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杀场,未尝一败的燕云十八骑最后结局如何?
我们经常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这样镜头,两军阵前,某某大将,“唰”一刀将对方战将斩于马下,随后非常拉风地一挥兵器,后面的兵士们便如潮水般涌上,而对面的军队则顿时丢盔卸甲般地败下阵来。
酷倒是酷,但沙场之上,像这种大将单挑的风气,其实从东汉之后便很少出现了。
一来将军作为军队的首脑和灵魂,刚刚开战就被斩了,群龙无首,本来人多势众,稳赢的局面也因此受到牵连,不公平。
其次,作为领导,没有几个真的愿意冒险送死的,即便历史上有不少喜欢带头打前锋的大将,真实的情况是,其周围其实有更多护卫他周全的近卫军。这些人又是拿盾牌,又是拿弩箭,因此你所看到的先锋大将,其实更应该说是一个先锋团队。
历史当中,就有过不少生猛的作战团队,在常规军之外,这些战队显得非常彪悍,装备精良,个人单兵作战素质极高,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除了不怕死,而且特别能砍人。
有时候战场陷入了僵局,这种军队突然一出现,就立即能够打破沉闷的僵局,从而使战场出现一边倒的结果。
现代社会,称这种部队为特种部队。而古代时期,那些特别拉风的特种部队,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
比如战国时期的魏武卒,齐国的击技骑士,秦国的铁鹰锐士,东汉末年吕布的陷阵营,还有就是传说中,隋末时期罗艺手下的燕云十八骑。
燕云十八骑到底是多少人?燕云十八骑,是隋末时期,靖边侯罗艺在镇守幽州边境时所创建的。其最初创建这支军队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厥大军对边境的骚扰。
我们都知道,北面游牧民族的骑兵,骑术精湛,而且弓马娴熟,想要用骑兵克制对方,自己的骑兵战力也必然要相当彪悍。
对于这支骑兵部队,《隋唐演义》里面的靠山王杨林,曾做过这样点评过:
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以一敌百,未尝一败。在杨林的评价当中,燕云十八骑不仅是一个杀神般的存在,也有着战神般的耀眼,既冷酷无情,又所向披靡。
这种好评,即便是后来李世民所率领的玄甲骑兵,都未曾收获过如此盛誉。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佐证着罗艺手下这支部队的超强战力,这场仗,用开挂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说是有一次,北面突厥的大军南侵罗艺所在的边境。
幽州军与突厥部队展开了一场激战,此战,罗艺凭借着燕云十八骑最终击败突厥军队,其麾下的燕云十八骑还深入敌境。实行突袭,一夜之间,竟将突厥的一个部族数万部众,全部斩杀。
那么,十八个人真的能创造出这么生猛的战绩吗?十八个人,斩杀数万,如果这是真的的话,众人手中,再锋利的刀刃也都砍成卷花菜了。
因此演义毕竟是演义,罗艺手下的这个燕云十八骑,应该是整个部队的代称,而不是十八个男人的彪悍史。
十八的象征意味在古代演义、评书、戏曲当中,经常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数字,来增加传奇色彩。
人少,还能干大事儿,这种战绩拿出来,牛吧?吸眼球吧!
在演义当中,除了罗艺有燕云十八骑,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曾有过十八骑。那就是元代关汉卿笔下《哭存孝》 里面的战神——李存孝,这位五代时期的小哥儿,当年也曾率领十八骑办过一件大事儿,比燕云十八骑更猛,攻下了一座都城——长安。
自 离 了 沙 陀 , 不 数 日 之间 , 到 此 压 关 楼 前 , 聚 齐二 十 四 处 节 度 使, 取胜 长 安 。 被吾 儿 存 孝 擒 拿 了 邓 天 王 , 活 挟 了 孟 截 海 , 挝 打 了 张 归 霸 ; 十 八骑 误 入 长 安 , 大破 黄 巢 , 复 夺 了 长 安 。 —《 哭存孝 》
唐代的长安有多大?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当年黄巢军有多少人?冲天香透阵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存孝靠着十八骑,还是误入长安,就大破黄巢军,然后取了长安城,足见这个十八的水分,太足了。
古人偏偏就是喜欢十八,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其实也不是只有十八种样式,不过是统称罢了。因此,罗艺手下的这十八骑,应该也是如此。
燕云十八骑,是罗艺当时部队的统称,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燕云十八骑的最终轨迹了。
远去的刀锋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
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
唐初,罗艺压错了宝,跟隐太子走得很近,后来当其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剁他兄弟都那么利落,他这个外人就更加不自安了。最终,罗艺在压力、恐惧之下,选择了跑路、反叛,随他而去的,自然是所谓的这些燕云十八骑。
然而,国乱日久,人思统一,罗艺自己想割据,部下们却已经不想再打仗了。最终罗艺被部下所攻、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在罗艺逃亡突厥的路上,跟随他的人有当年的燕云十八骑,而追杀他的也有当年的燕云十八骑。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部队,倒下的成为了叛逆,而最终留下的人,则成为了后来的铁血唐军。
如何证明武汉的公交车是最凶猛的?
凶猛,对武汉公交车最合适了。
去年在白沙洲道路上公交车跑上了高架桥上,没有想到被限高的横柱给停了下来。
大家都知道。暴雨过后,还是喜欢在武汉看海,比较低的路段及桥洞。武汉的公交车全都变身成船!网友调侃,在武汉,不会开船的公交师傅不是好司机。
同时,当天地铁出现“龙吐水”场景。网友欲哭无泪,表示醉了,这种场景还真是少见。
人面对死刑什么感觉?
我给朋友们讲个死刑犯的故事吧,看完之后相信你们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我当了三年武警,在看守所执行看押,押解等与人犯的相关任务,在我当兵的时候,我们的执勤哨位是在筒道里,可以和在押人员面对面的沟通。
我入伍后的第一班岗检查各仓室内有无情况时,就注意到了八号仓室的一名在押人员,因为此人非常有特点,一米八十多的大高个,非常的强壮,以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绝对的膀大腰圆五大三粗,虽然肤色很白净,但给我的第一感觉此人一定是凶狠之徒。
他的眼睛看人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就象猛兽盯人一样,尤其是他年纪并不是很大,但几道抬头纹却非常深重,不知什么原因,看到这几道抬头纹,又看到他脚上的镣铐,很自然的就和杀人犯联系在了一起,事后证实,他就是个杀人犯,而且两次杀过人。
后来得知他叫大宋,头脑灵活,非常聪明,虽然家境贫寒,沒有过多的资源可利用,但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进了律师行业。
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可他的家庭却是不幸的,几年前父母相继离去,只剩他和相差十多岁的弟弟共同生活,大宋可以用无情无义来形容,可唯独对这个弟弟百依百顺,简直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点可以从大宋快四十岁了还沒结婚就可以看出,他自己说过,担心自己成家后会照顾弟弟不周,可见他对这个弟弟的重视程度了。
某次,下班回家途中看到弟弟正在和人打架,很明显弟弟处于弱势的一方,如此宠溺弟弟的大宋看到这一幕顿时怒火中烧,下车就对其中一人拳脚相加。
第二天大宋就被抓获,并且得知被打之人已经死亡,可能是大宋精通法律,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在没有聘用律师的情况下,仅判了几年有期徒刑就被释放了,但律师的工作却丢了。
大宋懂音乐,弹得一手好吉它,出狱后就以此为生,巧合的是,一天下班回家再次看到他弟弟与人打架,这次不単是弱势,而是被一帮人暴揍,大宋顿时狂暴脾气发作,发疯般的与对方一群人撕打在一起,其结果造成对方一死两重伤。
我就是在大宋第二次进看守所的三个月后认识他的,此时的他一脸的不在乎,提起杀人犯三个字好像与他无关似的,他当时豪言:“我第一次杀人仅改造了五年,这一次我依旧能做到,最多七年,因为我就是律师,相关法律我能倒着背。”
这个时期的大宋是充满自信的,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而且他自己深信,案件进展不会超出预期。
大概又过了半年,大宋开始少言寡语,整天都在闷头准备开庭的相关材料,此时的他依旧自信满满,对审理结果持乐观态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法院下文开庭,当天收监后,看他的脸色明显开庭结果没达到他的预期,连续开了三次庭,他的脸色也一天不如一天。
这个时期的大宋可以用心神不宁愁眉苦脸来形容,但依旧幻想会有奇迹发生。
开庭最终结果判处死刑,这个结果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大宋的预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诉,整天又开始埋头整理材料,闲暇时我问过他:“有把握改判吗?”他只说了一句:“现在的进展对我很不利,能否改判只能说还有希望。”通过他的话可以听出,往日的自信心已不复存在。
材料交上去后,剩下的只能是等待。
这段时期的大宋是在煎熬中渡过,整晚睡不着觉,唉声叹气,半夜爬起来想找人聊天,内容都是美好的回忆,从这点上想必朋友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吧?
经过漫长的等待,大宋越来越感觉恐慌,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凡是起早筒道内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大宋都会立马下铺,到门头向外张望,遇到筒道里的人赶紧问什么情况,得知都是无关的事时,才会放心的拖动着脚镣重新回到铺上。
这段时期的大宋整天疑神疑鬼,如坐针毡,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其神经质。
该来的总会来的,该是到了偿还的时候了,某天早上6点左右,看守所工作人员带队提人,当大宋面对突然进仓室的提押人员时,本来就白的脸因紧张变成了惨白,好像失血过多一样。
第一句话就问:“这是该走了吗?”然后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工作人员,仿佛这样就能有奇迹发生,当得到肯定回答后,明显看见大宋的嘴唇在颤抖,虽然他紧闭嘴唇试图控制,但身体却是诚实的,因过度紧张恐惧,身体摇晃险些栽倒,实在装不下去了,不得不主动张嘴让身边的人搀扶着。
此时的大宋内心一定充满恐惧,极度绝望,大脑一片空白,已无力支配身体,嘴唇颤抖,双腿不听使唤,险些栽倒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一切程序按规定履行完,宣续终审裁决,享受最后一餐,与倒霉的亲弟弟见面,然后押上刑车前最后回头看了眼曾羁押过他的仓室位置,努力想微笑一下,但没能成功。
到达刑场,当押下刑车后,很清晰的发现他尿裤子了,虽然死刑犯临行前尿裤子并不是稀奇事,但发生在大宋身上还是让人唏嘘不已,毕竟大宋无论在捕前还是在被羁押后,给人的印象可是敢打敢干的亡命之徒,真应了那句话,敢杀人的人未必自己就不怕死。
可以说大宋临行前的表现丑态百出,吓得嘴抖腿软尿裤子,到了执行位置居然又不会跪了,腿弯不下去,求别人帮忙才跪下去的。
最终的大宋受到法律的严惩,不知临行前是否还存在正常人的思维,如果有,一定是悔恨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法律的藐视吧。
半夜按响你家门铃你会开吗?
我们夫妻俩竟然开了。我们老两口都是七旬老人。就是在疫情最紧张的前一阵子。半夜12点不到,门外敲门声惊醒了我们。敲门的是一女性,说是楼上的,语气很急迫,商量又是哀求口吻。我们听不清,就以为是邻居,因为以往有这种事,邻居管道堵塞,需要配合,关闭龙头,于是开门。进来一个四十左右女性,很狼狈,大冷天赤个脚,气喘吁吁,说是有人追杀, 是丈夫家暴,请求借手机报警。问她一二楼怎么没人开,她说敲不开。怎么办?非常时期,万一她是带菌者;(我们口罩都没戴,她倒是戴着)万一后面她丈夫追赶上来……但是人家求救怎么能见死不救,又只是借个手机而已,我们没法推脱,找不到托词啊。“进来吧。”她很知趣,不想进。我们二次让进,让座,并递上凳子让座,还给她一双棉拖鞋让穿上(因为慌乱口罩一直没戴,好后怕);帮她拨好手机放她嘴边,她报了警。一直等了二十多分钟警察来,她离开。当中我们陪了她共有半个多小时。事后我们老两口反思来反省去,觉得只能这样做,找不到理由拒绝,不然总觉得良心说不过去。
商山四皓给刘邦的打击是什么?
一:“商山四皓”,是隐居在商山上“穷首皓经”的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曾经去过咸阳,也见过秦始皇,后来隐居商山。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疆域也暂时性地进入了大一统的局面,周朝八百年的封建制度,也一下子迈入了“君主集权郡县制”。而社会制体的剧烈变革,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更需要有一种新的学术思想,来作为新帝国的理论支撑。
于是,秦始皇建立了“七十博士议政制度”,号召全天下的士人进入咸阳,一起讨论哪种学术思想将要抛弃,哪种学术思想需要变革,然后将他们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一个符合新帝国生存、发展的新文化,再将“郡县制”向关东地区全面推行。
(咸阳七十博士议政)
这其实是一次“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但秦始皇失败了。公子扶苏的老师、大儒宗师淳于越在咸阳酒会提出了要依据“古制”重新分封诸侯,并且把“郡县制”说成了秦始皇的大罪过。丞相李斯也针锋相对的提出反驳:“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如果分封再起,那么秦帝国将会回到那个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
“分封制”与“集权制”进行了一次生死对决。“七十博士议政制度”,不仅没有为秦始皇打造出新文化,反而引爆了咸阳的“师今和师古”之争。秦始皇大为失望,既然用讨论的方式不可能打造出新文化,那只有把旧文化一把火烧光,直接进行断层式、“切割”性地抹除。于是,“焚书”事件爆发,秦始皇焚烧列国史书,并且“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始皇焚书)
天下士人也大为失望,他们纷纷离开了咸阳,其中有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士人,发誓“不食秦粟”退隐在商山,一边耕田种地,一边更加发愤读书。这四个人就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这一隐,就隐到了刘邦的西汉王朝。
秦失其鹿,刘邦也参与到了争夺天下的活动之中,最后他打败了项羽,当上了皇帝。刘邦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士人之心者得天下”,于是他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
但因为刘邦在士人圈中名声很臭,他以前走马江湖,不曾想有一朝能够当上皇帝,因此他见到士人便嘻笑怒骂,并且曾经在儒生的帽子里拉过尿。因此无论刘邦如何努力相邀或是封官许愿,“商山四皓”都不愿意出来为新朝效力。
(士人隐退)
刘邦大为失望,士人不愿意为他效力,那天下就很难稳定下来,曾经的“一泡尿”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刘邦晚年,他跟其它的开国皇帝一样,也为自己的接班人发愁了。江山未稳,而自己却行将就木,太子刘盈,生性暗弱,并不是那种杀伐绝断的君主,他没有那种帝王该有的“冷酷无情”的姿态。
刘邦有8个儿子,太子刘盈是嫡妻所生;赵王刘如意,是威夫人所生,是庶子。但刘如意的性子很像刘邦,说话办事都有着他的风格,于是刘邦便起了废掉太子刘盈、然后扶刘如意上马的心思。戚夫人也日日夜夜地哭泣,请求刘邦赶紧立太子,因为这个时候的老皇帝刘邦已经久病啦!
(高祖刘邦的烦恼)
吕后非常害怕,她知道儿子刘盈的确过于仁弱,但如果刘盈被废掉,新皇上位,刘盈活不了,她自己也活不了。但又为之奈何呢?她年老色衰,已经难见刘邦。情势危急之下,吕后便让弟弟吕泽找到了张良,请他出谋划策。
二:张良知道刘邦的心病是没有大贤愿为他效力,于是献计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张良开始是拒绝的,但耐不住吕后的一再请求,最终给出了一个主意,让吕后想办法请出“商山四皓”来做太子宾客。
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归来,他的身体更是病得厉害,换太子的心思也是更加坚定,毕竟是老人了,留给他的时间也意味着越来越少。有一天,刘邦在宫中宴会群臣,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候,商山四皓跟随着太子,戚夫人也在宴会之中。
(后宫之争即皇储之争)
刘邦当天本想打算把“换太子”一事敲定,但看到太子身边有四位老人,他大为惊奇,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刘邦大为震动,这可是他当年请都请不动、求都求不来的人啊,怎么现在都同时地看好太子了呢,这不得不让刘邦多思多想!
作为帝王,刘邦也不断地在秦始皇身上吸取教训。要知道,当年的“公子扶苏”也是生性暗弱,但却很得士人之心,扶苏很支持士人所提出的“仁政”,并且他还向秦始皇提出过要行“仁政”,但最后却被秦始皇赶出了朝堂,最后死在了胡亥的手里。
当年陈胜在大泽乡为何能成功起义,不就是他老拿着扶苏的贤仁来说事嘛?扶苏虽然生姓暗弱,他没有秦始皇那样的杀伐绝断,但他仁义之名传于天下,对于天下万民来说,一个贤明、仁义的君主,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君前问对)
刘邦和“商山四皓”的一段对话,也暗暗地体现了这个意思。见于《留侯世家》: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这或许就是刘邦改变心意的缘由啊。因为“得士人之心者得天下”,士人掌控着天下的话语权,他们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秦始皇当年功盖三皇五帝,威名著于四海,但就是不得士人之心!继位的扶苏也是不得士人之心,最后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嘛,而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也说如果是扶苏当皇帝,他们也不会沦落到要起义的地步。
(当年扶苏之危机、如今刘盈之困局)
见于《陈涉世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因此,就在刘邦见到“商山四皓”的那一刻,他就改变了心意。“商山四皓”代表的是天下士人的人心向背,太子能得到天下士人的认可,这已经是大汉朝的难得福报。如果再废了他,不仅动摇国本,而且天下的士人也会弃大汉朝而去,这是取祸之道了。
(吕后与惠帝胜出)
于是,当太子和“商山四皓”离开之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很难变动了。以后,吕后就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听了之后,大哭不止。此时此刻,爱妃的眼泪,多年的恩爱之情,在江山社稷面前,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