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满洲八旗历任旗主变化情况如何?
满清八旗由来:说起清朝,大家想必都能随时随地的听到八旗子弟,而清朝最强大的军队也莫过于八旗部队,无可否认的八旗部队就是满清的支柱部
为什么要叫八旗呢?这个问题我给大家细细讲来。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
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拥有更多机会,比如皇宫内廷侍卫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担任。在上三旗中,头旗为镶黄旗而不是正黄旗。其实位份最高的还数镶黄旗,其他的旗并不十分受到皇帝重用,所有旗中这个旗人数众多权力也最大,又是由皇帝亲自率领所以跟皇帝的关系自然亲近很多,就连这个旗中的带头人都是姓爱新觉罗的,所以他们的高贵程度就更不用说了,并且,在八旗中还存在着一条明文规定,就是镶黄旗为八旗首位,所以最强的非镶黄旗莫属。下五旗则完全没有先后之分。
还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岩临死前说“白虎勿近”白虎是什么?西游记女儿国真的有吗?青楼女子生活?日本“帝银事件”?阿房宫有多大?“试婚格格”是什么?古代士兵写兵与勇的区别?蒙恬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什么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等有趣的历史问答?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
能拿得出手的八旗名将有哪些?
十分感谢邀请!这问题值得一答!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兵便迅速衰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等,其主力部队均为绿营兵,八旗已不堪重用。但是,清朝末年,八旗中还是有些比较知名的将领,例如僧格林沁、胜保、塔齐布、多隆阿、和春等。
第一、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此人是清朝中后期军事上的顶梁柱,他所带领的蒙古八旗骑兵象征着大清最后的荣光。在对阵太平天国北伐军时,僧格林沁活捉主帅林凤祥和李开芳,否则北京很可能被北伐军攻克。在与英法联军作战中,僧格林沁在大沽口顽强抗击侵略军,迫使其撤退,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1860年,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再次大战全副武装的英法联军,所部蒙古健儿骁勇善战,正面冲击敌阵,可歌可泣。1865年,僧格林沁在剿捻战争中不幸阵亡,北京市民痛哭失声,送万民伞几十把!
第二位、活捉陈玉成——胜保。1853年春,胜保追随琦善前往扬州组建江北大营,威慑天京,同时阻止太平军北伐,并于浦口、镇海寺两处击败敌军。1853年6月,胜保前往怀庆迎战林凤祥、李开芳,双方激战3个月,北伐军被迫进入山西,延缓了进军北京的时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胜保设计招抚李昭寿、苗沛霖等太平军悍将,并于1862年5月擒获英王陈玉成,同年6月将其杀害(凌迟)于河南延津。陈玉成一死,太平天国再无骁将可用,注定灭亡!
第三位、江南大营统帅——和春。1851年初,和春追随向荣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军,于紫荆山一战中,夺双髻山、猪仔峡等要隘,为清军首次胜利。1852年夏,和春建议采纳江忠源意见,派兵设伏蓑衣渡东岸,无奈赛上阿不听,清军错失全歼太平军的最佳机会。1855年11月,江忠源战死庐州,和春继续围攻庐州,最终击败胡以晃,夺回庐州。1858年,和春重建江南大营,继续围堵天京,同时阻止其南下进犯浙江、苏州、上海等财富之地。1860年春,和春派张国梁攻下天京水陆咽喉要地九洑洲,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第四位、齐名鲍超——多隆阿。1853年,多隆阿以黑龙江骁骑校尉同随胜保南下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于连镇一战中击溃林凤祥,战功赫赫。1858年5月,多隆阿与陈玉成大战于太湖,此战,多隆阿骑马挥刀,亲自督阵,连续攻克敌军四座营垒,迫使太平军撤出太湖。1858年12月,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战敌军,另派骑兵绕至太平军侧后,将其粮草火药以及其他辎重全部焚毁,太平军顿时大乱,一溃千里。
第五位、湘军悍将——塔齐布。塔齐布是湘军中唯一的满族将领,他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敢于与敌人近身肉搏,所以曾国藩对他十分赏识。1854年5月,塔齐布亲率所部湘勇在湘潭战役中击败林绍璋,为湘军出师以来第一次大捷。1854年7月,塔齐布北上救援武昌,在城陵矶一战中,击毙悍将曾天养。1854年10月,塔齐布与燕王秦日纲、陈玉成大战于田家镇、半壁山,并将之击溃,打通了长江上游航线。
那些八旗子弟都去了哪里?
满族原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故乡在白山黑水之间,入关之前,全民族才只有二十万人,而当时的明朝有两亿之众,就是这么一个民族居然征服了泱泱中华。满人入关之后,当然成了上等人,很多人想象中的满人都是光领钱不干活的闲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满人中确实有闲人,按月领取养赡银,但是那仅仅是极少数人,他们都是皇室成员,因为没有官职爵位,靠出身享受一份特殊的待遇,至于一般的满族百姓就没有这个福分了。
普通的满人,男子靠当旗兵领兵饷来养家糊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男子都能当兵,男子长大成人后,要等部队有了缺,通过补缺才能进入部队。
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的缺,于是很多满人只得另寻出路。他们原本习惯放牧打猎,进入中原之后,传统行当没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只好务农经商或者干手艺活,但是他们很多人抹不开面子,觉得干这些低人一等,然而在生存压力之下,他们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干起了这些营生。
大清国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皇室贵族当然过着悠游的日子,普通满族人只要不懒,至少能维持生活。
但是大清一亡,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倒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没有了爵位、官职,没有了收入,闲散的皇室成员也没有了养赡银可领,他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这些人没有一技之长,连庄稼都不会种,各种手艺、经商的行当都干不了,即使干得了,他们一时脸面上也抹不开。
但是他们家里有各种值钱的宝贝,什么金银珠宝、珍玩字画,这时候就都派上了用场,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变卖,来维持日常生活。这些宝贝卖完了,他们就开始卖房子,房子卖完了,有人还有办法,就是掘自家的祖坟,因为他们都是贵族,祖坟里往往也埋着宝贝,于是他们自己挖祖坟,把宝贝弄出来变卖。
那些吃兵饷的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因为一直当兵,没有什么技艺,所以适应起来非常困难,好在他们也是普通百姓,所以至少在观念上比较容易转变。
他们不得不开始学习做生意,摆地摊,学习各种手艺。他们中间有卖水果的,做各种小买卖的,拉洋车的,还有打零工的。倒是那些当不上兵的满人,因为早就干起了农工商的行当,所以受到的冲击反而小一些。
满族人除了面临生活困难之外,最大的威胁还是安全问题。以前他们是上等人,有朝廷给他们撑腰,所以他们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比汉人地位高。
但是没有了朝廷做靠山,他们的人身安全成了大问题。为了保障安全,很多满人隐瞒自己的身份,改穿汉族的服装,有的干脆改姓汉族的姓氏,其中改姓张的满人最多。
经过清朝灭亡这一变故,笔者认为满族人受到的冲击那是全方位的,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地位,甚至改变了他们的身份,很多满人早就融入到汉族之中,已经无法区分了。
清朝历代八旗旗主名单?
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努尔哈赤最早建立了一旗部队就是黑旗,后来又建立了一旗红旗,黑旗就交给了弟弟舒尔哈齐。收服哈达部后以其为基础建立了白旗,交给长子褚英带领。后来努尔哈赤把弟弟长子都宰了,三旗拆为八旗。
/正红-代善25
黑-镶红-岳托26
\镶蓝-阿敏33
/正蓝-莽古尔泰21 数字表示满族牛录数,可近似看作战斗力
白-正白-皇太极18
\镶白-杜度15
/正黄45
红
\镶黄20
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位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
此时: 正红--代善 镶红--岳托(努尔哈赤后将杜度调入镶红旗,可怜杜度就这么从旗主的位子上被扒拉下来了。如果是莽古尔泰,没准得跟努尔哈赤大吵一场。只是杜度是褚英的长子。)镶蓝--阿敏 正蓝--莽古尔泰 正黄--皇太极 镶黄--豪格 正白--多铎 镶白--阿济格
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搬倒其他三大贝勒。皇太极干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将镶蓝给了济尔哈朗,正蓝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分成两旗为正黄镶黄。豪格的镶黄旗改为正蓝旗。所以皇太极时的上三旗是正黄、镶黄和正蓝。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因为努尔哈赤的牛录都留给多铎了)。
到皇太极翘掉的时候: 正红、镶红--代善 镶蓝--济尔哈朗 正蓝--豪格 正黄、镶黄--皇太极 正白--多尔衮 镶白--多铎
上三旗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后来的事又都是大家知道的。多尔衮摄政后弄死了豪格,把正蓝旗跟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了之后改成正白旗跟镶白旗。原来的镶白旗改名为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当旗主。等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反攻倒算,不承认多尔衮过继的多铎的儿子,将正白旗收归天子自将,这样才将上三旗变成了正黄镶黄跟正白。镶白旗则给了豪格的儿子。
八旗的顺序就是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汉八旗人口有多少?
大概有21596人
汉军八旗,本称八旗汗军,简称汉军,旗下之人称汉军、汉军人或汉军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八旗旗分的一种,主要由满化的汉人所组成,是清朝能够通知中原的关键武装力量。
八旗汉军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汉军旗分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