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是哪个朝代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天美资源网

张继是哪个朝代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全詩

《枫桥夜泊》

张继是哪个朝代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作者:唐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苏州阊门为什么叫阊门?

和“ 阊阖”一词 有关。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 《 楚 辞· 离骚》 : “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 阖而 望予 。”

王逸 注 : “ 阊阖 , 天门 也 。”

张继 的诗 题是“ 闾门即事” , 写 的是登上阊门的所见。 “ 间” , 读 1 6, 本指里巷的大门。《 书·武成》 : “式 商容间。 ”

孔疏引《 说文》 : “ 闾, 族居 里门也。 ” 引申指民户聚居处 、 里巷 等。

请不要只知道李白杜甫好吗?

1.张若虚

入榜理由:他没有大量的诗作,全唐诗只有两篇诗作,唐诗三百首只有一篇诗作。但是他的《春江花月夜》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倒全唐所有的诗作,闻一多更是评价他的这首诗为诗中的顶峰,拥有这样的赞美,足以让他入榜并排名第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代表作: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杜甫

入榜理由:他和李白、白居易并列,成为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他被称为“诗圣”,他拥有大量优秀作品,比如《三吏》、《三别》等等,这些都是他入榜的理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李白

他和杜甫、白居易并列,成为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他被称为“诗仙”,他拥有大量优秀诗作,比如《蜀道难》、《行路难》等等,这些实力支撑着他入榜,而且世人多喜李白诗。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5.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王维

王维是多才多艺的诗人,还被后人称之为“诗佛”,而且王维众体皆善,其山水诗在唐朝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他的诗歌意境深远,笔法如出水芙蓉,又尽带蝉性。他的诗词固然不及李白、白居易、杜甫这几位那样天纵绝才,但他天生的艺术气质,独有的画家,音乐家的敏感是旁人难及的。王维的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从军行》等。王维现如今流传于世间的诗歌达四百余首,其大多诗歌都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也不乏有一些描写戍边和军旅生活的题材。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孟浩然的诗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早寒江上有怀》、《渡浙江问舟中人》等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代表作:《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0.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一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你觉得他看到了什么景象?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

张继听到了“乌啼”,“钟声”

同时,张继看到了自己前途渺茫,科举落第,看到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张继自己心里忧愁,说“江枫渔火”相对发愁,无法入眠!

张继自己孤独寂寞苦闷,竟然认为“寒山寺”孤零零在姑苏城外,被姑苏城抛弃了,……

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乌啼”和“钟声”,本是很平常的,每天都在,……,而张继听到了的“振聋发聩”,警醒自己不能为名利所困扰,……

张继,为自己前途担忧,也是为自己处入忧愁心绪担忧!……,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不应被外物所羁绊,要时时刻刻乐观向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张继,说愁,其实是摈弃自己忧愁心绪,告诉自己,不为名利所累,提高自己高洁志向,像“钟声”一样,即使在无边黑夜,也要传递给“天下同是沦落人”,……,不忘初心,负重前行!

张继,也是告诉自己,不能因为“乌啼”,就否定了一切,不能否认黑夜中,就是忧愁一切,不能强加给世间无情万物,……

张继,也是告诫自己,志存高远,慎独谨行,犹如孤独“寒山寺”,犹如高远“钟声”……

这就是,张继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一切景象和心绪!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从最先开始了解日本美学,是从“物哀、幽玄、侘寂”开始。

前几天重新看了《寻访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的一代茶圣,也是他将侘寂这个美学概念推向了极致。

最先开始,是信了别人推荐时说的那句话,“也许看懂了这部电影,就明白了侘寂”。

在概念里,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一直以来,我了解侘寂,但我从来不能好好说明这种感觉,或者像别人解释。

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也释然了,不仅是我,日本人本身也是如此,侘寂无法被解释。

包括《茶之书》,作者冈仓天心在文章里也避免直接提到“侘寂”这两个字。

因为侘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太过清楚的解释“侘寂”这个概念,也许只会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说清楚了侘寂是什么,也许这是失败的。

在美的国度里,理论永远次于感觉。

侘寂到底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理解是粗糙,不对称,简朴、节制、自然、亲切。

更具象一些,也许是长满青苔的庭院石灯,缺角的古旧茶碗,枯寂留白的禅寺山水。

在千利休的眼里,侘寂是这样的。

他打扫完满地的落叶,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落下来。这是侘寂。

他割下一捆捆草,使它们竖立在原野上,并把顶部绑紧束好,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后,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这也是侘寂。

后世给日本茶道美学列出了七个文化关键词,同时,这也是侘寂的。

自然,缺陷,枯槁,简素,幽玄,脱俗,静寂。

我在看《寻访千利休》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哭,因为每一个片段几乎都融合了一个或几个侘寂的关键元素。

自然之美

利休举办茶会招待前,走到樱花林,折了樱花,而归布置茶房。

轻轻推开房门,屋顶装饰的樱花被风吹落,大自然让整个茶室变成了气韵流动的“间”。(“间”,也是日本的八个审美要素之一)

这一点还有千利休年轻时造出来的水月。

乍一看只是普通的漆器,拿来给织田信长献宝时还遭到了同行的嘲笑。

而当它注满水,放置到月亮之下,月亮倒映进来,便是镜花水月。

朴素之美

黑乐茶碗是利休特别推崇的茶具,质感漆黑,极为朴素,甚至留有手工的痕迹。

千利休所创建的草庵风格的茶室“待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

而这座国宝级的茶室大概只有三四平方,装修布置极其简素。

简素之美

幽玄和阴翳分不开。

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往茶室的路要穿越树木,栅栏,岩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与俗世逃离。

幽玄之美

而幽玄之美一定会引发脱俗之美。

脱俗,脱离俗世。

我觉得这是任何美学都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逃离感。

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官场失意,于是就来千利休的茶室讨一杯茶喝,接着就进入了一个安然、静谧的空间,茶室短短的帘,隔开的是一整个外面的世界。

脱俗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待在一起,他们自身的小宇宙,有时候就是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千利休在烛火前,放有剪着鸟儿影子的薄纸,上下晃动,移动在只有树枝的古画前,就像鸟儿在挥动翅膀。

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由千利休的妻子,宗恩说出来的。

深爱的丈夫被丰臣秀吉下旨自裁,而她却依然能保持镇定的盖一袭白布到一地的鲜血之上。

这又何尝不是“无常之美”的一种。

“格子拉窗、小炉床、

土制的柱子和天花板围成壁龛,

弯腰才能穿过的小门……

凡此种种,莫不为美,

皆为我夫利休,对完美茶道的极致追求“

千利休完成了对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自此,日本茶道不再是饮茶,而是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变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室的本身也从一个空间变成了一种场域文化。

千利休对于日本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茶本身,他所坚持的东西不仅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日本文化、世界观和哲学。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对“侘寂”这个概念的追寻,也许它就像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到夏日繁茂的树木,想到冬日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横过天空,看到华美的宅院大厦看似宏伟华丽,其实底部的地基长满了杂草和苔藓。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也许这就是侘寂的力量。

侘寂是动态的,是让你想象到过去或未来的,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也最不是固有的。

当衰减、染浊和退化的自然过程,都在你的眼前中如实呈现,那一刻,一朵花,一杯茶里,都能看到“人生有限,众生皆苦”。

也许侘寂的真相,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

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是未完成的。

《茶之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给很多人讲过,也很多次写过。

在16世纪,朝颜花在日本是非常罕见的花朵,千利休却整整种植了一个园子,并悉心照料。

这消息传到了丰臣秀吉的耳朵,他表示想要去赏朝颜,于是利休就邀请丰臣秀吉到家里喝一杯早茶。

在约好的那一天,丰臣步入花园,却发现所有朝颜花已消逝无踪。地已经整平,铺满精巧的卵石与砂砾。

暴君勃然大怒,可当进了茶室,映入眼帘的那一幕让他彻底转怒为喜:在壁龛之上,珍贵的宋代铜器中。

独插一枝朝颜。

这就是花朵的全部意义。花朵们自己也能理解与欣赏这种全然的意义。

有些花死得绚烂,将生命交于风,无拘无束,随之飘散。

当百年前,已被岁月附上痕迹的古旧铜瓶中,插着一只满是露水,但明天就会凋谢的花朵。

当被古旧的青苔和千年前被造好的房屋包围着的水塘中间,一只青蛙跳进其中,激起一圈涟漪。

我真的不懂这是什么,或为什么,却一次次因为太美,而流下泪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