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是多少岁,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全篇是什么意思?
13岁豆蔻(doù)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huò)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yí)之年
豆蔻年华指的是哪一个年龄段?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此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为什么古代十三四的女子叫做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四岁,是形容女子的年龄,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但豆蔻年华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但实际上特指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女。
1、杜牧一首诗
豆蔻与年轻的少女联系到一起,则是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中年时期的诗人杜牧,落魄扬州,在当时结识了一位青楼歌姬。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终于升任监察御史,这意味着两人会分别。在临别之际,杜牧作了一首《赠别》,来表达离别之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诗中,杜牧将十三岁的歌姬比作是枝头的豆蔻,认为在扬州城的十里长街中,所有佳人美女不及眼前的这位少女美丽动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感情是十分的真挚。而在杜牧的这首诗之后,豆蔻,便成为了十三岁女子的代称。
2、豆蔻花
在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些地区,豆蔻花还有另外的一个名字,就是含胎花。因为豆蔻花生长在枝叶之间,开花时花瓣不会大开,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豆蔻花也经常被拿来比喻女子的处子之身。所以才有用豆蔻代指十三岁少女的说法。
除此之外,豆蔻花一般在4-6月开放,此时正值初夏,豆蔻花含苞待放,而在花苞顶端,有一抹淡红。清晨时分,极其美艳,而十三岁的少女,如这豆蔻花一样,在人生的初夏展现自己的美丽,白洁纯净,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是一生当中最美阶段。所以,用豆蔻来比喻女子十三岁的纯洁美丽,再合适不过。
豆蔻年华是哪一年?
豆蔻年华,是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岁。形容女子的年龄,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小李杜中的小杜(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提起这首诗,话说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的风尘女子的。诗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比喻,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
在中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的称呼,别有一番韵味,而且每个名称都非常美。那么,不同年龄都有哪些特殊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据说古时的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髫。到了十三岁左右时,为豆蔻年华,就是取自杜牧的这首《赠别》诗。
再大一点,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笄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的意思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古代的女孩子到了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挽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之年就是年满15岁的女子。
接下来,十六岁称为破瓜年华,或者是碧玉年华。在汉字中,瓜字可以形象地拆分为两个“八”字,二八十六,所以破瓜年华代指十六岁的女子。古时女子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可以结婚嫁人了。
到了二十岁,人们称之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就像桃李盛开时一样艳丽动人、令人难忘。
女子到了二十四岁时,被称为花信之年,春天多风,刮过二十四花信风后,才会进入到夏天,这就形容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如夏天般火热绽放。
再往后,年龄再大一些,就到中年了,那么,半老徐娘就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
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都是指女孩子,其中,豆蔻年华是指13岁的女孩子,及笄之年是指15岁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