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歼轰7是否可以改装成强击机?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歼轰7完全可以取代强5(强击机)的地位,但不需要改装,其实现在传统的强击机,完全可以被多用途战斗机所取代。
这说白了就是技术的进步,过去像A-10,苏-25这种对陆攻击机,面对现今的红旗-17或者道尔M1这种野战防空力量,在低空已经很少再能有生存能力了。图注:红旗17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攻击机有一种天然的痴迷,认为攻击机就是对付坦克装甲洪流最有效的手段,其实这是错误的,比如大名鼎鼎的A-10,这几十年的优秀战绩,全都是在美军有绝对制空权下取得的,如果对手不是像伊拉克、塞尔维亚、塔利班这么垃圾,仍然掌握局部制空权,结果就非常难说了……
而且数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面对完善的苏联地面移动高炮和防空导弹网络,A10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即便可以抵抗23毫米高炮,也绝100%干不过导弹。图注:俄罗斯“铠甲S1”野战防空系统
美国曾经估算,一旦美苏开战,前线的250架A10攻击机在一天内就会损失百分之十左右,如果援军不能及时赶到,现有的A10攻击机最多坚持就能两个星期。
同时现在精确制导炸弹的巨大进步,已经完全可以让像歼轰7这样的多用途战斗机,有远超A-10的战斗力了,就拿歼轰7和强5来说,歼轰7无论在载弹量、航程,还是航电雷达完全就是碾压的级别,强5唯一有的优势就是便宜、皮实!
而目前中美俄为什么还保留强击机的原因,非常复杂,像我国主要是为了保留编制,不能一下子把强5退役,让飞行员都改做地勤吧!
美国我不太清楚,但保留A-10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对手太弱,如果都是中俄这横的跟螃蟹是的主,你看它还用A-10不?A-10的退役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至于毛子……唉呀(掩面……叹气!)
第一是穷!没错就是穷,换不起,毛子现在一年的飞机产量还不如咱们成飞一家,它到想换,换不起啊……
第二是没技术!毛子现在的精确制导弹药,说多了那都是泪啊……图注:最先进的飞机,挂着最落后的铁炸弹。
第三也是对手太垃圾!就叙利亚那种游击队级别的反政府武装,你给它道尔它也不会使,不用苏25欺负它,毛子欺负谁去……
反正主要原因就这几条,不可能说的不是完全正确,有懂行的朋友欢迎指正,谢谢大家……
歼轰7能上航母吗?
歼轰七:扶老夫起来,老夫还行。
歼轰七:我以为苏30来了,我就该退休了。还是太年轻啊。歼轰七的年龄,比我都大。他在我国战机史上,是里程碑的存在。他摆脱了机头进气的“土气”,洋气的外观让老百姓耳目一新。而且,他载弹量达到5吨,并拥有“前所未有的”滞空时间和航程,填补了我国空基反舰领域的空白。
(歼轰七:老哥们儿们,上啊!)
那时候,阿根廷用攻击机携带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的事刚发生没几年。用飞机打军舰,正是很流行的时候。歼轰七在维护我国海洋权利上,也立下汗马功劳。
也是因为他能干,除了空战的活,他都揽下了。他成了海航的主力战机(空军不太喜欢)。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好不容易苏30装备海航了,结果,只弄了二十来架,明显不够用。于是,歼轰七还要继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苏30)
不过,至于他老人家上不上航母的事,可能性是有的。他的重量才30吨,航母完全可以接手。而且1600多公里的作战半径,可以增加我国航母的威慑力。
但是,我觉得我兔不会让他上航母。毕竟,他是二代半战机了,我兔怎么都会要点面子的。当然,苏30也不会考虑的。因为,我们要加强先进战机的国产化。
(歼16)
以苏30为模板的歼-16战机(准确的说,应该是国产化的歼11BS双座机),将会成为我国航母的主力多用途战斗机。歼16比歼轰七更先进,拥有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载弹量8吨,对地、对海都行。这才是能上航母的多用途战斗机!
(文|勇战王聊历史)
歼轰7的地位没有歼10高?
简单地说,四个原因。
首先是外形。歼轰7的外形是普通的后掠翼、上单翼、两侧进气布局,这种布局外形的飞机要是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亮相,绝对能秒杀一片眼球。因为那个时候咱们空军的主力还是机头进气的六爷、七爷,有个两侧进气的强五都稀罕的不得了。但很可惜,歼轰7亮相已经是90年代末了。
论国产飞机,歼-8II抢在了它前面。还记得9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歼-8II这种两侧进气战斗机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啊。到歼轰7的时候,新鲜劲儿已经过去了。
论进口飞机,苏-27已经到货,并且开始在各种媒体上亮相了。那个外形真心漂亮,放到现在来看都称得上是艺术品。外貌朴实无华的歼轰7跟苏-27一比,简直是弱爆了。
另外,歼轰7的外形本身也不太有特色,类似这种布局的国内外有很多,难找到亮点,自然也就不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而歼-10三角翼加鸭翼的布局,放在21世纪之初都是非常亮眼且时髦的外形,自然很容易抓人眼球。
其次是性能。我们在说到一种新飞机的时候,除了外形之外,往往关注它的一些基础性能。比如说速度、航程、升限、过载、载弹量、爬升率、转弯半径等等,歼轰7的悲剧就在于,这些基础数据中,除了载弹量比较好看一点以外,其他的基本都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最大速度和升限不如歼-8II,航程不如苏-27,机动性不如苏-27和歼-10。
虽然歼轰7在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时,其武器挂载能力、武器使用能力和突防能力都相当不错,但这些东西一来在数据上表现不出来,二来不便于简单明了地向初级军迷或者非军迷进行科普,自然也就无法让大家认识到其优秀之处。
第三是宣传。歼轰7是用途比较单一的战斗轰炸机,既不像轰-6那样,能够以大量的载弹、超远的航程吸引眼球;又不能像苏-27、歼-10那样用炫目的机动飞行让人惊心动魄。我们看到的歼轰7的时候,它要么就是老老实实飞行,要么就是普普通通地发射导弹,实在很难吸引人的热情。对于宣传者来说,自然也更愿意选择更好看、更有噱头的歼-10。
最后就是情节。歼-10是寄托了几代中国人先进国产战机期望的结晶,从研制之初就受到军迷们的关注,同时,歼-10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和种种传闻,更加深了大家的期待。而歼轰7在研制之初受到的重视和关心就不如歼-10,再加上因为发动机的原因一度险些夭折,更加不为人所知。两相比较,大家自然就会更关注歼-10了。
歼10C和歼轰7A载弹量都是7吨?
所谓歼10C7吨的载弹量只是一个理论数字,歼10C挂点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其弹药携带能力。
歼10系列战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款单发轻型战斗机,目前已经发展了A、S、B、C等数个型号,歼10C是目前歼10系列中最先进的型号。
歼10C由歼10B发展而来,广泛吸收了歼20的研制成果,使用了一台先进的AESA雷达,航电性能和信息化水平非常高,是一款相当先进的三代半战机,综合性能与美国F16V相当。
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歼10C系列正式推向国际市场,相关数据得以曝光。虽然在珠海航展上厂商提供的数据中并没有载弹量的介绍,但是根据相关信息,歼10C的载弹量在7吨左右,与F16、幻影2000相当。
歼10强悍的载荷能力来源于两点:一是采用了鸭式布局,整体升力性能优异,二是采用了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歼10A使用的AL-31FN最大加力推力12.5吨,而歼10B/C使用的AL-31FN-M1更是达到了13.5吨。优异的气动性能和澎湃的动力输出造就了歼10系列强悍的机动性能和不俗的载荷能力。
但是,歼10C所谓的“7吨载弹量”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而不是在实际运用中能达到的载弹量。所谓的7吨外挂能力,其实就是歼10最大起飞重量(约20吨)减去飞机空重(约9吨)再减去内油量(约3吨)以及飞行员体重、滑油等得出的一个理论值,7吨就是歼10C最大的外挂重量,这个理论上的外挂重量包括副油箱、导弹挂架等。
歼10系列的挂点设置也无法支撑起7吨的理论最大载弹量。歼10系列总共由11个挂点,其中每侧翼下3个、机身中线1个、机身4个。歼10的11挂点貌似很多,但是却有很多局限性。机身4个挂点只能挂载250公斤级的小口径对地炸弹和各型电子吊舱,而机身中线和翼下内侧两个挂点一般是用来挂载副油箱,而机翼最外侧的挂点由于气动问题只能挂载格斗导弹,只有机翼中部2个挂点可以挂载500公斤以下的大型对地弹药。也就是说,歼10系列在执行对地任务时,携带对地弹药的重量不超过2吨,而且不能使用500公斤级以上的大型弹药。当然,歼10机翼内侧的两个挂点理论上可以挂载1吨级的大型对地弹药,但是笔者从来没见过这种挂载方案。毕竟,歼10在诞生时,基本上不考虑对地打击。
而F16的弹药挂载能力就强的多,由于设置了翼尖挂架,使得F16的以下挂架达到8个。而且F16的梯形机翼使得挂点受到的气动干扰较小,F16翼下内测的四个挂点都可以挂载1吨级的大型对地弹药,而机背保型油箱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F16的挂载能力。
同样是7吨的理论最大载弹量,但是飞豹就实打实的多。由于机体较大、内油较多,飞豹对副油箱的依赖较小,翼下8个挂点都可以用来挂载弹药。而且飞豹采用展弦比较大的后掠翼,翼下空间充足,设置了8个挂点,而且内测的4个挂点都可以使用大型对地弹药,实际挂载能力比歼10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毕竟是专业的对地打击歼轰机,天生底子好。
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歼10对地打击挂载能力不足不是问题,毕竟我们有歼16、苏30等重型多用途战机。苏27系列是这个星球上载荷航程性能最好、挂载条件最优的战术飞机,没有之一。全机共有12个挂点,其中可以挂载重型弹药的挂载点有6个(机翼内侧2个、进气道下方2个、机身中线2个),而且挂点设置合理、相互影响较小,挂点前向视野好,特别适合精确制导武器。有心的读者可以统计一下,我国苏27系列的装备数量比歼10系列要多出不少,重型战机就是香。
更不用提这个狠角色了。
当年中国有三款战斗轰炸机进行竞争?
70年代一场二战水准的西沙海战,让海、空军意识到远程支援战机的重要性。因此战后由三机部下达新型歼击轰炸机的研制任务,分别由沈飞、西飞、南昌飞机制造厂各自提出的方案。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歼轰机的研制经验,而且立足国内科研现状,除了西飞之外,其他两家都还停留在改型的基础上。
1976年,沈飞在歼-8基础上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同时努力增加载弹量、航程和对地/海攻击性能,提出了歼轰-8方案。
问题是方案虽好,但是它的原型歼-8直到1979年才正式定型,对于歼轰-8而言风险过大,该方案被第一个淘汰,部分技术被应用于后来的歼-8Ⅱ项目。
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则提出“强-6”可变后掠翼方案,现在看来这个方案如果能成功绝对是个好事。不过由于现实的原因,机体结构超重、可变后掠翼控制系统未能解决、采用的“涡扇-6”(WS-6)发动机无法定型,几大因素直接将镪-6淘汰。
西安飞机制造厂(西飞)则提出了“飞豹/轰-7”设计方案,刚开始叫轰-7用于替换轰-5,具备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时兼具一定的空中自卫能力。
“轰-7/飞豹”木质样机,机头略微下垂,双座串列。研制过程也是曲折不断,由于海军、空军要求不同,最后以“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方式优先研制,参考过F-111并列布局。同时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因素,研制进度缓慢,几度上下直到80年代中期才重启研制,1998年最终定型服役。
飞豹之所以能成功,在于立马现实能力,在不过分夸大性能的前提下,最终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