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默,为什么要实名向皇上提议杀华妃?
《甄嬛传》中,曹琴默在华妃专宠期间一直是她的忠犬和爪牙,在她的运作下的阴谋主要有:指使余氏毒害甄嬛,设计“假孕争宠”彻底打击了沈眉庄,还差点把甄嬛给捂进去,利用女儿陷害甄嬛,在富察贵人被猫惊吓时亲手将甄嬛推向富察贵人企图陷害她,另外还间接导致淳贵人的死。
华妃虽然不是善类,但是阴谋诡计全是曹琴默在帮她运作,可以说曹琴默的智商和谋略,与甄嬛不分伯仲,能在华妃身边却不受欢宜香影响生下温宜公主,仅凭几句话就让皇上对甄嬛疑心,在华妃死后,她将会是甄嬛的一个强大对手。
可是在最后时刻,曹琴默却实名向皇上提议杀华妃,直接导致自己的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在华妃那里积累了太多的怨气曹琴默本是一个破落户家的秀女,出身微寒,加入了华妃的阵营才有幸侍寝并诞下公主,如果没有华妃就没有她的今天。
但是华妃并不是一个善类,为了让曹琴默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做事,她将温宜公主养在自己身边,却不细心照料,在公主晚上哭闹的时候喂她大人吃的安神药,为了陷害甄嬛,给年幼的公主喂木薯粉,伤害她的身体,还利用公主吸引皇上到自己的身边。
华妃对温宜公主做的这些事情,深深刺痛了做母亲的心,可是皇上虽然知道这些却碍于华妃的势力没有及时保护温宜公主,在曹琴默的心中,积累了太多的怨气。
害怕华妃日后翻身报复自己华妃虽然被降为答应,但是只要她还在,就不会忘了当时怎么在众位嫔妃面前揭露她,而且曹琴默的话半真半假,华妃如果复宠自然不会放过她。
曹琴默知道华妃在皇上心中的地位,虽然华妃背后的势力被铲除了,但是皇上哪一天同情华妃,曹琴默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被甄嬛唆使在华妃时代的末期,曹琴默暗地与甄嬛达成利益联盟,甄嬛认温宜公主为义女,并且通过朝瑰公主下嫁蒙古一事对曹琴默旁敲侧击,暗示曹琴默想办法为自己的女儿争取利益。
再加上甄嬛对曹琴默的封号“襄”的解读,让曹贵人认为皇上对她当初揭发华妃一事是认可的,甄嬛对她暗示皇上厌恶华妃,但是碍于情面,不好下手,让曹琴默误以为是皇上有心杀了华妃,这才向皇上实名提出建议。
为了女儿失去理智曹琴默不得宠,好不容易生下女儿,自然一心都扑在女儿的身上。
为了温宜,她暗恨华妃,最终和甄嬛私下联合,为了女儿不重蹈朝瑰公主和亲的道路,千方百计想向上爬,为了给女儿一个好前程,不惜做好了和甄嬛翻脸的准备,再知道皇上有心杀华妃却无从下手的时候,自己提出建议,为的就是能够往妃位上更进一步。
曹琴默对皇上的不了解皇上是经历过九子夺嫡这种残酷经历的人,最恨曹琴默这种背主求荣的人,虽然表面上她晋封曹琴默为襄嫔,认可了她对华妃的检举,但是在皇上的心底,已经给曹琴默贴上了“卖主求荣”的标签了,而甄嬛作为皇上的宠妃,对他的想法十分了解,撺掇曹琴默去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借皇上的手杀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皇上很清楚华妃的心眼没那么多,很多事情都是曹琴默在背后出谋划策,甚至唆使华妃去做的。
华妃在年羹尧势力倒台后,是不可能再复宠了,因为她本身就代表了年羹尧,是皇上心中最大的刺。但是华妃不可能再复宠并不意味着皇上的心中再没有华妃了,恰恰相反,皇上对华妃有的不仅是愧疚,华妃和甄嬛不同,甄嬛的存在是纯元的替身,而华妃则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皇上是真的非常喜欢她,皇上只希望在宫中给华妃一个生存空间,让她能够继续活下去。而曹贵人显然没有领悟到皇上的真实想法。
曹贵人知道欢宜香的秘密吗?
不清楚。因为曹贵人和欢宜香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其真实存在与否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无确切证据。因此也无法确认曹贵人是否知道欢宜香的秘密。历史上关于曹贵人和欢宜香之间的传说很多,这些传说往往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形式流传至今。无论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念。
曹贵人往湖中扔石子时到底在想什么?
《甄嬛传》中的曹贵人名为曹琴默,由演员陈思斯扮演。是温宜公主的生母,属于华妃一党,圆滑世故,阿谀奉承为华妃出谋划策,扮演军师角色。
她周旋于华妃与甄嬛两党之间,两方都害怕得罪。后在甄嬛的支持下出面揭发华妃多样恶行,后晋封襄嫔。因担心华妃报复,不断进言处死华妃。
后因皇帝和太后觉得曹琴默心思狠毒、背弃旧主,见风使舵,城府甚深,让太医在曹琴默的药里下毒。曹琴默死后,其女温宜公主交于端妃抚养。
就淳儿无意间听到华妃一党秘密,曹贵人往湖中丢石子一事,有的说,曹贵人丢石子是为了提醒华妃,为的就是让华妃发现,淳儿在上面听到了她跟她哥哥的勾当。结果淳儿被灭了口;也有的说,曹贵人两面三刀,并非一心一意为华妃好。她丢石子是为了提醒淳儿赶紧逃跑。
但我认为并不尽然,曹贵人心机深沉,心思狠毒,即便不愿意与华妃为伍,也断然不会好心救淳儿。她应该就是为了提醒华妃,淳儿在上头。至于她为什么不直接喊出来,因为曹贵人也不想让华妃知道自己在现场,华妃若是知道了自己听到年家的勾当和贿赂,华妃就会提防不信任她,本来不好过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大家想想淳贵人之所以会被发现,那就是是因为曹贵人向水中扔了一块石头,要不然淳常在也不会被华妃发现,不被发现也就不会横死了。
所以说曹贵人只是为了自己,她这样做既提醒了华妃,又给甄嬛了一个顺水人情,牺牲了淳贵人她到落了一个提醒甄嬛淳儿有难的好名声,为自己的后路打基础。
你们认为呢?
开心快活人苏珊的扮演者是谁?
《开心快活人》苏珊的扮演者是陈思斯。
陈思斯,1983年6月14日出生于宁波市,大陆女演员,毕业于中戏。1993年作为童星参演第一部电视剧《蓝色的向往》。2011年因出演《甄嬛传》中心机深厚的“曹贵人”而被观众所熟知。其它作品有《如梦般飞翔》《正阳门下》《童心》《亲密搭档》等。
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被抓入慎刑司?
甄嬛回宫后,因为胧月的去留问题,敬妃和甄嬛有了隔阂,为了保住胧月,敬妃向皇后告发了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的事情,二人也因此被进紧慎刑司。
苏培盛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从小在他身边伺候,日常对苏培盛也很依赖,但是在事情发生后,皇帝却没有主动去救苏培盛,这是为什么呢?
可是在我看来,不是皇帝不主动去救,而是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去救。
皇帝无法插手崔、苏二人对食之事
一、皇后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有理有据
后宫对食是敏感的事情,往大了说可以说是秽乱后宫,皇后是六宫之主,对这件事情有绝对的管辖权和处理权。
而皇后的手中有人证(敬妃),物证(柳叶合心香囊),更有从崔槿汐的的房间找出了秽乱后宫的证物,从而确定二人就是对食。
二、举报人敬妃往日和甄嬛交好
如果说举报人是皇后团队的人,皇帝可能会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和举报人是否别有用心,毕竟这时候甄嬛和沈眉庄都有了身孕,而皇后团队的祺嫔失宠,安陵容被视为不祥,势力大减,如果此事是针对甄嬛的阴谋,最有可能的就是皇后的人来做。
而真正的举报人是敬妃。在甄嬛离宫前和敬妃交好,女儿胧月也交由敬妃抚养,在皇帝眼中,自然会将敬妃划到甄嬛一派。皇帝虽然不宠爱敬妃,但是从封号和位份可以知道还是看重和信任她的,她来揭发这件事情,也让皇帝无法为苏培盛辩护。
对食事件触及皇帝的敏感神经
一、鉴于明朝的教训
“对食”是古代太监与宫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大多是双方在心灵上的安慰。
历史上有名的就是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和明熹宗的奶妈客氏,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和客氏的帮助分不开,两人一个前朝一个后宫,干预国家大事,搅得天下大乱。
历史作家蔡东藩《明史演义》中说道:”自古权阉,莫甚于魏贼;自古乳媪,亦莫甚于客氏。”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到了清朝,太监不能对食。
二、担心最信任的太监和宠妃有勾结
《如懿传》中,皇后为了拉拢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钦,将自己的宫女莲心嫁给他,从此王钦便帮助皇后做事,王钦的徒弟李玉,也因为对如懿身边的惢心有感情,暗中帮如懿做了不少事,可见为了窥探、左右皇帝,用宫女拉拢大太监是最有效的方法。
苏培盛是皇帝身边最得力的太监,他对皇帝的喜怒哀乐、喜好厌恶了然于胸,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心情和对一些事情的决断。而此时的甄嬛不但备受盛宠,还怀有双生子,身边又有一个名义的亲子四阿哥,在后宫如日中天,如果有了苏培盛作为助力插手前朝事宜,这无疑触动了皇帝的逆鳞。
三、对苏培盛在甄嬛再次入宫前后的作用产生怀疑
当甄嬛怀了果郡王的孩子之后决定回宫,在崔槿汐的感情联络下,苏培盛在回宫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故意在胧月公主面前和眉庄建议皇帝去甘露寺祈福,利用胧月的身份引起皇帝对甄嬛的思念,引出后来皇帝去凌云峰看望甄嬛。
◇在凌云峰赶走姑子,为皇帝和甄嬛创造二人独处的空间。
◇在皇帝面前为甄远道说话,帮甄嬛照顾甄远道。
◇在得知甄嬛有孕后,在甄嬛和皇帝之间传话,在宫中帮甄嬛打掩护。
在甄嬛回宫后,在苏培盛的助攻下,甄嬛在与皇后的对决中占尽上风:
◇在皇帝面前说祺嫔的不是,引出后来祺嫔被降位份。
◇在钦天监副使为皇帝观看天象的时候,将不详之说引向安陵容,使安陵容失宠。
而皇帝是一个性情多疑的人,当年曹贵人的一句“妹妹在闺阁之中,也听闻过十七爷的盛名吧”就让皇帝疑心甄嬛,更不必说苏培盛和甄嬛身边的崔槿汐对食,再联想到苏培盛在身边为甄嬛说的、做的事情,恐怕会疑心甄嬛回宫的真正原因。
四、对于皇帝来讲苏培盛总归是个奴才
甄嬛看望皇帝的时候,皇帝对侍奉的小夏子不满,其实不是茶七分烫还是八分烫的原因,只是侍奉了几十年的老人儿不在身边引起的不适,对于皇帝来说,这样一个对自己的喜好如此透彻的人如果不和自己一条心,岂不更加可怕?
苏培盛再怎么知心贴肺也总归是个奴才,没有了苏培盛还有李培盛、张培盛,但是自己身边的人有了二心,就绝不能留。
苏培盛脱身全赖端妃所救
甄嬛作为崔槿汐的主子,这起事件的重点嫌疑人,自然不能在皇帝面前为二人说话。而端妃作为皇帝身边的老人儿,既是对食事件的局外人,也备受皇帝信任,最关键的是她对皇帝的感情是真挚的,由她来劝说皇帝是最好的选择。
端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劝说皇帝。
一、用孟子说反驳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醒皇帝应体谅下人们的不易,引出苏培盛和崔槿汐的对食之事只是互相慰藉,将这个事件的从“秽乱后宫”下降到“找个伴”,并且将甄嬛从这件事情中摘出来。暗示皇后小题大做,恐有借机寻事的嫌疑。
二、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由之前的宫人不易,宫中的生活孤单难熬,引出宫中对食的情况很多,暗示苏培盛他们不是唯一的一对,只是最显眼、最容易引起非议的一对。
三、宫中两位妃子有身孕,见不得杀生之事。子嗣一直是皇帝最在意的事情,尤其是甄嬛还怀了双生子,不愿这件事情冲撞了皇家的添丁之喜。
皇帝是多疑的人,即便是端妃为苏培盛求情,也免不了遭到皇帝的怀疑,但好在在皇帝眼中,端妃是个与世无争的人,最终相信了甄嬛和苏培盛。
有端妃为对食事件盖棺定论,再加上皇帝也惦念着苏培盛这么多年的陪伴,将苏培盛放出来依旧留在身边。并且趁着甄嬛顺利诞下双生子的喜事,正式将崔槿汐赐给苏培盛做妻子,了却两人无名无分的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