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是源于大家争相传抄哪部作品而得名?
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洛阳纸贵:“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风行一时,中国古代成语,以至一时供不应求,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
出自《晋书·左思传》,货缺而贵,洛阳为之纸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流传甚广洛阳纸贵的典故是?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左思小的时候虽然聪明,但却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的很,不肯好好学习。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样貌不惊人,说话结巴时常显出一副痴呆呆的样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始终都不太好,这位父亲就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这么一说就说到了左思成年:“我这个二傻孩儿,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完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这一切都被左思看到了,也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奋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与华丽的文词,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而不是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完资料之后,他就开始闭门谢客,专注写作,常常是昼夜冥思苦想,好几天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就这样经过了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程指驾大幅度上升。
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整个故事。
三纸五驴洛阳纸贵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三纸五驴:写了三张纸,还没有见到一个“驴”字。 讽刺废话连篇,不着边际。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很丑?
左思的妹妹左芬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嫔妃。一般能做皇帝妃子的样貌都不会很差。那么左芬会是个例外吗?
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纸贵”这个成语。讲的是西晋文人左思写了篇《三都赋》轰动一时,洛阳文人竞相传阅抄写,一时之间洛阳的纸都卖完了,“洛阳为之纸贵”。
而左思相貌丑陋,还口吃。学东西特慢。但他有一种勤奋不懈的精神,左思仰慕前人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就立志写一篇《三都赋》这一下子就写了十年之久,不过终于写成了。非常有才情。而他的成名还是拖他妹妹的福。
当年晋武帝司马炎闻听诗人左思的妹妹左芬才情过人即纳入后宫,泰始八年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左芬被封为贵妃,这些不过是司马炎为自己博得惜才的虚名。《晋书》记载了左芬进宫后的生活:“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晋武帝后宫佳丽达万人,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该临幸谁,所以常常坐上羊车,在后宫转一圈,停到哪就在哪过夜。而左芬因为相貌丑陋,体弱多病,根本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只能住在“薄室”里。(特别受宠或有地位的妃子才有资格扩建宫舍,或者住好一点的房子,左芬既然得不到皇帝的宠幸,所以她住的房子自然是“薄室”)。
可见,晋武帝并不是娶了个女人,而只是娶了个“女诗人”。这和宫里的一个古董花瓶也无多少差别。《啄木诗》是左芬淡泊自律的生活写照。她入选嫔妃后,长居深宫,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因而她写诗主要是描绘宫中的凄凉生活和青春被葬送的无限悲哀。《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所以女子在古代也不一定全凭相貌。有才情一样会得到世人的敬爱。三国诸葛孔明的妻子相处样貌也是丑陋的。
洛阳纸贵是汉朝吗?
不是汉朝,这个发生在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