办公府衙在一个城市,那么摩擦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巡抚是不虚总督的,往往都是争锋相对。

所以,总督和巡抚的关系比较复杂,相互之间都不大服气。

提督是个什么官?

一说提督,就会想到九门提督,其实不止京城里面有提督,地方上也有提督。

明朝时期就出现了提督这个词,只不过明朝的提督都是巡抚或者总督兼任提督军务、提督等衔,不是正式的官名。

清朝入关之初,自己的主要军队是满洲八旗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吸收了汉人组成的军队,就是绿营兵。天下平定后,八旗军分别驻防在全国重要的城市,各省又组成了绿营军,这个正式的军队。

其实八旗军驻防的目的就是监视各省的绿营兵。各省的绿营兵也有一个自己的头,就是提督,但是并不是每个省都设立提督,没有设立提督的地方由巡抚兼任提督事务。

全国提督一共有19人,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又先后予广西、湖南、陕西、江苏几个

这些提督分别在全国各地,负责训练军队,统辖所属官兵。提督其实就是一个省的绿营最高级军官,品级为从一品,也可以称的上是封疆大吏,但是总督(加衔)也是从一品,文臣压制武将,提督要受到总督节制。

总督本来就是管几个省的军事,一省军事长官提督当然要受到总督的管辖。

有人说提督是从一品,巡抚(加衔)才是正二品,那么巡抚应该没有提督厉害。

实际上又让你失望了,提督还真不敢在巡抚面前得瑟,因为巡抚也有军事权。清朝入关之初,巡抚就直接有提督军务的权力,顺治十八年后,就罢掉了巡抚提督军务的权力。

但是从康熙之后,巡抚的军事权越来越大,比如康熙皇帝就规定:“不设总督、提督省分,副将以下武官,巡抚兼辖。”

雍正以后,因为山西、河南、山东三省无总督、提督,所以就给了这三省的巡抚提督军务的权力,也就是说巡抚成了全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乾隆时期,又因为江西、安徽两省没有提督,也给了这两省的巡抚提督军务的权力,但是江西和安徽上面有两江总督,所以军事方面巡抚要受总督节制。

有些省份既有总督管辖,同时也存在提督,但是由于总督的府衙可能不在这个省,这样遇到战事,提督需要跨省汇报不利于应对。

所以乾隆以后,又逐渐予这些省份之巡抚以节制本省绿营各镇兵马之职权,比如贵州巡抚,虽然贵州有提督,贵州也受到云贵总督的管辖,但是为了方便应对突发情况,给了贵州巡抚节制本省绿营军马之权。

由此可见,巡抚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而提督的权力越来越少,遇到情况提督要受到本省巡抚的指挥,当然如果本省有总督,他可以直接受总督的指挥就可以了。

至于地方的事务权,提督根本没有权力干涉,提督见到巡抚,也是客客气气的,不敢得罪巡抚,见到总督,肯定要更加恭敬,比较总督是提督的上司。

小结:总督和巡抚的关系属于相互制约,总督和提督的关系属于上下级关系,有的省巡抚都可以节制提督。虽然巡抚专门负责本省的民政权,但是总督也有插手地方事务的,毕竟都是封疆大吏,都想刷一下存在感,这样就会导致总督和巡抚不和。

面对这样的情况,皇帝经常会各打五十大板,息事宁人,毕竟皇帝也不能太责怪总督,因为本身总督也是有管理政务的权力,只是偏向于军政而已。再说,皇帝看到这种情况,高兴还来不及呢?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更可以防止地方政权做大,更有利于皇帝控制住地方的军政大权。

所以综合来看,总督权力大于巡抚,巡抚权力大于提督,这就话是对的,但是权力大并不代表巡抚会听总督的,这个得看谁的腰杆子更硬!

关于清代皇陵的知识?

作者:史遇春

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亲身经历的事。

不管愿不愿意,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事:不但要面对自己的、而且要面对身边人的。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所以,对于自我的生,每个人都没有体验感和记忆留存。

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有可能糊涂,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来临;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袭;所以,相对于生,死在个体身上的发生,会相对更为复杂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人所能讲说的,都是活着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说,人也可以讲说关于死的事情,须知,人所讲说的关于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痒、都是听闻、都是臆测;因为,死的体验,活人是说不了、也是说不清楚的。

正因为死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会怎样,没有人会知道。这在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贫富,完全都是一样的。

但是,死了之后的安葬,却各有差别。

这种差别,因为死的神秘伴随,所有也往往让活着的常生好奇之心。

这里,就来说一说关于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这里,须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讨论帝王后妃的生死的问题,而是想简单地讲说一下皇陵相关的知识。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春明梦录》卷下。

何刚德当日在京师做官时,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职的。

根据何刚德自己记述,在吏部任职时,有十一年时间,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员。到后来,他才升为吏部主事,负责执掌印信。

主事,明、清两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职,正六品,不仅为正式司员,而且握有实权;其他官署,如内务府,也置有此职。

在何刚德升任主事之后,每当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进行相关工事的勘验评估、或者承办修缮建造工程时,大都会派他去监督。这种工作委派中,工程监督人员的选择,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惯例执行的。也就是说,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后,才可能会被安排这样的差使。

上述这类工程之中,以陵工最为重要。

须知,陵工还是有分类的:

一类称之为另案工程;

一类称之为专案工程。

所谓专案工程,其实就是需要特别修建的专项工程。

而另案工程,则是每年都要修缮的常规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东陵。

东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的陵。皇太极的陵,名曰昭陵,位于奉天(沈阳旧称);皇太极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为从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称为昭西陵。由此可知,东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东陵,遵化被升为遵化州,领丰润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隶属直隶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辖;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东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为东陵。

下面说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时,升直隶州;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在今河北易县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的陵。

笔记作者在记述这一节时,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驾崩时日不太久远。所以,光绪帝的陵,他也有记载。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绪帝的陵。

当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东陵的宝华裕建造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过程中,龙须沟出水,导致工事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才从东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规制:

凡是皇后先于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称,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样,都是按照新陵与皇帝陵的方位关系来确定的,例如:

孝贞显皇后(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都死于清文宗咸丰帝之后,所以,她们需另立新陵,而她们陵都在咸丰帝定陵的东边,所以,她们的陵,当时都称之为定东陵。结果,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定东陵,于是,便没法区别了。后来,为了清楚区分她们的定东陵,又特别分称为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普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按照这种命名规律,其他那些被称之为“某东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类推。

也就是说,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东陵”或者“某西陵”。

因为对死有忌讳,为了吉祥如意,所以,为皇帝与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与皇后生前,比较正式的称呼是:万年吉地。另外,为了更清楚区分,会在“万年吉地”前面,会加上“某某峪”。

万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后,才会改称为“某陵”。

东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曾经亲自去过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据载,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桥。桥的北面,有一个宫门。进入宫门,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后面有一个铁门。打开铁门,进入后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帝的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后来,石五供成为皇陵的定制。据说。石五供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供养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组成的。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之太岁殿祈祀陈设,卷十三礼制:五供排列:瓶、烛、炉、烛、瓶(鼎豆壶)。

石五供后面,就是宝城,宝城上有宝顶。宝城形状就如同城楼一般,左右两边都有墙垛,下面是隧道。

宝城的前面,左右两排,有十多个红土堆。红土堆均为圆顶,有点像僧人的墓。询问守陵人,回答说,这些形似僧人墓的圆顶红土堆,就是妃嫔的坟。按照常例,清代妃嫔的坟,被称之为园寝,上面会盖有琉璃瓦,而且,规模也是比较大的。清圣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独独把妃嫔的坟附列在这里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询问守陵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东陵之中,何刚德还去过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点就是,陵的宫门之外,石人石兽是最多的。裕陵与别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还有就是,陵前有一座圣德神功碑亭,碑下赑屃[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长。这座圣德神功碑,真可谓是巨制了。这样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勋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去过的有三个: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庆帝的昌陵;一是嘉庆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个圆顶,并没有所谓的宝顶。

何刚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东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树木葱葱郁郁,蔚然大观,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气所在。

东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来显露豁亮,全都呈现在前前,可以一览无余。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听说最为简朴,宫殿全都没有使用油漆,宝城的规模体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节俭的美德,加之原来建造的宝华峪出水之后,被放弃,就已经耗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人力。后来重建慕陵时,道光帝就更加怜惜物力,所以,改作过程中,就一切从简了。

东、西二陵的地势,东陵雄壮,西陵则较为平缓。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清朝皇帝平时说汉语还是说满语?

清朝的皇帝平时说满语还是汉语与清朝所经历的时期有关。

清朝前期

(1)皇太极:建立清朝的第一个皇帝,皇太极在位时期呢,清军尚未入关一统中原,朝廷大臣多为八旗子弟,后妃也来自满蒙八旗,此时的汉臣也是极少的,此时的皇太极无论是与大臣还是妃子,是几乎完全讲满语的。

(2)顺治:爱新觉罗.福林,6岁即位,清军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为了统治如此庞大的中国大地,致力推行汉族文化,而且还选拔汉人为官为臣,不过这也遭到了满清贵族的反对。这个时候的汉人被要求剃发易服,推动汉文化融入清朝,此时的语言自然还是以满语为主,像那些被赐满族人身份的汉人子弟在很小的时候还要上私塾专门学习满语。

(3)康熙:康熙作为千古一帝,目光长远,他发现满清的制度漏洞太多了,与传承千年的汉文化相比,简直就是渣渣,所以康熙为了维持满族对中国的长久统治,大力推行满汉一家,推行汉化,康熙呢也是精通多种语言,满蒙藏汉都精通,同时朝中的汉族官员数量也逐渐增加,满清贵族本来还想像对顺治那样反抗康熙,但是康熙手段多啊,他要求满族官员也必须懂汉语,否则就被免职。同样那些得到重用的汉臣们也必须精通满语,这样一来满汉之间的矛盾就得到了缓解。

所以此时康熙对满臣说满话,对汉臣说汉语。

康熙的遗诏,大幅用汉字书写,可见康熙后期对汉文化的推崇

(4)雍正:康熙定下规矩,要求所有的皇子4岁就必须严格接受多语种教育,满、汉、蒙、藏四门语言不及格是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康熙对汉文化的大力推崇,雍正也从小接受汉文化,雍正登基后,比他老子还很,他推行一个改革,那就是当官必须说官话,这个官话呢就是汉语,还是带北京味的汉语,这个政策的推行,使得不少满族官员都变得只会汉语了,连自己的母语满语都不会说了。

所以在雍正时期,皇上和大臣们都是说汉语的。

清朝中后期

(5)乾隆:乾隆皇帝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特别爱写诗,作词,对对子。但是他也是一个坚定的满语推行者,他不仅废除了雍正皇帝推行的只说汉语的改革,还在很多正式的场合他都会用满语发言,这恐怕与当时的汉语盛行,满语式微有关。

乾隆的诗词

乾隆时代,汉臣多,汉语已推行多年,因此在朝中多以汉语为主,而在正式场合乾隆说满语,倡导复兴满语。

(6)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期,都是学习乾隆皇帝,在正式场合说满语,其他时候都是说汉语的,但是满语使用的大环境逐渐缩小了,平常说汉语也多于满语了。

特别是在光绪末年时,张之洞发起“普通话推广”活动,自此以后,清朝的官方语言彻底变为了汉语。

此时的朝廷呢,汉语越来越普遍,但是满语也依然通用,直到清朝结束。

(7)末代皇帝溥仪,就不一样了,他不到6岁就退位了,严格的清宫教育也不在坚持,所以他的满语也没认真学,他只会说汉语了。

至于清朝的后妃

在清朝宫廷里,由于所有的后妃几乎都来自满蒙八旗,而当时的女性外出社交的机会很少,所以八旗女子基本都是在家说满语的,被选入宫后也不例外,如果不会说满语也不可能被选上。所以后宫普遍以满语为主。即使进宫的太监不懂满语,清宫内务府也有专门的机构专教管事太监说满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1800年到1839年的清朝?

那个时代的清朝,是大清帝国乃至中华帝国最后的几年好日子了。当然你如果指望那个时候的清朝变革,那是蛮不现实的。因为毕竟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改变的。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我对这样的看法是蛮有疑问的,那个时代的皇帝或者是大臣们根本就没有那种思想。所以说那个时候期望变革是很难做到的。

那个时候的大清GDP在全球还是排第一的,世界上普遍认为中华帝国是很强大的。当然之后的鸦片战争证明了清朝是纸老虎,被逼到绝境的话,英国其实是干不过清朝的。毕竟大清可以把全国的物力都用来抗英商。但是英国仅仅只是要签一个协议,要一个香港。当然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丧权辱国啊!但在那个时候的皇帝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小的事情。所以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皇帝们仍然在衣食无忧的过着他们的天朝上国的日子。即使到了1860年,大清仍然是很强大的,英法列强也没打算去消灭掉大清。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愚蠢,所以说英法打到了北京城。但是这并没有打掉大清的多少势力。有人说清政府很弱小,但是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也没有一个列强说可以直接吞并中国。当然这和很多列强的制衡有关,但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只不过是不干正事儿,所以说才看似上权辱国。

所以1800年到1839年的清政府是一个什么状态呢?仍然是一副天朝上国的样子。环顾四周貌似他们也看不到敌人。和历史上任何一个中期王朝一样,也是处于那种稳定的过日子的局面。虽然说国力有很多下降,但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是说差到了哪里,当然这只不过是跟中国以前的王朝比。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4亿,成为了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清朝。还不是说烂到了很腐朽的模样,那个时候的清朝和明朝的中期,其实人们的思想是没差多远。只不过世界的形式变化了。那个时候的清朝中期和明朝中期,基本上我觉得是一个模样。当然有些人说没改革。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要改革这个现实。只不过我们后是烂评价。

当时的清朝,所以说总体上也是说得过去的吧。你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清朝。如果说没有稳定的局面,人口怎么会突破四个亿呢?怎么说当时的清朝应该是清王朝最后几十年悠闲悠闲的日子了吧? 之后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所以说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当时的日子还是不错的。对于老百姓的日子当时也是不错的。说实话比以后的要好的多,比民国还要好。民国的时候老百姓苦不堪言的,一个打完那个打一个收完税这个收。所以说当时对于清朝或者说普通老百姓来讲,还是处于一种不错的状态。之后的100年统治者都没有当时的统治者过的好。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比当时的老百姓过得好。

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现实被打破。我们才开始超越起来。

大清名臣陈廷敬索额图和纳兰明珠?

虽说三人都是大学士身份,但大学士也分资历和殿阁地位高低的。内阁有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陈廷敬入阁当大学士较晚,相较于索额图、明珠,不管是资历,还是倚信,陈廷敬还是稍逊一筹。

三人官职资历对比

陈廷敬是康熙时期最为受重用的汉臣之一。康熙即位后,34岁时出任过短暂的起居注日讲官,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官级最巅峰时期的是文渊阁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

当时的索额图、明珠两位重臣,都是属于典型的干臣能臣。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曾名噪一时,官级最巅峰时期是武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议政大臣等要职,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

赫舍里·索额图是康熙朝之初辅政大臣索尼的第三子,曾权倾朝野,是康熙朝起到关键有用的重臣和权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还有一等公爵位。

首先是官职品级。陈廷敬前后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品级不动但地位得到提升,不过,一直只是在从一品转圈。

纳兰明珠官居内阁十三年,从一名普通侍卫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才华,做到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权倾朝野,独揽朝纲的朝廷重臣。

赫舍里·索额图官职33年,陪伴康熙的日子非常久,从少年帮康熙擒拿鳌拜到征伐噶尔丹,康熙能够完成如此显赫的功绩,自然离不开极其有功的领头之人索额图了。

其次官职地位。六部中最重要两部门是户部和吏部,清朝实行满汉双轨制,满尚书地位的要高于汉尚书,且是掌印官。汉吏部尚书是陈廷敬,满吏部尚书是明珠,陈廷敬是户部尚书时,米思翰、勒德洪也是满户部尚书,陈廷敬的地位都在他们之下。

陈廷敬入内阁放大学士时,还有一个礼部尚书职务,当时吏部满汉尚书俩人水火不容,没事总爱掐架,没文化的满尚书总是败于下风,以至被认为是“木雕泥塑”。

所以,康熙设立这么多大学士,是把宰相的权力平分到这些大学士身上,在每个部派一个专管,坐在满汉尚书中间拉架、劝架,强化皇权集中,杜绝宰相专权的现象。

清朝殿阁,如果以地位而言,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为尊贵,也就是说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的首辅,那么官至保和殿大学士的索额图要比明珠、陈廷敬的地位更高一点。

但从康熙开始设立南书房,内阁就被架空了。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成为了中央权力中枢,而军机大臣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但此时大学士制度依然保存。

乾隆时期政权制度才逐渐完善,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只有兼并两个身份,才算是真正的宰相。和珅在当时就兼有两份身份,所以在乾隆朝他的权利和地位要比同为大学士的纪晓岚和刘墉要高得多。

再看康熙朝,虽然没有设立军机大臣,但是有议政大臣。索额图、明珠和陈廷敬三人,虽都是大学士,但陈廷敬并没有出任过议政大臣,而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大学士之外还兼任着议政大臣,几乎参与了康熙前中期的所有军国大政。

所以索额图和明珠的职务地位要比陈廷敬更高一些,要是按大学士顺序来说,明珠比索额图稍逊那么一点,毕竟索额图的保和殿大学士是内阁首辅,是大学士当中地位最为尊崇的。

再次官职权力。陈廷敬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官场打拼,既要熬年头,又要拼实力,历经辛苦,一直都在从一品官级辗转。虽陈廷敬在翰林院也算是领袖人物,但翰林院主要工作是各馆修书、修史的,很少涉及权力核心,所以并没有多大权力。

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是负责保护皇帝个人安全的。但皇帝居于个人安危考虑,皇帝不可能托付于一人的,因为皇宫有更多得禁侍卫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只有调度之责,但实际上没有皇帝的发话,他人是无法调动的,所以领侍卫内大臣原本职责其实就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而明珠在官场出任都是有实际权力的官职,内务府总管负责掌管皇帝私人财务;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督查全国各级官吏;吏部尚书主管相当人事部长,负责人事调动。

这些职务权力都非常大,因此在的职务权利方面,明珠居首,索额图其次,陈廷敬为最后。要不说,在康熙前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索额图完全占到上风,要不是康熙替他撑腰,否则很难与明珠相抗。

最后身份和爵位。索额图是康熙朝“四大顾命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子,康熙发妻皇后赫舍里是他的侄女,拥有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并有一等公爵位在身,因此索额图的身份地位要比没有爵位明珠高贵些。

明珠出身于上满洲正黄旗,虽说明珠出身不及索额图,但是毕竟也跟皇亲国戚沾边,明珠的祖父金台吉是皇太极的亲舅舅,他的堂侄女是康熙的惠妃那拉氏,加上明珠迎娶的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要是以辈分而论,明珠还是康熙的堂姑父。

论身份地位和爵位,明珠虽不如索额图那般雄厚,但是比较于汉族大臣陈廷敬而言,明珠的背景和身份上确实要高他很多。所以陈廷敬一个汉人的身份和俩位“皇亲国戚”索额图和明珠来作比较,确实是一个硬伤。

三人被倚信的程度电视剧给陈廷敬弄了个“陈相”的称谓,更是名不副实!虽然陈廷敬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但在康熙首崇满洲,以满制汉,宣扬“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时代,汉人大学士和尚书并无多大的实权。所以相较于索额图、明珠,陈廷敬在康熙心里的位置,还是稍逊一筹。

陈廷敬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在二十岁中进士,原名叫陈敬,顺治年间,深得顺治赏识,顺治亲自为他改名廷敬,希望为了朝廷效力。陈廷敬非常有才华,但心高气傲,少不了得罪人,虽说少年得志,但是并不顺遂。

直到康熙十七年,陈廷敬才有了一个转折点,陈廷敬入职南书房,这南书房是皇帝的核心机构,这时候陈廷敬才有机会与康熙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成了康熙皇帝的近臣。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兼户部尚书,即是管理钱财,又是监督百官,这时候虽说权力算相当大了,但并没有入阁成为大学士。此后一直在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等任上来回转圈。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倚重陈廷敬,正式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但当时已有文渊阁大学士席哈纳,武英殿大学士马齐,席哈纳和马齐皆为满人,汉臣陈廷敬依然排名在后。

而此时,索额图已经被定罪囚禁,明珠也早已倒台,虽然还沉浮官场,但已经彻底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时候的陈廷敬才正式得到康熙的倚信。所以说,在康熙前中期的职务权力和地位,陈廷敬与索额图、明珠不可同日而语。

相较于汉臣,康熙还是更加信任和重用满洲贵族,加之索额图和明珠都皇亲国戚,陈廷敬的起步与他们相比,相差甚远。索额图又是太子胤礽的叔公,太子自幼和这个舅公交好,康熙也对太子胤礽期望很高。

在康熙初期索额图与明珠不和,互相党争,索额图几乎都是占下风,要不是康熙在其中打圆滑支持,否则索额图早被明珠害死了。明珠情商极高,善于揣摩人心思,不像索额图则为人乖张,对于不服从自己和胤礽的人进行打压。而明珠则是口蜜腹剑,外表善于笼络人心,对于不服从他的人,暗里使坏,所以在朝廷上下更深得人心,还很能讨康熙的喜爱。

所以在康熙前中期,明珠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深得康熙信任和重用,尤其是在裁撤三藩时,明珠坚决站在康熙这边,拥护康熙,对于康熙裁撤三藩时,索额图本就以为操之过急,然而却被康熙斥责。但明珠坚决支持康熙,说明了明珠会揣摩康熙心思,此后,明珠由此赢得康熙信任和喜爱。

但明珠得势没多久就倒台了,主要是索额图和明珠党争,把太子胤礽牵扯进去,而且明珠利用手中权力打压胤礽和索尔图的部属,同时利用手中职权大肆贪腐敛财,引起了康熙极不满,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决意彻底剪除了明珠党羽,所以明珠被罢官。

此后不久,因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明珠得以官复原职,但是此时的明珠权势与之前不可比拟。康熙四十七年,明珠病逝,在二十年里,明珠未能得到康熙重用,只在康熙朝官场上潦草地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明珠倒台后,索额图成为了康熙朝权势最大的重臣,但经历了明珠的案例,康熙对索额图的态度没有那么明朗,没有完全信任和倚重,一直是即支持又扼制,毕竟康熙不想再次出现第二个明珠,而且索额图和胤礽关系很亲近,康熙担心索额图权势过盛,导致将来外戚专权,所以索额图在权力最鼎盛时期也不如明珠那时的权力大。

但此时,索额图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危险性,依旧帮助太子胤礽繁殖太子势力,最终导致太子胤礽政权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暗结党羽,危及皇权,康熙以教唆胤礽结党私营以及议论国政为由把索额图圈禁,康熙彻底铲除了索额图党羽,康熙这么做,既为了敲山震虎警醒胤礽,也为了拔掉一个潜在的威胁。

索额图圈禁后被活活饿死,之前索额图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漠北,抗击沙俄侵略等功劳,被康熙全盘否认了,甚至还被扣上了“本朝第一罪臣”的帽子,可见,康熙对索额图有多憎恨和多厌恶了。

索额图死后,陈廷敬才正式成主角,获得康熙进一步提拔和重用,但经历索额图、明珠擅权事件后,康熙开始均衡这些重臣的权力,以满汉双轨制,重用汉臣陈廷敬和李光地同时,还提拔满洲贵族佟国维和马齐,二人权力虽大,但不及于当初索额图和明珠。所以即便陈廷敬当文渊阁大学士,相对于满洲贵戚,陈廷敬还是排名在后。

所以陈廷敬作为汉臣在康熙朝算是最倚重的大臣,不过相比于满洲贵戚的索额图和明珠,陈廷敬在康熙心里的位置,还稍逊一筹。

结语

由此可见,职位居首的是索额图,其次是纳兰明珠,陈廷敬最后。三人在康熙朝前中期都是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康熙倚信。不过官场宦海历来是风起云涌之地,波诡云谲,浮沉难料。索额图虽尊荣备至,地位显赫,最后身陷囹圄,明珠极尽恩宠,极为聪明,最后却被罢相削权,唯独汉臣陈廷敬驰骋官场50年,终老相位。

—End—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