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打老虎,人生得意须尽欢?
清代诗人赵翼有一个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确实,司马迁也有这样的观点,他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困境中写就的。
今天,介绍几首在困境中写就的诗词,它们早已流传千古,成为励志的经典。
《渔翁》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元和元年,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失意的柳宗元,将目光转向了永州的山水。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寂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这如画的迷人山水晨景,透出了他的释怀与悠逸。永州美丽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
《食荔枝》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6年,快六十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众所周知,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一般人被贬到岭南,多是愁苦,而苏轼却处之泰然。
他爱了惠州的荔枝,他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被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实在难得。
有人说,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就是这样的勇士。
《鹤冲天·黄金榜上》宋代: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考试落第后,写下此词。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可见柳永的傲气与不平。确实,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都如人意。
正如俄国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经此失败,柳永无法逆转,也只能安慰自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人生,快乐的时候少,痛苦的时候多,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平,或许,在某一次失败后,你可以开启另一个扇门,如仕途失意的柳永成了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梅花》宋代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但他的改革之路,却并不平坦。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在孤寂和艰难的处境中,他写下此诗: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王安石将自己比喻成梅花,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即使寂寞,也不改芳香本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有感于刘禹锡被贬多年的经历,白居易写诗相赠,刘禹锡酬答了此诗。
即使是被贬多年,刘禹锡依然豪气不改,他豪迈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希望总是伴着失望而生,病树前头,也有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愿我们都如刘禹锡一般,身处困境,依然不改豪迈。
《行路难三首·其一》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据说,《行路难》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李白是一个极度自信,极度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人,可是,当无奈离开长安时,标志着他的梦想化为泡影。
这对于李白是多么大的打击,可他依然说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
那么豪迈、那么潇洒,仿佛不论什么困难,都无法令他屈服。
处在困境,永向希望,这就是李白不老的原因。
人生,总有困境,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随遇而安,也可以学习柳宗元的寄情山水,也可以学习李白的豪迈旷达……
生活有千条路可走,这一条,不通,咱们就换一条,只要我们好好生活,办法总比问题多。
愿每一个读到这些诗的人,都能够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鲁智深为何只痛揍小霸王周通?
站在施耐庵的立场上,杀掉《水浒传》中任何一个人都是“为民除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杀桃花山二大王周通。那么,鲁智深为何不直接打死这个小霸王,只是痛揍了他一顿呢?其原因,就在打虎将李忠身上。因为有李忠的存在,鲁智深只能将周通痛打一顿而不能杀他。周通之死,隐伏在后文故事之中,也与一位“打虎将”有关。
然而,文本中却说的是鲁智深痛打周通在前,重逢打虎将李忠在后,花和尚当时不可能是看在李忠的面上饶周通不死。这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
小霸王周通为何让位给打虎将李忠鲁智深只是痛揍周通而没有杀他,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桃花山说起。桃花山是《水浒传》中的三山之一,而且,“三山”两次变动,桃花山都在其中。起先,青州境内的“三山”是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这三座山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三山半落青天外”的“三山”,说的是朱洪武移掉了三座无名小山,填平燕雀湖,以此为基,建立了南京皇城。
到“三山聚义打青州”时,三山又变成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这三座山就不在南京城,而隐写的是北京城,也就是朱棣所建的都城。《水浒传》中的紫府、禁城,说的就是这里。
本回答只讲鲁智深痛煸周通的事,不扯其他,所以,此时的桃花山还在南京城。
打虎将李忠曾经在渭州城街头耍枪棒卖膏药,与鲁达分手后,来到了青州,在桃花山下与周通交手得胜,周通便让出了头把交椅,李忠做了桃花山寨主。
李忠的这段故事看似很简单,但却隐藏了很深的寓意。我在解读“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曾经揭秘过“打虎将李忠”所隐藏的真实身份,此人就是大明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的外甥朱文忠,也就是李文忠。隐写李文忠的目的,是要隐藏他的儿子李景隆。
李景隆小字“九江”,就是《水浒传》中的“江州”。“江州”写的也是南京城,“九江”则隐藏的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而结束了靖难之役。“李九江”就是“李应”、“欲保四”。
李忠绰号打虎将,其实他千真万确地打过虎,这只虎便是龙虎山上吓唬洪太尉的那只白额锦毛虎。锦毛虎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的绰号,他与王英、郑天寿合称为“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这四个字,就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就是燕王朱棣。李九江曾经与燕王交战,岂不就是“打虎将”?
“打虎将”不是无能,而是他“欲保四”。老四,就是燕王朱棣。郁保四在梁山“专一把捧帅字旗”,隐喻的就是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帅字旗莫名其妙地折断。白沟河之战,朱棣反败为胜,一些史家认为是李景隆“欲保四”。史书中把李景隆写得很不堪,其实是朱棣夸耀自己的武功所为,白沟河之战,燕军被李景隆算计得几乎毫无胜机。
周通绰号是小霸王,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孙策。孙策死后,将第一把交椅传给了紫髯碧眼的弟弟孙权。燕王朱棣“王貌甚伟,美髭髯,重瞳龙准”,《水浒传》中有好几个人暗喻了燕王这一形象。历史真实中,朱棣确实是夺得了原本属于哥哥这一家的皇位。
周通,其实是“朱允熥”,读音是十分接近的。朱允熥原本是朱标的次子,正妃徐氏所生。都说朱洪武立朱允炆为皇帝,是重视嫡传,其实不然,要说孙子辈嫡传,朱允熥才是。因为朱允熥有蓝玉、常遇春这两家强劲的外戚,为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这才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扶为正妃,朱允熥便“让位与”朱允炆。
然而,因为李景隆的背叛,建文逊位,朱允熥也跟着吃了挂落。这就是桃花山寨主易位所深藏的寓意,也是花和尚鲁智深痛打周通而没有杀他的隐喻所在。
鲁智深、武松、曹正隐喻了大明黑衣宰相打虎将李忠在渭州城使棒卖膏药,这件事在桃花寨中被再次提到。周通被打后,跑回桃花山,请大寨主李忠去收拾那个胖大和尚。
黑夜之中,李忠听出了鲁智深的声音,马上问讯之后,李忠滚鞍下马,撇了枪,扑翻身便拜。鲁智深借着火把光亮,看清了此人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教头打虎将李忠”。李忠卖的就是膏药,膏药就是狗皮膏药,而施耐庵为何在《水浒传》中省去了“狗皮”二字呢?
书中有几处提到李忠卖药的事,且都与鲁智深有关。对看鲁智深吃狗肉、武松被黄狗谩骂(狂吠)这两段故事,李忠所卖膏药省去“狗皮”二字,也是一种故意漏写的春秋笔法。李忠的故事中,“狗”隐藏的是一个时间概念,说的是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农历壬戌年一个重要人物“遇林而起”。这个人物就是大明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就是当年的道衍和尚。
道衍字独暗,号独庵,岂不就是“天孤星”?道衍和尚形如病虎,嗜杀如刘秉忠,正是武松的特征。鲁智深、武松亦佛亦道,道衍和尚身在佛门却通晓儒道佛三家,同样是一个“花和尚”、“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神秘头陀。
鲁智深、武松无一例外地身着皂布直裰,二龙山上的“操刀鬼曹正”隐含着“曹操”,是一张宰相的符号。这道符号贴在皂布直裰之上,岂不就是“黑衣宰相”?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壬戌狗年,因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道衍和尚奉诏侍奉诸王念经祈福。期间,道衍暗中投奔燕王朱棣,给他献了一顶白帽。朱棣是燕王,“王”字头上加个“白”字,就是皇帝的“皇”字。由此,道衍“遇林而起”——朱棣就是朱家“木字辈”的这一代人,《水浒传》中的“林”隐喻的就是朱棣及其朱家木字辈。
朱棣头上戴了顶白帽,所以,龙虎山上的虎就是“白额锦毛虎”。道衍是和尚,当然是“白额”,白额吊睛虎隐喻的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三角眼。
道衍和尚后来策动靖难之役,帮助燕王夺了皇位。朱棣进入南京后,朱标一脉都没得好下场,其中,朱允熥被削去王爵贬为庶人囚禁于凤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允熥暴卒。据说,朱允熥之“暴卒”是朱棣所为。
靖难之役前后,朱允熥没有死。所以,鲁智深只是痛打了周通而没有杀他。
尾声:周通之死隐伏在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故事中蜈蚣岭,其实说的是大明王朝的两代“吴王”。“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故事,隐藏了靖难之役后朱标几个儿子的下场,其中,就有朱允熥是如何没的。
这段故事,我解读过多次,此处,简要地说说与周通相关的隐喻。
王道人强占蜈蚣岭张家坟庵,说的是朱元璋从张士诚手中夺占南京城,被封为吴国公,后来又自称吴王。坟庵,又暗喻懿文陵,也就是朱标的陵墓。靖难之役后,朱标第五子朱允熙与母亲吕氏一道,被赶到懿文陵守陵。永乐四年(1406年),一把大火烧毁了懿文陵,朱允熙被大火烧死,吕氏则逃得性命。这就是武松催促被王道人霸占的张氏“快走快走”,然后一把火烧了坟庵的缘故。
永乐四年是农历丙戌年,所以,武松火烧蜈蚣岭之后,在孔家庄被一只黄狗狂吠。
在杀飞天蜈蚣之前,武松先以一个道童祭刀。这个道童其实是大明王朝的另一个吴王,也就是本回答要讲的主人公周通(朱允熥)。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岂不就是一只小蜈蚣吗?
鲁智深只打周通而没有杀他,施耐庵暗示朱棣对待朱标的后人并非黑衣宰相的主意,只是因为靖难之役而累及了朱允熥等人。
花和尚痛打小霸王,有诸多符码暗示了这段故事说的就是朱家的事。比如,刘太公“打麦场”安排婚宴。“打麦场”在王进等多处故事中出现,暗藏的是朱洪武出世与打麦场有关。
李忠在“打麦场”知道了花和尚的来历,下马相拜。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解读李忠的行礼: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样。这句话,恐怕是后来续书作者修订时所加,但却加错了地方。这句话结束后,原著中才说:李忠当下剪拂了起来。
剪拂,《水浒传》中应读作jiān bá,原本不是行礼的意思。李善注《文选·广绝交论》:“湔拔、剪拂,音义同也”。“剪拂”与 “湔拔”同音同义,“湔拔”是荐抜的意思,也就是推荐提拔官员之意。因而,施耐庵此处写的“剪拂”,绝不是下拜行礼,而是隐写的黑衣宰相“遇林而起”,也就是上文说到的道衍和尚毛遂自荐投奔燕王朱棣这件事。
桃花村与史家村、东京大相国寺、玄女庙等地一样,柳树特别多——柳是《水浒传》中大明王朝灭亡预言的一大符码。
所以,鲁智深痛打小霸王周通,隐写的就是大明王朝的事,道衍和尚只是替朱家策划了一场大火并,而没有直接动手杀掉朱家人。
《水浒传》中,施耐庵不断借鲁智深、武松替道衍和尚洗白,把这两个人物写得气象万千,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高平陵之变是士族门阀和皇权宗室的直接碰撞。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门阀势力推翻了曹氏宗族曹爽一党。只不过,政变的成果被司马家独吞,加之后来司马家变本加厉,所以后人误都把高平陵之变,看着司马家一族和天下人的斗争。这是有误的!
背景和起因曹魏一直比较提防近枝宗亲,比如曹丕父子对曹植,曹彰都很苛刻,煮豆燃豆萁!当然也不是一点曹家的亲戚也不用,但是都是比较远点的宗亲,比如夏侯尚、曹休、曹真等。毕竟是远方亲戚,这一代走的近,下一代就不一定了。
所以,随着夏侯尚、曹休、曹真的离世。曹叡突然发现无曹家可用了。外有吴蜀两线的压力,曹叡还不得不启用外姓人,所有有了,东线满宠抗吴,西线司马懿抗蜀。
东汉举孝廉以来,士族日益壮大,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对士族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寒门无上品,权力越来越集中到士族门阀手中。另外,曹丕在位时间短,曹叡估计也知道自己在位时间也不会太长,这样朝中就会有许多三朝、四朝元老,他们声望崇高,能力卓越。自己都要忌惮三分,新皇帝如何镇得住。曹叡快死时越想越怕,害怕身后社稷不保,决意把权力全部收回曹氏宗族手上。
所以他临终时安排的顾命大臣是曹宇、夏侯献、曹肇、曹爽、秦朗五人,这五人中,曹宇是曹叡的叔父,夏侯献是疏宗夏侯氏的人物,曹肇是疏宗曹休之子,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之子,秦朗直接是曹操养子,是一水的曹氏宗族人物。
这也是,高平陵之变的主要原因。门阀只在乎权力,现在权力被削弱了,他们不会干的。
其实在曹叡安排也并没有完全如愿,中书监刘放、孙资等人强烈反对,这也代表了朝廷大臣的压力,最终曹叡只好作出妥协,让宗族曹爽和朝廷大臣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家人和朝廷大臣算是各有了一个代表。
这只是高平陵之变的苗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德不配位要害死人的!
如果说,高平陵是一个大油库的话。点燃他的是司马懿,但是递火把的人确实曹爽!
曹爽素无名位,也无大才!上位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进一步依赖曹氏亲贵。比如,禁军首领蒋济、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都被明升暗降为没有实权的三公。对于地方上,比如用夏侯玄统领关中,夺西线主帅司马懿的军权,在东线主帅王凌那里则安插同乡文钦去掣肘。
让老臣们往一边站,不是让老臣们往对面站。强如曹操,也只拿孔融一人开刀!何况曹爽差曹操十万八千里。
除此之外,曹爽还留下了许多把柄,越轨用皇帝的器物,时不时睡个宫女,苦苦伐蜀无功等。
剥脱,打压门阀士族既得利益,还如此明显,大胆,肆无忌惮!
这些事,曹操敢干但最后妥协了,曹丕、曹叡想不都敢想的事,曹爽却大干特干,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真是“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至此,曹爽已经自己点燃了火把!高平陵这个油库什么时候炸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胜算的是曹爽,但不是毫无胜算的曹魏曹爽最大的优势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司马懿们发动政变的目的也不是另立天子,起码刚开始的时候不是。
所以高平陵政变发生后,三公九卿那些元老可以说,分头行动,分工明确。袭营地,占武库,关城门,去劝降。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是士族门阀,是大臣元老。
所以,即便是有天子这块金字招牌,曹爽又能打出什么花样呢!况且地方督抚们,虽说近曹魏者多,但是近曹爽者不一定多啊!况且陆逊,姜维还在虎视眈眈。
所以说,曹爽对司马懿是毫无胜算的。
聪明的人先出手了,基本上笨的那个人就没有机会了。除非傻人有傻福,开挂!显然曹爽是傻,但是没有富。曹爽在营地坐了一夜,然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其实,曹魏这辆大车可以不翻车的,硬是让曹爽开翻了。
毫无胜算的曹爽,驽马恋栈,草草投降,司马父子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军政大权。没给曹魏留下一丝翻盘的机会。真猪队友。
曹魏如何翻盘自保杀曹爽,责司马。
哈哈。。。太难了!
其实也不难,我看好多人都分析了。可以分三步走。
1,曹爽挟天子令诸侯,地方勤王。
2,兵力占优后,曹爽可以让魏帝下诏罢掉自己,甚至杀掉自己,以谢天下。
3,魏帝再下诏书,复用元老大臣,并对高平陵的魁首司马懿问责,但罪不至死,其他人概不追究,分化和缓解士族和皇权矛盾。
感觉太难为曹爽了!臣妾做不到。
后记政治是妥协的产物,从一开始曹爽就错了。驽马恋栈,谁也没想到曹爽会败的这么彻底。错就错在,曹叡看错了人,既看错了曹爽,也看错了司马懿。
就像桓范边哭边说的那样:“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如何评价本场比赛?
中立球迷只关心比赛是否精彩,谁输谁赢都无所谓。
因为这场比赛直接影响中超冠军归属,所以赛前两队都是卯足了劲,两地媒体和球迷也提前打了不少嘴仗。身为中立球迷,个人只关心比赛是否精彩,谁输谁赢倒是无所谓。
总体来说,这场比赛还是比较精彩的,双方的表现对得起现在的排名,比赛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比较而言,恒大踢得更加务实,路子有点像世界杯上的法国队,不追求控球,而是追求进攻效率。控球52对48,恒大处于下风,但射门次数比国安多了接近一倍,射正球门的次数则比国安高出一倍多。
个人感觉,这种追求进攻效率,简单几脚快速通过中场,而不再强调控球的打法,很有可能是未来两年国际足坛的新潮流。
当然了,这种打法确实非常适合恒大,队内拥有强力外援,只要把球踢到进攻三区,两三名外援配合,甚至靠外援单打独斗,很大概率就能解决问题。
个人看法,国安在客场打恒大,依然采用全线压上高位逼抢,是一次豪赌。恒大巴西帮的个人能力都很突出,一旦打出反击,以国安后卫转身的速度,基本跟不上。
塔利斯卡上半场的单刀以及绝杀,这一点都表现的非常明显。恒大全场5次越位,也说明恒大一直在找国安压上以后,反击打身后空档的机会。
比赛的转折点应该是32分钟,国安后卫于洋受伤下场。国安换上朴成,把池忠国顶在中后卫的位置上。这一下等于削弱了整条防线最关键的两个位置——后腰和中后卫。
池忠国算是目前中超最好的防守后腰,抢断和拦截两项数据都数一数二,但他确实是打不了中后卫。170㎝的身高+不熟悉中后卫的防守站位,踢得颇为憋屈。而另一个中后卫张瑀还是嫩了点,失球跟他的防守经验不足有直接的关系(盯球不盯人)。
主裁判的全场表现应该说中规中矩,几次关键判罚没有什么大问题。
第61分钟的点球,梅方确实是手没有贴住身体而扩大了防守面积,结果造成手球,这个判点球没什么问题。
有人说巴坎布踢曾诚的头,所以应该判罚犯规在先。个人以为,这个可判可不判。首先这是一个五五开的球,双方机会均等,巴坎布只是没有躲开,而且动作明显是收着,否则真是鞋钉踩头,曾诚当时就得开瓢。
第83分钟,于大宝右路下底传中,巴坎布力压梅方头球破门,主裁判判罚巴坎布推人犯规在先,进球无效。
这个也没什么问题。从慢镜头看,巴坎布确实有背后推人,导致梅方失去平衡而没能起跳争顶。并且裁判员应该是在巴坎布起跳的时候就已经鸣哨了。
第74分钟,郑智中场断球后挑传对方身后,高拉特插上得球禁区内抹过出击的郭全博后打空门,球打在防守队员身上变线入网,主裁判判郑智断球时犯规在先,进球无效!
这个也没什么问题。慢镜头看,郑智在抢断巴坎布时,左臂张开打到了巴坎布的脸,这妥妥应该是犯规,只是裁判员的哨子响的实在是有点晚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
邢道荣此人堪称三国第一猛将?
零陵上将邢道荣,善使开山大斧,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
然而,战斧在《三国演义》中,属于妨主的兵器;共有八位斧将,均死于非命;而邢道荣在八位战斧将军中,位列倒数。
1.兀突骨——被魏延搞死。兀突骨不食人间五谷,生吃毒蛇如辣条,猛啃恶兽咯嘣脆,导致满身长满了片片鳞甲,刀箭不入。兀突骨身长丈二,比吕布还要高大很多;兀突骨骑乘巨象,比赤兔马还要威风八面;兀突骨使用开山大斧,有搬山卸岭之势。兀突骨是诸葛亮平南蛮期间遇到的终极BOSS,赵云、魏延见了这种非人类,不禁感叹道“我等上阵一生,未尝见如此人物”,即便是吕布遇到兀突骨,也绝对无可奈何,甚至惊惧之下甩开赤兔马就跑。
兀突骨及其麾下三千藤甲兵,让诸葛亮伤尽脑筋,只好请出魏延,祭出了“终极诈败”之术,才扭转局面,最终七第七次擒孟获,平定南国。魏延虽属一流武将,却也是“诈败王”,很不讲武德的,曾经在斜谷之战中通过诈败射掉曹操门牙,曾经在剑阁之战中通过逼真诈败将一生谨慎的张郃引进了木门道口,甚至他连司马懿都诈败,连女人都诈败,正是魏延的诈败,诸葛亮才生擒了祝融夫人。
按照诸葛亮的吩咐,魏延必须连输数阵,才能引兀突骨入彀。这下好了,魏延在兀突骨面前开启了疯狂诈败,在与兀突骨的多次交手中,几乎每次都是“回兵交战,不三合又败”,在接连诈败十五阵之后,魏延终于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逃命”。兀突骨驱巨象,带领三千藤甲兵急追,终于一头扎进了盘蛇谷,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2.徐晃——被孟达射死。徐晃作为战斧猛将的典型代表,在其作战生涯中,却有两大污点:一次是被颜良二十合速败,不过颜良实在太猛了,曹营诸将无人可敌;另一次就是在赵云的枪法面前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不过赵云的枪法实在太绚了,张郃同样被吓得胆战心惊。即便如此,徐晃仍稳入一流猛将的行列,在前期可以单挑许褚五十合战平,在后期可以单挑状态欠佳的关羽八十合而胜出。
徐晃、张辽,都是关羽的好友。在大战沔水时,徐晃曾对关羽说,“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其实,张辽、徐晃真的没从关羽那里学得什么,如果非说有,那可能就是受其影响,而对于冷箭也毫不设防。张辽曾被文丑连射两次,最终被丁奉射死;而徐晃对于冷箭,同样防御力极差。司马懿千里奔袭征讨孟达时,徐晃相随。在骤马奔至新城下后,徐晃刹不住战马,冲到了战壕边,被孟达开弓急射,一箭爆头,翻身落马,战斧落地!
3.潘凤——被华雄斩杀。潘凤与邢道荣并称“战斧双神”,其人气及知名度远超其他武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力压吕布、五虎等人。潘凤为“冀州上将”,邢道荣为“零陵上将”,二人相互辉映!
潘凤的光辉事迹,为大家津津乐道。汜水关,华雄连斩数将后,诸侯一筹莫展。韩馥自告奋勇地起身,将潘凤推上了前线。潘凤高声叫道“取某兵器来”,然后连扭两下脖子,只听咔吃作响,于是倒提宣花斧,骤马出营门而去。不多时,探子回报,“潘凤已被华雄斩了”。诸侯闻听,“尽皆失色”。
4.徐质——被姜维刺死。徐质是曹魏后期的猛将,虽然姓徐,也使巨斧,但他并不是徐晃的儿子。在姜维北伐期间,徐质是司马昭的开路先锋,武力彪悍,曾经三合速败廖化,又数合之内杀败张翼,后来还在乱军中亲手斩杀了张嶷。
姜维在徐质面前,没有任何取胜的把握。姜维用计,连夜火烧魏军营寨;徐质在不明就里时,心慌意乱。姜维突然从火光中斜刺里杀出,一枪刺倒徐质战马。在徐质翻身落地后,姜维率乱军一拥而上,将徐质砍为肉泥。
5.李异——被关兴砍死。刘备举倾国之兵伐吴,孙权恐惧,孙桓(孙权之侄)举荐了两员猛将,即李异和谢旌。李异使一柄蘸金斧,与邢道荣同样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孙桓举荐这两位猛将,就是专门为了对付关兴、张苞的。
在猇亭之战中,吴蜀列阵单挑。谢旌与张苞单挑三十合后,气力不加,拍马而走;李异一看大怒,拍马轮起战斧,截住张苞厮杀,在单挑二十回合后,吴军中有人(可能是马忠)突发冷箭射倒了张苞的坐骑,张苞马失前蹄翻身落地。李异急忙向前,正要痛下杀手,却被关兴突袭而来,一刀斩于马下。
谢旌在后来的混战中再次遭遇张苞,被一矛捅死。
6.韩德——被赵云一枪刺死。韩德是西凉大军阀,善使开山大斧,同样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韩德率八万西羌兵助力曹魏夏侯楙,并带着四个儿子一起上阵。
凤鸣山之战,赵云一挑四,将韩德四子全部挑落。韩德肝胆俱裂,痛彻心扉。在次日决战时,韩德痛骂“杀吾四子之仇,如何不报”,于是纵马抡动开山大斧,直取赵云,“战不三合,枪起处,赵云刺死韩德于马下”。
7.钟缙——被赵云一枪刺死。钟缙、钟绅,均为夏侯惇的部将。钟缙使开山大斧,自称“万夫莫敌”,钟绅使方天画戟,自称“温侯再世”;在赵云从陷马坑血战之后突围而走时,钟氏兄弟大叫“赵云快下马受缚!”
赵云此时已经人困马乏,但仍有枪法支撑,于是更不答话,冲上去挺枪便刺。钟缙率先冲上来迎敌,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钟绅持方天画戟直戳赵云的后心,被赵云闪过后,抽出青釭剑,一剑砍掉半个脑壳。
8.邢道荣——被赵云一枪刺死。攻取零陵,张飞为先锋,赵云为合后。零陵太守的大公子刘贤,是个标准的井底之蛙,曾经放出狂言,“刘备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
两军阵前,邢道荣大骂诸葛亮,然后直奔诸葛亮的四轮车,抡开大斧杀过去。猛追半天后,邢道荣忽然遇到了挺矛跃马的张飞。邢道荣毫不惧怯,毅然上前交手,可惜实力不济,在单挑不数合后,“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在舍命冲出后又遭遇赵云拦路,邢道荣竟然直接“下马请降”。
邢道荣敢于怒骂诸葛亮,怒斗张飞,也算一条好汉;而且他能屈能伸,敢于在诸葛亮、赵云面前诈降,也算是智勇兼备,可惜诈降被对方识破。邢道荣答应做内应,建议诸葛亮连夜截营;在被诸葛亮放回后,邢道荣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幡,专等诸葛亮自投罗网。邢道荣毕竟道行太浅,被诸葛亮识破,在夜战中,邢道荣大败,被张飞吓跑后,忽然遇到火光中冲出的赵云,邢道荣措手不及,“被一枪刺于马下。”
小结:上述八位斧将,除了兀突骨属于BUG、徐晃属于强一流猛将、徐质属于一流武将外,其余几人,虽然各自号称“万夫不当之勇”或“上将”,但充其量就是二三流武将。纵观八位战斧之将的死亡,竟然有三位死于赵云之手!邢道荣遇到杀心大起的赵云,死在这位超级狙手枪下,也不枉此生了!
题主将张飞“三国第一猛将”的头衔强横地冠在邢道荣头上,估计是娱乐为主。如果说邢道荣堪称三国第一猛将,那么潘凤绝对是三国第一神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