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习俗,他乡七夕思想感情

天美资源网

七夕习俗,他乡七夕思想感情?

《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在他乡逢七夕的愁上加愁,颔联写诗人想象家中妻子穿针乞巧的情景,颈联以对初秋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秋愁,尾联在反问中表明诗人的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语淡而味终不薄。

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恰逢七夕之时,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友,有感而作!

七夕习俗,他乡七夕思想感情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30字概括?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因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自然而然地成为象征爱情的美好节日。

福州七夕风俗有哪些?

福州七夕的风俗有:拜织女星,穿针乞巧。还有吃蚕豆 ,撒茉莉花祈福等。每年到七夕乞巧节时,福州女子会向勤劳贤惠的织女星求乞巧智,乞巧前先陈列供品,供品包括茶、酒、五子干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脂粉等。拜织女星乞巧流程为献花、献果、酻酒、上香,三揖拜、读祝并焚祝,默祷心愿。

那在历史上两国的七夕节有何不同?

说道七夕,我们先来了解下七夕起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便是七夕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同时七夕其实也是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来源于中国,一说到七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甚至很多人认为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就是中国的七夕节的来源,其实并非是这样的。

首先,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和七月初七这个日子结合在一起都已经是汉以后的事情,但在汉朝难道就没有七月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的存在吗?其实不是的,汉朝就已经把这个日子当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了,有了一定的节日风俗。

比方说在汉朝的《四民月令》之中就记载着这一天“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

而牛郎星和织女星和七夕也是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的根据现代学者的考究,和七夕真正有关系的星辰应当是北斗星,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着北斗星的神是北辰星君,而非牛郎织女二星,尤其是织女星,其最开始只是为一个计算时间的星星被人注意的。

《夏小正》中就详细记载着其“初昏,织女正东乡......织女正北乡,则旦。”

七月和十月怎么看?看织女星的位置就好了。

虽然说最早的时候七夕与牛郎织女并无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女之事......千载之下,妇人女子传为口实可也,文人墨士乃习为常语”,也由于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七夕便逐渐和这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也从单纯女儿节开始染上“情人节”的色彩。

了解了七夕,再来回归题目,看看两者的不同。

现在中国的七夕还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但是日本的七夕却不太一样了。1873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废除了原本使用的阴历,统一使用西方历法,但是有些地区仍旧守着老传统,所以说在日本,七夕究竟什么时候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地方西历七月七号过,有的地方仍保留在阴历七月初七,有的地方还改到了西历八月七号,日期之上的差距可以算得上是中日两国在七夕之上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日本的七夕看似和中国的七夕息息相关,但是其实里面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其中除了日期的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便是精神内核。

中国的七夕是女儿节,是闺中少女玩乐的日子,而日本的七夕可和玩乐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祭祀,是将少女献给水神以免除水患的一种古老的仪式。

那么中日两国七夕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 精神内核

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一样,中国的七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女儿节,只不过后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加入其中,使得其增添了爱情的味道,随着后世人的口口相传,七夕才逐渐变成了一个带着“情人节”意味的节日。

而日本的七夕表面上看是和中国的七夕节一脉相承的,但是日本的织女可不光只是谈情说爱和让少女们心灵手巧的,还要负责满足人们的各种心愿。 日本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有一根线的纸签之上,再把这张纸签绑在一根竹枝之上,这样自己的愿望就会被实现了。

不过呢,日本七夕的本质确实和所谓的“爱情”有关。上文说到了日本的七夕是少女献祭的仪式,这和中国的河神娶新娘很像,日本的这个祭祀其实也就是给少女和这所谓的水神举行婚礼的仪式。

2、 七夕的变迁

中国七夕的乞巧风俗大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而隋唐时期,乞巧的形式逐渐的多样化,并不仅仅局限在编织之上,歌舞诗歌也逐渐融入进乞巧活动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民间还形成了七夕求子的风俗。

到了宋朝,乞巧和女孩子们祈求有一双巧手的原意有了一点的改变,那就是男孩子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而这份巧求得不是一双巧手而是祈求聪明。

而日本关于七夕最早的记录是在其执统天皇五年的时候,不过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提到了而已,日本在其平安时期编写的官方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了当时的圣武天皇在其天平六年也就是公元734年有关于七夕的记录:“是夕徒御南苑,命文人赋七夕之诗,赐禄有差”。 而《万叶集》中也多次记载了日本贵族们举办七夕宴会的故事,包括在现在的日本正仓院里还保留着奈良时期在七夕仪式之上所要使用的针线作为佐证。

在《续日本纪》之上,圣武天皇在天平六年的七夕是看了相扑比赛的。而到了平安时代,相扑变成了日本七夕的一个重要项目,不过后来因为和平成天皇的忌日相冲,改到了七月二十五日。

日本贵族在这一天还会在叶子上写下和歌或者写下自己的愿望进行许愿,关于日本贵族在这一天吟诗作赋也是受到了中国的汉诗的影响。 到了镰仓时代,七夕不仅仅只是日本皇室和贵族的节日,连当时的日本佛教也会举办相应的仪式庆贺七夕。

3、 盂兰盆节

七月初七除了七夕之外,也是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日本关于这一天有着截然相反的两条传言:在关东到东海地区流传着这一天下雨就会诸事顺遂的传言,而在进畿地区直到四国地区。

甚至于中国都流传着下雨就会带来不详的传言,还有女孩子只要在这一天洗头就会变漂亮的传言,这些传言使得日本的七夕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节日,而是和盂兰盆节相交融形成的富有其特色的节日。

4、 日本的纸衣

在中国,七夕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饰品,但在日本人会有专门的纸衣,这是由七夕借和服的风俗演变而来的带着日本特色的一种风俗,尤其是在七夕不仅仅局限于大人之间,而是逐渐流传在孩子们之中后,纸衣也愈发的流行,其也从和真和服差不多大小变成小型和服。 比如说京都的七夕纸衣就大多是用千代纸做好层的,大约只有15公分左右,十分的小巧,但是却很精致。这些纸衣大多有花鸟鸟的花纹,一般为长袖或者小袖,除了材质和大小以外和真正的和服别无二样。但是这样的风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总结

其实中日两国的七夕相差的很大,还有很多并没有在此提及,日本毕竟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其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虽然说很多东西是从中国借鉴过去的,但是也有很多是融合了其民族传统进去的,是有着其民族特色的,这也是保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所在。

七夕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七夕节时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

1、吃七巧果

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七夕节也有它独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被称为乞巧果子,其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会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据记载,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

2、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也有一定的比赛以及娱乐性质,女孩子会利用比赛的方式进行穿七孔针,看谁穿得更秀气更快。赢得的那个人,可乞到更多的巧。输了的人需要送赢者一定的礼物。这种民俗活动在汉代时流行起来,而在南北朝时更是展开了大型的竞赛趣味活动,齐武帝更是专门建造一个楼,为皇宫里的女人提供穿针比赛场所。

3、祭拜七姐

在南方地区有祭拜七姐的风俗习惯,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比如说浙江地区称祭拜“七娘妈”,广东称拜七姐。此时女孩子都会许愿,希望七姐能让自己更心灵手巧,能有更出色的手艺。如果是妇女的话,那就会保佑孩子身体健壮、顺利成长,希望整个家族得到庇护。

4、香桥会

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香桥就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5、晒衣晒书

七夕节正是天气炎热的时节,尽管天气还十分炎热,但雨水不是太多,因此大家可以将书籍等拿出晾晒一番,这样才能避免书籍发霉。其实这个习俗是从民间龙王“晒鳞日”引发而来的,百姓都会将衣服、书籍拿出来晾晒一番,宋朝时更是形成了一种习惯。

此外,不同地方的七夕风俗也各不一样,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种,七夕还有种生求子、染指甲、拜魁星、听悄悄话、结红头绳、祈求姻缘等风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