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资料,几月几号是五月节

天美资源网

端午节的资料,几月几号是五月节?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扩展资料端午节的习俗:

1、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的资料,几月几号是五月节

2、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端午节准备的物品?

1. 粽子,菖蒲酒等。2. 因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会吃粽子,饮菖蒲酒等,这些传统食品和饮料在现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端午节还会举行龙舟比赛等各种活动,需要相关的器材等物品做准备。 3. 此外,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此期间也会展开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例如讲坛、讲座以及传统游戏、音乐表演等,需要相应的设备和资料等进行准备,因此需要多方面准备物品。

写一个政治学科项目式学习方案?

项目名称:端午节: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盛宴

一、项目背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通过本项目式学习方案,学生将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政治学科素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民间活动和地域特色。

3. 探讨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等综合能力。

三、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准备与分组(1周)

1. 学生收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包括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

2. 教师进行分组,每组4-6名学生,明确组内分工和职责。

第二阶段:端午节研究(2周)

1. 各组根据收集的资料,总结端午节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各组分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民间活动和地域特色,对比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3. 各组探讨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关注民间组织和企业在传承端午节文化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第三阶段:项目展示与交流(1周)

1. 各组制作PPT或海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2. 组织班级内的项目展示与交流活动,各组轮流发言,分享研究成果。

3. 教师和全班同学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项目评估

1. 各组的研究成果质量,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分析的深度。

2. 各组在项目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各组在项目展示与交流环节的表现,包括PPT制作水平、发言条理和现场互动。

五、项目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参与相关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农村小孩过五月初一小端午?

谢阿兮老师邀请。真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但体现在各地,民俗活动又有着很多差异。应该说,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我们本地的老县志就记到南北端午风俗的区别,比如南方以端午为屈原祭日,此日有竞渡风俗,北方则无。

说起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这个在全国也不普遍,北方确实有几个沿海县市,以五月初一为小端午,五月初五为大端午;而南方有些地方,比如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又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风俗异同,可见一斑。南方的大小端午之分,究竟何因不得而知,或谓五月初五正为三夏大忙,故挪至五月十五为大节,亦为可知。而北方几个沿海县,主要是胶东的老黄县(今龙口市)、蓬莱市和长岛县,均是靠近渤海湾的县市,小端午来源和这一带人的闯关东及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密不可分。

话说山东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因为沿海便利,旧时闯关东的人特别多。在闯关东的人中,普遍流传着黑龙大占白龙的故事。民间传说的这条黑龙,被称作秃尾巴老李,出生于黄县之南的招远县罗山上,因是民女被龙所戏而生,生下来吓死母亲,被外祖父铲断了尾巴,跳进渤海逃到东北黑龙江。传说黑龙江原被一条白龙所占,白龙是坐地龙,经常欺负闯关东到东北的山东人。黑龙出生山东,所以要战胜白龙,为山东人报仇,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大战黑龙,托梦给闯关东的山东人,看见黑龙上来,就往里丢粽子和鸡蛋,看见黑龙上来,就丢石头的包起来的石灰。这样,黑龙在五月初一战胜白龙,保佑闯关东的山东人在东北闯出一片天地。当时,山东沿海地区闯头东人像候鸟一样,夏天到东北种粮,冬天回山东猫冬,把这事儿传回山东,那几个沿海县市,便于这天纪念这个事件,当做五月端午的前兆。

其实,说是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但风俗没有什么异同,甚至有的人家从小端午一直把节日过到大端午,其中的民俗讲究是一样的。招远虽然是黑龙的出生地,但离海略远,虽然毗连老黄县,但只有西北部沿海个别村有小端午之说,大部分地区没有这一风俗。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晨起采艾,老县志记述是昧爽采艾,也就是太阳未出时采艾,民间称为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止毒气,剩下的备用,可用来熏文驱虫等。吃粽子和鸡蛋,是共同的风俗,各地无异。饮雄黄酒是古俗,也是为了止毒避邪。

阿兮特意提到小孩子过端午风俗,这个最主要的就是“割五束”,以五色线合成线绳,系到手臂和脚脖子上,管邪气不侵,小孩好养。这些五色线绳要一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来,扔到雨水里冲走。节日前几天,巧妇们便用各色花布做成石榴、桃子、小老虎、小老鼠等花样各异,玲珑精巧的香荷包,里边装上中草药,节日期间佩戴在小孩子身上,据说可以祛病。大人们饮雄黄酒,也会把雄黄水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里,为了避免瘟疫虫豸的侵害。 有的人家在日出之前,用桃木刻成小刀、小剑,说是日后可用来避邪。还有的地方把刚煮好的鸡蛋趁热抓出一个,放在孩子的肚子上来回滚几下,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小孩一年之内不会拉肚子、肚子疼。还有,小女孩在这天,会把头发上插上艾叶,石榴花等。

我们老县志记述,五月初五取蟾蜍可合恶疽疮见。 现在还有人于这天捉一周蟾蜍,把一锭墨塞到它的肚子里,以后用这墨研成墨汁,说用笔醺着抹到患处,可以用来治疗脖子上的火痼子。 民间还有一则口诀:“赫赫扬扬,日出东方,神笔在手,万病消亡”。

通过以上民俗,大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和止毒气有关。因为先秦时期人们便以五月为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所以民俗活动都和这个有关。过去讲究五月有九毒日,分别为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称为“天地交泰九毒日”,毒日最易遭邪侵,所以男女忌同房,这一天出嫁的闺女都要回娘家送端午,其实也是为了避开此日同房。至于端午节风俗,非常重视小孩子,那是因为过去医疗条件低下,小孩子夭折现象非常突出,人们才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特别关注孩子,尽量为孩子避邪止毒,祈求孙子健康成长,如是而已。

可以说端午节快乐吗?

不可以说端午节快乐,要说端午安康。

拓展资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