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权太子,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
宋明两朝,天差地别。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态势转变;2.社会心态转变;3.集权政策的畸形一、宋明两朝,战略态势从东西对决,转为南北对决。“战略态势变化,导致宋朝迷茫。”以宋朝为例,虽然两宋地盘不大,但都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地区,加之没有西域那样的广阔边疆需要经营,中央财政的负担较小,可以说非常的富足。但物质财富空前发达的宋王朝,在精神上却陷入了迷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战略态势的变化:
宋兴前,中国的旧格局,沿着西安——洛阳这个轴线运转。
宋灭后,中国的新格局,变成北京——南京这个轴线运转。
北方强大的马背民族,迫使宋朝全面防守。因为宋朝思维还停留在东西轴线上,所以在立国之初,没能更坚决的拿下幽州。但是宋朝又急于总结唐朝灭亡的经验,阉割了国家的尚武精神。如果宋朝能够拿下幽州,再重文轻武,或许华夏文明的格局又不一样。
华夏文明诞生以来,第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宋朝的精英分子迎头撞上,他们被彻底的撞晕了。终宋一朝,只有两个字迷茫。
“战略态势变化,导致明朝内敛。”明朝建立时,南北对立局面彻底形成。明朝为了对北用兵,南方的财政就变得空前重要。于是南方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国家的负担变重,又暴露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明朝国力恢复的同时,国家的脆弱性也直线上升。
财政的“鸡蛋”,都在农业一个篮子里,国力越强,国家反而越脆弱。明朝就在小农经济的短板中,逐渐陷入绝境。
二、战略态势的不同,导致宋明社会心态不同。宋朝心态:富裕守家奴。宋之后,因为长江流域的开发利用,再加上商业贸易前所未有地发达,使得华夏文明日益精确、富足。宋朝时期,战略态势虽有转移,但不够明朗。对于宋朝精英来说,最好的战略就是: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在西、北皆有战事的情况下,宋朝安心经营东南,整个社会心态也从唐朝的外向,转为守势。至此宋朝只有守国之法,再无拓土之能。但也不能就此说宋朝弱,毕竟在军事短板的情况下,宋能够熬死辽、金,本就说明了宋朝的强悍实力。
明朝心态:拼命穷三郎。有人说“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又有人说“明朝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將”;其实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明朝:拼命三郎+穷。
朱元璋作为农民、和尚,一步一个脚印统一了国家。说好听点叫脚踏实地,其实就是穷到只能拼命。而在无数次的拼命中,朱元璋顺利统一了国家,而老朱家也学习祖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终崇祯拼命失败,身死国消。
而明朝除了只会拼命外,还有穷。明朝之穷,穷在心态,穷在国本。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时代,强调农业是无奈之法。但是有了宋朝国际贸易先例,明朝依旧选择农业。归根到底是老朱家完全的底层出生,对贸易天生不信任。汉高祖虽然也是平民出身,但是外戚属于富豪阶层,所以对商业并无太多排斥。
即使明朝中后期的商业发展,也是政府引导下的买办集团。目的不在于提升社会流通,而在于官僚们敛聚财富。当大航海时代的银元从菲律宾进入中国时,这种畸形的体制尚能持续,可一旦银元出了问题,被养贪的官员,就转而剥削农民。
以小农经济为立国根本的明朝太过脆弱,哪里经得起官僚阶层的剥削呢?
三、战略态势变化,导致社会心态改变,最终导致宋明集权政策畸形宋朝:让宰相站着。
明朝:宰相是谁?
后记:跌跌撞撞迷迷糊糊间,华夏走到了现在。
(图片源于网络。)
甚至影响历史走向的情况不在少数?
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候是东汉、唐朝和明朝,三朝宦官权势熏天,世所罕见,但又有所不同。东汉宦官集团开始崛起是在和帝时代,和帝依靠宦官集团铲除了窦宪集团,立下了大功,不过在和帝时代,宦官集团还在起步发展阶段,之后的几位皇帝拥立,都得依靠外朝大臣,宦官权势在扩大,与外朝相互依靠,双方算是平分秋色,离开任何一方,都没法成功。东汉宦官权势最显赫的是十常侍时代,竟然能杀了拥有兵权的大将军何进,不过随之宦官集团也天怒人怨被诛杀殆尽了。大体而言,东汉宦官专权多是因为皇帝弱小,也懒得管事儿,使其有机可乘。明朝的宦官专权是另外一回事,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宦官被限制的死死的,成祖朱棣时代,因宦官有拥立之功,开始受到重视。英宗时代的王振算是显赫一时了,那也是因为宣宗留下的辅政大臣还有英宗的母亲已经去世,英宗还在成长阶段,王振显赫了一时。自王振以后的明朝宦官,不乏权势滔天者,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他们的职位要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或者是秉笔太监,握有代天子批红之权,而且司礼监还握有东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但是这些人虽然显赫,却无法左右皇帝的废立。明朝的君主集权已经十分强大,而且明朝的内阁文官集团势力也十分强势。司礼监的大太监们虽然有批红权,还握有特务机构,但没有军权,而且内阁握有拟票之权,太监们对国家大政方针有影响,但都是在皇帝信任的前提下,如果皇帝一翻脸,拿下这些大太监根本不费事,基本只是一句话的事儿。面对大权于一身的皇帝,太监们依赖的只能是皇帝的信任和懒得管事儿。
比较起来,唐朝的宦官专权就比较事儿大了。唐朝宦官专权开始于玄宗的高力士时代,高力士比唐玄宗大一岁,是玄宗即位的大功臣,故而玄宗对高力士倍加信任,玄宗一生最信任的恐怕也就是高力士和掌握禁军的陈玄礼了。玄宗时代许多文臣武将的晋升,高力士的一句话常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都对高力士十分敬重。高力士虽然深受信任,也握有重权,但高力士对玄宗绝对忠诚,绝对的政治正确,绝对的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半步。高力士和陈玄礼也仿佛成了唐玄宗的影子,陈玄礼后来被外调,高力士也被调走,唐玄宗转眼间更难以生存,不久就去世了,而高力士在远方得知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后,不久也病故了。一个几乎与主人相伴一生几乎同时去世的人,也算是难得了,也算是个好太监了。高力士开启了唐朝宦官的巅峰时代,但还没有专权。之后肃宗代宗时代的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相继都显赫一时,还握有了一部分兵权,这对朝廷局势的走向就十分重要了。但这个时候的宦官势力还不那么巩固,而且唐代宗虽然不是什么英明之主,也是守成之君,政治才能和眼光还是有的,铲除这三个权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大太监,还是执政十六年的元载,亦或者是手握重兵的郭子仪,唐代宗都能驾轻就熟。唐肃宗时代宦官握有了一部分军权,但真正让宦官掌握兵权并形成制度是在唐德宗时代。经历过建中之乱,唐德宗对曾经信任的文臣武将几乎是大失所望,在一路颠沛流离的逃亡中,唯有宦官们没有逃亡始终跟随他。之后开始任用宦官执掌禁军神策军,神策军随后还控制了京西北藩镇。神策军不同于一般的禁军,是一支兼具禁卫任务和野战任务为主的双重性质部队,有皇帝亲自任命的神策军左右中尉来执掌。唐德宗时代,宦官专权开始走向巅峰,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兵权,并形成了制度。唐德宗、唐宪宗因为个人能力比较强,对宦官控制的还比较严。但唐宪宗死后,宦官专权就比较疯狂了。唐穆宗由宦官拥戴而立,唐敬宗则直接被一个小太监杀了。之后的唐文宗想铲除宦官实力,策划了甘露之变,但功亏一篑,招致了执掌神策军的宦官集团的疯狂报复,朝廷大员胆战心惊,几乎都不敢出门,唐文宗也被太监们指着鼻子数落,不敢吭声。大太监仇士良甚至有了杀死文宗换人的打算,但因为上有太皇太后郭氏的存在,下有郑覃、李石等一部分正直的大臣,部分藩镇节度使也极力声讨宦官,如果仇士良做的过头了,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保不准会杀向长安。武宗宣宗时代,宦官势力受到了皇帝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的压制,但宦官仍然掌握着禁军,实力并没有受损。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但是这时唐朝的藩镇彻底闹大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藩镇分的没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对全国的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唐僖宗喜欢玩乐,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节度使王建所杀。之后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杨复恭。至于刘季述,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镇真正崛起,刘季述也无权可专了。在唐朝唯一做到废立皇帝的宦官是刘季述,但是刘季述仍然失败了,唐昭宗很快复位,刘季述被杀。而且这已经是公元898年以后的事了,当时全天下早已大乱,各地称王者不记其数,刘季述也没什么权力可专了。宦官刘季述迎皇太子监国,假传昭宗之命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子登基。后来,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发兵打败了刘季述,昭宗复位,刘季述被乱棒击死,弃尸于市。
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特殊的产物,它是依托皇权而来的,他们再大的权力和显赫的地位都是依赖于皇帝的,他们可以控制皇帝,但如果一旦有杀皇帝的事儿,则就会招致天下群起而讨之的情况。皇权强盛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皇权崩溃天下大乱,他们也无法为所欲为。只有在皇权衰弱和天下没有大乱的这个阶段,宦官可以通过控制皇帝来获得发言权获得显赫的权势。一个强势的皇帝,还有一群手握重兵的诸侯,都可以轻易的铲除宦官。外戚、宦官、藩镇,都能威胁到皇权和改朝换代,外戚势力和藩镇都有能力改朝换代,他们自身都有庞大的势力,也都成功的改朝换代过,而唯有宦官乃无根之木,也为天下伦理所鄙视,是无法做到改朝换代的。
为什么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而天下不乱?
嘉靖确实不需要上朝。
嘉靖执政期间,他搞的是个平衡术,他把处理政务分成了几个部分。
一、审阅和建议。
地方和各部门反映情况的奏章送上来,嘉靖首先是不看的,这些文件先交给内阁(相当于嘉靖的秘书班子),内阁审阅以后,根据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然后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理由来,用蓝色墨写出来附上,这叫“票拟”,再送入内廷司礼监。
二、审核
送进来,嘉靖仍然不看。首先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过目,审核一下,看看情况是否符合实际,处理方式是否得当,觉得有问题,就发回去重新改正。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拿红墨签字批准,这叫“朱批”,但这还不能算结束,还必须交给掌印太监。
三、决策
到了这一步,嘉靖仍然不看,掌印太监再次审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拿上玉玺,啪地盖上,发回内阁,交由办事人员去执行。这个流程就结束了。三方都认为可行,一般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如果发现有问题,发回去重新改正。如果意见仍然无法达成统一,交给嘉靖定夺。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一般情况下,嘉靖是不参与到朝政处理中的,他可以悠哉游哉地在皇宫做自己喜欢的事,采集宫女的天癸进行冶炼科技和生物制药的科学探索(如果不汲取教训的话)。
如果处理意见不统一,矛盾首先会出现在内阁人员之间,他们首先会通过争论达到妥协和统一。嘉靖不参与。
然后,再有矛盾,就是秉笔太监与内阁之间,这是行政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矛盾了。他们仍然要讨论和协调,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处理意见来。
最后的矛盾是秉笔太监与掌印太监之间产生矛盾了,这个意见要是不统一,肯定是大事情,因为这是决策层之间的矛盾。嘉靖必须要出面解决。
以上整个政务流程即不需要满朝文武共同商议,也不需要嘉靖参与。那上朝干什么?
上朝其实就是开大会。
明朝搞的是八股取仕,选拔出来的很多人员并不适合搞国家行政管理。这些人聚在一起开大会,往往什么事都办不成。
人越多,意见越难达成统一,你是这个观点,他是那个意见,我却也另有主意,甚至很多家伙根本就不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发言,纯粹就想捣乱。这就需要廷杖,拉出去着实打。
交响乐音乐会结束了,什么也没干成,大家吵得面红耳赤,精疲力尽。有几个人也结下了仇怨,准备第二天说什么也要唾对方一脸。
这就屁事也干不成。挨揍的说你是暴君,没挨揍的说你是昏君,也瞅准了最硬的那棵柱子,准备明天一死谏君王,千古流芳。
这肯定不行,如果继续上朝,明天就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反正,有内阁和司礼监,朝政也完全可以正常处理,干嘛还要上朝呢?那就不去了。
但是,这个平衡术好掌握吗?也不容易。
嘉靖搞的是个三角平衡:
①内阁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清流。
②内阁以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
③内廷司礼监。
这三方的实力能不能一样大?或者差不多,好保持三方平衡呢?
不行,那就每天除了内斗,什么也干不成了。
必须有一方比较壮大,能压制住另外两方,事情才能有结果。
那让谁的势力最大呢?当然是严嵩了。
为什么,因为他聪明。
严嵩懂政治,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势力壮大,他知道嘉靖要的是什么。所以,无论他在朝堂斗争中处得什么样的上风,抓住了对手什么样的把柄,都决不会把政敌赶尽杀绝。
这就是政治智慧。
司礼监从中调节,一方要倒了,就上去扶一把,维持着这个平衡。
为什么后来严党又倒了呢?不是因为严党势力不行了,严嵩老糊涂了,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嘉靖可以利用这个新的三角平衡来替代那个旧的三角平衡。
这就是帝王心术。
高明吗?并不高明。高明一时而遗患无穷。
要记住,在皇权专制社会中,只有皇权才具有继承性,可以延续,其他人的权力是没有办法继承下去的,这就需要不断替换这个三角的尖端。
可总有来不及的时候,总有某代帝王政治头脑并不够聪明和及时。
天启年间,三角平衡成了跷跷板,两头上下巅。
崇祯年间,跷跷板也塌了,而崇祯不是那块当砝码的料。
大明就亡了。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平庸?
明朝大多数皇帝不能说是平庸吧,只是比较贪图享乐不喜欢上班,但是皇帝不上班和国家存在多久并没有太大关联。
皇帝不干活不代表没人来干这些活,以往朝代不干活的皇帝也有许多,都是靠着百官之首的丞相来替皇帝干。
明初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有取而代之的内阁制度来作为替代补充。而内阁大臣作为文人精英,不仅是为皇帝研究问题制定政策的智库,同时还肩负着执行和监督的功能,如果遇到一个没能力还挺有主见的皇帝,反而还限制了这些能臣的发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时候皇帝把朝政交给内阁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可谓明中后期不可多得的能臣,力挽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
虽然有内阁制度辅助国家机器运行,但也抵不住人为的干预破坏,到了明晚时期,内阁的权威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宦官集团干政。皇帝偷懒的活就很大程度上交给了宦官来处理,如臭名昭著的刘瑾、魏忠贤之流,而往往宦官集团素质水平达不到国家治理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在明末社会危机时最为显著。在面对财政危机问题时,宦官集团不像内阁文官集团能从机制改革方面入手寻求增量突破,而是目光短浅的从现有存量下手,不断的通过粗暴的征税、加税方式强取豪夺百姓财富,致使民生凋敝加剧了明末危机,导致了明末各地武装叛乱层出不穷。
可喜又可悲的是,明末出现了一个能干的皇帝崇祯,想要试图从宦官集团手中收权,结果虽然是打掉了整个宦官集团,但是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垂直权利层级出现真空,又导致了政令失灵、执行不力现象的出现,加之各地农民起义的烽火已成燎原,外部清军大兵压境,大明王朝就在内忧外患中迅速灭亡了。
总的来讲,明朝部分皇帝产生惰政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制度层面来看,明太祖祖宗之法的成制过于完善且僵化,给了后代君王因循守旧贪图享乐的土壤。另外,明朝的监督制度更多在于监督臣下,缺乏一套像清朝那样对皇帝、皇子的监督制度,皇家教育出现制度性的漏洞。
可以说明朝帝王的惰政问题,成也制度,败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