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故事,三人成虎中庞聪临行前为什么要对魏王讲这一番话?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间的战事、合盟不断。
魏国与赵国正准备签订一份联盟协议。按照当时的惯例,魏王必须把太子送到赵国作为人质。魏国大臣庞聪,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聪临行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聪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这样的话,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聪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聪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离大王您的宫殿,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我确信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我知道了。我保证会相信你的。不要担心。去吧。” 庞聪陪太子离开后,果然他的仇敌一个个都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起先,魏王并不理睬他们。但过了一阵子,他听了很多关于庞聪谗言后,他开始怀疑他了。当太子和庞聪终于被释,回国后,魏王根本就不再召见庞聪了。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它指出谣言就像老虎那样可怕。看最后一句总结 庞聪的政敌太多,委婉的跟魏王表示他是忠臣,可惜内奸太多,魏王最终还是把他当做反贼了!可以看出庞恭有哪些思想和顾虑?
庞恭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得罪人了。有知人之智,知道魏王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顾虑人言可畏,以三人成市虎的比喻;说明质量互变产生的结果要认真考察、分析。
四人成什么?
三人成虎,并没有四人成什么。
战国时,魏惠王派庞恭随太子去赵国做人质。临行,庞恭问惠王:“有一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信吗?”魏王说不信。“有两个人说呢?”魏王还不信。到三个人时,魏王说相信。
庞恭就用“三人成虎”的道理劝谏魏王要明察人言,不要随意听信别人的议论。
狼来了和三人成虎算不算是悖论?
《狼来了》是要说撒谎的人没有好结果,而《三人成虎》则是要说明谎言传多次了会让人们信以为真,如果这几个人撒谎得到好处,仿佛真是悖论。但是,如果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好处,甚至最终也得到坏处,那就不构成悖论。
换个角度分析,放羊的孩子撒谎,人们上当不相信这孩子了,但几个大人撒谎说有老虎,却让人们信以为真。如果从“同样是撒谎”,一个是人们“不相信”,而另一个却让人们“相信”,仿佛也是悖论;但如果从人们“不相信”的原因是曾经上当,而“相信”的原因是不曾发现上当,这就不构成悖论。
我在悟空问答中,从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对《狼来了》作了较多说明,谎言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当然对说谎的人最终也没有好处。
但是,《狼来了》或《三人成虎》属于故事或典故,真不能用学科理论来推敲其是否合理,这两个故事都是说明谎言对个人、对社会有害,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的道理。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都是一种“规范”思维模式,并没有实证分析的必要。通俗地说,小学生课文,只要教孩子们不说谎就好,至于信息经济学是研究生和经济学家们去研究的问题。
三人成虎是神话故事吗?
“三人成虎”原本是一个谚语,形容人们信口雌黄,说谎话骗人,而真正的事实却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这个成语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