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深衣,一套男生的汉服由多少个组成部分?
1.高腰/齐腰衣裳(适合各种天气),其实和襦裙是一样的,但是女性的叫襦裙,男性的叫衣裳,外面可以加的课女性的襦裙一样,里面最好可以加上中衣、中裤/裙,这样看起来有层次感一点,外面可以加上褙子、鹤氅(chǎng)等等,而且男性穿这种衣服很带感。 这样就衣裳(上衣下裳)+中衣+中裤/裙=4件,其他另计。
2.道袍、直裾深衣、曲裾深衣、直缀深衣、圆领袍衫等类型的(除了炎热的夏天),古代学子书生常服,里面最好加上中衣、中裤/裙,外面可以加褙子、鹤氅等等。 这样就道袍等各种深衣+中衣+中裤/裙=3件。
3.裋褐,其实和女性的使用方法一样,适合几乎任何运动。 这样就裋褐=2件,想加上中衣中裤的就另计。 等等...... 汉服不仅仅只有这些类型的,但是比较常见的就是这些了,在下所言不一定全部正确,切记自我慎重选择和思考。 阁下晚安。
古代上衣叫什么?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双绕大袖曲裾深衣是否是属于有所考据的汉服形制?
不是大袖,是广袖,大袖比这袖子大得多符合现代汉服体系,不过因为没有挖出过实物老是被骂成“现代曲”
其实这种曲裾是根据陶俑木俑做出来的
古代女生的内衣什么样?
肚兜是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网友璐璐说时尚:
1、抹胸
是一种“胸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
3、亵衣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绣纹样之分,贴身护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带套于后颈,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袋中通常装有姜桂及麝香等药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虚寒。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清代肚兜
红色的莲花池肚兜,菱角分明,下方留出尖尖的角,据传世宝物绘制。
五福祥集纹刺绣肚兜
五福捧寿,寄寓“寿福双全”的生命理想。祈望长寿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在寓意纹样中,通常以仙鹤、青松、寿桃、寿山石、绶带鸟或“寿”字为长寿表号。
戏曲故事刺绣肚兜
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浅半圆状,于两端钉带挂颈脖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扎于腰间,护住胸腹部,使胃肠不受风寒,兼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饰花,常见的有开口石榴、并蒂双莲、寿桃、鸳鸯戏水等表现美好情感与吉祥寓意的图案。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它是女性私密空间的悄悄话,欲遮还休,一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充满文化寓意的图腾纹饰、独具东方魅力之美,在众多古典服饰中独树一帜。
网友夕日爆料:
内衣,是女人离不开的私密朋友,也是男人眼中充满诱惑的风景。距离第一件现代内衣的发明,今年是第101年,然而内衣的发展史却远远不止百年,东西方的内衣史也各有差异。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内衣的演变历程。
汉代内衣 “抱腹”、“心衣”,前面是马甲样式,后背则以两根带子系住
魏晋内衣“两裆”,前后皆有布片遮挡
唐朝内衣“诃子”,去除肩带,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
宋代内衣“抹胸”,颈部、胸下各有一处系带
元朝内衣“合欢襟”,后背以两根带子相连,胸前由一排扣子系合
明代内衣“主腰”,开襟、肩部有裆,腰侧还各有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束腰
清朝内衣“肚兜”,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的带子并不局限于布料
民国内衣“小马甲”,短小,胸前有一排密钮,将胸乳紧紧扣住
民晚期内衣“乳罩”,又称“义乳”,多与旗袍搭配穿戴
50年代前后,强调劳动美,女性的性感被忽略,当时穿戴的多为“苏氏乳罩”或“棉纱背心”
80年代,美国内衣概念兴起,棉布文胸、钢圈内衣开始流行
当代,由于钢圈文胸对乳腺的压迫伤害日益显现,无钢圈内衣大受欢迎,日渐成为主流趋势。
网友民国风流:
古代的内衣是没有钢圈的,简单的说就是一块布。在古代穿人们内衣习惯很早就有了,不过并不是只局限于女人,小孩子也穿。在不同的时期内衣也有不同的称谓:在汉代是叫抱腹、心衣,魏晋时叫两当,唐代叫柯子,宋代时叫抹胸,元代叫合欢襟,明代时叫主腰,清代叫肚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叫小马甲。
一般古代内衣的内衣形状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上面呈正梯形,下面呈棱形或者椭圆形。不同身形的人内衣形状会有所不同,大人和小孩的也不同。人们一般还会在内衣绣上一些简单的图案,以刺绣为主,也有一些是贴补花纹在上面。
对于古代内衣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几个:
一是遮羞,同时保护身体的敏感部位。所以通常古代的内衣都做得很长,可以遮盖到阴部。
二是防寒和暖胃。古代人睡觉的时候也不穿衣服,为了防止着凉,所以会穿上内衣贴身睡觉,这类内衣所用的布料也会相对较厚。
三是保健。在古代,人们为了治一些隐秘的疾病,会将内衣放到药材里浸泡,穿在身上。比如说将麝香和姜桂等诸多药材敷在上面治腹冷腹痛。
四是定情信物和送人的礼物。古代的女人一般会给自己的情人和丈夫做一个精美的肚兜作为定情信物。一般女人生孩子的时候,娘家也会送一个肚兜给孩子作为礼物。
五是保护女人以免被强暴。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太靠谱,毕竟就一块布而已。防猥亵倒是有点作用。
古代服饰演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自2月6日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共展出近130件(套)文物,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还配以了40余件(套)辅助展品。
展厅以紫色作为主色调,配以淡紫、浅灰辅色进行高度统一。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这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作为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92岁的孙机先生也来到展览现场。这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国服饰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此时已经出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商周时期,统治者推崇“礼制”,使服饰的等级区分系统化,后世相继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对服饰有较大影响,这时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
秦汉时期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服饰的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重要时期。隋代对汉魏冠冕仪制的恢复,为唐代服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唐代疆域广大,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都促使服装发展空前繁荣。当时的长安等城市居住有大量外国人,服饰上吸收了胡服的部分特点,发展出款式新颖、色彩绮丽、图案丰富的唐代服饰。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动乱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影响了宋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内敛的倾向。与此同时,与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皆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从整体上看,这场服饰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可以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我国服饰演变的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为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