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八旗,出身八旗是什么意思?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还是说只是八旗中包含了满蒙汉三个民族的人?
八旗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
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是否源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源于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
这也不稀奇,实际上自古以来游牧渔猎民族,基本都是这种制度。
这种制度非常符合这些民族的特点,最好的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
努尔哈赤根据当时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建立了自己的牛录制度,最终发展为八旗。
萨沙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猛安谋克制度是什么玩意?
这都是一种部落联盟的制度,但也兼顾了中央集权的指挥。
“谋克”为家族单位,一般为二三百,甚至更少。这个家族不是我们今天的小家,而是古代东北女真人的那种大家族。他们通常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聚集在一起,采用财产公有制。
这样面对敌人入侵,他们才能保住家族的性命。
“谋克”以家族为单位,成员都是血亲。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样的作战单位战斗力很强。
至于“猛安”是部落单位。古代女真人一般若干个大家族构成一个部落,他们有着各种血缘关系,一般曾有一个元祖。
“猛安”一般有5到10个谋克单位构成,领袖是选举出来的,叫做“勃极烈”。
猛安谋克基本上沿用了部落和家族的模式,没有人为将他们拆散,所以战斗力很强,士兵之间也比较熟悉。
猛安谋克在和平时期用来打猎和保卫部落,战时则立即升级为作战军队。
在阿骨打建立金政权的前一年(1114年),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他们不但负责平时的生产,战时就成为组织严密的部队。
八旗其实也是一样。
努尔哈赤建立了牛录额真,此后汉译佐领。
牛录麾下一般有300人,大体相当于当年金国的谋克。而佐领基本也是以血统为单位,手下都是自己部族的人。
开始满清的兵力弱,努尔哈赤直接统帅佐领就行了。随着兵力的增加,制度又有变化,5个佐领编为1参领(牛录章京),大约1000多人。
然而很快清兵增加到数万规模,于是5参领为1旗,设都统(固山昂邦)。
由此逐步形成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同猛安谋克没什么区别,本质都是相同。
不过,随后的发展就有不小的区别。
主要在于和平年代,一个开始屯田,一个成为职业军人。
金国进入中原以后,开始利用猛安谋克来控制地方,建立了屯田制度。
以猛安谋克驻防在重要地点,并进行屯田,以控制汉人。
金朝为猛安谋克户进行授田与括地。在计口分田制度之下,他们由国家取得土地。在1183年每个猛安谋克户拥有田地275亩,奴隶2.2名,税赋负担仅为汉人农民的44分之一。猛安谋克户由此成为小地主、小奴隶主。
然而,随后猛安谋克却迅速腐败。他们不愿意去从事艰苦的农业,将土地租给汉人,自己收取租金。这样一来,猛安谋克完全成为剥削阶层。因为他们此刻身份是屯田,并没有编入军队,所以平时也不进行军事训练,就是吃喝玩乐而已。
才过了二三十年,这些金国女真人迅速腐败下去。新一代女真小伙都是在奢侈享乐下长大,早就不能作战,也不愿意作战。于是金军逐步由汉人充当士兵,到了完颜亮时期战斗力已经同南宋士兵差不多了,根本无力南征。
到了蒙古人杀过来的时候,金军没有几个女真人,军队不堪一击,击中50万主力竟然被10多万蒙古军队击溃,被歼灭了30万。这对于以往满万不能敌的金国女真来说,是极大的羞辱。
所以,满清根据金国的教训,对八旗制定了职业兵制度。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此后八旗兵成为了职业兵,用于驻防或征战。
这些八旗兵和金国女真不同,他们是不需要屯田的,只需要拿着国家军饷进行军事训练就行了。
然而,这也是大悲剧。这也八旗兵因不需要劳动,训练时候只有流于形式,装模作样,平时吃喝玩乐,反正由国家养着。
这样一来,他们腐败速度比金国女真还快。
当年吴三桂的明军见到辫子兵,都吓得发抖。然而在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八旗兵被吴三桂的军队杀得落花流水。这一共相距才多少年,可见八旗兵战斗力的锐减速度。
乾隆时期,皇上亲自去检阅八旗兵的训练。结果是,马刚刚一跑,人就坠马受伤(多年没骑过马了)。对准箭靶连射10箭,靶子上空空如也。
满清八旗旗主是谁?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八旗的八个爵位?
1、【都统】
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後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汉语,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2、【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3、【参领】
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4、【城守尉】
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5、【佐领】
即牛录额真,牛??章京。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录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职八年(1634年),改称牛??章京,入关後,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於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後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6、【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於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7、【骁骑校】
清代八旗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於佐领之下,正六品。
8、【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於八旗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