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联共抗日。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点。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
中国近代进步史知识说明?
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外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
(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2年不排除继续再考大题,要引起注意。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
(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措施要知道。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
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史料分析题。
(3)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
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源,以及商办企业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作为重点来看,要联系后面的知识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梳理好,形成一个体系,这种跨度比较大的题最能考查出考试的综合素质,往往容易出论述题。
(2)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的教育改革,这两点的一些具体措施可能会作为选择题来出现。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特点。
(4)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
(5)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6)清末新政这是清政府的一次重要的自救运动。对于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史料分析和论述题的可能性很大。预备立宪的内容也要掌握。
(7)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要大致了解一下,有可能出论述题
(8)会党和民变是今年大纲里明确写出来的,有可能会出道名词解释,同学们要认真总结。
(9)西学传播、革命思潮兴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
•第五部分、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同盟会的建立。
孙中山的思想、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都要熟记,可能出现选择题、论述题。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内容、焦点集中在哪方面要知道。可能会以论述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4)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有哪些,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这些都要清楚,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几率比较大。
(5)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比如天地会、陈天华、章炳麟、邹容、兴中会、保皇派与革命派的区别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平时关注较少的团体、人物,比如三合会、郑士良等等,每年名词解释都会出到几个比较偏的名词,这就需要考生也要全面复习,遇到这类型的题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第六部分、民初政局
(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一段黑暗时期。对于统治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像二十一条,可能作为名词解释出题;像张勋复辟也可能出名词解释。
(2)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要了解
(3)军阀混战中各派系要清晰。
•第七部分、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1)新文化运动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往年各个学校的自主命题中经常考察,有时作为名词解释考察,有时作为简答题考察。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考,都要把握住背景、内容、意义。要注意它的长远影响。
(2)五四运动中的口号一定要知道什么时间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比如"还我青岛"等。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也要熟悉。
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一定要记住,非常有可能出现论述题,以往很多学校考过。
(3)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这是需要自己动手整理的东西。有可能作为论述题出现。有什么样的意义也要知道。
(4)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兴起。
(5)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6)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初步思想。
(7)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北伐战争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共合作和分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八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对峙。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小细节要注意掌握。针对这一章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一些基础的知识要认真把握。
(3)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
(4)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5)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
(6)中间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与活动。
•第九部分、抗日战争
(1)西安事变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事变,尤其对于事变的影响要熟记。当时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的反应要熟记。
国际上像苏联、美国、英、法等国家,国内像冯玉祥等军阀的态度要注意。中共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
(3)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以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4)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
(5)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
(6)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7)"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币值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等等都有可能考到;
(8)沦陷区与伪政权要了解一下。
•第十部分、国共合作
(1)重庆谈判要了解背景、过程、意义。
(2)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对于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每次战役的领导人和作战地区以及作后消灭敌人的总数要记住,因为有可能会出现选择题。
(3)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稍作了解。
•第十一部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这方面的知识点要掌握。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巩固的,像三大改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都要知道并好好把握。
经济建设的成就也要知道,2007年的选择题就出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十二部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1)经济建设的曲折:要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的重要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内容以及意义。
(3)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4)建国初期的外交关系。
•第十三部分、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考生在注意掌握文革历史教训的同时,还要掌握文革中的一些领导人是如何艰难维持正常的工作局面。
(2)文革十年间,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
(3文革的原因、性质以及结果要知道。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危害。
文革一般不会出题,大家可以作为一般了解,不用作为重点复习。
•第十四部分、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两个凡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以及意义要了解。
•第十五部分、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共和国史中其他时期的内容相比较来掌握,同时注意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
(2)特区设立的时间,先后顺序要知道,有哪些特区要知道。有可能会出现选择题。
(3)"一国两制"的构想。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路线。
(5)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和意义。
•第十六部分、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这个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区域发展的思路、格局要了解一下,有可能会出选择题。
•第十七部分、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什么的和平解决对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有重大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有重大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
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加紧进攻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痛感“国权凌夷,疆土日蹙”,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永载史册,彪炳后世。
1936年有什么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
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切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3、《五五宪法》颁布:
五五宪草全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发表于1936年5月5日,故名。抗日战争前夕,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团结、民主、抗日,国民党政府被迫结束“训政”,重提“还政于民”的老调,并袭用资产阶级民主词句,制成这部宪法草案。共8章,148条。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虽然也规定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民主自由,但同时又规定可以“法律限制”的名义予以剥夺。这部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在1932年12月开始的筹备宪政活动的具体成果。
4、鲁迅去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七君子事件:
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
当时选举了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人担任执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