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唇亡齿寒的近义词?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 【读音】chún wáng chǐ hán(亡:同“无”,表示没有,但此处读音与“死亡”的“亡”相同。
)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2]【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故事概括50字?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认为事情并没有宫之奇说的那么可怕,因此并没有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选择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所以并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还是借路给了晋国。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它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
故事背景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关系。当时,楚国国王想要削弱齐国的势力,于是他派遣使者去齐国,试图煽动齐国内部的分裂。
楚国的使者与齐国的官员会面,他告诉齐国官员说:“我们楚国已经和其他国家结成了联盟,准备攻打你们。如果你们不与我们合作,我们将先攻打你们,然后再攻打其他国家。你们必须与我们同仇敌忾,否则你们将会成为孤立无援的目标。”
齐国官员经过考虑后明白了楚国使者的意图。他们明白如果齐国与楚国交恶,齐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因为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认识到唇亡则齿寒,即如果与楚国的关系破裂,齐国将失去楚国的支持,面临严重的后果。
因此,齐国官员明智地决定与楚国合作,以共同抵御其他国家的威胁。他们认识到唇齿相依,只有保持密切合作和互相支持,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和安全。
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哪些是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
退避三舍,晋文公时期的典故,春秋 纸上谈兵,赵国赵括,战国 老马识途,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 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战国 唇亡齿寒,假道灭虢中的典故,春秋 卧薪尝胆,春秋 朝秦暮楚,战国 三令五申,孙武的典故,春秋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春秋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战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唇亡齿寒故事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