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特点,京剧特长

天美资源网

京剧的特点,京剧特长?

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二:京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京剧的特点,京剧特长

1、表演的程式化,京剧的表演过程和形式都是固定化的,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2、服装的规定,不同的人物形象具有特定的服装和图案。

3、舞台,京剧的舞台没有大幕,因此观众能够非常清晰的看见舞台,而且舞台一般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

4、唱腔,京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唱腔主要以西皮、二簧为主,其中西皮主要用来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主要用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5、结合多种表现形式,京剧包括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

6、虚拟性,通常京剧演员会用高度虚拟化的表演来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尖锐、华丽,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a href=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中国戏曲角色创造的审美特征?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艺术。

戏曲有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倍受国际的关注。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戏曲塑造出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脸谱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脸谱上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在色彩上,京剧服饰往往搭配强烈的纯对比色。传统京剧服饰在强烈对比中找到了用以达到美的境界的路。各种反差被潜移默化的归拢到一起,形成一种东方的,民族的,既花团锦簇又协调统一的整体美。

京剧趣谈从哪方面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表现形式都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虚拟化,虚拟化是中国戏曲表演的一大特色。比如骑马,手中得有鞭,但马鞭就是马鞭,并不代表马。人物骑马,马是虚拟化的,举着鞭,就是以马鞭来象征马。其作用是为演员的表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条件,丰富了观众的联想和想象,由马鞭进而理解人物的虚拟化表演,从而强化对戏曲情节的感受。静态亮相的妙处是:更加能够显示出戏曲人物武艺的高强和必胜的信心。动态亮相的妙处是: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戏曲人物的英雄气概。

《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有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京剧脸谱特点?

京剧脸谱的特点有三种,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图案是程式化的。

它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关于脸谱跟京剧行当有关,“生”,“旦”一般都是素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现在的脸谱已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