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名将有哪些,为何周泰能位列其中?
三国24位名将的打油诗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诗曰: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诗中这24人依次为: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绣、颜良、文丑、邓艾、姜维。
可以看出这个榜单其实就是我国民间对三国武将武力值的一个排行榜,这二十四人都是武力强大的武将,里面东吴入选四人,实质上这个榜单主要参考的是《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以蜀汉为正统,在这种情况下东吴能入选四人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东吴入选四人是:孙策、甘宁、太史慈、周泰。
周泰能位列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周泰的武力妥妥的东吴前四,东吴第四是周泰的武力下限,选四个人周泰无论如何是不会出局的。
玩过三国无双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版本的周泰都非常好用,往往是最好用的武将之一,看来小日本对三国也很有研究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战斗狂人。
陈寿《三国志》为东吴武将列传,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夸赞这十二人为“江表之虎臣”,也就是著名的江东十二虎臣的称呼,周泰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在东吴体系中地位之高。
西晋文学家陆机是这样点评江东十二虎臣的:“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可见时人对周泰的武勇是印象深刻的。
《三国演义》有个桥段,就是东吴大将甘宁被蜀汉的沙摩柯射杀,而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却写到:“时有蛮王沙摩柯,匹马奔走,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泰所杀。”射杀甘宁的沙摩柯被周泰二十回合斩杀。
而在演义和正史中都记载了周泰二次救性命,一次是孙策讨伐六县山贼时,周泰胆气绝伦,保卫孙权,勇战退敌,身受十二处伤,很久才康复。第二次是合肥之战时,曹操亲率大军大败东吴军,孙权被围,周泰奋力拼杀,救出孙权后翻身复入敌阵救出同时被围的徐盛,因此身中数十枪,肤如刻画,孙权因此大为感激,赐周泰青罗伞盖以表彰其功。曹操感叹:不想文章锦绣之乡,也有如此虎将。
所以,周泰名列三国24名将实至名归,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将排名太不靠谱,关二爷第四?还有周泰明显排名靠后,至少前面的庞德、徐晃、夏侯惇武功明显不如周泰,还有神枪张绣什么鬼?据说评书有个北地枪王张绣,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吴国武将排名?
一、太史慈,东吴名将,北海突围战一往无前,射杀黄巾贼数十人;神亭岭大战和孙策大战上百合难分胜负;合肥之战和张辽力战八十合不分高下。
二、甘宁,东吴名将,击杀黄祖,赤壁之战斩杀曹将数员;曾带领百余骑兵夜袭曹营,无损而归,孙权将其和曹魏张辽相提并论,他和太史慈代表了东吴武将的最高梯队。
三、周泰,东吴名将,曾经护卫孙权,和盗贼交战连杀数十人身中数枪而不死;合肥大战勇救孙权,全身带伤。不过周泰和韩当联手大战许褚一人,数十合平手,东吴整体还是差一点。
四、凌统,东吴名将,合肥大战和张辽大战数十合平;又与曹魏大将乐进力战数十合平,孙权遭到曹军围困,凌统奋力救援杀伤数十人。
五、丁奉,东吴名将,后三国时期表现突出,著名的丁奉雪夜奋短兵大破曹军,丁奉一战成名。
三国吴国有哪些名将?
1、周 瑜 (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2、太史慈(字子义),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
3、甘 宁 (字兴霸),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他为人暴躁记仇,少有气力,好游侠,为人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直前。曾被孙权称为: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矣
4、周 泰 (字幼平),孙策平定江东时即成为东吴的将领,曾经多次保护孙权免受敌军的攻击。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
5、凌 统 (字公绩),凌操之子,原来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后与甘宁成为东吴的顶梁之柱
6、徐 盛(字文向),相貌英俊,江南极少数文武全才之一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黄武年间,徐盛病逝,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7、丁 奉 (字承渊),孙权所看重的青年将领之一,位至大司马
8、黄 盖 (字公覆),早期跟随孙坚老将,赤壁一战中火烧连环船的重要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9、朱 然 (字义封),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原姓施,朱治的养子。猇亭之战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之后朱然提出应该收兵防备魏国,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终在朱然死守之下退军,朱然从此名震敌国。
10、朱 治 (字君理),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为东吴武将朱然之嗣父。
朱治原是朱然的舅父,后来收朱然为养子。朱治早年跟随孙坚,孙坚挂掉后又帮助孙策平定江东,并举荐孙权为孝廉。孙策挂掉后,朱治和张昭、周瑜等一起辅佐孙权。孙权对朱治非常尊敬,朱治每次觐见,孙权都亲自迎接他且赏赐颇丰。《古今刀剑录》载,黄武二年,朱治被封为安国将军,亲铸佩刀,取名安国。
11、程 普 (字德谋),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12、韩 当(?-227年,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六年(227年)卒。
新三国吴国名将排名?
第一位毫无疑问当属东吴水军第一任大都督周瑜,第二位应当是周瑜的继任者鲁肃,第三位当属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的陆逊,第四位是已非吴下阿蒙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接下来就是东吴名将太史慈,甘宁,然后就是一众武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凌统等
东吴的名将有哪些?
周瑜 吕蒙 陆逊 陆抗 鲁肃 程普 甘宁 太史慈 凌操 凌统 周泰 朱然 潘璋 韩当 朱桓 吕岱 丁奉 贺齐 程普 全琮 孙桓 陈武 蒋钦 步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