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简介,忆江南王安石译文?
望江南/忆江南
[宋代]王安石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
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望江南/忆江南翻译
【注释】:
作者在这首《望江南》序中说:“仆既为宋壶山说其自说未尽处,壶山必有答语,仆自嘲三解。”宋壶山,名自逊,字谦父,号壶山。工词,有《渔樵笛谱》,已失传。这首词是宋谦父寄戴新刊雅词后,戴读其自说生平《壶山好》后而写,是三首为自己解嘲的《望江南》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以词论诗的作品,继承了 辛弃疾《贺新郎》论杜叔高诗的传统,颇感可贵。词中肯定了 贾岛、 杜甫的诗歌,对讥刺杜甫为“村夫子”的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批评,又流露了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词的语言朴实,但词意却曲折婉转,“诗乍一看,非常浅显,其含意却很深刻。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这种婉转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反说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上片,“田舍子”与“诗人”对比。词的起首“石屏老,家住海东云”,以平实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住处和出身,对自己隐居故里、生活清贫感到安然自得。但是竟被称为诗人,而作诗是“无益费精神”的事。这是自我解嘲,一则表现了自己的一种懊恼心境,二则流露了对自己作诗人的自负。运用对比反说,似直而实曲。
其次,“富”“贫”对比。“千首富,不救一生贫”,是上片的注脚,是下文的起始,承上启下,合情合理。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是自己处境的写照,又是贾岛、杜甫的写照。表达了对贾岛、杜甫的同情,对自身境况的感叹,“不救”透露了一种愤慨之情。“富”又包含着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富”“贫”并用,互相映照,似浅显,含意却深远。
再次,贾岛、杜甫的“瘦”“村”与西昆并提,形成对比。贾岛一生凄苦寂寞,他的诗以善于锤炼字句取胜,以苦吟著称, 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也一生贫穷困顿,漂泊转徙,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受人赞赏,而西昆体诗人 杨亿却贬他是“村夫子”(见 刘攽《贡父诗话》)。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一“瘦”一“村”,组织成句,其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瘦”、“村”既是贾岛、杜甫在形模、言语上的特点,也是他们诗作的突出风格,“元自”、“不妨”二字显示出作者对这两种风格的肯定。诗人固穷,穷是诗人的生存状况,正是“穷”,成就了诗名。“谁解学西昆”,为什么不去学呢?原来西昆体诗歌,内容空虚,形式上追求对仗与华美,不过摭拾典故、堆积词藻而已。似乎是不“瘦”不“村”,其实是华而不实。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反问句,构成了对比,对西昆体的否定,就包含了对贾岛、杜甫的肯定。造语平直含义却是曲折婉转,耐人寻思。
总之,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运用对比反说的写法,尤其巧妙增强了说服力,使词情趣横生,旨意深刻,耐人寻味。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还是假的。把没有的,说成有,没有还是没有。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我对《红楼梦》这本书,一知半解,走马观花,草率地读过,只能说,略知一二,但我觉得,这样说,对秦可卿有失公道,甚至亵渎。心里过意不去,我也趁个热闹,说几句:
第一,秦可卿与公公的乱伦没有真凭实据,只是凭家人焦大醉酒后,,胡言乱语,在被贾蓉命人按倒捆绑,拖往马圈里时,说出来的。“每日家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主要的证据也就是这么多,醉汉胡闹,道听途说,似有非有,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第二,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第一钗,其美貌无可比拟,秦可卿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是个极品女子。其袅娜风流在黛玉之上,鲜艳妩媚在宝钗之上。贵妃见到失色,西施遇到躲避。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又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温香梦幻,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中,破了童子功,初试风雨情。。。
第三,秦可卿不仅容颜逆天,美不可言,妙不可述,而且在世事人情,尊老爱幼,料理家务。。各方面,情真意切,胜称一流。贾母夸她,孙子中间第一人,让她办事最可靠。婆婆夸她如女儿般怜爱,公公叹息绝无后来人。。。这样一个美人,一个好人,人见人爱,人人夸奖,给扣上一顶与公公乱伦的污点,让人不能接受,更不能理解。
第四,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秦可卿即便是如焦大所言,与公公有染。在我心里那也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反正我是很同情,不要污点给可卿。
王安石一生的真实经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的一个小官吏家庭里。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抓“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出过不少权臣,几乎历朝历代都出现过,权臣是相对于皇权而言的,通常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威胁统治者的大臣,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谁来统治都一样,所以,紧张权臣的,只有皇权,以及和权臣政见相左的政敌。
如题,历史上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数以百计,本文将从中选出十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权臣,并略作评述,这些权臣的权力大过皇权,甚至有废立的权柄,但又始终只是臣,他们将符合以下五个标准: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的权臣,如伊尹等不算。权力大过皇帝或能压制住皇权,如杨素、蔡京等不算。生前没有篡位,如刘裕、杨坚等不算。没有皇族背景,如宇文护、多尔衮等不算。至少活着时,皇帝和政敌拿他没办法,本人能善终,如长孙无忌、耶律乙辛、鳌拜等不算。(备注:以下排名以历史出现顺序为先后)
一:西汉霍光本来,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王朝后的第一位权臣应该是能“指鹿为马”的赵高,但他却被子婴这个毛头小伙子干掉了,实在是很丢权臣的脸,因此,本文选的第一位权臣只能是熬到善终的霍光了。
汉武帝临终前,因指定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年幼,故托孤给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金日磾辅政一年多之后病死,另外两位都被霍光干掉,霍光一人大权独揽。
霍光主政期间,立过两位皇帝,分别是汉废帝刘贺和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废掉过一位皇帝,即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在霍光活着时,拿他毫无办法,一直忍受着他的压制,并避其锋芒,直到霍光死后,才真正站起来了。
霍光在权臣史上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以后的朝代中,指责某些官员要当权臣时,经常提出的比喻就有他,严重一点的叫做“操、莽之辈”,另一种说法就是“伊、霍之流”,好在霍光没有篡位,被认定成为霍光之流,也许还能活命。
二:东汉曹操曹操比霍光牛得多,他是跟王莽齐名的,他打破了两汉自汉高祖刘邦斩白马盟誓,宣称“非刘姓不得为王”之后四百年来的惯例,当然,曹操的功绩也担当得起。
毕竟,东汉中央朝廷的权威在董卓擅自废立皇帝之后,已经名存实亡了,群雄并起,若非曹操在维护着,真是“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其实已经达到了可以创立新王朝的地步,但他生前终究没能称帝,很不错了,有几个人能忍住当开国皇帝的梦想?刘备只剩下川蜀一地,都还硬撑着称帝,虽然是为了跟曹丕达成政治地位对等,到底还是低了曹操一筹。
不过,曹操的行为多少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魏国被晋朝取代,曹操曾经的经验功不可没,一饮一啄自有定数。
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司马懿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能熬”,他从曹操时代开始熬起,把曹魏比较英明的君主全部熬死了,然后携世家大族之势崛起,在“高平陵之变”后上位,经过两代三人的传递,到第三代完成朝代更迭。
其实,司马氏的权力传到司马昭时,就可以代魏了,司马昭有灭蜀汉的功绩在手,称帝是谁也挡不了的,挡住司马昭称帝的是老天,灭蜀后仅一年,司马昭称王,再一年,他就病死了,他死后仅四个月,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父子就是曹操父子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曹操是凭借乱世中的力挽狂澜而崛起,无曹操无建安(汉献帝时期的年号),道德上的负担要少得多,司马懿父子却是在曹氏的恩惠中潜伏一击,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四:蜀汉诸葛亮刘备死时,分别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但诸葛亮的政治势力比李严强太多,荆州派全部只听他一人的,元老派也支持他北伐的战略,躲在永安的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年少的刘禅又无法起到平衡及制约两者的作用。
《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宣言明确了诸葛亮权臣的地位,好在,诸葛亮集权不是为了取代蜀汉,而是为了完成刘备的事业目标,病死在北伐前线,也给诸葛亮的人生带去了一丝悲壮。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是权臣中的异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少有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在权臣中作为正面形象存在,且广受赞誉的。这是因为他在成为权臣后的作为是和蜀汉创立者刘备的理想是一致的,所以能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五星好评。
五:东晋王导西晋建立,传承两代后,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内耗中实力大损的西晋王朝无力驱赶入侵者,皇族司马氏仓皇南渡,并建立东晋、于是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马”是东晋皇室,“王”就是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了,王氏家族还代表着一大堆跑到南方,以及本就来南方生根的世家大族,他们是支持丢土弃民的晋朝还能存在的主要力量。
王导的兄弟王敦曾发动叛乱,试图废掉晋元帝司马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都不敢问罪就在他身边的王导,可见,晋朝皇室实际上只是世家大族们树立起来的招牌,权力始终在王导们手中,不过,没多少人同情晋朝司马氏,原因大家都知道。
六:唐朝仇士良唐朝后期,权力场上最大的玩家是宦官势力集团,他们已经成为了可以擅自废立皇帝的存在,仇士良只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且难得善终的一位,所以选他出来作为唐末宦官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和仇士良挂钩的著名政治事件是“甘露之变”,当时在位的唐文宗(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李昂不甘心权力被宦官集团把持,和亲信大臣郑注、李训等合谋,试图发动政变铲除宦官势力,当时,仇士良还不是宦官势力中的一把手。
但在政变进行中,因为仇士良的警觉,抢先把皇帝唐文宗抢在手中,并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书平叛,政变失败后,参与此事的大臣全部被诛杀,仇士良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的主宰。
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后彻底成为傀儡,临死前哭泣说:“赧、献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不及远矣!”他死后,仇士良伪诏立唐文宗异母弟李炎为皇太弟,后来拥戴他继位,是为唐武宗。
而仇士良此后累官爵至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三军、封楚国公。他拥戴的唐武宗政治手腕不差,和亲信大臣李德裕联手压制住了仇士良的猖狂,并逼得仇士良主动告老还乡。
仇士良告老还乡的当年,就在家乡病死,他能得到善终的原因是死得快,否则,放下权力的他,估计不会有好下场,他死后的第二年,唐武宗就对他进行了清算。
《新唐书》中记载:“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馀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后来的明朝宦官们,跟仇士良这样的唐朝宦官比,差远了。
七:金朝完颜宗弼完颜宗弼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说岳》中的大反派、四太子金兀术,金朝开国功臣,“靖康之变”的主要推手和参与者,曾追得宋高宗赵构逃亡海上,也曾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杀得大败。
在宋、金合谋促成的抗金名将岳飞之死的事件中,南宋这边的主导是宋高宗和秦桧,金国这边就是完颜宗弼在主导。原因当然是他率领的金军精锐打不赢岳飞,只好利用宋高宗妥协投降的心思,用政治手段干掉岳飞,他写给秦桧的信中明言:“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
金朝建立后,皇位的传承不同于中原王朝的父传子,先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传位给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完颜晟死后,金朝宗室大臣完颜宗翰(粘罕,金朝开国第一功臣)又拥戴金太祖的嫡孙金熙宗完颜亶继位。
但不管怎么传承,完颜宗弼这样的太祖子孙和开国功臣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在金熙宗继位后,完颜宗弼帮助他陆续废掉和铲除了威胁到皇权的完颜宗翰、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等权臣,自己却成为了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独掌军政大权,不过,他独掌金朝权柄仅一年后就病死了。
八:南宋秦桧秦桧不用多介绍,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这位的,他算是两宋出现的第一位权臣,这是基于南宋的特殊性才有的,以北宋的政治架构和氛围是不可能出现权臣的,王安石、蔡京这样能随时被贬的,称不上权臣。
秦桧能成为权臣,且自宋、金达成和议后,宋高宗都不敢贬斥他的原因是,金、宋两国之间所谓“和平”的需要,金国不希望有主战派大臣主政,另外,基本上算是孤身南下的宋高宗也寄望于秦桧这样的“北归派”大臣帮助自己压制南方“土著派”大臣。
有宋高宗害怕得要死的金国的力挺,加上宋高宗本身的政治需求,秦桧得以独掌南宋朝堂权柄二十多年,临死前受封郡王爵位,死后追封亲王爵位,塑像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当官是当到极致了,而在学术上,秦桧是主张打击理学的。
根据《宋史·纪事本末》以及众多史籍中的记载,宋高宗曾说过:“桧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这样的话语,可见秦桧生前的权势让宋高宗忌惮无比,但因为政治上的同流,宋高宗在秦桧死后,依旧给了他比较高的追赠待遇。
九:南宋史弥远史弥远是干掉了在他之前的权臣韩侂胄才上位的,用的手段是暗杀,当然,他得到了宋宁宗皇后杨氏的支持,或许宋宁宗也隐晦的在支持,主张北伐收复故土的韩侂胄死后,主张妥协投降的史弥远成为南宋朝新的权臣。
宋宁宗驾崩后,史弥远也干了权臣该干的事,因为宋宁宗选好的接班人济王赵竑看史弥远不顺眼,于是,史弥远继续和杨皇后合谋,在宋宁宗的丧礼上,把自己偷偷培养的平民宗室子弟赵昀推出来,取代了赵竑,成为新的宋朝皇帝,也就是宋理宗。
在宋理宗朝,史弥远继续大权独揽九年后才病死,他掌权时,对金乞和,陷害忠良,干的全是奸臣干的事,但却没有被列入《宋史·奸臣传》,原因是他曾为被韩侂胄打压的理学平反,于是,韩侂胄进了奸臣传,他没有,但他死后的谥号,却被定为和秦桧一样的“忠献”,南宋的大臣其实还是把他当秦桧之流看待的。
十:明朝张居正“张居正变法”被誉为史上三大变法之一,张居正也因此和商鞅、王安石齐名,虽然他本人还被誉为“明朝三百年来唯一权臣”,但张居正和前面说的九位相比,权势就大大不如了,他需要借助皇太后和司礼监大太监的配合,才能掌控朝堂,更加不可能有废立皇帝的权威。
不过,和明朝三百年来的其余臣子相比,也只有张居正能称得上是权臣,要主导变法,没权力也不行,至少,在他活着时,万历皇帝是拿他毫无办法的,只能唯唯诺诺的附和,当然,压迫的有多狠,反弹的就有多厉害,张居正死后,其家族的下场就是明证。
从明朝的统治角度来看,在中、晚明交替之时,出现一个张居正这样的人物也是必须的,否则,财政失衡的明朝估计要早几十年出现动乱了,“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留下的最大遗产,他对明朝的存续是有贡献的,稍微让人诟病的是,张居正也有着许多明朝士大夫们的通病,生活上奢侈无度,还比较好色。
以上是小编基于前面说的五条标准,选出来的历史上的十大权臣,一家之言,或许有遗漏,也有一些主观,如有不同意见或能没有写出来,但也能名列其中的代表人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 (1019年11月17日 一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篡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
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吕蒙正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