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率,为什么都说钻石和玉不保值?
2012年,股神巴菲特在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表示:
“如果你现在购买一盎司黄金,并将其珍藏一百年,你得到的只是有百年历史的黄金。”分别聊聊玉石、钻石和黄金的投资属性吧。
首先说一下,王健林砸1.3亿元买玉雕,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存疑”。
并不是说前首富王健林花不起这1.3个亿,而是关于这个事,正规媒体鲜有报道,且首富本人并未做出回应,更多只是民间机构及自媒体在炒作。
相比之下,马云在保利拍卖会上花700拍得翡翠龙纹玉璧的事,真实性要更高一些。毕竟,马云确实出席了那晚的慈善拍卖,而且700万对马云而言也是小意思;再者,700万元虽然不菲,但在天价频出的翡翠拍卖领域,这个价格并不惊艳,相对合理。
玉石:具备收藏性,但在投资性方面存在显著劣势目前市面上各种投资品种可谓五花八门,保罗万象,但是,但凡说到投资,一定脱不开三个方面:风险、流动性、收益性。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衡。
拿题目的玉石来说,它们是一定具备投资属性的,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专注于此的拍卖商、收藏家以及其他商业机构。玉石最吸引人之处就是炒出来的天价,甚至说天文数字。
盛世玩收藏——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本红利,尤其促使玉石收藏投资异常火热。但不得不说,玉石的潜在回报虽然很大,但风险性非常之高,一般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盲目入手很容易“打眼”。
我记得前几年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中,著名老演员、京城收藏家王铁成说过,自己几乎不玩玉器,因为这里“水太深”——仿造技术登峰造极,造假造到这个份儿上,一般人还怎么玩呀?
除此之外,玉石或者钻石作为投资品而言,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变现太难。
因为不是标准的投资品,因此没有统一、权威的交易中心与平台,玉器珠宝更多还是通过藏友之间,或者委托拍卖机构进行变现交易。这也是为什么题主说“买了就卖不出去了”的原因——既然玉石无法变现,纵然“有价”但“无市”,那可不跟石头一样吗?只不过,这块石头确实很好看。
钻石:真理般存在的“谎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60多年前,戴比尔斯(De Beers)珠宝公司这句经典广告语,已成为钻石最好的代名词。似乎每一个浪漫的求婚场景,都少不了一颗璀璨的钻石;每一段美满的婚姻,也少不了钻石的相伴。
实际上,人类大约2000年前就发现了钻石,当时只把它看做一种很硬很硬的石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钻石也只是用来做切割刀具等。后来,掌握世界一多半钻石矿的奥本海默家族,开始大肆宣传钻石的稀缺价值、精美工艺以及美满的寓意,并劝说女性消费者购买钻石。
对了,奥本海默家族就是“戴比尔斯珠宝公司”的创始人。
我们可以认为钻石的兴起始于一次谎言,但不得不承认,在无数热恋的情侣看来,钻石这个“美丽的谎言”就是爱情的真理。
钻石更多代表一种象征意义,但从投资角度而言,钻石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品。
首先,因其价格昂贵(不同4C工艺对应价格不同,一克拉至少上万元),参与门槛较高,收藏级钻石价格更贵,并不适合普通人玩;
第二,同样被视为稀缺金属,黄金的稀缺是天然形成,钻石的稀缺是人为垄断。上面说的戴比尔斯公司,垄断了全球一大半的钻石资源,相当于一个一家独大的“庄家”,市场价格怎么走,全凭他说了算,这种投资有得玩吗?连保值属性都不稳定。
第三、钻石的变现比玉石更难,基本集中在线下,而且渠道更少,即便同一品质的钻石,不同商家报价也不一样,市场交易价格不透明。
黄金:现在值些钱,未来不值钱不可否认,黄金是个值钱的东东,但很多人说它避险、保值,则是一个误区。
简单梳理一下从十七世纪至今,黄金地位及价格的演变。
实际上,金、银、铜都是我们“相对”比较常见的金属,因此古人会用来铸币;即便后来纸币逐渐盛行,货币与黄金价格也一直有关联。
十七世纪末期,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当上了英国铸币局局长,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由此形成,货币与黄金深度挂钩。
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贸易霸主,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一种货币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世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因此,黄金依然是货币的代名词。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美元贬值的加剧,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减少,美国吃不消了,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从这一刻开始,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就在不断减弱。
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黄金曾达到当时的历史高位,即800美元/盎司。虽然如今国际金价涨到1200多美元/盎司,但要知道,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年,美元至少贬值了数十倍,而黄金只涨了50%,何谈保值?
我记得经济学家郎咸平举过一个例子,民国时,一两黄金可以买2亩土地,二两黄金可以在北京买套四合院。现在二两黄金也就相当于3万多块吧,连北京五环内一平米都买不了,何谈保值?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更像一个段子,那么我分享理财师徐建明老师的亲身经历:
90年代初徐老师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一个月100元出头的工资,可以买1克黄金;25年过去了,如今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月薪少说少说算6000元的话,可以买大约20克黄金。这相当于,25年来,黄金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整整贬值了20倍。
事实上,黄金相对于很多商品,都是贬值的,比如房子,而且这个贬值的趋势还有可能延续。之前黄金价格之所以高,是因为我们“曾经”用黄金做过货币,如今黄金货币的属性不断的淡化,它不断贬值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黄金的装饰、首饰作用,很大程度也是因为黄金曾经值钱过,我们把它带在身上,更多是彰显一种身份。戴大金链子小金表的人,会越来越少。
从投资角度而言,黄金既没有保值属性,也没有增值潜力,更多只是进行差价买卖的“投机”行为。
也许在未来,黄金会慢慢回归到,只是一坨黄灿灿的金属而已。
房子会永远保值吗?
作为一名房产经纪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一套房子保值不保值在于是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乡下农村或者三四线城市。就这么说吧。假设是在乡下的话。你五六年钱做起来差不多十万块。五六年以后房子就差不多破败了。开始老旧了。肯定也就贬值了,我说的是乡村那种偏僻地方,如果是一线城市的话。毫无疑问就是保值品了。就拿深圳来说就算你是十年之前的房子。过了十年翻一番不说,你还白白住了十年。而且不愁租也不愁卖出去。就是这么抢手。归根究底就是深圳人流量比较大,需求量比较多。所以你说的房子是不是保值产品在于房子在哪个位置地段,如果是北上广深就是保值升值产品。三四线偏僻乡下农村的话就会贬值一点。毕竟很少家里住也就过年回来住一下。所以肯定不保值了。除非遇上拆迁可以补点款
我是 江西小轩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们
那么如果是县城的话还说,过了几年说不准可以涨价,但是不会非常的多。因为人流量相对来说没那么多。那么需求也就没那么多了。
什么东西能在通货膨胀中保值?
我觉得,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有超前意识,不是跟着别人走,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值增值手段。
当许多人都在买黄金保值的时候,你要远离投资黄金。因为买的人多了,黄金价格已经上涨了,你买在高位不一定能增值。
当很多人都在买房产的时候,你要远离房产。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房价已经上涨的很高了,你买到手的房产不一定能升值。
当很多人都在买古玩、字画的时候,你要远离古玩字画等艺术品投资。因为这时的古玩字画艺术品已经成为大家都关注的东西了,你入手的时机不对。
当老太婆都在炒股票的时候,你要远离股市。因为这时的股票市场已经出现了超卖状态。你进去难免被套。
那么究竟怎么办?我认为要反其道而行之。别人都抛售房产的时候,你投资房产,特别是一线城市中心地带的房产、学区房,可能你会以较低的价格成交。放在那里,等机会出手,可以大赚一把。
乱世黄金,盛世古玩,这时一般规律。你可以在乱世买人古玩,在盛世买入黄金。反向思维的操作,避免了随大流。你的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正是创造价值的绝妙搭配。
巴菲特投资的方式就是与众不同的方式。李嘉诚先生投资房产的思维模式也是与众不同。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一个,要跑赢通货膨胀,必须有过人的智慧,高超的技艺,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产品和方式。
买黄金能保值吗?
黃金,是一种具有美丽黄色光泽的非常稀有金属,中国人叫它黄金。山东省招远就盛产金矿,笔者至今仍收藏招远黄金原矿石。黃金密度19.32,化学元素符号为Au,是拉丁文Aurum的缩写。[意为黎明曙光]它柔软丶抗氧化丶抗腐蚀,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延展性特強,可以拉成很细很细的丝,压成很薄很薄的片,这也是其它金属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认定它能保值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有就是黃金孕育着很高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开采黃金投入的劳动量。正由于产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国际公认为货币基础,同时遇天灾人祸,局势不定,也便于携帶丶隐藏,可以兑现。正是这些特点,才引发中国大妈抡购黄金。
但是,黃金的保值性也是相对的,也会有贬值出现。我们应知道,为了衡量一种商品或资产的价值,必须要借助货币,这就是利用货币的价值尺度[记帐单位]的功能。如果要比较不同时期商品或资产的价值,仅凭名义货币量是无法比较的。因为有通货膨胀因素,必须把各个时期的货币量按其购买力換算成某一基期的货币量,这样才有可比性。在金本位年代,黄金贬值与黃金供给量及政府货币政策有关。黄金供给量增加,也会导致物价上涨,由于货币的含金量相对稳定,如果物价上涨,就意味着购买同一件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黃金,也就是黄金贬值。
记得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黃金脱钩后,黃金的价格波动很大,1980年黃金每盎司613美元,到2001年却跌到了每盎司272美元,21年间,黃金价格不但未涨,倒还贬值79.3%[注:国际上黄金交易圴以盎司作计量单位。但请注意,这里谈的盎司是金衡盎司,不同于一般物品质量单位即"常衡盎司"。1金衡盎司=31.1034768克=1.0971428常衡盎司。上述所说的盎司,是金衡盎司
以金元帝国美国为例,黄金的保值性也大打折扣:2013年5月13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黃金收盘价为每盎司1434美元,而历史上1980年每盎司613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2013年的1732美元。假如说,在1980年购进黄金一直不卖保持到现在,33年间一算,黄金贬值了17.2%,这不是明摆着黄金"缩水"了吗?根据历史记载,1912年1月,当时我国市场,一两黃金可兑換39.5个银元,五两黃金就可以在北京购买一个四合院。当时的计量单位是"库平两",一两=现时37.3克,五两就是186.5克。假定当年有人在1912年购买186.5克黃金,持有到现在出售,按照2013年5月13日黃金掛牌价毎克283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只能卖52780元人民币,这笔钱在北京连卫生间也不买不到。人怕管,数怕算,把186.5克黄金存了101年,由当初的可买一个四合院到现在买不到一个卫生间,能说黄金一定能保值吗?
话又说回來,对富人而言,钱多了只不过一堆废纸,放银行也贬值[利息远远跟不上通货膨胀速度],还让银行拿着钱去盘剝。倒不如买这不变质丶可变銭[贬点也无所谓]的黃傢伙,身上戴不完,做个马桶丶水龙头什么的也顶用。只要钱来得容易,兑成黄货,开溜也易藏,贬点又何妨?
现金黄金房产股票还是茅台酒?
先给我的排序房产、黄金、现金、股票、茅台。
现金:永远的“青铜”
黄金:曾经的王者
房产:现在的王者
股票:未来可能的王者
茅台酒:当下的王者
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只谈结果不谈逻辑,很容易误导人。
因为这个排序会因为条件改变而发生改变,但是基础逻辑是不会变化的,弄清楚逻辑才好做长久判断。这样,即便未来条件变化了,也能给出新的排序。
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理清楚几个很重大的问题,也就是基本的逻辑问题:
1、商品、货币、资产与泡沫
说直白一些,人们努力工作生产商品,赚了钱,就是获得了货币。自从货币是由央行印刷的后,货币贬值是必然,人们就会投资实现资产保值,被选中的资产会增值。房产、股票、黄金、茅台、比特币、古董都是人们选出来的资产。由于源源不断的现金涌入这些资产,而这些资产本身稀缺,人们在资产升值保值的同时,我让资产形成了泡沫。
这四者的基本关系是人们付出劳动产生商品,商品交易产生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为了增值保值产生资产,而资产的价格提升产品泡沫。
2、中国资金的流向与财富积累
中国资金流向需要是房产、股票、黄金、茅台等收藏品。人们是以这些作为自己积累的,存现金也是其中一种。这些都是人们财富的积累。
3、资产价格的形成
资产价格的形成最主要是预期。信息又改变预期。而供需关系、成本、趋势等等,又是信息。
人们感觉这些资产会升值,是推动资产升值的关键。
4、泡沫的度量
这个很关键,明白1和3后,大体会知道,泡沫的度量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单个资产总值对资产回报的比重。比如房子的租售比,股票的市盈率。
一个是全部资产的总值对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是财富总值除以GDP。这个我国、美国、日本是4-5。 日本当年泡沫破灭前是17倍,非常高。
5、黑天鹅和不确定性
资产价格随时可能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崩溃。
接下来,用上面的逻辑来分析:
现金:永远的“青铜”
央行会印货币,适度超发有利于经济发展,货币流通还会会产生广义货币。同时,货币对应着国家信用。
所以,现金会适度贬值,同时还有潜在的不确定性。这决定了现金只能是青铜段位。
黄金:曾经的王者
黄金充当货币的时候,人们努力赚的就是黄金,黄金还能当做财富囤积。人们的生产能力和黄金对等起来,生产能力提升,黄金价值和价格就不断提升,所以那会黄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后来黄金总量赶不上生产能力提升的速度,这样,黄金越来越值钱,人们会把黄金囤起来不花。黄金就会自然退出流通。这也导致信用货币的产生。
黄金不再是货币,只是一般的投资物后,还是保留了几千年人们对黄金的预期,所以,每次产生恐慌的时候,黄金会升值。
但是黄金也就只是一个漂漂亮亮的贵金属,还大跌过几次,所以现在不再是王者了。
房产:现在的王者
房产带着土地、学位、户口、身份,以及居住的功能。70年的政策,留着口子,到时候交一些税金,是可以续期。
银行抵押看房产,风控靠房产。
地方政府收入靠房产。
人们都会有房,甚至囤房,财富积累大部分在房产。
几十年房价一路上升,人们对房价上升的预期一直都在。
这么多特殊的身份叠加到一起,使得房产成为王者。以上这么多特征去掉一些,才能打破房产王者地位。
股票:未来可能的王者
我国股票一直都跟经济发展没有对应起来,主要是大部分公司没有上市。优质公司又在海外上了不少。
全球的情况都是用股票来做财富的囤积,这里面好处非常多。
所以国家在往股市调整,股市未来可能是王者,但是道路很曲折。
茅台酒:当下的王者
可能会是下一个郁金香,这个稍稍一个黑天鹅就可以毁了它。
————
逻辑大概是这样的,后续我再组织得更加通俗一些。
不对的地方也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