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你如何看待她能掌乾坤而又不取帝位

天美资源网

孝庄太后,你如何看待她能掌乾坤而又不取帝位?

我的答案:孝庄太后是一个守旧的人,她能够掌控朝堂也是因为守旧势力的支持。孝庄太后对清朝政局影响最大的时期,是从多尔衮死后开始,到康熙剿灭三藩为止的。她没有效仿武则天,谋取地位。是因为她本身并不想从自己的子孙手中夺权,政治局面上也没有慈禧后来的那种条件。

孝庄太后如何能够大权在握

1、幼主继位。孝庄太后在皇太极时期并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传闻中的辅佐皇太极,夸大她在皇太极时期的作为,是因为人们对她崇敬所致。毕竟,孝庄在顺治、康熙执政期间,有许多正面的影响力。

孝庄太后,你如何看待她能掌乾坤而又不取帝位

作为太后和太皇太后,她是有掌握朝政的先天条件的。顺治继位时才六岁,康熙继位时八岁。作为后宫的掌权者与皇帝的养育者,掌控朝政和左右皇帝,既直接又名正言顺。

2、满洲守旧势力的支持。皇太极死后,留下来两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势力较大的一方,则是多尔衮。多尔衮是一位革新派,为了更好地统治广大的汉族地区,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任用汉人为官,沿用明朝制度等。

拉拢多尔衮,孝庄也很无奈。顺治皇帝太小,自己没有什么根基,以郑亲王为首的守旧势力,也不是多尔衮的对手。直到多尔衮去世,孝庄才真正松了一口气。不到两个月,便对他进行了清算,最终定上了谋逆大罪。此时的顺治帝还不到十四岁,决策大权流落到了孝庄的手中,加之朝中守旧势力的支持,孝庄后渐渐地掌握了国家决策的主导权。

孝庄与顺治、康熙的对抗,温和又倔强

孝庄与顺治和康熙的矛盾点都在一处,那就是守旧和革新。孝庄没有借手中的权势太过打压二人,是因为亲情关系,这是她的温和。但孝庄同样的也没有支持二人的革新,这又是她倔强的一面。

1、顺治与孝庄,因汉化改革而亲情冷漠。顺治帝与孝庄后期的不和,并不是像大多数影视剧描述的那样,为了一个妃子什么的,那只是人们对皇室爱情的美好幻想。他俩的根本矛盾在于,顺治帝继承了多尔衮的思想,推行汉化政策,虽然顺治帝不喜欢多尔衮,但在他的心里,汉化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

顺治亲征后,大量启用汉人为官,这也招致了守旧势力的不满。郑亲王曾上书要求恢复旧制,以防子孙后代数典忘本。郑亲王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个出头的,他背后就是孝庄太后的支持。郑亲王死后,顺治帝改革的阻力小了很多。汉化的力度加大了,内三院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设立内阁和翰林院。

顺治的一系列改革,导致作为守旧派的孝庄很不满意。二人的关系走到了冰点,“定省之礼”也几近荒废。顺治死后,守旧派大臣拟定了他的《遗诏》,文中列举了顺治帝的种种罪过,大多与汉化改革有关。如果没有当时最有权势的孝庄支持,这个相当于罪己诏的遗诏怎么可能放在天下人面前。

2、康熙与孝庄,步步蝉食,集中皇权。康熙相比顺治沉稳了许多,面对守旧势力的阻碍,他步步谋划,将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康熙继位时才八岁,不能亲政。朝廷在守旧势力的引导下,走了一条后退的道路。顺治时期的一些汉化政策,都被取消,比如已经废除的内三院,又被重新设立,内阁和翰林院却被取消。四位辅政大臣,冥顽不化,尤其是鳌拜。

亲政后,康熙第一个剪除的就是鳌拜势力,逐渐开始恢复顺治时期的汉化政策。并且为顺治帝立碑,碑文实则是对当初《遗诏》的逐条反驳。可以看出,康熙帝在对守旧势力逐步清算。而且到了康熙时期,为了更好的适应统治,汉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守旧势力已经无力对抗革新的方向。

鳌拜被清算是康熙打压守旧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孝庄虽然不满意,最终却选择了妥协。三藩作乱,康熙帝借着战争彻底拿回朝廷的主导权。本来一切大事,都要经过孝庄认可才行,可战争期间情况特殊,康熙因此脱离了孝庄的干权。为了打赢战争,一批有能力的汉官、汉将被任用,军政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了康熙手中。

孝庄不想取帝位,也无法取得帝位

孝庄辅佐了两任幼主皇帝,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夺取帝位呢?其实,孝庄虽然守旧,但这是政治见解上的不同,而不是野心。

1、孝庄内心实则不想称帝。皇太极死后,孝庄废了一番力气,将顺治推上帝位。拉拢多尔衮,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儿子。包括孙辈的康熙,孝庄本质上始终是维护的。政见的不同,并不能阻碍亲情的联系。况且,两任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打压守旧派,孝庄也并没有明显的去阻止他们。可以看出,孝庄有亲情,有主见,却没有过多的野心。

2、就算她想称帝,条件也不允许。孝庄是个守旧派,既然是守旧派,那就要遵守祖制。努尔哈赤死时,命叶赫那拉氏陪葬,为的就是防止后宫干政。孝庄辅政,叶赫那拉氏之死过去没多久,对于后宫不得干政的训示仍历历在目。如果她真的想走到朝堂前,支持她的守旧派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所以她只能站在幕后,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她虽然并非事事干预,但却是守旧派的核心,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是朝堂的决裁者。

小结

孝庄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虽然她有些守旧,间接地阻碍了清朝政治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她的保护,幼主继位的两位皇帝也不一定能有作为,自保也许都很困难。所以,对孝庄太后,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她的功绩,也不能妄加揣测,说她有夺取帝位之心。

孝庄太后死的时候多少岁?

1.七十五岁

2.孝庄皇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

3.孝庄皇后死的时候七十五岁。孝庄皇后生于1613年二月初八日

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是野史戏说还是历史真事?

正史记载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是叔嫂关系,野史流传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

记得听说过一句活:“女人通过男人统治世界”,千真万确。还有一句话“女人用屁股征服世界,男人用大脑征服世界”。还有“屁股决定脑袋”,想来也是千真万确。

你一个成功男人,试想一个美貌女人站在你的面前,娇滴滴说上一句,冷不叮也掉下两滴泪水,作为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男人,面对梨花带雨的俏脸,听着娇羞动人的耳语,心不动么?能不动么?给个世界……

上图是孝庄太后

一、孝庄太后清初崛起和开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作为天子的最高尊称,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中国的女性政治人物则非常少,只有吕后、武则天、孝庄文、慈禧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女政治家,而且孝庄文的作用基本上是正面的,这就更厉害了。

孝庄太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生育了3女1男(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顺治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建五宫,封其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崩逝,享年75岁,葬于昭西陵。

孝庄太后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了不起有故事、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孝庄太后对其经历过的大清王朝建国初年、入关前后之三代皇帝都有大贡献。

她是皇太极的贵妃时,主动请缨,毛遂自荐,说服被俘的明朝大将洪承畴投降满清,事后洪为满清所建立的功勋果然很大。

她是顺治帝的皇太后时,抵制了摄政王多尔衮炙手可热、意图篡位的野心,让儿子顺利执政,坐足了皇位。

她是康熙帝的太皇太后时,挑选、扶持小皇帝登基,并辅佐他直至成人,无垂帘听政之命而有其实,康熙一生大部分丰功伟绩,擒鳌拜、平三藩、驱沙俄、统台湾、破准部等,她都有份。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辅佐皇太极和培养辅佐顺治、康熙等三代君主,是清朝崛起和开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上图是洪承畴

二、皇太极时期孝庄太后初次涉入政治劝降洪承畴成功,为孝庄增强了政治自信

孝庄太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1642年松锦之战战败后,洪承畴兵败被俘之后,身陷囹圄,在盛京的监狱里仍拒不投降,视死如归,英勇无比。皇太极爱才,敬他是条汉子,而且清醒地认识到他若投降,对满清打败大明与李闯、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必定大为有用;但又恨他固执,不愿合作,无计可施,真是杀也杀不得,留也留不得。

庄妃毛遂自荐,说让她试一试,便独自去了关洪承畴的牢房,“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果然说服了他,让洪承畴激发出“人生如此美好,我要活下去”的心声。最终乖乖地向满清投降了,并完全听命,任其差遣,此后为缔造清朝建立了莫大功劳。

男人在战场上只是消灭了敌人的肉体,而女人能够俘获敌人的心。这次劝降的成功,给孝庄带来的政治荣耀和心动满足的感觉,让孝庄知道了政治的价值和魅力,明白了在男性为主导的政治博弈中自己的价值,为孝庄增强了政治自信,为今后处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奠定了基础。

上图是皇太极

三、孝庄慧眼识英雄联手多尔衮稳妥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展现高超政治才能和成熟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

孝庄皇后(30岁)自然想拥立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孝庄真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她认为豪格虽然是嫡长子,但论实力论威望,豪格远逊于多尔衮。她认为只要多尔衮支持谁,谁就能继承皇位。

于是,她亲自出马游说多尔衮(31岁),她以自己政治智慧和倾国倾城之貌,再次打动了多尔衮。

最终多尔衮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顺治)即帝位获得通过。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

孝庄太后在十分棘手的皇位继承问题上,展现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才干,这是孝庄政治成熟的表现,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

上图是多尔衮

四、孝庄太后在处理多尔衮死后问题上相当果断及时,体现了非凡的政治魄力

如没有孝庄太后把控权力格局,顺治年龄有限根本不能勤政或是掌握实际权力,“皇子即帝位,更复何言?惟以他人篡权为忧”。

当时的多尔衮权势熏天时,甚至毫不掩饰地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顺治)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

多尔衮死后(当时顺治13岁年龄)不满百天即被宣布十余条大罪,说明在孝庄的隐忍后的一次全面清算的爆发,不光解了多年心头愤恨,也为进一步树立顺治权威起到关键作用,体现了非凡的政治魄力。

上图是少年顺治

五、悲剧政治家和军事家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尽管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应该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是多尔衮选择与政治女强人孝庄的结盟,就是在效犬马之劳。在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时,多尔衮一定认为孝庄是个女流之辈,福临又只有六岁,自己的实力强大,完全可以掌控,所以就接受了孝庄太后的建议,形成了政治联盟。

多尔衮没有想到孝庄太后也是一个政治女强人,孝庄太后巧妙利用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普遍实行“收继婚”制来牵制多尔衮。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普遍实行“收继婚”制,其婚姻形式主要是弟死兄娶弟媳、兄死弟娶寡嫂、父死子娶庶母、叔死侄娶婶母等。

每当多尔衮一想到孝庄太后是“寡嫂”,心中的怜悯之心顿时涌上,大男人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他更加尽心尽力。孝庄太后用她的美貌和智慧一次次将多尔衮那颗篡位之心牢牢地挡住。

多尔衮和孝庄的结盟,真正体现了“女人通过男人统治世界”,“女人用屁股征服世界,男人用大脑征服世界”,最后“屁股决定脑袋”。

二是多尔衮没有儿子。多尔衮尽管妻妾成群,但只有一个出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女儿爱新觉罗·东莪,这也让多尔衮继承皇位之意大幅减低。

三是多尔衮意外身亡。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六、关于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孝庄太后是谁的母亲?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所以孝庄太后是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可以说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玉儿是孝庄太后吗?

不是,孝庄叫布木布泰。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庄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